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时间:2019-05-12 06:3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第一篇: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体系概论课上,我曾多次听到老师提到毛主席的《实践论》。于是,我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借着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机会,拿起了《实践论》,希望可以从领袖的著作中摄取营养。在此,我来阐述一下个人学习后的认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这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论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可以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体现。初学数学时,老师先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字运算,使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计算的基本认识,然后再训练学生的计算实践能力。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是实践论中的第一步。当我们熟练了计算,随后又学习更加深层次的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这样的—个过程无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而同时,认识也伴随着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发展。随着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进入到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时我们开始学习微积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学科,虽然起初的学习并不能算透彻,但决不让人感到陌生。毫无疑问,学生们以前的知识就是一种实践,而课堂上新的知识则是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通过对毛泽东《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

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二篇:读《实践论》感

“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

《实践论》里写到:“《三国演义》上经常写到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认识的的二阶段。”

摘要: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 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从中我再次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教科书中都写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阅读《实践论》和其它对其的解释书籍,认识到《》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一、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二、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避免犯“刻舟求剑”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避免犯“守株待兔”类似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实践要注意总结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在大学中我们要把学习和做人 做事结合;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进步,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中检验自己 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对此,我有点理解: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从高中的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 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了解到,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当时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使中国倒退五十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对土地的要求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到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

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也许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加居客套话。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三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王锦

在通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良多。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谈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又提出了生产活动这个词语,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也就是说,在生产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人士也是逐步发展着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除了生产活动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只要是社会中人所参加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发现自己的认识和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情况是不是符合的,如果符合,那么可以说就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说是不符合的,那么说明可能是认识的错误性,也可能是实践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错误。但是这也即说明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真理。此外,毛主席又谈到了人们若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外界的规律相符,当发生不符合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时候就要纠正自己的思想,使之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相符合。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这样在下一次发生认识的时候,就能降低认识错误的概率。但是这种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又要防止像毛主席所说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进入一个全是学霸的理科实验班,你会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都很好,学霸的经验告诉你数学很简单,这是他的经验,但是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数学非常难,因为你不是学霸,自然不能像学霸那样有那种经验。但如果你听了学霸的经验,就片面的认为数学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毛主席也说了,在实践的过程中,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又详细的阐述了认识的几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认识中还不能造成很深刻的印象。第二阶段就是运用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表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第三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时候已经了解到了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到了它的规律性。了解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论理的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它不仅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按照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立足实践,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来知道我们更好的生活,也为国家付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第四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五篇: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读完《实践论》,我们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下载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毛泽东《实践论》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体会

    读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借着本次学习的机会,我认真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自觉受益匪浅。在《实践论》里面,毛泽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

    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

    毛泽东《实践论》(范文模版)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泽东同志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读罢后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到认......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各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

    《实践论》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5篇范例)

    毛泽东是公认的世纪伟人,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没有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前,看到这几项崇高的评价,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参加中青一班的第......

    马克思作业之二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

    马克思读书笔记作业 读《实践论》心得 XXX三班 XXX 寒假的读的第二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文章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