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

时间:2019-05-13 01:2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

第一篇: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

虚词

1、“而”字的用法。

表承接: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而乐 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并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往来而不绝者 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之”的用法。

“助词,的”: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之景不同、宴酣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和而不知人之乐 ”

连接主谓,不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代,指醉翁亭:名之者谁

3、“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从 :“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至于负者歌于途和行者休于树” 4.“也”字用法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山间之朝暮也 6.山间之四时也.

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9.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而乐亦无穷也 4.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 ②朝而往,暮而归:在早晨,在傍晚 ...③杂然而前陈:在前面,向前 ④酿泉为酒:用酿泉的水 .2.意动 乐其乐:以„„为乐 .一词多义

1.乐 ①乐趣:山水之乐; ②欢乐,快乐:禽鸟乐也; ③以„„为乐:乐其乐: 2.意 ①情趣:醉翁之意; ②心情:意稍舒;③神情:意暇甚;④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3.谓 ①告诉,对„„说:谓其妻曰 秦王谓唐雎曰

②说:谓为信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叫做,称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太守自谓也(命名)④认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⑤是:太守谓谁?

4.而 ①并列:溪深而鱼肥 ②递进:而年又最高 ③承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修饰:朝而往 ⑤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5.开 ①消散:日出而林霏开 ②放晴:连月不开

6.霏 ①雾气:日出而林霏开 ②雨雪繁密的样子:霪雨霏霏: 7.归 ①归依:吾谁与归 ②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③返回:暮而归: 8.秀 ①秀丽:蔚然而深秀者 ②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成语积累

1、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3、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用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4、山肴野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5、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原句回答:

1、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本文以“醉”与“乐”贯穿全文,主线是“乐”结尾部分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4、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5、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6、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7、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8、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9、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10、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1、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语 伛偻提携。12.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3.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4.“醉翁”的由来是什么?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5.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6.把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7.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8.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19.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0.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2.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4.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5.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6.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7.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8.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9.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3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31.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32、“太守醉也”醉的含义? 宴饮而醉,醉在山水景色,醉在与民同乐

33、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各是什么?

禽鸟之乐:山林之乐

游人之乐: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

3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文章理解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由环境、亭名,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写出“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情景交融。

5、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6、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8、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9、文章的主旨、主线

主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这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主线:乐

10、“乐”的含义:宴酣之乐 山水之乐 乐民之乐 与民同乐

11、“乐”与“醉”的关系? “乐”是本质,“醉”是表象

12、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四幅图景: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3、你怎么理解作者的醉与乐?

醉有酒醉、陶醉之意。作者与民同乐宴酣而醉;但更多的是作者自我陶醉在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和游人之乐的情景中“乐其乐”。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14、作者自认为“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5、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间,这“山水”之景具体指什么?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16、第三小节中“苍颜白发„„醉也。”太守醉的原因是什么? 陶醉于游人和平生活之乐,太守与客“宴酣之乐”。17.同样是在遭受贬谪后,滕子京、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的表现? 他们都能够治理政事滕子京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城风景优美,滁人生活安乐。

18.作者一共刻画了几种乐?这些乐是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不是的。前面四种“乐”都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这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

19、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

这样写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所在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0.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

21.作者“乐其乐”他的乐趣究竟是什么?

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他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22.古人在政治上失意后往往寄情山水,借景抒怀。请比较他们的感情的异同。

欧阳修:刻画琅琊山早晚和四季的景色,以欣赏山水美景为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也看出他清明的治理。柳宗元:刻画小石潭清幽的景致,表达寂寞凄怆的心绪。

范仲淹:刻画迁客骚人晴雨天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追寻“古仁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他要以“古仁人”为榜样,不以个人的得失荣辱或悲或喜而要以天下人之忧乐为忧乐的豁达情怀。23.文章的主旨:表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二篇:孔孟论学详细的字词翻译理解

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称孔文字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字词解释: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知道

从:随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只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

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或:同“惑”,奇怪

暴:同“曝”,晒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鸿鹄:天鹅

至:极

援:拿起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代箭

与:通“欤”

信:相信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无或:不值得奇怪。

第三篇:北师大六年级上语文期末字词及课文理解复习

北师大六年级上语文期末字词及课文理解复习

第一单元:

1、字词:

审阅 陈设 一盏 蒙眬 咨询 浏览 简朴 思索 呼啸 汹涌澎湃 搁板 心惊肉跳 怒吼 抱怨 僵硬 蜷缩 魁梧 黧黑 忐忑不安 喃喃自语 蜿蜒 瞭望 倚靠 摇曳 低吟浅唱 身躯 浮躁 狂妄 一撮 烟瘾 揣着 警惕 絮絮低语 倾诉衷肠 拜谒 浑浑噩噩 难以企及 唉声叹气 微不足道 盛赞不绝 傻乎乎 不义之财

2、课文理解

《一夜的工作》题目是指周总理坚持工作彻夜未眠,这里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哪会有大森林的安静。文章热情讴歌了守林人经年累月,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问答精神。

“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第二单元:

1、字词

白痴 沮丧 蹑手蹑脚 隆重 诅咒 抱歉 打搅 和谐 羞愧 洋溢 荒唐 难以置信 潜滋暗长 天方夜谭 介意 擅长 灰心丧气 一无所知 蓬勃 局促不安 独一无二 恒常 谦逊 耸人听闻 扼杀 盘踞 不可弥补

2、课文理解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东施效颦》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官居高位的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下面的影响很大,如果提倡不健康的东西,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单元:

1、字词

依恋 回荡 磅礴 哺育 荡涤 灌溉 蟒蛇 荡漾 流淌 反驳 朦胧 谷壑 清冽 素锦 源源不断 得天独厚 震撼心魄 缭绕 疏落有致 繁衍 震耳欲聋 惊涛怒吼 积淀 趋势 灭顶之灾 为时不远 熟视无睹

2、课文理解

《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三峡之秋》是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

《古诗二首》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为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化自李白的诗作《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出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白鳍豚的事例,发出了保护长江,保护白鳍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感慨。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人们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

1、字词

欢娱 猝然 容光焕发 巅峰 晨曦 塑造 卑鄙 欲望 堕落 悉心匀称 无与伦比 协调 逾越 关键 慎重 深思熟虑 荣誉 公正无私 诡计 见不得人 耻辱 绞缢 名声扫地 有朝一日 循环 沃地 矫正 畸形 防患于未然 继往开来 警惕 节制 一锤定音 亲昵 从容不迫 大将风度 化险为夷弱不禁风 不解之缘 得心应手 挥汗如雨 走廊 挥洒自如 磨炼 相对无言 忍辱负重 不可饶恕 疙瘩 暗礁 脉搏 疲惫 默契璀璨 眼花缭乱 惊心动魄 梦寐以求 奇光异彩 袅袅炊烟蹴鞠 凯旋 曙光

2、课文理解

《体育颂》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于1912年第5届奥运会在瑞典斯德歌尔摩举行时,用笔名发表的一篇优美动听的散文诗。该作品获得了首次举办的奥林匹克文学艺术比赛金质奖。顾拜旦在诗中充满激情地讴歌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高度评价了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种种弊端,其主导思想是“体育就是和平”。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记叙了女排队长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精神及率直、聪慧、胸怀宽广的个性。

致志,如果三心二意就会学无所成的道理。第五单元:

1、字词

殡仪馆 追悼 挽联失声痛哭 爱戴 吊唁 爱抚 逝世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咀嚼 恍然大悟 呻吟 饱经风霜 镊子 硼酸水 敷衍绷带 慈祥 颧骨 咳嗽 闺女 绒花 俨然 纸浆 轧制 愣头愣脑 咄咄逼人 凛然不可侵犯 龇牙咧嘴 镶嵌 艳羡 红缨 张牙舞爪 憋气哧溜 水渍 霎时 狼狈而逃 克制 泥鳅 气喘吁吁 昏昏欲睡攫住 不可名状 炫耀 嗡嗡作响 手腕 憨直 淳朴 刊载 来之不易 沉吟 裱糊

2、课文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陆续发表了《孔乙已》《药》《祝福》等,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1921年12月发表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文章所记的几个片断,都是日常生活小事,却很生动地反映了鲁迅高尚人格的若干侧面。由于是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的,更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因此,题目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热爱与敬仰之情。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第六单元

1、字词

虎头虎脑 沉浸 回眸 头盔 殉难 泣不成声 搁置 了如指掌 未竟 继承 飞翔 霉臭 模型 橱窗 奚落 挨家挨户 攒钱 小心翼翼 肺炎 寒战 葬礼 出殡 哽咽 容纳 怦怦 压抑 严峻 问心无愧 募捐 登载罐子 幽默 坦诚 道歉 不甘示弱 银幕 叽叽喳喳

2、课文理解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记叙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决心完成父亲为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黑孩子罗伯特》通过写备受歧视的黑人孩子罗伯特为了救助生病的丽莎,捐出了自己准备买心爱的战斗机模型的钱,体现出了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豁达、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表达了渴望种族平等的良好愿望。

《别挤啦》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实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瑞恩的井》课文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第七单元

1、字词

坟冢 狗窦 野雉 旅葵 舂谷 残羹冷炙 垂头丧气 沉寂 剥削 削东西 生硬 木屑 阴沉 夜莺 轻蔑 野兽 磨坊 兴致勃勃 婉转 阻击寂静 盘问 芦苇 飘飘悠悠 笼罩 撒腿 哐啷 吧嗒吧嗒 狗吠 咕咚咕咚 一骨碌 门槛枪栓 推推搡搡 胸脯 嘟嘟囔囔 刀鞘 趔趄 嗷嗷 绸缎 冷不防 撤退 满腔怒火 全神贯注 崎岖 悬崖 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冰雹 眺望 豪迈 气壮山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进谏 祸患

2、课文理解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夜莺之歌》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第八单元

1、字词

衙门 书斋 思绪万千 夜不能寐 啼饥号寒 赈灾 高标挺立 特立独行 岿然不动 天阙 阿谀奉承 耿直廉洁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 砚台 乾坤 腐败 花蕊 横贯 卓尔不群 攀附 苍茫 郁郁葱葱 拜谒 浩然正气 虬枝 峥嵘 昏庸 权术 士卒 自刎 高官厚禄 体恤 戕害 寡廉鲜耻 唾骂

2、对联

松柏风度—梅竹情操 竹开霜启翠—梅动雪前春

吾爱松柏梅兰友—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第四篇:《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隆中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2、《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史学家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一词多义

(1)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2)用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3)信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4)国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 信通“伸”,伸张。已通“以”,以。

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

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中国南海

古义:用来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说)(对„„说)(因此)(运用,使用)(出力,效劳)(可信,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实在,确实)(果真)(5)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以)

已历三世(已经)(6)以 以弱为强者(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以向宛、洛(而)

(7)因 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

字词翻译: 题目:对:回答、应对。

第一段: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hào):喜欢。

为:唱。

每自:常常。

于:和、与。

时:当时。

莫:没有。许:承认。

惟:只有。

友善:友好,关系好。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第二段:时:当时

屯:驻扎

器:器重、重视。

谓:对……说。岂:是否

俱:一起。

就:接近

屈:委屈

致:招致

枉(wǎng):委屈

顾:拜访 第三段: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诣:拜访

凡:总共。

乃:才

因:于是

屏:命人退避

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度(duó):估计

量:衡量

力:力量

信:通“伸”,伸张

智术:智谋方法。遂(suì):终于。

用:因此。

猖獗:失败

犹:仍,还。

已:停止,罢休。

谓:认为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出:产生。

第四段: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比:相比

众寡:人少,兵力薄弱

克:战胜。

以:从

为:胜。

非:不仅

非唯„,抑亦:不仅仅„„而且也;

非唯:不仅 抑:而且

亦:而且

谋:筹划

挟(xié):挟持

令:号令。

诚:的确

争锋:争强,争胜。

据:占据

已历:已经经历

国:地形

贤能为之用:被

.以:把

可以为援:作为

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连:连接

通:到达

国:地

殆:大概。

以:拿

资:资助,给予。

以:用来

险塞(saì):险峻的要塞。

因:凭借,而。

之:而

成:成就

暗弱:昏庸怯懦。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胄:后代。

信义:信用道义。

著:闻名

总:广泛

揽:招致

岩阻:险阻

西:向西

和:和好

抚:安抚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将荆州:带领

身:亲自。

向:奔向(译为:向„„进军)

.川:平野

箪食壶浆:用箪筒盛。壶:用水壶盛。食:食物; 浆:美酒; .孰:谁

迎:欢迎

诚如是:果真像这样。

第五段:日:一天天。

第六段:犹:好像

乃:才。

三、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四、语句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宜枉驾顾之。”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愿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羽、飞乃止。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五、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5.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

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第五篇:《出师表》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由是感激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诚宜开张圣听

(5)晓畅军事

(6)临表涕零

4、一词多义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效 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3)益 有所广益

斟酌损益

(4)以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

悉以咨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阙通“缺”,缺点、疏漏 简通“检”,选拔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古义:感动激奋古义:痛心遗憾古义:扩大古义:通晓,熟悉古义:眼泪。今义:指激动感谢。今义:指十分憎恨。今义:商店开始营业。今义:明白通达 今义: 鼻涕(给予)(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成效)(效果)(好处)(增加)(来)(以致)(认为)(拿)(因为)(替、为)(把)

(5)于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6)之 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三、语句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如今天下分成(魏、蜀、吴)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振,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四、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五、课文理解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

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开放性试题

1、你还知道哪些与《出师表》有关的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3).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4)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2、《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下载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醉翁亭记字词 课文理解 原文回答详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