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倾听诗歌的声音
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魅力
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益,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品读诗歌,让学生在解析意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在拓展比较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抓住朗诵环节,让学生融入其中体会诗情,由此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有所收获,现代诗教学也就变得吸引学生充满情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从两千多年前《诗经》、“楚辞”的薄发,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冶炼,再到20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与旧体诗不同,没有严格的字数、平仄限制,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
小学六年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正气歌。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听读:创设氛围,动情初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创设良好的诗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例如艾青的《苏武牧羊》,就不能不先介绍其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将学生带进那个特定的年代,再趁时听听录音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怆深沉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虚情假意地朗读。
最初,也许学生只能听出诗语速的快慢,可再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拿出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节奏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一般说来,诗人要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诗的节奏就明快朗畅;要表达激愤昂扬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就急促有力;要透露哀怨悲伤的情调,诗歌的节奏就低沉缓慢。所以说,把握好诗的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其他学生评判优劣并说明理由。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而不在那个词?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其实,探究出这些问题此诗已读懂大半,因为那跟诗的主旨及情感表达有紧密联系。如《我爱这土地》中的“愤怒的河流”,要读出“愤”意,“愤怒”一词就要重读。“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的声调就应处理得略低而轻柔。本诗第二节蕴涵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应读得实沉而略显哀伤。
学生通过听、标、议三个环节,已对本诗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朗读,都颇具有诗的感觉。一首首现代诗不再是陌生的文字,而是一支支跌宕起伏的歌曲,一幅幅旖旎优雅的画卷,一条条澎湃磅礴的江河。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的读才是真情实意的读,不再是装腔作势的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重视诗歌的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读带思,是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各种美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通过阅读还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培养阅读兴趣。
二、品悟:浅斟低吟,感悟意韵。
在初读的基础上再细读,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含蕴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这个部分是诗歌教学的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在现代诗中,诗人主要从自然以及生活中选取物象于作品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这些物象杂有诗人主观色彩,这些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但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所有意象,然后结合课前预习及所读体会,找出最能表现本诗情感的主要意象及本诗情感。学生很快找出其中的一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很有特色又令人难忘,它会让人想起作为“乡愁”这种抽象情绪的对应物,他们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伴随诗人一生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所以理解诗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诗歌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味地讲解,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意境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在读到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笆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时,教师就适时的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诗歌创作中有布白艺术,那么,诗歌教学中也应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分析关键难解字词句。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就值得深思,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既要“歌唱”,特别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歌唱,我们喜欢用甜美嘹亮的嗓音,但艾青为何要用“嘶哑”的喉咙呢?学生随口能回答出:“太累了。”累了还要唱,哪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这么一追究,就容易理解诗人对民族的挚爱及献身精神。还可揣摩“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一些客观物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学生不难体味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
4、学习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第一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中“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突出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特点,营造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那个“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当然,对于初学现代诗的学生而言,不宜挖掘过深过多,否则,会打击他们学诗的兴趣。
三、比较:拓展阅读,合作探究。
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它属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常常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诗人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不仅仅囿于“这一首”,选择内涵或意象与课文相似的诗,借诗作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目的,充实阅读量,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将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都摆在一起赏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题目可以写不同内容的诗,相同的情感,由于作者的年龄阅历不同,选择承载情感的意象也不同,表达方式也将有所差异,读起来诗的风格也不同。
当然,诗歌阅读量的积累,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课内有意识的引导与介绍,必然会将学生引向课外的自觉阅读。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去查资料的习惯,找出类似的材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利用已获的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评头论足”一番。只要求作简单分析,既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性和学习热情。
四、朗诵:配乐朗诵,深情演绎。
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境是和声音分不开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在一个单元的可组织一次“我喜爱的诗”朗诵比赛。学生可以自选诗歌自配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达到自我与诗人完全合一的美妙境界,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振,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
五、仿写: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将诗歌的知识作简单总结,指导学生具体仿写诗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写对象。形式简单韵律优美。诗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感情逐层加深。诗歌的结构寓于变化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结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教师也可以自创诗歌给学生参考,直观的模式给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歌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始终是现代诗歌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第二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第三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师:上课之前我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叫两个学生到讲桌前表演
2师:是谁在说话?你是如何知道是哪位同学在说话的。学:听出声音。
3:看来大家都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今天我们就学习《倾听声音》。4:很多同学都善于观察,我给大家准备了几段声音,你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播放前5段声音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之中,有的声音是很动听的,就像音乐的声音,大家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乐器?
播放后两段声音。
这些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那么谁能告诉我发音的部位在那里呢? 大家讨论一下。
6: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小吉他和一个小鼓,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发音部位在那里?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回答。
7:我们知道了乐器的发音部位了,你能告诉我它们是如何发声的呢? 学生回答。
8;下面我们做三组实验,看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尺子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鼓(放上黄豆)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我们平时说话,我们身体有没有振动呢,跟老师摸着嗓子一起说,我真棒。
10、你对声音还有那些问题
第四篇:3倾听声音
3倾听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音乐
音乐好听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能找到哪些地方有声音吗?(播放课件,找声音)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倾听声音。(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今天我们就从最根本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开始研究,(板书:声音是产生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同学们还记得观察的方法吗
2、实验:
(1)实验指导: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样物品,它们是?(鼓、橡皮筋、玻璃烧杯、弹簧片)怎样让它们发声?指导方法
你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物体来试一试,然后把它也填写在报告单中。
(2)实验: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别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
(2)提问:在这些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大家看,不论是什么物体发出了多么不同的声音,它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现象——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由物体振动)
4、应用:
我这里有一面锣,想让它发声该怎样做?(敲)也就是让锣产生?(振动)锣声是悠长的,当它被敲响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停止吗?(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试一试)为什么他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因为振动停止了所有声音也停止了)
你们也可以在鼓上试一试(学生实验)。
(指名几个组汇报一下)我们让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了,这说明了什么?(没
有振动就没有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有了许多发现。其实声音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反思:
第五篇:倾听声音说课稿
《倾听声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倾听声音》。《倾听声音》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寻找声音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着重观察了解了“声音是由谁发出的”“物体发生时的变化”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本课主要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为后面《物体传声》、《制作小乐器》、《声音与生活》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用“耳”和“眼”共同感知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针对小学生好玩的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请其他同学猜他模仿的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倾听声音。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都能听到什么声音,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起找到本节课最想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共分三步:
第一步 使物体发出声音,并提出假设
我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的物品,并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他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看谁想的方法多。
(3)观察发声物体,提出假设: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二步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实验,从正反两方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活动一:观察发声物体,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听、看、摸等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填写实验报告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接着小组进行汇报。
我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将学生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摆动、抖动、运动等过渡到规范、准确的科学术语“振动”。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振动”就是指物体某一点做来回运动。
活动二:反面验证假设,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现象,填写实验报告2。
做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会说出“用手按”“用手抓”“用其它物体压”等不同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2。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填写实验现象时要用科学术语表达,让学生习惯使用“振动”一词。实验完毕后找小组进行汇报。
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透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步 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所发现的规律,归纳推理,概括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1、首先课件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2、学生一边听乐曲,一边观察声音的波形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有高有低的,并让学生课下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