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的《实践论》
ppt《实践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引言
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ppt早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Ppt
2015年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又再一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而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碑,理应成为必须研读的范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ppt(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给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课的一篇讲课稿,大家都知道,1937年呢正是十年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八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那么,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这一重大转折关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统帅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哲学,去撰写以往不曾写过的哲学专论呢?当时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这样做是为了同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派争夺党的领导地位。王明这个人在苏联留过学,学过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引经据典,在党内被视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深得共产国际的喜欢,而毛泽东呢,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系统读过那么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从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起,就一直在农村领导革命。党内的一些人就宣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对毛泽东进行排挤,所以当时党内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写实践论是为了争夺领导权,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实呢,这种说法只看到了一些历史表面现象,因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开始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地位,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工农红军的最高统帅。那么毛泽东撰写实践论的真正缘由是什么呢?在毛泽东选集的实践论题解中给出了缘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实践论》题解说: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Ppt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在第二段中,毛泽东专门强调了教条主义和教条主义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条主义思想在当时所造成的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其中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进行25000里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所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批判和清算严重危害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
ppt《实践论》这篇文章共有26个自然段。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二部分(6—19):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第三部分(20—25):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总
结
(2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ppt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ppt在《实践论》开篇的第1段,毛泽东就对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批评。他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于此,毛泽东在接下来的第2段到第5段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就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行了说明。Ppt
1、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方面ppt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是从实践的主要内容这个角度来分析论证的。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只有满足了吃 喝 穿 住这些基本需求,才能从事政治、科艺宗教等活动。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是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出来的。管子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粮仓充足才能讲礼仪,丰衣足zu食才会讲荣誉和耻辱。当然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吃得饱穿得暖却不讲礼仪,不讲荣誉和耻辱。但反过来讲,讲礼仪、讲荣誉和耻辱的人一定是丰衣足食的人,你说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你跟他去讲礼仪、荣誉、耻辱,他能有什么反映。这句话就是强调生产活动是基本。同样的,我们国家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目标。还有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脱贫攻坚战
放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也都是因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那么,人在生产活动中是如何来获得认识的呢?毛泽东接下来在实践论第二段也出了解释说明。ppt一方面,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经过生产活动,人们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此外,毛泽东指出,人除了参加生产活动这一基本形式之外,还参加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形式。毛泽东根据这,有得出第二个结论:
Ppt(2)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科学和技术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因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在工资制度下,为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后,就懂得团结起来,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在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方面)Ppt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的第4段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的,人们也正是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疟疾的数据。ppt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高达1.5亿,死于疟疾患者超200万人。可见,疟疾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屠呦呦为首的团队经过刻苦钻研,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ppt这正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所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方面ppt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获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改造世界,强调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西红柿。它刚在南美洲森林里被发现时,当地人怀疑它有毒,碰都不敢碰它,更别提吃它了。16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一位公爵把它带回英国献给了女皇伊丽莎白,它便开始落土欧洲,但也只是作为一种赏析的对象,仍然没人敢吃它。直到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定尝试吃它,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前就穿好了入殓的衣服,结果,吃完后,这位画家不仅没死,而且也没有不舒服。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西红柿里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在这个材料中,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西红柿进行研究,这是一种认识,但人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而是为了吃。
Ppt
这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进一步强调了认识的目的是实践。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个方面。
Ppt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在《实践论》第5段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ppt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元素周期表。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刚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时,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直到后来,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而且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实践所证实了。再比如,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到底是毛泽东的认识正确还是王明等人的认识正确,不能靠引经据典多少来评判,也不能靠一个时期中有多少人支持来评判,而只能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结果来评判。事实证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真理。这也就进一步验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上述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可以清晰看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在于认识发生于实践,又转过来服务于实践.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ppt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尽管已经过去了80年,但在当代实践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它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Ppt
三、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启示,总共有三点:
Ppt
1、《实践论》为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来源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逐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实践。中国梦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即“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 这一问题的回答,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Ppt
2、《实践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遭受了惨重损失,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失败的痛苦经历中,打破“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条主义束缚,坚持在实践中探索,确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和国家面临艰难的困境,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许多成功的路子和办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建立经济特区,先摸索、先试验、在推广,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有很多难题要破解。答案只有一个:注重实践,到实践中去。因此,《实践论》不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各种实践活动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Ppt3、实现中国梦要靠身体力行的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离线,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梦想奋进。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言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务实作风,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等。习近平在去年全国“两会”时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又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这就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以上就是我这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
ppt
谢谢大家!
第二篇: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极大地妨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进一步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文章通篇将人类认识事物的阶段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传输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理论,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性,论证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等重要。
同时,文章也阐明了作者“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见地,我想,这才是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制高点。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文章一开始就从“考察团先生”的事例中,阐明了作者眼里的实践路线:认识——实践——再认识。
认识阶段,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来判断某一事物的性质;实践阶段即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了解、接触,亲身体会事物的真实;再认识阶段即根据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第一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更为“科学性”的认识。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三步缺了哪一步都不好。
实践要注意方法
不难得知实践大致具有六性——时间性、地点性、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主观性,在实践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应该不断的以“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它们的不完全”。
当然,一味的经验主义就更加的不应该了,不妨举个例子,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一颗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社会重要的一份子,他们的实践非同小可。作者身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下面举笔者亲身体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C语言这门学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老师的教学阶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然而,我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只注重理论,没有对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到了期末考试的露了怯,这就很好的从事实上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那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直接用在现实中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有实践能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实现毛泽东同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同学总埋怨机会太少,我想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小结
通过上面的粗浅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样的结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软件1002班 汪豪
二○一○年一月七日
第三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
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
第四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张振兴Q110100267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第五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对于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