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第一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 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知识就是力量。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3.指名读无句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句读课文)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设计说明: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积累必要的文化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介绍司马光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师:大家刚才课文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四、研读题目,质疑(自理)

齐读题目思考:题目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劝学的故事,就题目而言,你有什么发现和疑问呢?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

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

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 拓展延伸 感悟升华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总结出开卷有益的道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

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 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或者以下的几个作业题,选做一个,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详、正)

(略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善 劝)

启示:开卷有益

—对— 吕蒙

就学

(肯 学)

刮目相待

—话— 鲁肃

赞学

(敬才)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计划

 宁安镇范家学校 语文教师 孟秀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1.自主读课文。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第四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这样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邪(yé)这是个通假字。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家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这样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 不读gèng,为什么这里念“gēng”,不念gè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还是wèi博士? 生:wéi

师:因为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师:啊,是当,是作为的意思。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全文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我认为意思应该是“吕蒙用军中军务繁多来推辞。” 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还有,“博士”应该翻译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生:还有,“耳”,是语气助词,是“罢了”的意思。

„„“博士”、“往事”、“耳”,这几个词都应该按照古代的意思来翻译,这些词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了,我们把它称之为:古今异义词;

(四)师:现在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还有没有问题? 看大屏幕。一起来,朗读要准!学生读断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读得好啊,比读课文还要好啊,说明意思的理解到达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这其实就是读古籍啊,是不是这样子的,古籍都是由右到左的,而且都是竖排的,而且没有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其实我们的古代人书籍上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是谁加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要加标点啊?不加标点不也能读吗? 生:这是为了断句,使翻译时候意思更通顺。

生:有些时候,加了标点想把他想表达的语气给表达出来。比如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有一个反问的语气,他加的是感叹号,我觉得应该加问号,这样有一种反问的语气。

师:能把人的语气、感情、甚至是内心世界都传递出来。那么,你觉得我们的编者,标点加的好不好,哪一个标点用得最好?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不可不学!”中一个感叹号传递出孙权的强烈的要求。

师:其实这个感叹号还有前面的几个字相呼应呢? 生:不可不

师:但是,你是否觉得孙权太严厉了,以自己的权势来逼迫吕蒙啊 生:不是,他是为了增强吕蒙的才能,让吕蒙更好地为吴国效力。

生:他应该很信任吕蒙,你的武功已经很好了,如果加上一些才略你就智勇双全了,他要把吕蒙培养成吴国的一位名将。

师:大家的意思老师明白了。也就是孙权在向吕蒙下严厉的命令的同时,又同时透露着对吕蒙的一种期待。其实从一个字中可以看出来,哪个字? 生:卿

师:“卿”什么意思? 生:爱卿

师:情感上是非常期待,非常诚恳的,但是语气又是很严厉,坚决的,这叫——语重——心长!师:说的好不如读得好,谁来读? 一生读

师:心很长,语还重不重? 生:不重

生:我觉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感叹号也用得很好,有让人回味的感觉。师:回味出什么感觉来呢?

生:好像是吕蒙在教导鲁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师:咦,这个吕蒙怎这么大胆?鲁肃可是吴国的三军都督啊

生:我觉得这里是透露出吕蒙已感觉到自己很有才华,他已经比较有自信了。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个感叹号可以看出鲁肃很吃惊啊 师:怎么个吃惊法?你能把这种感受具体地说出来吗?

生:这说明吕蒙的才智进步非常大,可说是飞跃,在吴下的时候,鲁肃感觉吕蒙还是很一般的,而吕蒙现在的改变已判若两人,所以这个感叹号表现了鲁肃非常的吃惊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感叹号与前面的另外一个词联系起来,那就能感受的鲁肃的吃惊了,是什么? 生:大惊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是说一说哦,“与蒙论议”,开始„„ 生齐读: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以前称吕蒙为什么? 生:阿蒙。

师:古人叫名字,直呼其名,其实是一种——不尊重。比如那个曹操,如果直呼其名,就叫他曹阿瞒,如果尊重他应该称之为“曹孟德”;而吕蒙,先前被人唤作“阿蒙”,现在则应该被称为“吕子明”。称呼的变化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吕蒙的变化之大和鲁肃的惊讶之深。

师:有个标点,前面有个同学说感觉用得不太好,“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也觉得是不太好,这里应该是问号才对是吧?是责问他呀,孙权前面不是语重心长地跟吕蒙说吗?可吕蒙怎么办?推三阻四,我事情很多啊,作业很多啊(生笑),对不对?是感叹号还是问号? 生:感叹号,老师说这是责问,生:我认为这个时候孙权可能有些伤心,因为吕蒙不明白他的用意。

师:那你认为这个感叹号中透露着孙权的遗憾,可能没有伤心那么重,但有一点点遗憾。我们来看看下文:但当涉猎。他这个时候很生气吗? 生:没有

师:他还想干什么? 生:开导吕蒙。

师:这样看来,这个感叹号还是比较好的。这个感叹号透露出孙权内心的遗憾和对吕蒙的器重。我们试着用问号和感叹号再读一次 生读

师: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感叹号有慢慢开导之意。而问号有些放弃,生气的意味。师::所以感叹号中透露着期待,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

师:如果把下面的话再加进去就更好了 生读

师总结:从这些标点符号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我们说出来,还要把它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

师生分角色朗读。(一生当吕蒙,一生当孙权,一生当鲁肃,师生读旁白)

(五)师: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做苏东坡的人站在长江边吟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东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豪杰辈出之地。他们是„„ 生读: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19岁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鲁肃:治军有方,虑深思远,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师:他们都是英雄,但是我在想:今天我们所读的一个小小故事当中,你,能看出他们是英雄吗?能看出他们成为英雄的某些品质吗?从文中找,从句子里,从词语里面找。生:我认为鲁肃是英雄。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师:此话怎讲?

生: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发现吕蒙竟然有如此的才略,马上就刮目相看,去拜见他的母亲,这说明他对吕蒙很尊重。

师:尊重吕蒙就要拜见他的母亲吗?而且是“遂拜蒙母”,“遂”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他干嘛要急着拜见吕蒙的母亲呢?

生:这有点像八拜之交的意思,也就是说吕蒙的母亲就像我鲁肃的母亲一样。师:按你的意思,这个“结友而别”的“友”,是怎样的朋友? 生:犹如兄弟般的朋友。

师:很有道理,这话可看出鲁肃怎么就是英雄呢?

生:他能完全改变自己原先对吕蒙的看法,变得如此器重吕蒙,体现他对人才的尊重。师:改正自己观点,尊重人才,广交好友,广交天下义士。

生:孙权他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当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的时候,孙权不仅没有生气发怒,而是继续耐心地开导他,我在想如果没有孙权做一番耐心的教导,吕蒙也不会发奋读书,成为智勇双全的名将。

师:你的意思是孙权的一番话,改变了一个人。那怎么就是英雄了呢?

生:从他对待吕蒙这样一个将领中,就能看出他治理国家的方式,有长远的目光,而且善待人才。

师:这是一个会用人才,会发掘人才的君主。

生:我想说说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这里看出,鲁肃已经很吃惊吕蒙的才略了,说明吕蒙的才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他在学习中一定下了很多的苦工。

师:你是从鲁肃这个角度看出来的,作为三军都督的鲁肃对吕蒙如此吃惊,可见吕蒙的进步之大。原先可能是“一介——武夫”,“一介——莽夫”,现在成了这么一个有才略的人。师:我们没时间继续讲下去,但是大家已经基本讲出来了。所以说那个孙权是很会用人的,有一次曹操看见孙权的军队,非常的感慨,他说: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儿子就太好了。这个话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连诸葛亮都评价他说:贤能为之用。就是说很多有贤能的人都被他用起来了,在我看来,更确切的说,被他用起来后,那些人展现了他们的贤能之处。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依次介入资料并解说: 孙权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

纳鲁肃凡于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吕蒙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孙权 鲁肃

(吕蒙)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三国门•鲁肃》

总结:鲁肃是个仗义的英雄,孙权是英雄识英雄,鲁肃是英雄敬英雄,而吕蒙则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英雄。

(六)师: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些这些英雄的故事,我们还得感谢一本书,这篇作品出自哪里?谁编的?

生:《资治通鉴》,司马光。

师:司马光大家知道,就是那个砸缸的小朋友对不对?(生笑)现在他是一个老朋友了,但是,我在想,《资治通鉴》是一部恢宏的史书,但为什么要选取这么一个历史的小插曲,小故事来讲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说? 生1:我们要从小的故事里发现大道理。师:哦,什么道理呀?

生1:对待别人要谦虚,不要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生2: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也看见孙权、鲁肃、吕蒙这些英雄的才干。师:英雄,不仅仅是表现在恢宏的事业上。生3:一个故事中能体现三个人的秉性。

生4: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三个人不同的性格,而且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明白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

师:哦,我们刚才说的这是一部史书啊,但你现在好像是在说一本学习用书(生笑),我还是接起先那位同学的话,吕蒙本来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后来却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吕蒙打败了谁? 生齐答:关羽

师:吕蒙打败了关羽,整个三国的历史都被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因此被改变了,所以司马光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可以从一件小小的事情当中,获得借鉴。老师也针对这件小事写了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慷慨伟业大丈夫,平凡小事亦英雄!全课结束。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4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5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6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7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小故事。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留有不少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相对于内容,本文的语言文字朴实浅显。所以,在教授本文时,我把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运用多种方法为课文内容补白,深入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既实现了补白,又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由于受到不良影视剧的影响,有些小组在编演中出现无厘头的台词和情节,在指正后这一现象得以消除。同时,囿于阅历,学生对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设计有些幼稚,在点拨后学生能够适当改进。教学实践说明:好的教学设计只有在不断的指导和修正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编演课本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不能算是高水平的学习。于是,在上一环节结束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片断练习。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聚焦,我要求学生们写作同一事件,要求学生刻意留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此练笔。这样只好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作业。

我认为,本课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时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不会失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8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 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9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1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2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简短,虽然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言文课文翻译时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和分析人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上。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习,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这一环节,我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方面比较好,学生敢说敢表现,也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在作者作品介绍上花费时间较多。

2、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不必个个点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课堂。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之后,应该让学生再用分析的人物语气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由于疏通文意花费时间较多,后面没有进行,觉得有欠缺。

4、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5、板书字体不好,今后多练基本功。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3

在3月26日泰山区C片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初二语文《孙权劝学》一课。这是我在听了孟照彬教授的第一次报告后,执教的一节研讨课。平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尝试着将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去。所以,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也有意识地体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关键词,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权放手给学生。我觉得这既是孟教授“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又是实现“教育有效”的有力手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是利用了课前时间,通过学案这一载体,让学生自己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作者、作品部分,有效利用了学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是在疏通文意上,我执教的是一篇文言文,文意的疏通是一个基础,只有掌握了文意,下面的一系列环节才可以有序展开,但以往疏通文意上,“老师讲、学生记”是主要的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老师图了个心安理得,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兴趣不高,丝毫没有主动可言。所以,我决定放手给学生处理,老师出示的没有标点的课文,既给了学生一定的难度,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地冲动,发掘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是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是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通过编排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总结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自然地引出对人物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在主题的把握上,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让学生结合老师课前的困惑解答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一路下来,课堂中的老师只是一个摆渡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强化次数。这一点是孟教授着重提到的,他指出,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如果课堂上强化到9—12次,就会当堂记住,所以对于这样一篇知识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多次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如文意疏通环节训练学生的多次强化:首先,是以“朗读”这种方式为载体对知识进行强化。流程是这样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节奏,了解大意→然后老师出示一篇没有标点的课文,再读强化一次→学生遇到困惑,再回到课文,结合注释,再读,再理解→再回到没有标点的课文,理解,朗读→个人自荐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这一流程下来,文意的疏通就已经基本上解决。接下来,老师又安排了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这一块,我和所有听课老师感觉都不错,不同形式的强化,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在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体会了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重点字词的疏通检测,也有对重点句子的疏通检测,通过这一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老师也算真的放下心来了。

“花架子”和“学习卡”的使用。孟教授说,有些公开课,内容很丰富,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学的东西并不多,这样的课就被称为“花架子”。为了避免小组交流成为“花架子”,我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充分利用了“学习卡”(特意在学案上留下一处空白,作为“卡”的变形形式),让他们把困惑和重点及时整理下来,然后,再在小组交流当中解决。

这样的小组交流,手中有记录,目的性就比较强了,学生不会出现看似热闹的讨论,实则没有作用的交流了。

对于花架子比较容易出现的“课本剧”环节,老师做了以下设计:学生第一轮准备时,老师不加任何地限制和提示,在展示评价之中,发现不足和表现不够的地方,做出梳理,明确答案,再安排第二次编排,力求更生动的表现人物。通过这样的安排,尽量的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而不深入体会人物的弊病。

但这节课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前松后紧。在“读”的环节上,用时太多,课本剧课上准备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环节可以删掉或换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比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个人讲故事等更多的方式。这样,对于训练学生的“多向度”会有更大的帮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成语“刮目相看”没有涉及。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下,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所以,我放手学生、抓住诵读、注重基础、品味体验这一系列的思路,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挑战的欲望,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我这一节课最有收获的地方。

我经常的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我们学生在知识和做人方面的摆渡人,给学生以雨露,教学生会思考,而这一次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更是让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不远处的明媚曙光,我们的刘校长、张校长他们就像是我们的摆渡人,正如他们说过的,“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幸福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相信我们学校的诸位同仁,一定会沿着学校领导指引的方向,大踏步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4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刮目相看》,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5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下载孙权劝学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权劝学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民勤六中 李发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吕蒙虚心......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下面是关于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孙权劝学教学反思《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万密斋中学 童悫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2、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短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开卷有益的重要性,对启发学生的读......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合集)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常村镇初级中学 李可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