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爱国主义 永驻我心
学院名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数学2班
姓名:詹小青
学号:031201206
201
3年7月31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为祖国的尊严、独立、统一、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因此,这一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是奋起抗击外来入侵之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在当前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同时,对爱国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些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但由于爱国主义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伦理学,亦是政治学范畴的问题,对其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是颇有难度的,因此,以示探索性和求教于方家的意思。
一、关于爱国者与民族英雄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根据笔者学习体会,似可概括为三点:
(一)热爱祖国,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祖国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诸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语言文字、风土民情,文化传统,进步的社会制度等等。其中亦涵盖热爱自己的民族——中华民族,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热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炽热之爱,成为千古之绝唱。苏东坡被贬到一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荒凉的海南岛,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块令人神往的宝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将奇绝冠平生”,“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甚至表示“余生欲老海南村”。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的同情。所以我们称颂这些诗人为“爱国”诗人。
(二)保卫祖国,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独立自主而奋斗不懈。一旦遇到外来入侵之敌,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其中杰出者,就是民族英雄。就近代而言,鸦片战争时期有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太平天国时期有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中法战争时期有冯子材、刘永福;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斗争的还有左宗棠、曾纪泽;中日战争时期有邓世昌、林永升;戊戌变法时期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时期有孙中山、黄兴、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陆皓东、禹之谟等等。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慷慨悲歌,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为归”,吕坤的“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近代革命家秋瑾女士,在甲午战争之后,痛感国土沦丧,写下“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表达了女革命家为收复失土而献身的崇高的爱国情操。
(三)建设祖国,海外赤子回乡兴办教育、实业、社会福利事业,或在科技上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显著贡献者,或在国际体育等竞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者,或学成归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贡献聪明才智者,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起了一个镙丝钉的作用者,都是爱国主义者。当一个社会制度已经衰朽,阻碍祖国的繁荣、富强,革命的志士仁人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代表腐朽制度的旧政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者,则既是革命家,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就是这样一批革命家,兼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异,但又有着世代相继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即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在古代,由于中华民族组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的一面,又有相互征伐的一面;既有在统一政权下共同生息的时期,又有几个政机并存,各自称雄于一方面的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都相继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建立元朝和满洲族建立的清朝,都曾经是全国性政权。似乎不能因为当今这些少数民族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就否定曾经有内外之分,亦有是非曲直之别,从而抹煞岳飞和秦桧、史可法与吴三桂的原则区别;亦不因为需辨明内外、分清是非,就纠缠历史老帐,甚至与近代列强入侵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通常是以“忠君爱国”与“夷夏之防”的形式出现的。
关于“忠君爱国”,有人认为,忠君是忠于一姓一氏,这是愚忠,既然是愚忠,即是一种奴才思想。在笔者看来,此乃脱离历史背景的偏颇之见。古代君国一体,“君”往往是一个国的象征,号召群众的一面旗帜,忠君与爱国通常是一致的。作为封建伦理观念,其时代局限与阶级局限毋庸置疑;但民族英雄的“忠”是否皆为愚忠,则要作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棍子打死。生当战国末年的屈原,他希望自己的祖国(楚)通过改革弊政、联齐抗秦,走向强盛,但其言不用,终于国破而家亡,诗人则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挽歌中投汩罗江自尽。面对背弃盟约,大举南侵,攻燕京,俘虏宋徽宗、钦宗二帝的金兵,岳飞为了雪耻复仇,收复失地,与金兵搏斗,累建奇功。这种气吞山河的正义之举,决不是什么愚忠。有人认为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如若给岳飞以“民族英雄”的桂冠,会影响民族团结。笔者以为,这是岳飞对女真奴隶主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愤激之情,又是对被欺凌的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保卫之情。史可法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坚守孤城,与扬州城共存亡,克尽作为封疆大吏的职守,这又是什么愚忠呢?按儒家的“忠”,也非臣对君的绝对服从的愚忠,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显然这是以礼为“忠”的前提的。孟子进一步发挥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在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爱国主义放在首位。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重点、基本建设、途径与方法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强调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上述重要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4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他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性、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新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同时,该课程的设置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提高实效的重要环节。
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通过课堂讲授、师生对话研讨、研究性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建立课外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社会,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增强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0年5月,江泽民在纪念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换,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意义
爱国先进典型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
爱国先进典型,通俗地讲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或事件。树立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爱国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示范引导作用。我们所宣传的爱国典型的内在精神往往与我们的爱国教育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典型的行为正是这一目标和方向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爱国典型示范引导了人们,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二、感化激励作用。现在应当大讲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的奋斗史、贡献史。因为,这样的史料最真切、最实际,也最感人,同时又包含着这些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转变与发展,它最富于感染力,也最容易引人效法、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三、自我评价作用。人们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对自我的正确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典型榜样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四、强化鼓舞作用。人们的爱国思想不可能生而有之,典型教育可以使人们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接受榜样的特征,逐步地培养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定势,最终成为爱国者。
由于爱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是巨大的,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好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引导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用先进典型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培养人,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我们发现,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力度往往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成正比。我们可以雷锋为例。几十年来,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雷锋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先进典型,他的精神已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雷锋只是千百个爱国先进典型中的一个。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爱国先进典型需要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也只有通过宣传和推广才能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认同及效仿,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基本原则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尊重历史客观性。因此,在选择和宣传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其一尊重历史与兼顾现实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爱国先进典型都是“历史”的,“现实”之所以需要“历史”的爱国典范,是因为历史割不断,今日中国是昨日中国的延续,这种历史承传性为爱国典范对后世的影响留下了广阔的时空。另一方面,任何特定时代的爱国典范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此,在选择和宣传爱国典范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既不能篡改历史,杜撰现实和未来所需要的爱国先进典型,也不能无视现实和未来的时代特点,不加取舍地照搬历史上的爱国典范。在评价历史上的爱国典范时,要做到尊重历史,同时又要兼顾现实,划清爱国主义与民族沙文主义、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的界限。
其二真实性与可比性的关系。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榜样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为众多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能够产生巨大的共鸣。爱国先进典型所以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不仅因为他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崇高品格,而且因为他符合普通人的平凡情感。典型人物形象贵在真实。我们在树立典型的过程中,不能人为地对典型进行拔高。在突出典型主流的同时,也应不回避其不足之处,让人们感到榜样是真实可信的,同自己一样,是人不是神。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典型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可学。
(三)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突出时代特征性。在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立足于当代,突出时代特征。
其一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突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则赋予爱国主义崇高理想和崭新时代内容。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讲爱国主义其实质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是当今爱国的核心。说到底,当代爱国者,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支持者。
其二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要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宣传爱国先进典型时,要注意宣传港澳台同胞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贡献,宣传国外侨胞和海外归来人员爱国、爱乡的事迹。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多样性。当今人们的多向性选择,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也给爱国先进典型的选择和树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性。人民群众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群体,有先进、后进、中间状态之分。同样,爱国先进典型也是有层次的,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也有作为车间榜样、班组标兵的普通劳动者。爱国典型的这种层次性符合人们思想觉悟多层次的客观实际,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要求。
(二)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多样性。从客观上讲,每个典型人物的精神激励作用都具有相对的指向性和局限性,事实上,一个所谓的“万能”典型是不存在的。典型的树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选择需求。我们应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树立各种先进典型,要善于发挥多种类型爱国典范的作用,以适应人们的多维追求。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对不同爱国先进典型的需要,要形成国家、行业、地方、部门、军队、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乡村等都有其爱国典型,形成层层有样板、行行有标兵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能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榜样,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得到榜样的激励,也才能使典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国防意识作为国防教育产物,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以国防教育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分析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头会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择善而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意识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防精神教育承载一定的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是对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及技能教育、国防精神教育[1]。国防理论教育中,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律知识等等国防知识的普及,则可以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正确有效的方法,抵御敌对势力对中国崛起的破坏,从根本上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之树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万古长青,这是其他任何知识体系都无法取代的。国防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原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和精神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将大大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一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2]。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也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国防教育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组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集中训练、分散教学、课内外结合、教养一致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理论教学的落实,又提供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为巩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崇高的使命。每个学生都应该具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志向;竖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精通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心得
----读《新民主主义论》心得
学院名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 级:社会学一班
姓 名:董子润
学 号:2911200140
成 绩:
2013年8 月日
暑假期间在原著导读作业中有幸读了《新民主主义论》读完《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这篇全面分析了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发展前途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文章第一次使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者,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步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文化纲领是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
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前我对中国为什么非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而不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认识还不是不够深刻,总觉得英、美不都走的这样的路,而且最终成功了吗?但在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第7小节“驳资产阶级专政”后,我明白了,诚然,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这样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世界社会主义不允许;还有就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允许。再反观无产阶级,首先,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其次,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最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中国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并且单独进行了土地革命,取得了广泛的支持。既然不能走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路,是否就可以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路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第8小节“驳左倾空谈主义”中又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主席充满信心。鉴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在论著的结尾处,毛泽东以诗人特有的豪迈乐观之情,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而后来的历史的发展也印证毛主席的明智
第三篇: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关于毛泽东这个人,向来是更喜他的诗词类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如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等。《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作品接触不多,今日更是第一次如此郑重的读他的《实践论》。通观全篇,却发现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是得经常深入地研读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学习,体会,从中领悟道理,在思想上,政治觉悟上提升自我。关于毛泽东的《实践论》,我将从自己较感兴趣的四个方面解读。
第一,关于中国的秀才
在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下,秀才倒也是出的不少。然而这些秀才学的知识大多用来应付考试的,有多少人是真正有社会经验的。学习这些理论只是用来纸上谈兵,记得很牢,却不曾用于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举个例子,一个人去学习游泳。他收集并观看了所有关于学习游泳的视频,了解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却从未真正下水实践过。那你说,他到底是学没学过游泳呢?
所以,中国要想她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出众,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她的教育制度,秀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第二,吃一堑长一智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这是毛泽东《实践论》里边最让我受益的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它原本是出自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与薛尚谦书》,讲的是遭遇挫折之后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前提是,遭遇挫折。芸芸众生,没有谁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才谱就了人生那道平凡而又动听的歌。然而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不敢面对挫折,有多少人害怕挫折,尤其是当代的学生,高考失败,感情受伤,求职碰壁等等,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坎儿越不过去,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堕落,却不曾考虑到,不正是在这种挫折或者失败的实践中,我们才吸取了教训,磨练了走向成功的素质,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最终变失败为成功。
第三,感觉与实践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人是一种常常被感觉欺骗的动物。看过一则故事,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席间,父亲谈到了梵高,小女儿随口说了一句:“我不喜欢梵高。”父亲追问为什么,她满不在乎地回答:“感觉。”父亲生气了,说:“你先介绍一下梵高的五个作品,然后介绍一下梵高本人,接着再说五个不喜欢他的理由,不要凭感觉。”小女儿愣了,她说不出。父亲说道,在没有对一件事情了解清楚之前,请不要妄自评价。
道理是一样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总是依靠感觉去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很多女生都极其相信自己的所谓的“第六感”,觉得他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可靠的人,觉得美好的外表下一定潜藏着高尚的灵魂,殊不知,无论一个人要认识什么事物什么人,除了同那个事物那个人接触,是没有办法深刻去了解或者认识的。说到底,还是要通过实践去认知,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四,关于真理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个人也认为,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所以,对于真理要存疑,既然存疑了,就应该用实践去验证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前前后后把《实践论》看了不下十遍,总觉得它不仅仅是毛泽东同志对那个时代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对我们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也是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实践论》读的次数多了,越发能理解实践在我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看着他战争时期的军事著作和诗词,忽有所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正是毛泽东对其对手失败原因的高度总结吗?
第四篇: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开创我们的时代
——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班 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班
姓 名:洪春苗
学 号:071103109
成 绩:
2012 年 08 月日
1992年,也是一个不同的年份,曾在中国南海写下优美诗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故地重游,再返南方,从1月17日出京2月21日离沪返京,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做了巡查,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发人深省的讲话。这些谈话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家庭,顷刻间不战自溃,共产主义事业进入了低潮。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党内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党和国家处于紧要关头。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路线的问题。在这关键时刻,87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海驶向光明的彼岸。
回顾邓小平爷爷的谈话内容,其内容主要有六点。一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爷爷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二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爷爷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邓小平爷爷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谈到“左”和右的问题时,邓小平爷爷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是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爷爷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邓小平爷爷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爷爷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他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律靠得住些。邓小平爷爷还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五是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爷爷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邓小平爷爷强调,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邓小平爷爷还谈到形式主义的问题。他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在谈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问题时,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六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爷爷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南方谈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份宣言书,指引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航向。从此,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面对着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在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辜负上一代对我们的期望,历史的重担自然的落到了我们肩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上,使我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特长,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
我们这一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看清形势,以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事实求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前在大学阶段,要通过多模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全面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品德优良、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学会生存、掌握现代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要求。
附录(思考题):
1、回顾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的变化,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是政党生命的源泉。”。
1)、振兴中华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国很多的事件都能证明,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的一些事件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都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5)、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国一直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的科技的发展取得的成就都是所有工作者长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
6)、我们青少年要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如何深刻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性质与其所采用的经济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应该从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入手。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即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该国的政府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实行有利于哪个阶级的政策。
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一种经济制度,它们既可以被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也可以被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关键就在于采用哪种经济制度符合本国国情,有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计划经济措施,在那个时代,美国的国有资产超过了50%,与现今中国的国有资产占有率差不多,但这不代表美国就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一定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也就是说,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实现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请问,这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需要富人主动帮助穷人(资金的辅助及经验、技术、知识的传授)。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不可能,我们只能不断的把最低层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必须重视农村问题,只有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心,国家和人民应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实际出发看问题,办事情!共同富裕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五篇: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模版)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看作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这是以他在主体感性理论问题上完成的重大突破为开端的。马克思以前的家对主体感性的内涵的把握是片面的。马克思为主体感性理论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理论视角,使主体感性通过实践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这一理论突破在认识论和认识观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成为实践唯物论的一块奠基石。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
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正因此次人际关系才那么重要吧。正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扮演很多角色,学着去适应。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
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精神病人,总是为那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放着许多他们该干的事不去干。而当你去说他们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显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么伟大,别人是那么可鄙。而且在他们看来他们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不知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
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