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酒(公开课)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并理解诗意。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二、难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及诗人的人格美。教学方法
质疑与讨论相结合 听说读写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去看看陶翁酒后吐露怎样的真言。
二、作者名片
以人物名片的方式让同学们把事先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填到相应的位置。人物名片: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图片)一名_____,字______,自号_________。是_______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爱好: 喜爱的花卉: 理想追求: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期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而弃官归田。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反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饮酒》也是如此。
过渡:在我们充分的了解其人、其事的前提下,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品、悟这三个环节来解读这首诗歌。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诗歌。①同桌两人为一组,一听一读,然后再转换角色。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你的朗读成果。(及时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指示重点易错的字词,如“喧”xuān人声鼎沸,从“口”,“辨” biàn辨别,分辨,从“刀” ②接下来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平缓)③全班齐读。
四、走近字词、品读诗歌
1、这首我们读起来很恬淡优美的诗歌是诗人在什么环境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屏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何为“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喧嚣扰攘的尘世)
(2)奇怪至极,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补充: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PPT出示)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小结:真正的归隐是不在乎外界环境是嘈杂喧嚣的人境还是偏僻的山野,关键是“心远”,内心宁静淡泊,远离污浊的官场,超脱世俗,方能享受到平淡自然的隐逸生活。
2、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境”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没有车马的喧闹,官场的应酬,那他拥有什么?
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的飞鸟
(1)同学们能否用现代汉语来译一译呢?试着填一填,写一写。(希望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让人心生向往。(2)而我们在读“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时,“见”到底读jiàn还是 xiàn呢?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前后位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3)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及回答都非常精彩,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我们体会到了陶渊明的平静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不知何为景?何为人?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屏显: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解说: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不知何为山,何为“我”,山与人紧密相依。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的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着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
这些都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是无我之境的典型事例。
小结:所以,对我们而言,无论是读jiàn还是 xiàn,重要的是我们讨论的过程,那么走近文字,走近诗歌,走近陶渊明,体会到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读出了我们自己。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这四句诗。
(4)我觉得同学们读的还不够悠然。我们来看,“悠”yōu第一声,平声,我们读时,语气应该怎样?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我们一起读“悠然”(读三遍)。
4、过渡:在这一声声朗读中,我们品读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然心境,但诗人为何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屏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从旁指导。
小结: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然而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须言说?无需言说。
五、感受形象,领悟诗歌
此时此刻,陶渊明的形象已跃然纸上,那能否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呢? 屏显:
以“从______(词语或句子)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陶渊明”为句式,说一说。示例:从“心远”一词中,我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宁静处世的陶渊明。(1)学生自由回答。
(2)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这首诗,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遍。(播放《高山流水》音频)
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热爱自然、悠然豁达的陶渊明,但其实陶渊明也有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一面。
六、拓展延伸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咏荆轲》(节选)
陶渊明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的笔墨淋漓,慷慨悲壮。
七、作业布置
1.写一写: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读一读:课下搜集并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第二篇:饮酒教案公开课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饮酒
丰翼中学——吴桂臻
一、导语:
我们曾经读过琦君的《方寸田园》,很喜欢其中的几句话:“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上一大半天。太阳、星星,轮流与你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让我们一起领略别具风格的田园生活。
二、每日语录
清晨,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不管昨天怎样低落,总会看见太阳的升起;不管昨天怎样困苦,总会拥有今天的希望。大地因有绿色,而生机勃勃;天空因有云朵,而神采奕奕; 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不怕每天迈一小步,只怕停滞不前;不怕每天做一点事,只怕无所事事。
坚持,是生命的一种毅力!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揭示目标。
三、复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进一步理解诗句意思,并能自选角度赏析重点句子。
3、掌握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诵读课文
四、轻松一练:
1、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五、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
是因为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师:开头四句无论是当时的社会,还是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在古诗文中也经常遇到写景的句子,请分析这两句诗的作用。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了季节
渲染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气氛。烘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师:诗人离开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净,因为心中远离了俗韵的牵绊,他自由的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见见山,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山一下就扑进了诗人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如果把“见”改成“望”,则境界全无。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二句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2分)
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师:那群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自然的感找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
5、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采菊”一方面表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 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师: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零后,不予群芳争宠,历来被用来象征怡然自处、傲然不屈的的高尚品质。
六、课堂小结
饮酒(其五)
人境——无喧
心远——地偏
忘世
采菊——见山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日夕——飞鸟
忘我 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真意——忘言
忘言
师:陶渊明抱朴守静、洁己情操的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人格的丰碑让我们永世传颂:
一位远离喧嚣的诗人,一位采菊东篱的雅人,一位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位崇尚自然的农夫。
七、当堂练习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2、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陶渊明在《饮酒》“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恬淡从容;幸福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限牵挂;幸福就是苏轼 在《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好祝愿;幸福就是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温馨憧憬。
结束语: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就会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于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劈一片田园,让自己徜徉其间,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守住心灵田园,就守住了一份淡然;,守住了一声清爽,便守住了真挚而高尚的情感。同学们,当你们的人生走向绚烂的时候,请你们守住心灵的田园!2015、5、25
第三篇: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尔:代词,这样,指上句。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见:读xiàn,指不经意看见。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 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⑷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从字数看,古体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近体诗只有五言诗和七言诗
②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有一定格律,比如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③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即: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有以下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排律(每首八句以
上)
七、作者、创作背景:
1、作者
同学交流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辞官归田园,与官场彻底决裂,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有《陶渊明集》,我们熟悉的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2、创作背景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他终于说出:“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归隐田园。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的老人们一起来喝,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 的门要酒喝,所以他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劳动,说明他非常亲近自然,诗中都有体现。《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此为第三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八、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九、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
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第四篇:饮酒教案
饮酒
(幻灯片1)
同学们是否喜欢诗歌?关于诗歌,你们都知道些什么?以前学过哪些诗? 喜欢:诗歌的历史大概有多长?你知道哪些派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每个人都会背几首古诗吧。我看到一楼大厅咱同学们的书法作品有不少是写的古诗啊。一定是觉得他很美吧。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同学们会喜欢上诗歌
按创作题材 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 按内容分为 抒情诗、叙事诗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 格律诗 自由诗 民歌体 散文诗 按语言可分为 四言诗 五言诗 七言诗
豪放派 婉约派 田园派 山水派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下面老师说一说我知道的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你们要仔细听好。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后代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幻灯片2)
钟嵘《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幻灯片3)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陶渊明的诗究竟有没有这么大的魅力,是否撑得住那么高的历史评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一首,亲自品味他的田园诗。(幻灯片4)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背景,一是作家背景 一是写作背景。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知道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
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陶渊明其人(幻灯片5)说到五柳先生(幻灯片6)五柳先生的特点 性格特点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
爱好:好读书 好酒 著文章以自娱 这其实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人生经历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诗人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我们来看一看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幻灯片7、8)给我们了什么信息?作者以前是雄心勃勃,想要做一翻大事业的,做了官后,发现官场黑暗,并不如意,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就辞职归隐,并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比如:(幻灯片9)
这首《饮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就的呢?这里有一个《饮酒》小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10)这说明,《饮酒》是在饮酒之后写的。所写诗的内容与饮酒是否有关?,写诗人在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从什么样的美景中作者获得了恬静的心境?相信学习完这一首诗,同学们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出这些问题。(幻灯片11)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根据课文注释读准字音,明确字义,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诗歌是有韵律的,希望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一会儿我请两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的准确,读得有感情,读得让我们深入其境。(幻灯片12)纠正韵律(幻灯片13),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这首诗的题目叫《饮酒》,同学们也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诗的内容与酒或者饮酒有关系么?没有,那么诗人都写了什么呢?我来看第一层。(幻灯片14)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车,暗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并非指老百姓来来往往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诗人居官场,却不被追名逐利所扰?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好像诗人领会到了读者的心理,(幻灯片15)“问君何能尔?”然后回答“心远”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举例毛泽东在闹市读书)
(幻灯片16)结 与 心 这两句诗的关系:因果,由果及因。诗人归隐田园,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作者并不醉心官场,他陶醉于美丽的田园风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此时眼中的田园“采菊,悠然”“山气”“飞鸟”,读过这两句诗,同学们说一说哪些景物组合成了美好的田园风景呢?(幻灯片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呢?你能说说么?(幻灯片18)
采菊,为什么偏偏采菊,而不是梅花、杏花、桃花„„菊花有什么特点呢?(幻灯片19)悠句中,你觉得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悠然 见(幻灯片20)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的版本作“望”,能说说这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有意盯住看,这句诗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所以采菊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1 刻画了菊的形象,菊与人相融 2 情景自然交融,不露痕迹。
“山气 飞鸟” 夕阳西下,倦飞的鸟儿准备回巢。傍晚时分,人在外飘荡,又饿又疲倦这时,是否想回家呢?在我,我已厌倦,我已归田园。而身处官场的人们,难道你们就不厌倦么?为什么非要在樊笼里,却不愿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这就是说,表面上诗人刻画了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的景象,实际上是在规劝那些在官场疲拼于奔命的人们。(幻灯片21)倦鸟的形象,不仅在这首诗中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如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中也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我们再回来看看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的行为及心境,后两句写景,有什么关系呢?(幻灯片22)后一句说明道理,为前一句作者的行为及心理奠定了哲理基础。写人写景,写事写理,水乳交融。
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幻灯片23)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哪里有真意呢?这个此指的什么呢?(隐居生活)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最后这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非常重要,它既揭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诗,我们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对它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那么请带着感情再来齐读一遍。
整首诗的总结: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使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作者却是个例外。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问君何能尔?”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我在所居住的地方,悠然采菊,偶见远方南山,心情舒畅。夕阳西下,倦鸟归林,身居官场的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名利欣赏自然呢?归隐山林的真正意义,只可意会啊!
这首诗的主题(幻灯片24):通过对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艺术特色(幻灯片25):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哲理也是深刻的。1 情、景、理交融 叙事道理 写景显理 抒情悟理 景中含情,情中见理。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平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无论写南山傍晚的美景,还是表达归隐之情,田园之乐 还是人生真意都富有情趣,饶有理趣。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学习收获(幻灯片26)
其他作品欣赏(幻灯片27、28)课外延伸(幻灯片 29)
第五篇:饮酒教案范文
饮酒(其五)教学目的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理‟的融合。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背景简介
内容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体现了陶渊明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一、忘世、忘我、忘言:委运自然的人生心境三部曲
全诗以“心远”为机杼,分三层,层层推进地展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心远”的程度,也就是委运自然心境的深度。
首四句写“忘世”之境。
中四句写“忘我”心境。
末二句写“忘言”心境。
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委运自然心境逐层深化的三部曲。
二、虚静、物化、直觉:适意自然的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三部曲,在观物心态上,也就是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
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
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是执著追求并坚持实践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的一生。
三、在适意自然中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从根本上说,归隐田园,适意自然,就是最大限度地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艺术赏析
(一)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的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看:
一是取物成象自然质朴;
二是心物交融天然契合;
三是内在情志平淡幽隐;
四是观物心态虚静物化。
(二)无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浑融之美:
人们总喜欢以平淡自然来称道陶诗的艺术特色。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秦观说:“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
对此,应有两点认识:
其一,这平淡自然不是浅显无味,而是在冲淡质朴中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情韵和高妙的志趣;
其二,这平淡自然是大匠运斤,不留痕迹,是只有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达到高度浑融后方能见出的艺术境界
思考与练习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 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 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
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
• 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扩展阅读1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ª¡ª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ª¡ª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ª¡ª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ª¡ª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扩展阅读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扩展阅读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扩展阅读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扩展阅读 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扩展阅读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扩展阅读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扩展阅读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扩展阅读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扩展阅读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