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时间:2019-05-13 01: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形象直观、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两者的整合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 多媒体

序言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新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在飞速地改变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亦受到了高科技的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

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于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的知识的缺乏,使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

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多媒体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应用网络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还存在着的不少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6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在本论文完成之际,谨此对我的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可以顺利完成论文,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的是--------老师,在老师的悉心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我的论文工作,他引导我论文写作方向和架构,并对论文的初稿进行逐字批阅,循循善诱给我启迪,在我写作遇到困难时,他总在一旁激励我,帮助我。

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的动力。

通过本次论文,让我学会很多知识,学会如何审视知识,如何将有用的知识转为己用,更懂得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总之,感谢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反思1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占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义,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是要爱那些不认真学习、又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好切入口,例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亲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要求每周星期四的早读时间和晚读时间都要读历史;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与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针对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7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长见识。

4、自己在平时查阅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各地方的中高考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我就可以布置较为灵活的题目,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增强他们的应试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努力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85%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反思2

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意义

1.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历史教学方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共同体验与感悟,要学会探究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叶澜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广大历史教师投身于历史教学反思中去,教师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反思更科学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对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3.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承载了人们对学科的发展期望,是历史每个重要瞬间的凝结。历史也是一门反思性较强的学科,社会总是在历史的反思中不断进步的。教师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具有高质量的历史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途径

1.对学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最易于发现的,某位学生上课学习表现得认真与否,教师一眼望去便知结果,也可从学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师是否懂得学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识。学习态度不夸张地说决定着学习的结果,因此要到学生学习态度最认真的时候去讲授那些较为重要的知识。其次,反思学生的学习内容。反思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现行的教育内容,反思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做到难与易均衡,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许就会学会这些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内容的难易适中来进行教育。最后,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反思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脱离死记硬背的苦海,是否达到理解的标准。

2.对教师自身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对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的反思水平上,更应深入实际,做各项反思的实践者,从教学的整个环节入手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意识,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简单的回忆工作,“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分析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彻地将知识讲述给了学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课上是否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习惯。反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果的,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积累,在教学前要意识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识,具体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在反思过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点,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更好地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形成经常反思的能力与习惯。总之,教师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许多,教师要尽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对历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书中汲取营养,可以从书中领略先进人物的思想事迹,从中外名著、历史教材、相关史料中发现历史,通过课外书目的阅读了解历史发展的现状,了解历史发展的步伐,汲取先进历史人物的发展经验,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一方面,注重反思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书。但是教科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材素材,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一手教学资料,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从历史教科书中总结教学规律,反思已出现的教学事迹。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关历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实的史料,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与鉴别知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免错误的、无根据的史料误导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给予他正确的方向便会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则相反。因此,教师不仅是教书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担负起各方面教育职责。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个教学的细节,深入了解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努力。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反思3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篇:浅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形象直观、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两着的整合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

多媒体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新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亦受到了高科技和人口激增的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论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论文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有平台实际知识缺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6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

第四篇:浅谈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教育领域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形象直观、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两着的整合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 多媒体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ffect, increase students' initiative, collaborative and creativity people concerned the adoption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education gradually ,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alter the traditional model which takes teachers ,classrooms and books as the center to the new model which takes students as the center by making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machine directly, encouraging the student to have a mutual aid, interact and cooperate etc.though it has the advantage that can't act for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high school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 can't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oroughly,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wo method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the high school.Keywords: computer supplementary teaching;history teaching;multi-media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注入从而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教师利用学校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 的优势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三、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的弊端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无法掌握重点难点,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四、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 3 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汉朝为什么要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怎样实施这些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后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课时,教师可从网络上截取了一段介绍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设立由此导入。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论述。学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6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4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二)/黄牧航//12—56 世界文化遗产:巴黎苏利桥和第纳桥之间的塞纳河沿岸的迷人风光//12—封面 教坛精英:徐赐成//12—封二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全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不觉春风换柳条 新年我们新设想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大变革的时代 莱阳市古柳中心中学丛学庆 莱阳市沐浴中学赵淑芹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二、三年级五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从1992年毕业至今,工作已近十六个年头,在这期间,我既教授过初中各年级的历史,也教授过高中各年级的历史。不管是初中年级的历史教学,还是高中年级的历史教......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1年的上半年过去了,随着辛勤的工作,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也顺利的完成了,在本学期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和遗憾,现对2011年上半年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几点......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1 为了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活化历史课堂,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学生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