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23: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第一篇: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讲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

这篇论文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创作的。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一种是经验主义思想,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论文首先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是人的认识的基本来源。接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就好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接着给我们分析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首先是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好比如进行考察,了解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

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接着又说了实践的重要性,好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道理。然后举了几个具体例子说明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包括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战争,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和某位同志对完成一件事的把握性。继而点明了认识过程这两个阶段的两点着重点明,第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最后还表明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的这篇实践论彻底地揭露了并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两种错误的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

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它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着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责任,继而等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第二篇: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极大地妨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进一步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文章通篇将人类认识事物的阶段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传输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理论,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性,论证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等重要。

同时,文章也阐明了作者“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见地,我想,这才是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制高点。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文章一开始就从“考察团先生”的事例中,阐明了作者眼里的实践路线:认识——实践——再认识。

认识阶段,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来判断某一事物的性质;实践阶段即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了解、接触,亲身体会事物的真实;再认识阶段即根据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第一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更为“科学性”的认识。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三步缺了哪一步都不好。

实践要注意方法

不难得知实践大致具有六性——时间性、地点性、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主观性,在实践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应该不断的以“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它们的不完全”。

当然,一味的经验主义就更加的不应该了,不妨举个例子,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一颗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社会重要的一份子,他们的实践非同小可。作者身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下面举笔者亲身体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C语言这门学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老师的教学阶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然而,我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只注重理论,没有对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到了期末考试的露了怯,这就很好的从事实上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那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直接用在现实中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有实践能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实现毛泽东同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同学总埋怨机会太少,我想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小结

通过上面的粗浅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样的结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软件1002班 汪豪

二○一○年一月七日

第三篇:毛泽东《实践论》(范文模版)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泽东同志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读罢后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若不把知识运用到实践,那么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同理若没有知识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实践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我们的日常学习或是课堂学习中是可以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的。如果只空谈理论而脱离实践是不可以的,只有把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有所收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端正思想、政治、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因此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地位: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没有看到其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变化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原因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如果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在于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是分不开的。由此联想到自身,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是可望而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读罢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让我体悟到实践出真知。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技巧,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通向光明大道赢得机遇获得成功那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我们已经多次强调实践是走向真理的通行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使我们最终有所发展,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实践论》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第五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诠释了实践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这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我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下载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

    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对于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亲”,最......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张振兴Q110100267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的《实践论》

    ppt《实践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ppt早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马克思......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是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是优秀的作家、诗人,他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哲学论文,它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文章大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