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
作者:
王大力
学校:昌图宝力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
单位:铁岭市昌图县宝力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者:王大力 王宝龙
[摘要]:网络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微信平台做为一种新教育媒体,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搭建了桥梁,学校推行这种新教育媒介,传播家校教育信息,构建家长课堂和学生再提高园地,延伸家校协同教育课题研究,开启家校协同教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家校协同、教育 研究背景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既充满竞争更需要广泛深入合作的社会,对于教育而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长、社会更方面协同教育。只要多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又个性化发展。相对以前的家校交流沟通模式,借助网络空间平台的新媒体交流工具可以深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学生。所以发挥新媒体在家校协同的新效能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空间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利用微信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取得一些成就,尤其在科技转化快的发达城市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反馈效果较好,有效地解决了家校互动问题,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意识,帮助改进了教育方法。但是农村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协同教育应用还很少。根据微信本身的功能特点和理念,和综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应用微信在农村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应用一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定会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核心能力养成给予极大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2016年在研究国内外各类优秀协同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的便利和优势,开始探讨和在九年级初步实验构建基于家校协同教育平台,经过一年摸索,初步建立了学校、班级、家长、学生平台,教师及时提供学生在校表现,指导家长教育方法;教师在线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答疑解惑,排解烦恼,树立信心;家长理解学校,支持工作,学生爱学习、积极向上,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家长互动,群策群力。构建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意义
本文所指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指基于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微信便利性、快捷性和互动性进行沟通与交流培训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沟通平台,融合了学校、家庭资源和力量促进教育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教育的效果教育。
1、加强家长网络教育指导,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正处于社会变型时期的农村有了较大变化,经济观念、社会观念、教育观念的变化使农村家庭教育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父母进城务工,留出子女教育空白,父母合分草率,造成子女教育缺失,父母文化基础既差,教育观念陈旧,造成学生厌学和心理偏差,这些问题解决需要学校重视指导家庭教育紧迫性,做好家校协同教育,正确引导提升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微信社交能力强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互能力是很强的,既能多人视频,也可以共享地理位置,还有实时对讲,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群聊功能,教师和家长建立讨论组,有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网络指导,将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的相关文章推送到公众号。家长们了解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一点点改变他们的理念,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改进教育方法。家长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彼此分享经验、分析问题、相互学习,促进协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促进有效沟通,形成合力,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容易受到时空上的限制,家长对于孩子的在校表现知之甚少,教师对于学生在家的情况也不甚了解,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微信利用其跨时空的特点构建家校协同平台,让教师和家长能更加便捷地进行沟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更准确,更深入,家长可以将老师提出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方式落实在每个孩子身上,故而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调动了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开阔思路,博采众长,提高家校协同的有效性。
3、远程互助和资源共享,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现在师生交流越来越困难,教师利用微信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双向交流,学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乐于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便可以很轻松、巧妙地将自己的教育影响隐含在聊天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各科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资源或微课资源,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充分利用微信远程教育,实现师生交流帮扶,生生之间交流与帮扶,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的变化以及各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最终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设计
(一)、家校协同教育模式设计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家校协同教育模式首先要求学校、家庭协同互助,因为培育一名具有核心素质的学生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家校协作主要是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以学校为模式中心,家庭辅助学校。为了形成协同效应,就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学校对于教育学生起着主体教育的作用,朱勇加强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行为进行指导,每学期应将协同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制定合作计划。
2、互动性原则
家校协同教育,必须增强学校、教师、家庭、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协同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所以家应该加强对孩子教育,通过微信这个协同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交流与共享。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应继续提升自身素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家长,提供分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家长,教师需要提供个别指导。在家校协同教育模式中,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不可缺少的,避免家长仅是配合的担心沟通方式,注重学校。家庭、学生互相交流,提升家庭协同教育的热情。使协同教育更加顺利进行。
3、共享性原则
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知识共享。共同携手提高教育效果,创造整合更多的优秀个人资源,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共享。教师与教师共享教学经验、教学心得,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解决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体会传递给家长,与家长共同进步。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和家长主动分享各自的经验。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共享,形成一个共享知识资源库。所以,在家校协同教育模式中,可以借助微信这样的一个渠道进行知识共享,注重培养教师和家长知识共享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明确知识共享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所发挥地重要作用,从而养成知识共享的习惯。
(二)、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协同教育平台建设
1、班级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平台内容包括班级菁菁校园、班级资讯、精彩分享、各科微课视频等固定栏目。主要介绍国家有关教育政策近期学校热点事件学校活动等校园信息班级活动,展示学生在校优异表现,家长教育孩子知识与技巧,学生家长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解和体会学生在校的学习氛围、提高教育实效;各科教师针对每一单元重点、难点内容,精心讲解,录制成视频后,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免费推送,为学生答疑解惑,差缺补漏。微课视频推送,实现了教学信息系统方式的变革,大大拓展了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来源途径,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和有效利用。搭建好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后,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知晓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掌握关注方法。其次精心编辑内容,提高家长可获信息容量。
2班级微信讨论组建设
讨论组具有交互功能强便捷特点,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具新和力;让我零距离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感、行为表现,也让家长零距离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沟通。
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和组织作用,除了教书育人外,同时也担任着信息传递、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在家校协同教育过程中,教师把一些好的经验想法分享给其他教师,增强教师间的联系,大家互相学习借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们在校时的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学业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于不便在学校解决的问题,及时利用讨论组中私聊与家长沟通,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指导家长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难题,商讨教育策略。利用讨论组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同学间的1对1交流,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复习功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个性化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家长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在家日常表现向教师或其他家长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信息,从而与他们沟通交流寻求帮助,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及时地发现问题,借鉴其他家长的优秀家庭教育经验,并沟通解决。随着微信不断的升级发展,微信中适用于教育的功能将越来越多的被挖掘出来,也会为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本人也会继续系统地研究家校协同教育,在实践中逐步改善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相信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探索,会给当前的家校协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冯海.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D].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2011.[2] 曹爱英.信息环境下中学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1.[3]童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4.[4]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 [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5] 李阳.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社会科学辑刊,2014(2): 57-61.[6] 杨卉,王陆,韩雪涛.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47-50.
第二篇:家校协同教育研究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基于学习指导的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实践研究》
------家校协同教育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教育
我国早期的家校合作活动多称为“家校联系”,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正式引人“协同教育”的概念,认为“协同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1]
李运林教授认为:“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急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2]
(二)家校协同教育
在国外,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Parent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家长参与学校管理“(Parents' Participations in School Management)密切相关。在美国,最初表示这种关系的概念是“家长参与教育”,但是“家长参与教育”是一个涵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至今在学界尚无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英语中代表“家长参与教育”名称的有“parent involvement”,“parent participation”,“educational intervention”等,其中以“parent involvement”使用频率最高。
家校协同教育属于协同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3]家校协同教育的要素,宏观上有学校和家庭,微观上有教育者(教师、家长)、受教育者(学生或子女)及教育媒体(学校媒体、家庭媒体)。[4]
(三)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代表的是“家”与“校”彼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定义:“家长参与教育是指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子女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5]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人们对家长参与教育 [1][2] 王宝祥,刘宏博.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J] 教育科学研究,1999(6):82-88 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5 [3]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为了教育的主流[J] 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 [4] 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的通道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6-19 [5] 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 河北大学2004.6 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主办的活动或以其他方式来帮助子女学习。”[6]从字面意思上看,“家长参与教育”似乎是一种单向的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但实际上家长/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不可能不引起学校及教师的回应,因此其实质上是一种家校双向的交流活动。
马忠虎教授在其《家校合作》一书中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联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一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1]珍美国富勒教授也指出:“现在真正的家长参与被看作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2]
二、家校协同教育的价值和意义[3]
一是学校教育何以需要家长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界基本形成个共识:即能否吸引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学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人们不仅充分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政府报告和立法予以确保。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部报告,不仅肯定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并号召家长“要做学校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强调校长应该“尽最大努力并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州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机整合的学校结构作为教育改革的项重要内容,极大推动了学校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联邦政府和许多州通过制定系列有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顺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许多中小学也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
二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何作用和意义?美国学者哈德森
三、家校协同教育的基础理论
(一)系统一—生态理论(System-Ecological Theory)
[6][1] 转引自: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 河北大学 2004.6 马忠虎.家校合作[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8-159 [2] 转引自: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 河北大学 2004.6 [3] 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1:86-88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为霍布斯(Hobbs)和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布朗芬布伦纳把社会影响分为围绕青少年扩展开来的系统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微系统”(microsystem).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接下来是朋友和学校。“中系统“(mesosystem)主要指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外系统”(exosystem)是指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宏系统"(macrosystem)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适德观念、习俗及法律。Hobbs则认为,儿童的问题不能与其亲友、学校和社区割裂开来,他认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与其家庭密切相关,而学校和社区则是为其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Hobbs通过实验验证了把家庭、社区、学校因素都加入考虑的必要性。[1]Lewis认为通过生态理论来系统的分析解决青少年和家庭、学校的问题是很有效的。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互相关联依存的:这利观点从整个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问题并且为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责任分散理论(Separate Responsibility)[3]
该理论主要由LightLfoot提出,他认为母亲和教师被赋予了最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母亲养育孩子的责任是全面但在一个私人空间中进行。教师的责任较为单一,多围绕知识传授,但她们把儿童领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母亲和老师都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他们并不是天然的合作者,学校往往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是对于学校的干涉,因此,双方缺乏真正意义的合作和交流,所以推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三)重叠领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4]
Ira Cordon认为家长、教师和其他成人在青少年发展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可以作为志愿者、雇员、家庭教师、听众、决策者、成人学习者等,与这些角色相匹配的家校合作模式主要有:
1、家长影响模式(教师教给家长一些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信息或技能;
2、综合服务模式(教育者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和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
3、学校影响模式(家长成为学校决策者和志愿者;(4)社区影响模式(强调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2]
四、家校协同教育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家校合作研究机构—“家庭、学校及社区合作伙伴中心”主持人、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乔伊斯·爱波斯汀(Epstein)认为家校协同教育主要有六大领域:
1、家长教育;
2、家校交流;
3、在家学习,即帮助家长在家学习;
4、家长 [1] [4] Linda M.Raffaele & Howard M.Knoff.Improv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with Disadvantaged Familie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9(3)448-466 [2] Lewis, A.Buliding bridges: Eight case studies of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working together.Chicago: Cross City Campaign for Urban School Reform, 1997 [3] Lightfoot, S.Worlds apar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New York: Basic Book, 1978 志愿者,即家长无偿参与学校义务工作;
5、参与决策;
6、吸纳社区。
家长教育培训是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美国通过“工作坊(workshop”和“seminar)'}等培训形式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以及与辅导孩子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校协同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包括: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会;参与学校教学,利用和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参与学校管理,主要表现为参与学校的一般事务管理和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参与学校管理是家校协同教育比较高的层次。如在美、英、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家长依据各自国家的教育法规几乎参与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人事、财务、课程设置及内容、工作评价、改革计划认可、政策制定等;但以色列、日本等国在学校管理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参与。[1]
五、家校协同教育的类型
(一)按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类
美国学者人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渴望在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指导孩子、课堂辅助以及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分为三类:
1、支持者和学习者;
2、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
3、学校决策参与者。[3]
(二)按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参与层次分类
杭州人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1、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教师会议、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
2、人际的参与,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
3、管理式的参与。[4]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
(三)按家校协同活动的目的分类
关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从家校协同的目的来划分:
1、解决日前教育中 [1][2]
[5] 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1:86-88 马忠虎.家校合作[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7:400-402 [4] 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66 [5] Morgan,V.,Fraser,G.,et al.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How do Parents want to become involved? Education Studies,1992(18)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教咨询委员会等);
2、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学等);
3、利川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
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帅协会等)。[6]
六、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和内容
(一)国内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1、以校为本的家校协同模式[1]
“以校为本”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要求在家校合作,各种活动都围绕学校展开。此模式包括建立家庭中心、学校家庭教育辅导、招募家长志愿者、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家庭学校研讨会等。此模式适应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庭和孩子,其中孩子年龄越小家庭参与程度越高。
2、以家为本的家校协同模式[2]
“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要求在家校合作中,各种活动是围绕家庭展开。此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和社区家长教育、建立社区家长与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家庭学习活动、家访等。此模式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深入的教育和辅导,但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
3、开展“家校互动和谐”活动[3]
成都锦江区开展了中小学“家校互动和谐”的教育实验。此活动也通过三个方而进行:调查全区14所学校的家校合作现状;在各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家访的形式包括研究式家访, 互助式家访、谈心式家访;家长会则家长、学生、专家一起参加;尝试较新的家校合作方式比如,家长沙龙、亲子运动会,小区文化节,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等。
(二)国外家校协同教育模式[4]
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家本参与 1、对家校之间信息传递活动的参与。方式包括家访、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家庭学校手册、成绩报告卡、学校信息卡、学校家长公约等。 2、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参与。方式有家长志愿者帮助学校活动、为维护学生学习和合法人身权益而进行的参与活动。 3、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参与。方式包括家长通过地方学校理事会(或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师联合会(PAT)等来参与学校管理。 在澳大利亚,学校方面为家长提供多种正式和非止式的机会来了解学生在校的进步,主要方式包括学生表现报告、学校报告、时事通讯、信函、私人会而、家长——教师之夜、学校——家长杂志、教育补充资料订阅等: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系列组织和活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方式包括学校活动(如运动、音乐等课外业余活动)、学校理事会、家长和市民协会、校内商店(由家长志愿者充当商店职员)等。 在英国,根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 1、低层次参与,家校合作方式有家长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家长联系薄、家长小报、家庭通讯等; 2、高层次参与,合作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 3、正式组织上的参与,如家长咨询委员会等。 七、我国家校协同教育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国家校协同教育研究远未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在介绍了国内外家校协同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家校协同教育研究存在不少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都缺乏系统规划,没有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理论,开展的研究项目经费和研究水平都不高,实践操作形式多但实证研究不多。国内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家校协同教育实践研究,但大多是描述性的,很少做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这样很多结果都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实操性问题突出,如:随意性强、计划性差,由此家校协同活动缺乏整体计划,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阶段性强,连续性差,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学期初、末或节假日进行,缺乏连续的、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协同教育;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在合作活动中,交流多是教师对家长的说教,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1] 从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建立、学校以及学生家庭情况三个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建立方面:家校协同相关的 [1]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7:400-402 法律制度不健全;家校协同组织机构的设立不完备。 2、学校方面:学校对家校协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校办学条件不允许;学生评价机制的重智倾向。 3、家庭方面: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家长的经济收人水平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的影响。[2] 八、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策略及研究趋势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中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为完善我国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完善家校合作相关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立法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设方一贯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另外,促进学校、家庭的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形成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模式;加大家长教育培训。再次,改革现行的选拔评价机制,选拔机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现行的以考试为主、重智力发展的评价体制如果不改变,家校合作就会从根本上受到阻碍。[1] 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要着重构建有我国特色的学校——家庭——社区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其理论,并开展有关家校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当然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将使家校协同的模式呈现多样性和区域性。其次,在家校协同的内容上将改变现有研究关注学业和规范的局限,改以培养制约学生学业发展和规范掌握的核心素质——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研究,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来说,家校合作教育既是其有效培育方式又是其重要的教育资源。第三,开展多形式的家校合作项比全而探讨家校协同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个性心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多形式的家校协同项目提高家庭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 [2][1]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 2011(2):23-36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7:400-402 教育需要“家校协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更是显得非常重要。现在特别是农村学校,家长们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不是多高,往往是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孩子交到老师们手里就全凭老师了,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学得好坏全凭自己。其实每一个家长都期望着孩子们有出息,能够将来有一个好一点的工作,不要像上辈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所有家长们的真实心理写照。但是,我真想告诉每一位家长: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孩子。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很多习惯还有待于家长和老师的长期培养。 每次家长会,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全面介绍班级管理工作、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详细分析每一位同学近期的学习情况,努力找出每位同学的闪光点、优点、有哪方面的进步等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或是利用其他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或是留下个别家长交流反馈。在家长会上,我每次都会请几位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他们的教育方法,引导其他家长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也会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另外还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每到学校举办大型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知家长有时间到学校来观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尽情享受到活动的快乐。让家长感受到学校活动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 除此之外,利用信息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之,只有家校合作,才可以杜绝学生管理上的漏洞,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让孩子在家,校这两个生活和学习的主环境里和谐、快乐、健康的成长! 现阶段学生心理教育 -------浅谈学校与家长共同开展心理教育 论文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论文论文关键词:家校心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开明书店出版; 《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家校协同教育案例 “啪”的一声之后…… “啪!”,在静静的走廊里,这个声音显得格外地响亮,我的心也随之一颤。从小,我就很胆怯这个,不愿去看,更不用说这样去做。但今天,我却近距离地清清楚楚地目睹了这一幕……。原本为人煽凉的折扇却被杨某的家长狠狠地煽在了他的孩子的脸上。在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摔了一下。再看孩子的脸,折扇的形状不偏不倚地印在了左脸颊上。火辣辣地,像一根红香肠。再看孩子的家长,气得满脸通红,试图在用这一举动来威慑孩子。 言谈之中,有再举进攻的趋势。我见状赶紧舒缓气氛。孩子捂着高高隆起的脸,满眼泪花。此时,我的心仿佛被被摔到了谷底,沉甸甸地,要窒息的样子。此时的我,就像一个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我都做了什么?孩子只不过是出于调皮,与同学打闹。这是他这个年龄不可避免的错误。可我,却只会告状。这一记耳光,不仅打在孩子的脸上,更打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在教育学生上的问题。 分析反思: 在这件事上,我首先做了一个自我剖析。我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作为教师,每天面临着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的问题可能是最多的。时间一长,首先,教师疲于去做这些事情。又要教学又要育人。恨不能有千头六臂。其次,学生的反复性很强,面对老师的批评、威慑,持续不了多久。因此,作为学校的一方,教师就拿出了杀手锏,希望让家长来协同教育。为孩子告状,就成了家常便饭。作为老师有一肚子委屈要去诉说,受到教育法的制约,除了说服教育,束手无策。教师只能依托家庭教育,希望能够协同教育。因此,就通过家长会,开学典礼上,留言本等等的途径来与家长沟通,希望求得共识。而作为家的一方,多出在被动接受的一方。但也不乏一些主动沟通者。但为数不多。忙于生计,无从估计等理由充分。家长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有的家长过度张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打骂算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有的家长虽不打骂,但是孩子的一切事务都横加干涉,从不给孩子留设一分空间,就拿选报兴趣小组而言,家长竟然不让孩子参加。这样的现象也很多。更有甚者,孩子在班里任班干部,后因能力较弱,不能胜任。因此,改选了别的孩子,家长竟找到老师为孩子“打抱不平”,严重影响班主任的工作。第三篇:教育需要家校协同
第四篇:浅谈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
第五篇:家校协同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