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依安县第二小学周迎辉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一)教学手段的整合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发布给学生,能够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例如,看图作文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良好训练方式。利用计算机做“看图作文”,可以出示单幅图片,让学生写一句话,还可以播放动画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或情境写一段话,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回声》一课,通过创设山谷回音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生字时,可以利用以词带字的方法来进行。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青蛙的对话,一边演示水波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回声”。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学习工具的整合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完课文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适当的让学生从网络中再多掌握些内容,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学完《麋鹿》后,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一下我国还有哪些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让形式主动去学习,去发现。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比如在教《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等,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了解栏目的特色,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个半天,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3、收发电子邮件
很多同学的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更乐于利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
4、到论坛参加讨论
现在,很多网站都开设了面向学生的讨论区。学生登录到这些网站后,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视野更开阔了,习作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2012远程培训的学习体会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 刘爱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已日渐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就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谈一点看法,并就融合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先声夺人法
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在导入课文时,抢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先进行渲染、铺垫,犹如暴风雨来临之前,先闻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给人预警,制造影响,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先声夺人法。先声夺人法常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之中,如我国古代小说主要人物出场前往往采用这种写法。《红楼梦》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样的:“一语未完,只听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未能近接远客!'”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能如此“放肆无礼”的人,其地位、身份必定非同一般,这就显示了王熙凤的特殊的地位和泼辣的性格,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为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依据。在教学中巧妙地借鉴这种方法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部戏剧引导学生走进莎士比亚的悲情世界,是这部戏剧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时代与国别有很大差距,理解作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课堂营造一种悲剧的气氛。如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在导入课文之前,利用FLASH制作声像兼备的课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曲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拥抱的图像飘然而至,并继续播放这幅画面与主题音乐,任学生思绪飘飞直到他们逐渐步入情境。课件制作要力求唯美,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要与剧情吻合,通过声音的渲染,达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示例二:在语文教学中,先声夺人法不仅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合理的用好它。如在讲授话题作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配乐配画面,播出某一篇佳作,然后让学生在欣赏美文时,快速步入佳文所渲染的情境里。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时,思维被激活,想像被唤醒,写作的冲动随之被激发。一堂好的作文课往往会激发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当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产生让人赞不绝口的功效。一堂优质课,成功的导入往往起决定作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不愿学语文,尽管教师费力颇多,但收效甚微。个中因素很多,而毁弃美的教育,无视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的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冶、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美愉悦。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而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审美情趣,激活课堂。
一般来说,先声夺人法常常用于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其目的主要是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听课的兴趣。
具体而言,运用多媒体技术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可运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由于知识点太多或文章的篇幅太长而造成学生难以及时把握,从而产生阅读或理解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的画面或者是激发情感的声音,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优美的情境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并从而很快步入听课的佳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单靠教师讲授来导入教学情境的不足,凸现了多媒体教学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二是由于时空的差异而造成理解的难度。譬如,文言文教学、外国作品的教学,其写作的背景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国别的不同,在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也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读作品必然产生困难,对于这一类作品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了解古人和外国人的一些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通过播放一些影像资料,逐步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学生与作品的理解鸿沟。
三是由于阅读兴趣的不同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比如学理科的学生喜欢抽象一点的科技说明文,而学文科的学生就喜欢形象一点的散文、诗歌、小说,这种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拉近文理科学生的情感距离,减少其差异。
四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学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有些学生喜欢文学类的作品,有些学生喜欢推理性的作品,也有的学生喜欢探索类的文章。由于对文章体裁与内容需求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困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声夺人。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以针对不同阅读群体,采用各个击破的导入方式,可以准备几种类型的课件,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接近。
总之,先声夺人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上只是就语文教学做了一般的分析,其实,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的学科。它是根据人的阅读心理而创设的一种较为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始终起辅助作用,主导作用还在于广大教师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切不可让多媒体充塞课堂,把鲜活的课堂变成多媒体主打的动画片、风景片。
二、抛锚教学法
抛锚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抛锚教学法。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集体学习,达到互动和交流。即相当于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示例:《记念刘和珍君》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金传富老师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金传富老师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请找出刘和珍特异的事迹。2.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3.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后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
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正是运用了抛锚教学法,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使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抛锚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一语道破,卒章显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画龙点睛法。画龙点睛法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关键处,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用一二句话,简明扼要地点明教学宗旨,使课堂生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示例一:《祝福》这篇小说教学时,有位老师在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巧妙的点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执教者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小说对象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主人公眼神的变化,然后提出思考题: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和她的现实处境有何联系?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与内容。紧接着又提出思考题:你从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上作了明确。按常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可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祥林嫂的性格与来鲁四老爷家之前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课堂上悄无声息,连听课的教师也沉浸在意犹未尽的思绪里。学生找出了祥林嫂的巨大变化,但对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回答得都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的人们制造了这场悲剧,铸造了一个精神分裂的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是祥林嫂性格的成长史、悲剧的发展史和命运的完成史。真是点睛之笔,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
示例二:在复习鲁迅小说时,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画龙点睛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相关小说,如《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里面的相关片断打在屏幕上,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鲁迅先生的这些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个世界?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统摄鲁迅六篇小说的核心问题,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正当课堂的讨论难分上下之时,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四个大字:悲情世界。顿时,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争论停止了。就在这时,笔者又提出了问题:如何走进鲁迅先生的悲情世界?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是抓住了两个问题,就让学生抓住了鲁迅小说的整体特征和他的创作意图,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两个问题就是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问。我们在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就能提高课堂问题设置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画龙点睛法,一般是用在文章的写作之中,常作为一种写作技法被广泛运用。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能够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这种方法又叫总结点题法,或称卒章显志法。
教学中借鉴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画龙点睛法呢?
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产生困难时,需要教师总结点拨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那么学生主要的理解障碍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语言形式和文章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文章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文章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地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去综合。
2、对文章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局部与全部的统一体。具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部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3、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文章信息进行恰当概括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所谓“背景知识”,不仅仅指所要分析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包括与之类似的作品、现实需要、各种思潮及其他各门学科等可能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理解思考自然是无法进行的。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背景知识来进行思考,否则也是不符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规律的。
画龙点睛,既要画龙,又要点睛,两者互为依托。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是“龙”身,教师恰如其分的总结是“眼睛”。点睛,就是提纲挈领,抓住实质,明确学习目的。如何点睛,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要点的恰到好处,点“眼睛”——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2、结尾的“点睛”是为了更好巩固教学内容的,由此,“画龙”是重要的,“点睛”是巧妙的。
3、“点睛”要点出新颖意境来。
4、“点睛”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对所传授内容的一次升华。
总之,应“点”在教学的关键处,使课堂“活”起来,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并且还要考虑语言的通俗性与易记性。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四、余味无穷法
余味无穷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含蓄隽永,言尽意远”,教师在结束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习者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情致。这种通过设置多重悬念来引发学习者继续探寻兴趣的教学方法称之为余味无穷法。余味无穷法常用于一篇作品或文章的结尾。如鲁讯《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诗一般的警策句,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使人联想起生活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辟一条通向幸福未来的路。在教学中,合理借鉴这种方法会激发学生反刍教学内容,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营造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作家雨果在纪念巴尔扎克逝世时写的一篇悼词,雨果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回顾了巴尔扎克伟大的一生,并表达了对巴尔扎克无比的敬仰之情。我校吴中杰老师在教学本课时,灵活的采用了余味无穷法。他在结束授课时,恰当的把握了学生听课的心理,当全班学生沉浸在无比的敬仰与悲痛之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为这篇课文收尾写一副对联。教师在这时向学生出示了巴尔扎克的照片,并配上充满悲情的音乐。当学生你一句、我一语地写好对联后,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对联加以评论,而是饱含深情地呈现出自己写的对联“巴尔扎克虽然走了,人间喜剧还在上演”,横批是“铭记伟人”,音乐再次奏起,这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戛然而止。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学生的审美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二:余味无穷法用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项链》这篇小说时,我校章习友老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情趣。《项链》这篇作品的本身结尾就出人意料,章老师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连问了三个问题——“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怎样的行动?”“假如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她的命运会有什么变化?”“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到见到玛蒂尔德时才告诉她的真相,难道十年来,她都没有用过那挂项链吗?”,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三个问题,并引发了全班学生的热烈的争论,这时,他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是留下了自己的博客地址,他微笑着说:“要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我的博客,希望和大家一同走进莫泊桑的文学世界。”课便在学生余味未尽时结束了。
以上列举的两个教学示例,是余味无穷法用在课堂教学的结束之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寻作品的兴趣。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教学中间,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便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余味无穷法是基于激发学习者情感而产生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情趣是活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地照本宣科,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中去。只有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趣,产生认同效应。
一般来说,余味无穷法可以用在如下几种教学情形中。
一是知识学习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比如在数学或物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知识点的运用必须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否则就很难运用知识形成能力。适应这种教学要求,就必须灵活采用余味无穷法。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的累积,也需要兴趣的激发。如果学习者缺乏兴趣的驱动,他就很难深入的探究下去,更无从形成探究意识与能力。因此,余味无穷法可以激发学习者梳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渴望,从而实现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这一教学要求。
二是课堂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兴趣点。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一堂课中,应该是各占比例,交错进行。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无意注意,要通过无意注意的调节,提升有意注意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时,适当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能激发他们无意注意的画面,并适时而巧妙地提问一些能激活他们思维的问题,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余味无穷法适应了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心理调适的需要。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就必然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余味无穷法能较好的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品质。
五、戛然而止法
戛然而止法,教师在教学时,正讲到精彩处,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时,而突然有意卡住,引而不发。如在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结束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多媒体课件中故意留下一处破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急于去补白、了解事情的究竟和原委、指出教师课件中的漏洞,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戛然而止法。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戛然而止法就是抓住人的这种心理,巧设玄机,故意留下空白,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
示例:《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苏州中学俞洁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俞老师先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文中的五幅画面:院中牵牛;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秋果奇景。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所创造的情境里走进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的世界中。正当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时,俞老师没有去分析文中的美句,而是让学生借助Internet网拓宽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内蕴。
问题:默读第12小节,快速找到中心句。
明确:(略)这句议论,是作者在品味、饱览秋之后的深沉的理性的思索。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具有普遍性的。
问题:古人有很多这样的“悲秋”文字。请同学们借助Internet网搜索关键字“悲秋”,选择你最喜欢的两段发入教师主页。
学生利用网络找出一些后,教师摘选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材料,展示在教师的主页上。
①欧阳修《秋色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欧阳修作此文时已经53岁,尽管他的官位不断升迁,但是因年届晚季而生得一种迟幕之感,却是无法排遣的,而且,作者饱尝了宦官沉浮的滋味,棱角已经磨尽,思想也渐趋消极保守。《秋色赋》的“悲秋”情调正是在这样的心绪下产生的。)
②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女词人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又承受了丈夫死后精神和生活的惨重打击。生活的不幸使得这首词表现出浓厚的悲愁情绪。)
③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送行的,张生究竟能不能功成名就,决定着崔张爱情的能否成功。他们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危险。所以在这支曲子中,暮秋郊野的客观景色便带上了人物浓厚的主观色彩,被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呈现出一派廖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括号里的赏析行文字是两位同学所作的分析。俞老师在这时,没有做任何评判,而是让两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朗读了一遍,这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两位同学所创造的悲情世界里。突然,课件里传出悲凉的啸声,教师旁白:秋,愁也;愁,忧也。秋是愁情的发端,更是载体。无怪郁达夫在段末写到:“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时,音乐停止,教师的讲解突然停止,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进入教师有意创造的情境里,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85年版)。“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要达到教学艺术的无意化就必须运用空白艺术。留白天地宽。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转引自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心理学新探》,1992年第3期)所以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而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是空白艺术的创造者和导引者,每位学生都有一种“完型心理”,是空白艺术的充实者。只要教师抓住课堂所出现的良好的契机,适时创造空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就一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活,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2007-3-20
6、好好先生:《余味无穷之法——结尾法》
blog.sina.com.cn/u/4b6eea80010007ku 2007-1-20
7、张东娇:《关于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探讨》,www.xiexiebang.com/research/contentview.asp?co...2007-3-17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的好处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课堂信息容量大、密度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选择、改造、重组、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了强大的优势,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整合”,就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对象、环境等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高效。
第四篇: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杨开菊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教学材料不再是相对固定而无法增补改变的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教材编入新的语文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
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2、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
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学习语文,可以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口语交际课《未来的桥》时,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一组共同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后,在计算机上利用画图工具,把设计的桥的一部分画出来,再设置为“共享”,其他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浏览,再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组合。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共同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将继续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论早已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在大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实践中曾简单的认为将课堂还原于学生、大胆放手、一切让学生自己摸索,只管好纪律,不时稍作指点便是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育理论的最好诠释方法。然而在语文学科中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 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突破重难内容,锻炼学习思维
初中语文中确实存在一些艰涩之文和隐晦之句,这些既是文本的重难点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又着实难以触摸与捋顺,往往令人感觉束手无策。艰涩之文着实令人束手无策,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不容忽视。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选取适当的多媒体形式协调统一,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了本节内容他就可以做什么、对他以后有什么好处(从个人教育到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明确给出阅读后所能达到的目的: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能照着课本上的步骤进行电脑操作,如果学生顺利完成就对他们给予鼓励“你真行!自学本节内容已入门”。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就采用合作方式,让其他同学或老师给予帮助已至完成。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并灵活运用:学生关上书随着老师的提示默默回忆刚才课本上的知识并观看老师对此的操作步骤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然后老师稍着改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便灵活运用,采用游戏竞争的方式,看谁又快!又准!又好!最后由学生与老师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然而在本部视频中很好的采用实物教学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实践表明:如果采用一般的讲读形式,则学生难以令人满意地完成习作任务。这恰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我们可以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PPT影像资料,让他们从中了解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了解和看法。如
此,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文学习一向讲求博览群书和广积薄发的良好做法。由于中小学的学习科目较多、任务较重,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视野比较狭窄,只是根据课文有选择地录用一些信息,而不能充分展示所有相关知识点,这就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深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大幅提高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储藏丰富、操作简洁方便的优势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补充查阅其他资料,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空有效地拓展到课堂教学活动外。这样,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导学成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在此部视频中就是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老师在一旁督促的方式完成了此种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效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环节中的两大人力性因素,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合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实现良性的师生教学互动呢?比如,在教师的认真设计和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师不曾教学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许多未知空间,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有
效补充,从后台走向前台,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逐步赢得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再如,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也可通过发E-mail等形式与学生同步沟通或异步交流,还可以开展网上教学或“故事接龙”等活动,及时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综合状况,从而把师生双向互动不断推向深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部视频教学大最大优点就是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交流,然而教师也扮演了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的提升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本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力拓新”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科技素质,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巧妙而积极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2月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理论和思考》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