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3 01:5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作为《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1、“空间与图形”描述定义

对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修订版指出:几何教学关注的是实验几何,经验几何,直观几何,要让学生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由于几何概念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在以往的概念教学中存在本质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略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根据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间的联系将其分为 “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测量”、“图形变换”、“图形与位置”这四部分内容的教学。

2、以往教学上的弊端

大量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

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积极探索“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在小学低段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几何事实,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那么对今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与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形直观、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制图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几何方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实践证明,不断改进几何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刻苦学习确实能掌握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大量的调查也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又具有“双刃剑“功能: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状况不改变,“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课标》强调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比如,在第一、第二学段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第三学段继续通过观察、操作、图形变换、展开与折叠、图案欣赏与设计等各种形式的性质,进一步认识图形及其性质,丰富几何的活动经验和良好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作为研究载体

在数学学习中,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儿童随着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

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5、“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学生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更具有实效性,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研究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2—93页。【教学目标】

1、在熟悉所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找一找、分一分,并结合生活实际,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的基本图形,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图形的卡片。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组合图形。

师:课前老师发给了同学们一些图形,请你说说老师发给你的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自由汇报。

师:你们同桌商量下,利用这些图形拼成最美丽的图案,并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结合学生拼出图形有针对性的展示几组组合图形,预设下图:

师:四人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拼的这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师总结: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二)找一找,说一说。

师: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组合图形,现在你能说出课本P92页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吗?

师:老师还搜集了一幅生活情境中的图片,(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什么地方有组合图形? 生认真观察后并指名回答。

师: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那么你们还想学习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新课讲授

(一)小组活动,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刚才拼得图形中哪个组合图形最像我们主题图中房子的侧面墙的图?(课件出示例题)

师:如何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先独立想想再小组交流。小组讨论:①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②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③怎样求?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小组汇报:

小组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在课件中演示分的过程)先分别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板书如下)=S三+S正

小组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在课件中演示分的过程)先算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板书如下)=S梯×2

课堂小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它们的面积再相加。但是,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方法。课后作业

(三)教师理念、行为的转变

1、课堂整体设计的转变(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改进学习方式起到重要作用。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多媒体仅仅用作呈现教学材料的目的,而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如何用多媒技术来展示证明的思想方法及过程,以及通过图形的变换来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较好地把技术与数学学习的本质结构起来。

2、课堂关注点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获得。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会把学生是否掌握这道题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在这节课的处理时,我更加关注这类题目思想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课后调查

我们分别对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一班程度较好。甲、乙两班中的由班主任各抽15名学生(好、中、差各5名),进行两方面的调查,一方面是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测试。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数学学科喜爱程度相仿的两个班,在授课方式上的喜爱程度一班略高。

在第二部分的测试中,对甲班15名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测试测试,其中12名学生完全正确,3名学生也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偶有计算上的错误。由此可见,一班学生不仅在基础方面还是在计算方面都略高于二班学生。

2、自主评价

在课的最后,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堂课中的体验及收获。这种交流是开放式的。它包括知识上的收获,能力上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老师、同伴、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本堂课进行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评价提到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生1: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依据基础图形的面积得到的。生2: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2)同伴互助。

生3:我第一次站起来讲错了,但经同学的帮助,我现在学会了。(3)自主发现。

生4:我认为今天我们学到的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可见,自主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生一节课的升华阶段,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习”。

三、结论与讨论

新课程提倡先认识立体,再认识平面,反过来再去认识立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在孩子的现实生活当中,他们首先接触到的应该是立体的,比如说他们的铅笔盒,比如说他们每天看到的黑板、桌椅这些都是立体的。而平面图形是附着在立体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

再有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如果我们再把它细化,应该是从立体到平面到基本元素,之后再到平面、再到立体,而前后的两个平面,两个立体是有着区别的。开始学生们是从直观上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而后来则要尝试把握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

还有一个原因,新课程强调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三维和二维的转化,即从立体转换到平面,反过来由平面再转换到立体。对于这一点,当然可以通过观察物体这样的素材来体现,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这样一个过程:从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从平面图形中去还原立体图形。

(2)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到应用于生活

现在老师都比较重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但是反过来将图形及其特征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似乎挖掘的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们和学生们共同思考,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征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这些特征。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本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体验,以及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认知图形的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要注意体现下面几个意图:(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3.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

2.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

3.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心得体会

新课程强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认识空间,也就是几何绝对不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它是对空间和图形的刻画和把握。以下是我几点心得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提出空间观念这样一个概念,具有创新意义,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的空间观念着眼的是空间,我想它主要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握空间。第二,就是制作,或者画出来。有了图形以后,怎么去把它表达出来,无论是制作模型还是画出来。第三,就是分析。从复杂图形中去分解基本图形,在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图形的特征。第四,就是想象。既包括描述和想象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也包括描述或想象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五,特别重要的一条,也是王尚志老师特别强调的一条,就是图形直观的作用。

二、发展空间观念的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使人想起了前面采访的一位生物学研究者,他就提到了两维和三维的转化在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图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像王尚志老师提到的,用图来启发创造,启发思考。记得一位财会人员开始想象不到图形和空间观念在工作中有什么用,后来他也提到用图可以将几部分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实际上也说明了几何直观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空间观念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等所谓的基本图形,它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的素材和多样的活动。

2、要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的结合。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空间观念绝对不是多摸摸就能培养出来的,还要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去摸?什么东西要有意识要多摸一些?也就是除了操作,还有观察、想象、推理、表达,它们之间的结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空间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发展空间观念,这里既包括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还包括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图形的测量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价值,应将四部分有机结合。不要把空间观念的发展孤立起来,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比如,我们可以把图形与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5、要把握几何学习的阶段发展,明确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直观上、整体上认识图形和空间,多装一些具体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

6、要时刻把握几何直观的培养,要有图形意识。图形的意识、几何直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几何教学中,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应是重要的任务。比如在数的学习中,王尚志老师特别强调了两个模型,一个是数直线(数轴),一个是方格。讲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数轴,加法就是顺着数轴的正方向数,减法就是顺着数轴的反方向数。

第三篇:“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平移与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其变化一方面是体现在内容结构上,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变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增强的内容,也有削弱的内容。其增强的内容之一是有关“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的教学。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目标,而以前的大纲没有把这一目标当作重中之重。

以往的小学几何教学,只是单纯的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教材中除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几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三维空间的内容,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涉及不到。学生虽然会解答复杂的面积、体积计算,但不知道一吨煤有多少?装一吨水的容器应该多大?学习了许多计量单位,会进行复杂的化聚法,但不知道1千克鸡蛋约有多少个?不会看公共汽车线路图„„对于这样的教学结果,根本谈不上空间观念的培养。

而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把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中。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比如一年级理解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二年级的认识东南西北,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形状。像我们三年级“平移和旋转”的前一课是“对称图形“,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而且要能在方格纸上划出简单图形的对称图形。而人教版教材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认识对称图形,且不要求画图形的对称图形。新课标使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可见,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所学过的几何形体,在学生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其空间观念。

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强调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我就从以下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情境是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切入点。

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形式。

四、实际应用是运用空间观念的良好土壤。

五、多媒体课件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

一、问题情境是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切入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新授课的导入。在课的开始我给学生播放带有平移和旋转画面的儿童歌曲,在学生的无意注意中感受物体的运动,有效地与物体运动中的 “平移旋转”紧密衔接起来,由于熟悉与喜爱学生跟着唱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再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饶有兴致地请学生猜谜语:“一物生来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这种兴趣导入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我只简单举了两个例子。北师大教材用“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这已成为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我觉得每节数学课找准切入点,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特别关键。

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成的。因此我们应当承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利用课件动感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在观察、感受中认识身边丰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欣赏物体运动的图像的同时,思考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从而轻而易举地建立起对这两种运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分类,以此引导学生将两种运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

当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我出示一些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判断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普遍存在。

当学生的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后,我又拓展他们“平移与旋转”物体运动现象的视野,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经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概括,逐步上升为“空间观念”,形成一种能力,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应当尊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因为这些现象是图形变换知识的基础和源泉。如果对这些现象缺乏充分的感知和浓厚的兴趣,不仅导致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起来抽象、乏味,而且人也由于来自缺乏来自生活现象的启示,而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形式。

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操作、测量、实验、设计、欣赏、推理和论证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索性活动都应成为“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重要形式。教材中出现的“画一画、折一折、描一描、搭一搭、移一移”等等都是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其本质就是“做数学”,只有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有效的空间与图形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在这节课上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在运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不足,我调动学生用肢体语言进一步感知和表达两种运动的特点,以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动作逻辑能内化为心理的逻辑。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更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操作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与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

四、实际应用是运用空间观念的良好土壤。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顺利地过渡到空间形式的掌握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这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成功平移66米以及猫捉老鼠的游戏都是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当课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会惊讶,感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提升。

其实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唤起这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再现了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抽象出来。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多媒体课件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出优化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高效率学习。计算机被人们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优化学习环境、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它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等方面创设的学习环境,是其它工具所无法替代的。

首先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难以生动地表现与数学概念有关的信息背景。利用计算机能较容易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代替书本或仅用抽象语言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

“平移与旋转”中的“平移”用自定义动画中的动作路径就能实现。学习图形平移几格时,我创设了“小猪与小马吵架,请同学们评理”的情境,当用大屏幕演示出这幅反映内容的画面时,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如果通过黑板用文字直接表述,不易提起学生解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计算机创设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学起来特别投入、专注,而且使学生在我设计的“问题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保持高度兴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有意义,而不是机械地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同时学生们也看到了如何将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运用计算机,设计动态模拟,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轻松地学。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在空间观念的建立、理解上,有些时候语言的描述繁琐、苍白,甚至无能为力。像这节课开始我给学生展现的升国旗时国旗的平移运动、鼠标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火车开动时的平移等,设计这样的动态模拟,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轻松地学,这不是语言所能替代的。

这样的动态模拟画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也帮助学习打通了具体直观与空间想象之间的障碍,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建立起空间观念,为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难以达到的。

再次,提高课堂利用率,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计算机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节课在学生总结出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后,观察三角形的平移过程,我用课件分别出示三角形的三个点,演示三角形三个点平移的方向和位置;小房子向左平移3格,同样用课件演示若干个特征点平移后的位置,从而迅速确定小房子平移3格后的位置。使得静态问题动态化,使得原来难于理解的问题,几分钟内就在学生的脑海中迅速而准确地建构起来,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并不是说,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不能为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如果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我们来说,课程改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我一直在思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更应关注什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因为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第四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抓住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获得空间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 空间观念;观察;操作;想象;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164-02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由于这部分知识抽象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加上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多,对老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提高“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率,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笔者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重观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离不开观察。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是在活动中观察。可以通过摆、拼、折、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直观感受体积的转化过程;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小棒制作长方体,在操作中观察每条棱的特征,并总结出长、宽、高的概念。二是在生活中观察,对于抽象的概念,要利用生活的原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类比、判断、思考促进理解。比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射线,有的学生发现头发就是一条射线,有的说燃放的烟花就是射线等,这样的生活原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射线的特征。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在揭示了平行线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学生会想到很多的例子,如公路上的斑马线、操场上100米跑道、商场电梯两边的扶手等。图形与几何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原型,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实物,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图形与几何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生活实物和动态演示,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无疑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得数学课堂又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四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表述能力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必要因素,因为,这样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直观化。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描述的实际物体、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物体的方位和位置关系等是空间观念包含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有利于增强空间意识和发展空间观念。

2.重操作,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知识的起点,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就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局面,这与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相符,也与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相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并经历结果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平台,这些概念、公式、性质、定理不是我们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再创造”出来的。

3.重想象,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象具有伴随性和隐形性的特点,渗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是几何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既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想象具有隐形性特点,在教学中有时想象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有时需要老师巧设情境激活想象。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课前先出示真假孙悟空打斗的画面,问学生金箍棒可以看作哪一种线?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直线,从而复习直线的特征。再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张白纸在慢慢变大,最后到无限大,这时白纸上出现了两条直线,请把你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画下来。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巧妙的为后面新课教学,突破“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和永不相交”作了铺垫,有效丰富了空间表象,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生在观察实物、概括实物和几何图形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始终伴随着想象。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要看到想象对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4.重思想,点燃数学智慧火花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不仅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作为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抽象思想、归纳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与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是数学思想反复运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点燃学生数学智慧的火花,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根据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建立平行的表象,从而归纳概括出平行的概念;对于相交的两条直线,通过量一量所形成的角的度数,再一次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相交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进而建立垂直的表象,归纳出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分类的结果是由分类标准决定的,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再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从而体验转化思想的应用;在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徐利治教授说:“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看到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把把?笛?思想方法的渗透放在第一位,使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领悟了数学思想,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要抓住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获得空间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作者简介:胡刚,1983年8月生,男,汉族,陕西安康,数学老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课题研究的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不懈努力。2008年10月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

    感悟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范文大全

    感悟“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案例分析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的目标 突出空间与图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精选5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覃塘三中提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关健词: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1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