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时间:2019-05-13 01:1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第一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二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王锦

在通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良多。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谈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又提出了生产活动这个词语,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也就是说,在生产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人士也是逐步发展着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除了生产活动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只要是社会中人所参加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发现自己的认识和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情况是不是符合的,如果符合,那么可以说就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说是不符合的,那么说明可能是认识的错误性,也可能是实践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错误。但是这也即说明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真理。此外,毛主席又谈到了人们若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外界的规律相符,当发生不符合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时候就要纠正自己的思想,使之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相符合。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这样在下一次发生认识的时候,就能降低认识错误的概率。但是这种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又要防止像毛主席所说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进入一个全是学霸的理科实验班,你会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都很好,学霸的经验告诉你数学很简单,这是他的经验,但是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数学非常难,因为你不是学霸,自然不能像学霸那样有那种经验。但如果你听了学霸的经验,就片面的认为数学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毛主席也说了,在实践的过程中,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又详细的阐述了认识的几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认识中还不能造成很深刻的印象。第二阶段就是运用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表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第三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时候已经了解到了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到了它的规律性。了解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论理的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它不仅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按照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立足实践,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来知道我们更好的生活,也为国家付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第三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四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读完《实践论》,我们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五篇: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各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得到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多次的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思想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在的和外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反过来又被实践多次证实,进而再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减少了人们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使人们的实践活动由低级向高级运动,进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不断地适应时间运动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着重阐释的实践认识论观点。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实践论是被实践证实了的普遍真理,具有指导解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观点去阐释和寻找答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已导致双汇集团名声扫地,损失惨重,双汇集团正在痛定思痛,认真汲取教训,寻求解决途径化解危机。

瘦肉精本来是人们在医学实践领域被人们发现认识到,可以治疗哮喘的良药,并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和平喘止咳的医疗实践。然而,有人用这个可以治疗疾病的认识,在动物患病时尝试将它添加到饲料中去饲喂患病动物,以达到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得到了这种药物不但可以治疗动物的哮喘病,还可以使动物的瘦肉增加。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被一些不法商户用于专门使动物的瘦肉率增加,以指导他们饲养动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饲养实践。人们在使用这种瘦肉精作用过的食品后,又发现这种食品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危害,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消费者抵制食用瘦肉精食品的消费实践,进而引发瘦肉精食品召回、下架的实践,从而使双汇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信任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如何防范类似瘦肉精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从认识实践论中找到答案。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认识到,要保证食品安全,首先食品中不得含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制作食品的原料是关键,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性,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用这种理论指导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如何对食品原料进行控制?那就是建立一种“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政府如何负总责,企业如何负主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责任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监管部门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从实践探索中认识到,政府要负好总责,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观念,政府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制定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重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如何负主责?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离开了产品质量,企业的生存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否则,这个主责就没有负好。监管部门如何负监管责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质量监管责任意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对对食品安全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执法打假等;制定食品安全应急突发机制,防止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扩大和蔓延,等等。

以上食品安全问题,从它的产生到如何防范,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释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的具体分析应用。这种正确的观点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具有指导的作用。

下载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5篇范例)

    毛泽东是公认的世纪伟人,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没有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前,看到这几项崇高的评价,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参加中青一班的第......

    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体系概论课上,我曾多次听到老师提到毛主席的《实践论》。于是,我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借着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体会

    读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借着本次学习的机会,我认真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自觉受益匪浅。在《实践论》里面,毛泽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

    读《实践论》后有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摘要:正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与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

    读《实践论》有感(推荐)

    读《实践论》有感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