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

时间:2019-05-13 23: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

我看弗里德曼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我看‘外国人看中国’”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13701班第一组

小组成员: 王雨雨,刘兆鹏,张博洋,闫绍康,尹博文,赵文靖,薛若飞,董方娟,王福敏,沙洁

指导教师:张秀英

摘要: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实践论》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在延安写的,是根据中国历史和革命的具体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马列主义哲学问题的典范,是毛泽东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结晶。虽然它产生于七十多年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仍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三、《实践论》的特点

“实践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哲学资源和革命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中国性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兴奋点的转移

在毛泽东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已经实现了转移,由本体论而移至了认识论。他认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关键,不在于证明世界的物质性,而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以应对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毛泽东尽管讲世界的物质性,讲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两军对战,但他的兴奋点、着重点却不在于本体论,而实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这一提纲中,毛泽东着重阐发的是《实践论》和《矛盾论》,在这两部分中,他把实践的社会功能与认识功能、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考察人的认识活动,深刻地说明了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其间充满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对机械唯物 论、教条主义的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作的一次重大的转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方法论,突出了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走向的体现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由本体论向认识论、方法论的转向,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即可发现这一转向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走向,是这一历史走向的合乎逻辑的思想成果。

毛泽东进一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实践的唯物论”转向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论”。与瞿秋白、艾思奇、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相比,毛泽东的“实践论”更直接指向中国现实,更直接指向中国革命的实践,更能与中国人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

(三)、对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还与毛泽东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相联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种融贯与结合。这种融贯与结合,当然在《实践论》、《矛盾论》等毛泽东哲学著述中的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表现出来,但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则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的重现实、重实践的性格的承继与发展。特别是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给了毛泽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对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四)、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形成,无疑包括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但在学习和吸取这些哲学资源时,毛泽东是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出发的。因此,毛泽东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有一个环绕中国问题来加以咀嚼、消化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环绕中国问题的咀嚼、消化,毛泽东把这些外来的哲学资源中国化了。对苏联的本本、共产国际的本本照抄照搬,不是毛泽东的性格和作风。

总之,毛泽东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有一个环绕中国问题来加以咀嚼、消化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咀嚼、消化,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抽象讲述改造成了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思考,使这些外来的哲学资源中国化了。在对待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问题上,毛泽东既是一位很用功的学习者,也是一位有主见的思考者,而决不是一个本本主义者。

(五)、从外来哲学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从最根本处看,不仅在于“实践论”是在中国的山沟里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仅在于“实践论”是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在于“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一种外来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总特点,强调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践,来发现、把握现实的矛盾运动,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而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阐发,使这种思维方式为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掌握,毛泽东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他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矛盾论》当然是从哲学上来阐发这一思维方式,他的许多论革命、论战争、论政治、论学风的名篇实也是从哲学上来阐发这一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表明毛泽东已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方法论了。

四、《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正如实践论所说,认知建立由感性到理性,并从理性认识出发,来进行对认知事物进一步的推论。但是实践论同时提到没有人能保证认知绝对客观性,并且理性与感性是交织的,所以一来没办法保证感性所感知外界的正确性与客观性,二来理性没有办法绝对摆脱感性,比如说一个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在一定时间内会影响其对你本质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种认知中反复实践验证,在充分理性认识后得出其实践正确的结论,那么在继续实践过程中,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认知本身开始不适应于外部环境,我们依然很难摆脱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建立的认知观,这种对待信仰一般的情节,也属于感性对理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属于由理性进一步产生的感性,会令人产生更为严重的感情倾向,因为它同时夹杂着感性与理性,而这种理性的前提,却是建立在从前的外部环境判断之下,所以很容易使人继续坚持从前这种实践结果正确的认知,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去调整本来的认知,或者这种认知与环境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每到这时,问题开始产生,旧的认知不适应于社会发展,或许这种矛盾并不突出,却依然很多人在维护原来的认知论。这种问题的产生,根源之一在于对认知本身,产生感性上认可的情感,即便是这种情感产生于以往无数次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其二便是忽略了实践论中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理论的指导思想,这种保守思想的产生,必然因为其信赖理论超过实践本身。

当我们青年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并能够按照实践来调整自身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很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他们的不完全。每个人不能单纯依赖于感性与理性,也不能人云亦云,或者避免陷于错误而当旁观者,失去宝贵的实践机会,身为当代青年,既要有明确目标,并勇敢地投身实践中去,亦要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冷静避免认知的误区,加强自身素养与能力,逐步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使其真正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五、研究学习的收获

虽然我们课上学到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可是能用理论分析我们现实中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通过对外文原件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如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还有关于价值观的原理等等。《实践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且在于它也是坚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唯有使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大胆探索和解答时代所提出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始终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且成为引领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伟大的实践,在这千载难逢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实践论》这一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辩证 世界观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粗略的阅读了一下,知道《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不由得使我自然的就想起了我们机械专业在本学期进行的金工实习。那次的实习虽然短暂,可是意义重大,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实习开始,我们突然手无足措,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操作,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甚至经常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抛在脑后,在实习过程中不得不翻课本。通过那次实习,我们知道了平时一定要牢牢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

时多参加实践深化了解所学课程内容。我想这就是所谓《实践论》要教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一个具体指导吧。

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这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伟人毛泽东就曾提出《实践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它对中国革命巨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其次,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组成了真理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所总结出来的干点,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并不清楚,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所有的共产主义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这使的国家又一次的与快速崛起失之交臂,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本就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抓住每一个机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70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一要应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二要结合实际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反对不学习理论不相信理论做事凭经验碰运气。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反对一切只实践不总结完善和提升认知的行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这从一方面局限了我们学习的范围。目前我们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相交的阶段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是一个大学里面

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社会实践学习是我们有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自身的实践去了解我们即将要融入的社会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效的方式。在哪里我们可以打开新的视野开拓另一个知识面努力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自强自立。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为我们进去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人才占据有一定比重而目前的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并不健全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束手无策。从而在一部分人心中产生了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由于这些过激的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单靠外在的引导是难以奏效的而社会实践 把我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这样自身的经历所积累的印像则更深刻因自身的阅历则可以容易的改变偏激不良的想法积极向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懂得了 我们应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第三篇: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极大地妨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进一步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文章通篇将人类认识事物的阶段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传输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理论,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性,论证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等重要。

同时,文章也阐明了作者“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见地,我想,这才是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制高点。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文章一开始就从“考察团先生”的事例中,阐明了作者眼里的实践路线:认识——实践——再认识。

认识阶段,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来判断某一事物的性质;实践阶段即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了解、接触,亲身体会事物的真实;再认识阶段即根据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第一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更为“科学性”的认识。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三步缺了哪一步都不好。

实践要注意方法

不难得知实践大致具有六性——时间性、地点性、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主观性,在实践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应该不断的以“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它们的不完全”。

当然,一味的经验主义就更加的不应该了,不妨举个例子,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一颗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社会重要的一份子,他们的实践非同小可。作者身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下面举笔者亲身体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C语言这门学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老师的教学阶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然而,我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只注重理论,没有对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到了期末考试的露了怯,这就很好的从事实上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那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直接用在现实中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有实践能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实现毛泽东同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同学总埋怨机会太少,我想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小结

通过上面的粗浅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样的结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软件1002班 汪豪

二○一○年一月七日

第四篇:毛泽东《实践论》(范文模版)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泽东同志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读罢后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若不把知识运用到实践,那么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同理若没有知识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实践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我们的日常学习或是课堂学习中是可以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的。如果只空谈理论而脱离实践是不可以的,只有把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有所收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端正思想、政治、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因此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地位: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没有看到其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变化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原因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如果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在于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是分不开的。由此联想到自身,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是可望而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读罢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让我体悟到实践出真知。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技巧,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通向光明大道赢得机遇获得成功那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我们已经多次强调实践是走向真理的通行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使我们最终有所发展,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最后,我谈一下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将实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由此,“实践”应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实践。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能想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姓名:李坤 200911119

下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关 于 ︽ 实 践 论 ︾ 读 后 感 论 文姓名:余辉 系别:10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00201443 班级:五班关于《实践论》读后感论文在马哲......

    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持有的放矢原则,引......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全5篇)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结晶,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精神,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篇章之一。毛泽东不是天生的......

    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观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讲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 这篇论文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创作的。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