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行四边形听课反思 文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那么今天的两节数学课王老师和聂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体会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解决教学重点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开展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我针对这节课的难点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在推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设计了试一试、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验自己推倒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认为需继续改进的地方是:教学难点的把握和突破。课前调查和课堂调查,我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有两个:
1、为什么用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
2、为什么不能用底和邻边相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是雾蒙蒙的感觉。我试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突破:第一,解决为什么底和高必须对应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把沿两种不同的高剪拼的情况都进行操作,即一种沿着纵向的高剪开后左右平移,另一种沿着横向的高上下平移,平移后有两种长方形,再进行高、底对应、对比分析,这样利用几何直观学生一目了然;第二,课前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受长方形面积,长乘宽的影响,学生思维迁移后喜欢用邻边乘底,那我们就来个顺水推舟,就按学生的思维走用邻边乘高,让学生算后思考邻边乘高表示什么意思?在借助媒体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和邻边长都不变,但面积变了,那么邻边×底边=拉后的长方形面积,并不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观察对比后学生顿时云开雾散。只有教师对知识本质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理解才能有深度,路漫漫其修远,我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
第二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反思
今天观看了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明线和暗线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节课既有数学方法的引导又有数学知识的渗透。数学味很浓的一节数学课,知识点扎实的贯穿始终。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课堂有厚度,有深度。教师深入的挖掘教材,机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总结中获得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孙老师在突破难点时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又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邻边没有关系。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带领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有关与邻边无关。接着通过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孙老师潜移默化的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啊!
孙老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数方格验证以外,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长方形继续研究。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建立表象。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受更加直观。在学习中渗透了转化思想,巧妙的解决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孙老师跟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重新呈现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重新回顾推导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复述推到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将所学知识内化。通过字母公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捷美,同时更便于学生的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告诉老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吗?“这一问让学生明确了用公式求面积首先得知道底和高。通过口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将所学计算公式及时运用及时巩固。后面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其中的任何两个条件都可以求出第三个。孙老师合理的突出重点。
本节课中练习题的设计很有层次性、趣味性、有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最后拓展延伸。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的过程巩固新知。
通过观看孙老师的课,我学会了将明线和暗线巧妙结合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巧用转化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孙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富有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都值得我学习借鉴。
第三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听课评析
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听课评析
评课老师:马亚敏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以小学数学新课标为基本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本节课紧紧围绕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几个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点。并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游戏(猜图形)的环节先让孩子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本节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陈老师的导入新课朴实、自然。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利用学生手中事先做好的学具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抻一抻,发现边、角会有什么变化。再让他们通过观察、剪一剪、折一折等方法去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几个特点。老师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本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时经常困惑的问题。
1.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量角器怎么使用学生忘得差不多了,课堂上即使有孩子会用,也只是个别。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
2.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
3.小组活动时,活动目标不够明确。在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能呈现出一些割补的图形及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做铺垫,那探究新知的时候学生就能马上联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来剪,那么有些学生剪完平行四边形后就不会出现怎么办的情况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的指令不明显,不及时,致使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以致巩固练习时时间不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更好地体现。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陈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心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心得
10月26日听了两节课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听胡海平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感受吧。《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一节经典课,关于这节课的上法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案例也不少。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朱老师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值得学习的有几点:
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开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在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的大小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用了数方格比较方法。学生上台汇报时充分利用投影仪演示操作,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两个半格算一格)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然后放手让学生将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非常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的图形来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眼光却无法传递,故应着重把握好对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中面向全体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验证,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这节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有所欠缺,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教学讨论面积公式后,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三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它的面积。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在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求”?没有学生探究讨论,而是老师轻描淡写的带过。对于中下生可能不太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学生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情况,是教学中应注重的。例如数方格的环节,因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时朱老师让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结果在数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这个时候能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所以说这个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
总之,这是一节优秀的示范课。
第五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感受
把握知识本质,巧设练习,展示做中学的魅力
——听马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感
“做中学”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以学生为,动手操作的直观感受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交流中认识理解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
马老师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通过明确目标、定目标、展示目标、在活动中达到目标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马老师让我们再次熟悉目标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思想、巧妙的设计练习来巩固认识计算中的易错点、将速算和简便运算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这里面以下三点让我受益匪浅:
一、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关注与渗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几何与图形领域里很经典的一节课,本节课就重点就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等量代替”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明确操作前后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方法是一种一般化的方法,也就是课堂上马老师所说的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在操作过程中很好的渗透了这种一般化、将已知变未知的思想。
二、展现教学法的魅力。
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中,马老师的这节课从教学目标出发,又归于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
三、巧设练习,将速算和简算的计算能力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马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从一个低两个高的求面积题中让学生明确公式应用时底和高要对应。在底和高单位不统一的练习题中让学生明确应用公式时单位要统一。在知道面积和高求底、知道面积和底求高的题目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最后将面积公式应用到楼梯扶手、停车位面积等现实实例中。这样具有梯度的练习设计,帮助了学生更加明确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同时,正因为马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练习的重点,平行四边形公式应用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从而将练习题中的数字设计的十分巧妙。在简单、具有特点的数字中训练学生的口算、速算能力,并在交流讲解中引导学生进行简算,将简算融入日常计算中,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感受对我今后的对知识本质、知识体系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将会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还希望和各位前辈在这些方面进行交流学习。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