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1: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高考真题演练(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 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④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去 池 尝 亲戚 臭 江 河 好 涕 牺牲 烈士` 爪牙 谤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全国卷二)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也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注意“既”“从”“自”“立志”的翻译;(2)注意“衅难”“赖”“速断”“故”“戮”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主 ﹙状﹚ 谓 〈补〉 〔定〕 宾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副 词

三、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高考真题演练(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 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④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

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去 池 尝 亲戚 臭 江 河 好 涕 牺牲 烈士` 爪牙 谤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全国卷二)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

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也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注意“既”“从”“自”“立志”的翻译;(2)注意“衅难”“赖”“速断”“故”“戮”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主 ﹙状﹚ 谓 〈补〉 〔定〕 宾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副 词

三、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三篇:2013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2011-11-20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语句规范、得体,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例: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⑥合乎桑林的舞蹈,(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又合乎《经首》,⑦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①“解”和“杀”意义不同;

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

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

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

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

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

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说明: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参考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时豁豁作响,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二、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字字落实”的方法----留、删、换

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统领各路军马。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比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例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4]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皇帝)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却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课堂练习:

根据“留删换”,指出下列两个句子中“留删换”的现象,并翻译。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后汉书 逸民列传》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我只是一个乡野草民,不懂这个话。

(二)、文从句顺的方法----调、补、贯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状语后置句

译文: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

译文:(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宾语前 置句

译文: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4、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主谓倒装句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②:冉氏尝居(于此)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译文: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名叫冉溪了。

③、公子闻之,往请(侯生),欲遗之,不肯受,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信陵君听说后,前去问候侯生,想多送他一些礼物,侯生不肯接受,说:„„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译文: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樊哙)不让他进去

⑤、果地震(于)陇西

译文: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课后练习

1、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子曰:“贤哉,回也(1)!一箪食(2),一瓢饮(3),在陋巷(4),人不堪其忧(5),回也不改其乐(6)。贤哉,回也!”

注释:

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回”指颜回。箪(dan1):竹筐。食(si4):食物。饮:喝的东西。陋(lou4):简陋。堪:能够忍受。其:这种。忧:忧苦。乐(le4):快乐。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一竹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一直充满快乐。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

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

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 “纺”1分,绑)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4、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翻译句子专题复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 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也就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一路飙升:2002年开始,文言文翻译由选择题变为考生直接翻译文段或句子,分值增加到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2006年增至9分,2008年江苏卷是9分,全国卷及大多数省市卷已增至10分,可谓占了文言文阅读的半壁江山。那么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

二、考纲阐释: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能力层级为B级。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三、考场体验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

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

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

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

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

“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瑞雪兆丰年”

四、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

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

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五、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

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

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六、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七、巩固练习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七、课后作业

完成《*******》P***练习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A、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古代的美女西施一般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就是美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A、抢译题

1、何陋之有?

2、甚矣,汝之不惠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B、抢译题

1、一鼓作气,再而衰

2、可以一战

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C、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用前五种方法翻译下面的句子看看:(抢答)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用前五种方法是无法翻译的,幸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东施效颦》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五、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六、闯关训练

1、看谁最快说出这篇古文所说的故事——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京〕高大〔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文段的大意

3、学生上黑板给画线句子翻译,并用括号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七、总结全课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校对时 今天所学的文言翻译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八、总结男女生的成绩,表扬胜出的一组,激励全体同学

九、布置作业:完成文段三、四

附课堂练习题: 句子翻译练习文段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邻居④美之:认为她美丽⑤挈:带;领

1、请指出下面这一段译文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段二: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①京:高大②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③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2)然则射可至此乎?()3)先生何以知之?()

文段三:

文段三: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使我长百兽()

(2)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文段四:

多多益善

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fǒu),各有差(cī)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常,通“尝”,曾经

(2)不,通“否”

(3)禽,通“擒”,擒获

1、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

2、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二、中考文言文的分量

文言文在中考中占多大的分值呢?05、06年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单独设题,即试卷的第一大题,分别为14分和16分。而07年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满眼尽是文言、古诗词!你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刘芳老师是一个工作的有心人,听说她在去年中考刚一结束时就让大家做了07年的中考试卷,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07年的中考试卷带给每一个考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之旅。我统计了一下,07年在54分的阅读题中,考查同学们文言、古诗词记诵积累的有12分,直接或间接考查文言、古诗词的题目共38分。那么,在国人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2008年中考中,文言、古诗词会占多大的分值呢?我不是命题者,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一个数据精确的回答!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分值一定不会少!

三、研试题析考点明题型

在中考语文命题说明中,考查文言、古诗词的共有这样4个考点: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

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4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透过以往的中考试题自己来分析分析。

昨天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是老师将05、06、0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古诗词试题集合在一块儿,供大家给排队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一下:中考中文言、古诗词部分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会考我们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的翻译

明白了中考中文言、古诗词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

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我仔细研读了在06、07 年中考结束后的宜昌市试卷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定的选拔性,学生能得分多,但能得满分的不多。我们的中考试卷集结业和升学两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想的高分的同学必须赢在选拔性的试题上。我们要的不是能得分,而是得满分!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这三年来同学们一直都在不知觉的运用着,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归纳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同学们更是早已了然于胸了,都至少已经有了三年的实战经验了,只是没有总结而已,下面我们在试着翻译这三年来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来总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大致程序

了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在答题过程中我们怎样去运用更能让我们不丢分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去做: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四)文言文翻译口诀:

最后老师一厢情愿的想送给大家一则翻译文言文口诀,不知大家想不想要吗?想要,就请大家用心的大声朗诵一遍: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

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五)实战演练

好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怎样答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下面我们就来实战演练一番!请同学们完成试题回放中的翻译题。

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自己检测自己是否能得满分,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做到了让原句中字字有着落?

2、我译出来的句子是否语句通顺,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满分一定属于你!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总结并演练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般方法、大致程序以及文言文翻译口诀。中考中文言文试题确实有难度,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中不放弃不抛弃,中考时记住:我易人亦易,我比别人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比别人不畏难!6月的中考舞台,一定有你们精彩的亮相!

下载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探求过程,讲求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杨苏芳 教学目标 1.第一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

    高考文言文教案――翻译(范文模版)

    高考文言文教案――翻译 翻译十点失误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贾凤英 一、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文言文的考点 2.归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 3.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教学重点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