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

时间:2019-05-11 21: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

第一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万密斋中学 童悫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2、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3、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 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

2、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朗读课文:

1、简介作者作品。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2、听课文朗读,注意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节奏,在听读的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韵味。

4、竞读课文。

(1)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三、译读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着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PPT展示“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蒙辞以军中多务”;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

3、请同学翻译课文。

小结:

1、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通畅。

2、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翻译时要加以区分。

四、赏读课文: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读书学习的?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小结: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

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从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有什么启示呢?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3、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民勤六中

李发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情感目标:

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借鉴吕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二、分析题目

针对题目,你们会提出什么问题 1孙权是谁?

2他劝什么人学习? 3学习效果如何?

4谁能够证明吕蒙学习突飞猛进?

用大屏幕显示孙权、吕蒙、鲁肃的介绍。A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B吕蒙(178-220),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C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三、作家作品 1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 ,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评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自己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四、出示目标

五、生字注音

六、范读文章

七、疏通文意

八、分角色读

九、人物形象

十、课文启示

十一、对比分析

十二、拓展延伸

1、读书名言

2、读书事例

十三、本文小结

同学们,吕蒙通过学习不再是吴下阿蒙,令人刮目相待,我们也不应该落后,因为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大好青春几时有,莫让年华付东流。最好让我们在九个字的朗诵中结束本课------“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谓……曰】对……说。【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但】只。【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习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习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四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教师举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同学们课外搜集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相信大家对读书已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教师强调: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如在眼前。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

(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

(6)表明吕蒙自己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拓展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读书。)

六、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附: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课件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屏幕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书翻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看。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想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谓……曰】对……说。【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但】只。【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9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内容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人物形象,帮助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不同点: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习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习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2

预习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及: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现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21.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22.更:重新。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4.见事:知晓事情。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积累拓展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短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开卷有益的重要性,对启发学生的读书品质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

二、学情分析:

先以数据为例:08年暑假军训时摸底考试全班平均分为30.58分(全级平均分为34.41分),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班平均分为46.14(全级平均分46.38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相当差,而上学期一个学期他们也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怎么办?我开始了思考,开始了行动。于是,第二周开始,联合本班英语、数学老师开始了以学习小组为常态单位的课堂教学,并非“杜郎口”模式,但确实是因此而得到启发: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后,一贫如洗的土地同样能长出栋梁之才!

三、教学设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四、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提高学生赏析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兴趣。

六、教学重点: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成语;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七、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

(以评书方式)话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其手下有员虎将名唤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知道他都劝了些什么吗?怎么劝的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1’)

㈡师生一起确定本课学习内容:(1’)

作家作品;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熟读课文、解读课文;积累延伸;补注

㈢小组根据上面六部分内容,自主学习。(8’)

㈣挑战自我,一决胜负:(20’)

1. 将各组认为重要的内容以题目的形式写在黑板上。(5’)分配小组任务:(以纸条形式发给小组。)

第一组:作家作品(出1道题)、补充注释(可以多道题)第二组:字词解释(不超过10个))第三组:句子翻译(出3道题)出题范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 1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第四组:句子翻译(出3道题)

出题范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五组:解读课文(出3道题)第六组:背诵课文

2.准备答题阶段:

对别的组的题目不知道答案的可以到该组去询问答案,并记好笔记。(4’)3.答题:(5’)

要求:1.由老师指定答题内容,全部不看书回答。

2.由老师指定答题的同学。

3.自己组的题目被别的组答完后,要批改正确与否,并写出正确答案和分数。

4.教师评点各组出题和答题情况,并记分,奖励最好组,扣最差组分。(6’)教师随时提点遗漏处:

①解释加点的词语: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②辨析古今义不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③翻译下列句子: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㈤再读课文:(15’)

1.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4’)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完成板书: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孙 吕 鲁

权 →

蒙 ←

肃(善)↘

(听)↓(赞)↙

开卷有益

2.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的学习,最终让同僚刮目相待,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外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2’)

方仲永:天资聪颖——不使学——泯然众人 吕蒙:不学——学——学有所成

我们自己:必须学习,方能成长为有用之才

3.积累延伸:(4’)

①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②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㈥调节内容: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5’)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的。

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品位文章的对话。三个人的这几次对话语气一样吗?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恳切,第二次时略有些不满、责备。吕蒙:自豪。鲁肃:吃惊。(体会他们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小组分角色朗读,要读得惟妙惟肖、古韵古味。)

提点几句语气语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见关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含有责怪,不悦)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吃惊、赞叹。)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指责中带有自豪之气。)

㈦总结:人的一生中,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天天让老师刮目相看!

㈧作业:(以纸条形式发给小组)

1.周一上课前出好本课小测题:一道课文理解题;两句翻译;五个字词解释。(一、二、三组翻译和解释的出题范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四、五、六组翻译和解释的出题范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写一篇500字的自传。(可以围绕身世、经历、兴趣爱好、理想抱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或事来写。)

3.完成《精析精练》第15课。背诵课文。4.周一上课内容: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预习。

教师知识储备:

⒈文学常识: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人物: 孙权:

吴国大帝。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孙权的历史评价:◆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史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 4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4.典故:

悬梁刺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典 故】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 5

公开课教案(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chē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抱着的萤火虫 【出 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典 故】:“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下载《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常村镇初级中学 李可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教学班级:七(4)班教者:周德玲时间:2011.0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熟读课文,理解......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两峪乡中心学校 姜艾芝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作者:裴艳芳 性别:女 职称:中教高级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萧县祖楼初级中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祖楼初级中学电话:*** 电邮:peiyanfang3569@163.com......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复兴中学执教教师:杨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