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征求意见稿)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管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特制订教学工作常规。
第二条 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第三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前提,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和改革成果,约定俗成制订的通常实行的教学工作规范。建立与遵循教学工作常规,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条 制订本常规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五条 本常规遵循如下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提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有助于建立新的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正确处理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之间的矛盾,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三)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改变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念。要改变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要改变课程、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和教学活动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六条 制订本常规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操作性原则。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内容具体,层次分明,便于运用,便于测评。
(三)发展性原则。本常规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规则系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各地在贯彻本常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程计划
第七条 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制订的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下同)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法规性文件,其中规定了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内容,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在颁发课程计划的“通知”或 《说明》中,如有“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调整” 或 “视当地情况参照执行”等字样,应按照“通知”或 说明中提出的要求,将调整意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研组、教师均应根据上级的课程计划,分别制订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应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教研组以及教师所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其内容一般应包括: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业务学习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第九条 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
三、课程标准
第十条 各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下同)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第十一条 每位教师必须备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学校领导应各有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十二条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标准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教学中认真落实,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四、教 材
第十三条 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并批准使用的教材以及经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源和依据。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反映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
各级教育部门应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教材。
第十四条 学校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培养学生通过教材进行探究、观察、实验、接待,获得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十五条 学校要根据有关规定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特别要注意开发信息化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应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五、教学管理
第十六条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学校按照国家和省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活动。
第十七条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工作决策的民主化。教学管理要为教师的发展和创造性劳动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第十八条 学校要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科学设置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机构和人员。要防止毕业班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课程。
第十九条 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坚持听课和上课制度。
六、教学研究
第二十条 教学研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十一条 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探讨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第二十二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履行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责,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指导作为核心工作。要密切和大、中、小学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应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有健全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要深入学习学科教学理论,认真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要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教学与教研水平。
第二十四条 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意识,当好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学会反思、研究和创新,积极承担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七、课堂教学
第二十五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主要途径。
第二十六条 学校课堂教学要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交。
第二十七条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认真备课。备课内容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实验课前要预做实验。第二十八条 教师应认真编写课堂教学方案。写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发展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同时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描述。但教案的主要内容应是如何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旨在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环节。教案的形式可灵活多样。
第二十九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课堂上要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板书要规范、条理,清晰。
第三十条 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 “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要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防止机械照搬教案的不良倾向。
第三十一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与学生彼此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从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要注意加强不同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好综合课。各级教育部门要共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整体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十三条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注意在运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特别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第三十四条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布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增强作业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做到适时、适量和科学,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低年级一般少留或不留作业。要防止机械重复、照抄、照搬,反对滥用练习册和复习资料。
八、课外指导
第三十五条 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三十六条 要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巩固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展个性,体验社会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十七条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重点是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应指导所有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能力。
第三十八条 教师要认真检查和批改课外作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面批面改,指导学生订正错误。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正作业中的问题。
第三十九条 要指导学生参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文艺、体育、科学、劳技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召开体育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四十条 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机构和人员要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和课外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九、教学评价
第四十一条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及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构建适应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
第四十二条 学校不但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十三条 要认真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的运用规律,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检查、测验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要指导学生建立并用好学习或成长档案。
第四十四条 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要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
活经验的联系,体现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采用听、说、写、做等多种有效形式。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队。
第四十五条 学校要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考评制度。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第四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要克服教学评估工作的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至上。要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看待每次考评结果,使学校明确发展的方向。要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
十、教改实验
第四十七条 教学改革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选题、实验、总结和推广经验,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支持和开展教改实验。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都要有实验课题。
第四十八条 教学改革实验实施以前必须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所有教改实验的选题都应体现国家新课程的理念,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努力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十九条 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建立教改实验档案,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条 要以科学的态度评价和推广教改实验的成果。实验成就的大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一是实验的难度(如理论水平高低);二是实验效度(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可推广性(限制条件愈少,可推广性越大)。推广教改实验成果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避免一刀切或一拥而上,对于在教改实验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增强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全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制订的教学工作规范。
第三条 本常规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第四条 本常规遵循的原则是:
导向性原则。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操作性原则。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层次分明,便于实施和测评。
发展性原则。本常规属于开放性的动态规则系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各地在贯彻本常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常规的内容。第五条 本常规的实施目标是:
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常规的实施,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养成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本常规的落实,促进学校开展考试内容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第六条 教学常规包括总则、课程计划、课程资源、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教学评价、教改实验等内容。
二、课程计划
第七条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课程的计划、意见、规定等,是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法规性文件,其中规定了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要求等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八条 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课课程、开足课时。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针对性。高中学校要在弄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第九条 学校要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三、课程资源
第十条 经教育部审查通过并批准使用的教材以及经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源。
第十一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十二条 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充分重视人文与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各种媒体资源的利用。鼓励和支持教师研究和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要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不断接触到鲜活的、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管理
第十三条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学效率。第十四条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学校领导要及时了解教学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第十五条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及相关部门工作计划、学科教师教学计划。第十六条 对学校课程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等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结果应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公布,以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校师生了解和监督。
第十七条 开展校本培训。学校要制定并落实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培养和培训规划,组织教师参加教研部门等组织的各种教学业务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业务档案,充分发挥业务档案在管理和评价中的作用。
五、教学研究
第十九条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十条 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政策和现代教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研部门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职能,把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各种教学和教研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二十二条 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教学一线,坚持听课和上课。要建立教、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加强研究型教师团队建设。
第二十三条 学校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教研组要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各种形式的同伴互助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二十四条 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意识,当好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学会反思、研究和创新,积极承担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十五条 学校要密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教研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学术支持,不断深化教学研究。
六、课堂教学
第二十六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第二十七条 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要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十八条 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学习和了解各科课程标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教师要正确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第二十九条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科学设计作业等。备课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要根据学校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第三十条 教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预案。教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师生互动、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教案的形式就灵活多样,要因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不同面异。提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教案的设计。
第三十一条 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课堂上要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板书要规范、条理、清晰。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第三十二条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营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三十三条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加强沟通、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十四条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既要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又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十五条 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布置作业要处理好基础性与拓展性的关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增强作业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生的课业负担。
第三十六条 教师要认真检查和评改学生作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面改。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正作业中的问题。
七、课外指导
第三十七条 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其纳入学校计划进行科学管理。
第三十八条 要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与技能,充分发展个性,体验社会生活,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第三十九条 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应指导所有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外学习进一步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能力。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重点是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第四十条 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查、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自主学习活动,开办专题讲座,组织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定期举办体育节、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要注重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八、教学评价
第四十一条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作用。
第四十二条 建立和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第四十三条 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为,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和评价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第四十四条 终结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全面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排队。
第四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质量监测制度,克服教学评估、质量监测工作中的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至上。要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质量监测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使学校明确发展方向,办出特色。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自评和报告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机制。
九、教改实验
第四十七条 教学改革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选题、实验、总结和推广经验,促进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都要有实验课题,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改革实验。第四十八条 教学改革实验要进行认真、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选题要体现新课理念,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为重点,努力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第四十九条 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充分发挥教改实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树立研究意识,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第五十条 推广教改实验成果要立足实际,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评价论证,推广过程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或一拥而上。
第三篇: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特制定《凉州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一、总 则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2、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其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3、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其基本特性是交往互动。教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追求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为学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校要倡导教师与时俱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的组织。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帮助辅导、考试(考查)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要重视对全过程进行整体的、动态的评价,以保证环环紧扣,环环落实,环环优化。
6、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相互渗透,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均衡性,切实减轻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7、学校要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教师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
二、计 划
8、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室)组计划、备课组计划(年级)和教师学科教学计划。
9、计划要具备以下内容:
(1)学校教学计划一般要包含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重点内容(应含德育、科学、活动课、校本教研活动、师资培训安排等)、实施措施、评估督查办法等。
(2)教研(室)组计划一般包括目的要求、主要工作任务、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含课外活动)安排及教学工作总结的要求。(3)备课组计划及教师学科计划内容一般包含:A、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情况分析;B、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C、教学资源的开发;D、教学任务或目标;E、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F、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G、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计划由相关的活动课教师制定,教导处统一管理。
10、教学计划每学期制定一次,应经集体讨论后定案。学校教学计划于开学初由校长组织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其它计划开学后一周内制定,学校组织审定,然后交有关人员执行;定期检查、讲评计划执行情况。
三、备 课
11、备课是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是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思,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展现。
1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不能上课。不备课而上课的应按渎职行为处理,不认真备课的应予以批评。
13、各人备课。各人备课要做到“五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课程资源、备学情、备教法,在“五备”到位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过程,写好教案。
14、集体备课。学科教研组长或年级备课组长要坚持每两周召集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按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的原则搞好“三定”、“三研”。“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研”即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双基,研究教法、学法。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作用。
15、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备课时应自己先做一遍,并作好参考答案。理、化、生、综合实践应做的实验,备课时教师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准备好必要的演示设备,以保证上课时实验的成功。
16、备课要适当提前,以保证教者有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时间。
17、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过程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⑥情景体验教学原则。
在此基础上解读并超越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18、写好教案。
①教案应按课时逐节撰写。
②教案格式、详略不强求一律,应视教材深浅程度、教师基素质、班级学生情况而定,但应反映出一堂课的主体内容:A、教学目标、要求;B、重点、难点;C、教学步骤和过程;D、问题设置和主要教法;E、板书设计;F、作业内容;G、反馈小结。
③提倡运用电子设备备课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9、对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教学经验极为丰富的名教师、老教师,教案编写要求可适当放宽,具体要求由各校自行规定。
20、每学期学校应组织有关人员,抽查四次、普查两次教案。查后要注明检查人员姓名和日期并盖章。教案质量不以页数多少论高低,主要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训练内容是否落实,依人按科的实际给予恰当评定。不允许以往年的教案顶替现行教案,不允许抄袭他人教案,不允许以课本、资料上的评注圈点取代教案。检查结果学校要讲评,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四、上 课
21、按课表上课。调课权在教导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或请人代课。
22、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前十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影像)、备课本、书写工具、演示仪器、教具等,教师进入教室后,不得中途出入,不许在课中令学生出堂为教师提取所需用品。
23、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庄。具体要求:①男教师不留长发,不得穿拖鞋、穿背心、着短裤进入教室。②女教师不穿袒胸露背的或透明的服装,不得浓妆艳抹。③在进课堂前,教师必须关闭通讯工具。④在课堂上,不准吸烟、接打电话或干其它私事。
24、每节课小学为40分钟,中学为45分钟。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规则,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无特殊情况,严禁坐着讲课。
25、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不用方言讲课。板书要工整,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及不规范的简化字。
26、每一堂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①教学目标设置明确,教学活动围绕目标组织;②知识传授准确,教学过程优化;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转化能力;④学习方式多样,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⑤师生交往互动,课堂民主和谐;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效果明显。
27、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方法,以学科内容、结构特点组织教学,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讲授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满堂灌。讲授的范围、详略依课程标准而定,依教学目标而定,依教材而定,依学生学情而定。
28、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谐地结合起来,做到文道统一。
29、重视教学效果,力争当堂过关,节节过关,每个学生过关。课堂练习一般不少于15分钟,练习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内做练习时,教师应当巡视,掌握典型情况,当堂评讲。
30、注重直观和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板书、挂图、标本、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辅助教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和生理卫生等学科要认真上好实验课或技能操作课,教材规定的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l00%,学生实验和技能操作,城镇中小学达l00%,农村中小学达90%以上。要加强自制教具工作。
31、正确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活教科书,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增强改革意识,加强教学研究。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积极推广先进可行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花大力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学校要对每个教学班每个学科举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提倡教师写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五、作业及作业批改
34、课内外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精、活”的原则,既要有“双基”的训练,又要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坡度适宜,难度适中。训练方式上应使学生有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的机会。鼓励和提倡创新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35、凡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的课程,可视情况精选习题布置课外作业。思品(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科学等学科,课外允许布置少量作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题量应严加控制(每学期每学科的作业次数由各校自定)。提倡学生写周记或日记。
36、作业布置要适量,坚决反对“机械重复”、“题海战术”。课外作业日总量高中不宜超过2小时,初中不宜超过1.5小时,小学低年级可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年级一般不宜超过0.5小时,高年级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严禁占用学生节假日做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
37、学生作业练习要有规范化的要求,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格式要规范。不合要求的要更正,未做的要及时补做补交。
38、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按要求布置的课外作业要全批全改。学生作文批改可采用面批、学生互改等形式(对通过学校批准同意进行作文批改实验的老师,可另作规定)。
小作文由教师查阅。周记、日记不作统一要求。对补交和更正的作业要细致批改。每次作业要给予评价,不得发生只给分不批改,或既不给分又不批改只写一个“查”、“阅”的不负责任的批改现象。批改后写明批改日期,要保证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
39、要帮助学生自己订正、修改作业错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矫正的习惯。改正后的作业一律交回再批阅。
40、可根据学生程度,分层次布置作业,规定必做和选做内容,使学生有灵活掌握作业的空间。作业本一般要求同科设A、B本,以便收缴和批改。
41、建立优秀作业当堂表扬奖励制度。每学期每班至少要有两次优秀作业贴堂。学期结束,各班要对作业做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42、教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阅应做好摘要记载,特别是对解题有独创性和错误有代表性的应予详细记录,以作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43、学校对教师作业的批改情况每学期至少普查两次。检查结果应记人教师业务档案。教师进行作业批改的改革实验,必须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试行。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放松对批改的要求。
六、帮助与辅导
44、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②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 ③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
45、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
①帮助学生检查、正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46、教师应立足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加强辅导工作。
①辅导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要有课内的辅导又要有课外的辅导,既要有集体的辅导又要有个别的辅导。
②辅导要有计划。学科教师对任课班的学情进行分析,并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班级学困生分析会诊会,确定重点辅导名单,然后由科任教师制订辅导计划,提出具体措施。
③辅导要突出重点。辅导的重点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④辅导要讲求效益。辅导能否有效益,关键在教师的态度,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有信心。要避免疲劳战,放学后不准集体留学生辅导,个别辅导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准以留校辅导为名惩罚学生。
⑤辅导要运用多种形式。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文体活动、科普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互帮互学活动。提倡家访,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
47、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考查、考试
48、教学效果检查可采取考查、考试两种形式。课堂提问、随堂测验、检查作业、单元测验,属于平时考查;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属考试。考查由科任教师组织,除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外,其余考试由学校负责组织。义务教育阶段重在教学过程的测试,要谈化分数意识和甄别意识,着眼于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9、按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美术、体育可以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其它各科均应按规定组织好测试。50、期中、期末考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媒体。试题要注重“双基”、体现能力,多考查学生生活与社会相联系的内容,多考查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内容,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
5l、考试应进行改革。
①考试提倡运用“双向细目表”命题; ②可尝试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测试办法;
③初中、高中可试行单科和综合几个学科出题的办法;
④考试除笔试外,语文、外语要重视口语(听力)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课要进行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
⑤信息技术课可采用笔试、上机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等方式进行考查。各科考后不准张榜公布学生成绩,不准按考试成绩给班级和学生排名次。
52、学期学业成绩要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考核)成绩全面综合评估。
53、期中、期末考试后,学校教师要进行全面质量分析,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进行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做好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书面质量分析一般应包括:①考试概况;②试题分析;②质量情况;④改进教学的措施等。
54、学生学年成绩不及格的,学校要组织补考,未达到毕业水平的学生,应按有关规定组织补考。补考后升留级按有关规定执行。
55、小学生学科成绩提倡实行素质综合评价制度。
56、严肃考风考纪,严禁弄虚作假,考试前要向学生进行考纪教育,严密组织命题、阅卷、登分等考务工作,考试中教师要严格监考,考试后要对考务、考纪、监考等工作进行总结。凡规定上报的成绩不得弄虚作假,对违纪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
八、附 则
57、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及其它类似学校可参照本“常规”执行。
58、本“常规”自颁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属区教育局。
教学常规
一、备课
1、开学前制定好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基本情宽分析、目的任务、具体要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进度安排。
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应进行集体备课‘每一单元开始教学之前’首先根据大纲钻研教材‘然后集体讨论研究教学目的、要求、重难点、深度、广度力求统一。
2、上课之前必须写好教案,做到超周备课。在新授课的前一周星期五,备课组长审查签字。教案内容必须写明教学目的要求、重难点、教学方法、制作与动用教具、板书事故与作业设计、巩固科后效果检查等重要环节(可根据课堂类型适当增减)。反对脱离学生和自己教学实际纯粹抄录的教案;但也要注意教案简明扼要,不要过于繁琐。对新到校青年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应要求他们把教案
写得详细些,练好教学的基本功。
3、语文课的读书知识、基础训练、作文评讲、阅读指导,数学课的复习都应当写详细教案。
备课时要着重研究下列几个问题;
1、深入钻研教材,掌握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重难点、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训练。
2、根据教材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机构以及各个环节所须时间。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要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于发展智力,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回馈。如何复习巩固新旧知识。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要严格按照大纲,教材要求,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将准确。必须按课堂教学的十要求上好课,不仅教学生学会,同时要教学生会学。、要按计划完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进行教育,但不能为了少数人不遵守纪律而停课训斥或赶出教室,凡碍全班同学学习。
3、上课钟声停止,教师走进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无故离开教室,家大课堂教学密度,挤去课堂教学的水分。下课时不在黑板上留作业或其它内容,以免影响下节课。教法要科学,要精讲巧练,讲练结合。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提问要照顾到多数学生,课堂练习充分,做到教书育人。
4、注意教学卫生,经常指导学生读书、写字的姿势。板书要工整,字体大小适度,第二、四节课教师课后要指导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
5、教师上课的语言要精练,力求说普通话。仪态要朴素大方,精神要振作,不坐着讲课。实验课前,先作好充分准备,从走进到离开实验室,除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外,应向学生认真辅导实验内容。
6、体、音、美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决不能放任自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作业布置
1、反复教育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查明原因,进行教育。
2、不论课内、课外作业,都要以教材的练习题为主,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作业的份量和难以易程度要适当,尤其是家庭作业要严格控制,要给学生留足睡眠和休息时间。
3、教师要精选作业习题,要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选题时,不仅要注意广泛与具体结合,而且要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得最大可能的知识效果和一定能力的提高。
4、布置作业既要有统一要求,有要因材施教。即:既有全班学生必作的作业,又可对优秀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
教师要有指导学生作业的方法,并辅导那些经过钻研而又发生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5、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要评定等级。对作业中的错误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纠正,其中带有典型性的错误,应记载下来分析原因,以便在评讲时进行指导。
四、辅导
1、辅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应才施教的重要措施,应认真抓好。
2、辅导要抓两头,带中间。要避免那种不问学生懂不懂,一说辅导,便给全班学生讲一遍的方法。
3、辅导应包括自习课辅导和课余学生学习辅导。
4、自习课辅导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除教学上的共同性问题外,要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流给学生自习时间。
5、课外辅导要完成以下任务:指导学生自学,解答疑难,既指导作业,也指导学习方法。
6、根据每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及时进行辅导。辅导要因材施教,发现有创建、成绩突出的学生,要支持培养,发展他们的特长:发现学生知识有缺漏,要及时补救,使其嫩跟上学习进度。
7、辅导的方法,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指导自学,不要用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
8、辅导时要有全面观点,随时注意照顾其它学科,注意学生课业负担和健康。
五、作业批改
1、作业设置种类,可根据年级各学课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而又的布置要求,防止作业种类设计过细和繁琐教师批改作业要细心认真,字迹要清楚、工整,批语要适当。对学困生的要适当面批,以便因材施教,指导提高。
2、各类作业除家庭作业外,要全收全改。各年级教学作业要当日批改:作文如次数超过十次,可采取轮批、精批与略批相结合,各别批阅与集体批阅相结合等方法。家庭作业可让学生互相检查,教师轮流抽查批阅。
3、作业批改要建立情况记载簿,一便辅导学生,改进教学。
4、作业封面书写要统一,要保持干净、整齐,要教育学生爱护作业,班级和学校要定期检
查评比。
六、批改符号:
批改作业常用符号作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 ×:错别字,标在字右。
b:别字号,标在字右。(bie)的第一个字母。0 :股励号,标在字下。
一般正确的,不打符号,只写批阅日期。:删除号,用在删去一个字或标点符号上。
——:小删节号,横线从字上通过,用于删除几个字或删句。:大删节号,用于删除句群或段落。换位号,标在要换位的同文字之间。
↑:大换位号,在隔行使用,箭头标在应插入部位。
∧:小增减号,添字较少时使用,号的尖端在字间的上方或下方。∧ :待添字词符号,让学生添。——:大减加号,添字较多时使用。→∣:降格缩行号,多用于段落开头未空格。∣←:升格提行号,箭头指到应升到的位置。:复原号,标在已删去的字、词、句下面。?:疑问号,用在用词不当,语言不明的地方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正确号,标在题后。×:错误号,标在题后。
?:部分运算错误号,标在出错之处的下面。√:基本正确号。(运算过程不周全)。
——:大增减号,添字较多时使用。号的尖端标在字间的上方或下方。
七、考试及成绩评定
1、平时考查和阶段考试
平时考查:平时考查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主要采用提问和书面练习的方法。
阶段考试:这是总结性考查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常是在完成一个大的阶段教学任务之后,停课举行。一般有期中、期末考试,有些课程只举行期末考试。
2、考试方法:以闭卷笔试为主,也可以辅已口试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用。
3、考试命题:已大纲为准则,已课本为依据。期中、期末考试由学科教研
组命题,教导处批准。
4、试卷的批改:试卷可由课任教师批改,也可以采取教研组“流水”批改方式。要把学生试卷中共同性错误的类型和性质,认真进行记录,写出试卷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5、学生成绩的评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要力求做到客观、工正、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卷面的水平,使成绩评定起到教育鼓舞的作用。一般采用百分制的记分法。一门学科的评分,是对学生劳动的评价,是决定流级的重要根据,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
6、学校领导要以考试成绩的评定结果为依据,决定学生的升流级。
八、学校领导兼课与听课
1、学校领导兼课,可以从教学工作的要求中,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有利于和教师一起总结经验:有利于出现问题和教师一起研究。
2、领导兼课,还可以把自己教学的亲身体会,作为研究教育理论的感性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领导教学工作的水平,取得领导教学工作得主动权。
3、学校领导听科,有平时听科和有目的地听科两种方式。目的不同,听课的方式也不同。
4、听课前,首先要了解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其次要熟悉教学 大纲和教材;最后要研究有关这门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
5、听课后,要找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和讲课的老师进行推成置腹的交谈,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最佳方案。
6、领导 和任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每学期都要订听课计划,并写出听课记录,以备检查。
九、教师缺课补课及调科
1、各科教学时数均按教学计划规定,不得随意增减,更不得赶前和放慢进度。特殊情况须经教导处同意,报校长核准。
2、教师利用自习科或调动上科时间必须事前征得教导处同意。
3、为了稳定学校教学持序,非特殊情况一概不能调科。
4、教师因病不能上科者,可与教导处联系以便及时安排,避免延误时间,影响教学。
5、教师缺授功课均应补授。原则上规定须在销假后两周内补齐。
第四篇: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特制订本常规,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第二条 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要求,以及新的课程理念,并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制订的教学工作规范。建立与遵循教学工作常规,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四条 本常规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范文《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第五条 本常规遵循如下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
㈠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改变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㈢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制度。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考试内容的改革,改变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办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条本常规遵循的原则是:
本常规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规则系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各地在贯彻本常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 程 计 划
第七条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八条学校、教研组、教师均应根据课程计划,分别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应包括: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教学进度;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业务学习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第九条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不断改进。
三、课 程 标 准
第十条各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下同)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管理与评价教学工作的基矗
第十一条每位教师必须熟悉本学各学科科的课程标准,学校领导应学习和了解的课程标准。
第十二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第五篇:长沙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附件:
长沙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试 行)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效地将我市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长沙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一、总则
第一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指导和规范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教学常规包括总则、教学计划、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帮助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总结和附则等内容。
第二条 本常规的实施目标是:
1、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常规的实施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
2、促进新的课程结构的建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正确处理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矛盾,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促进教师积极开展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教学计划
第三条 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课表,教师必须按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高中学校必须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选课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并且编写本校的《学生选课指南》,有效指导学生选课。
第四条 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备课组计划和教师学科教学计划(含辅导计划),应在学期初制定。
第五条 教学计划要具备以下内容: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包含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实施措施、时间安排等。
2、教研组计划包括教研组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具体措施、活动安排等。
3、备课组计划包括备课组基本情况与学情分析、教学要求、具体措施、活动安排及教学检测与评价等。
4、教师学科教学计划包括课程总目标或学期课程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分析、减负提质的措施、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教学检测及评价、学生辅导等。
三、教学准备
第六条 凡已开设课程,每节课均应备课。
第七条 备课要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学情、教法、学法与教学过程,要充分挖掘身边鲜活的教学资源。
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有2人以上执教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长要坚持按每个单元(或章节)召集教师集体备课一次,资源共享,但共享教案要留一定空间供个人创造发挥和教学反思之用,体现集体智慧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第八条 教案要求:
1、教案按课时逐节撰写,并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即:课题;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课后教学反思等。
2、教案的格式、详略不强求一律,应视课型、教材深浅程度、教师基本素质、班级学生情况而定。
3、备课至少超前一周,保证教师有设计和反思的时间。
四、课堂教学
第九条 教师必须按学校课表上课。调课权在教务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调课以及请人代课。
第十条 教师要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情绪的调整、各种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并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教学地点。
第十一条 充分发挥专用教室的作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到专用教室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第十二条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实施有效教学,不提前下课,不拖堂。课堂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要及时报告学校,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举止文明、仪表端庄。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不讲不尊重学生的话,不做不尊重学生的事。
第十四条 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尽量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散发魅力,这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多动眼观察、动脑分析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评价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第十五条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一节课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六条 教师的课堂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指向性强。不提缺乏思考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
第十七条 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和选择,体现代表性、层次性、实践性(口头、书面、操作等形式相结合)。每节课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并及时反馈讲评。
第十八条 注重直观和实践性教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上好实验课。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规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与技能操作的开出率均应达到100%。
第十九条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十条 教师使用普通话组织教学,板书工整规范。
五、作业布置与批改
第二十一条 作业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作业形式讲求多样化,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不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
第二十二条 严格控制每日课外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5小时。
第二十三条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与指导。学校、教师要积极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保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
第二十四条 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对学生作业批阅要注明日期,提出指导意见。作文要有眉批和尾批。对于有独特见解或具有代表性错误的作业应予详细记载,以作为讲评辅导的依据。
六、指导与帮助
第二十五条 教师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指导和帮助学生检查、正视和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营造和维护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条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工作。对学生的指导要以正面为主,并运用多种形式,因材施教。既要有课内指导又要有课外指导,既要有集体指导又要有个别指导,既要有学业指导又要有心理指导。
七、教学评价
第二十七条 评价学生要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指导,以各门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以开放、多元、多样、发展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并要突出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
第二十八条 重视过程性评价,采取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十九条 要从严控制考试,每学期小学在期末组织一次考试,初中在期中和期末各组织一次考试。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既要注重“双基”,又要体现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
第三十条 不公布学生考试、考查成绩,不按成绩给班级和学生排队。建立补考制度,为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提供补考的机会。
第三十一条 严格考纪、考风。考试前向学生进行考纪、考风教育。严密组织命题、制卷、阅卷、登分等考务工作。考试时教师严格监考,考试后要对考务、考纪、监考等工作进行总结,对弄虚作假、违纪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十三条 高中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成立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建立健全学分公示、仲裁等制度。
八、教学研究
第三十四条 教学研究工作重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切实解决新课程实施后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可校内研究,也可校际合作; 可采用“课例比较式”、“循环授课式”、“专题研讨式”“课题带动式”等多种形式。
第三十五条 教师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每年应为每门课程订阅相关教学刊物。
第三十六条 教研组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做到定好时间、定好主题、定好活动主持人,每次时间不少于两课时,并认真研讨,做好记录。第三十七条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将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问题,根据自身条件,以“问题”为杠杆,开展课题研究,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对行之有效的课题成果应积极推广应用。
第三十八条 教务处、教科室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上研究课、竞赛课、观摩课。要督促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其中校长原则上不少于20节,教学副校长、中心校教学专干、教务处、教科室负责人等每期听课评课不少于30节,其他任课教师原则上不少于10节,且有听课和评课记录。提倡听推门课和跨学科听课。
第三十九条 每学期学校至少要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活动,中心校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片区教学研讨活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第四十条 学校要重视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构建“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建立“双导师”培养模式,指导教学研究和上课。
第四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材料、教学个案与反思、公开课的教案和学案、发表的论文和获奖的成果等进行归档保存。
九、教学总结
第四十二条 学校和教师在学期末必须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真实。
十、附则
第四十三条 各区县和学校应根据本常规和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本常规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市教育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