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河北省黄骅市第二中学/李桂云
新课程教改中‚站在讲台上的数学老师茫然了。于是我们走入其他课堂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热热闹闹,代替全部板书,也取代了实验。学生看不到教师的亲手示范,学生不能亲手操作,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机灌”代替了“人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从事实中的感性认识。
在新课程面前,我觉得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效的课堂追求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过去,我们总是用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功或利益来教育孩子们,殊不知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学习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过程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注意“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才更有意义?”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老师们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课堂首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授垂径定理时,课前提问:“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二、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小结再问,整理知识方法和体会。
课堂小结时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的我最后给知识补充完善,给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课后思考,温故而知新,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
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组成了教师的职业生涯,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连成了学生的发展轨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对他们的影响都可谓十分深远,是课堂发展了学生独立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是课堂促使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实现了师生丰富而完整的生命交流,在认知与情感同构的课堂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生命因此而厚重!
第二篇:关于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
关于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
资料来源:求职俱乐部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摸索,积极探讨,不断地寻找合理的、适应于我们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我觉得在新课程面前,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效的课堂追求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过去,我们总是用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功或利益来教育孩子们,殊不知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学习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过程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注意“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才更有意义?”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所以我们作教师的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设臵问题情景,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授有理数乘方时,课前提问:“你吃过拉面吗?你知道拉面是怎样做的吗?”
二、设臵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例如,在教授角的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臵问题的:
1、你怎样能知道一个角的大小?
2、你会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吗?你用什么工具?
3、你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吗?有几种方法?
三、设臵小结问题,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和体会。课堂小结时,应该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的我最后给知识补充完善,给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分层设臵课后思考问题,温故而知新,全面提高。
布臵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对不同的学生我设臵了不同的思考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http://www.xiexiebang.com/。
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组成了教师的职业生涯,正是一节又一节的课,连成了学生的发展轨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对他们的影响都可谓十分深远,是课堂发展了学生独立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是课堂促使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实现了师生丰富而完整的生命交流,在认知与情感同构的课堂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生命因此而厚重!
第三篇: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激活历史课堂 实现课堂最优
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教师有不同理解。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弊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有的教师认为把每件历史大事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讲清楚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定的习题,方便学生考试就可以了。这样的历史课堂既传统,又有点应试教育的味道,学生的兴趣不大。二是有的历史教师接受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一会是小组辩论赛,一会是历史话剧表演,一会是角色扮演,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课后却是“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我认为这两类历史教学都有偏颇之处。那么我们的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怎样的历史课堂呢?我的理解是: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它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可以引起学生共勉的;同时,历史也不是“舞台表演”,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学生有兴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一、创置情景,激活课堂。
有效的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有效的教学情景设置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与实践性。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又要考虑情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我们在讲鸦片战争一节时,可以首先对学生设问,中英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问题肇始,为什么《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是因为英国代表疏忽了吗?通过讨论得出,鸦片问题仅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而已,英国在虚伪外衣包装下的根本企图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沦为英国的附庸国,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点可以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得到佐证。这一点也并不是英国代表的疏忽,而是他们为实现自身野心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一旦他们将中国禁烟运动突现的革命激情再次激活,他们的阴谋就无法得逞。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法等资本主义 国家三番五次侵略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华民族等问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性不会从良心发现上去自然消失,不要对侵略势力抱有幻想,期望天上掉下馅饼。
二、巧设问题,落实知识。
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提问几乎千篇一律:“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件历史大事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甚至经常听老师问“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这些肤浅的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的提问、单调的填空式的提问,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能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的教师为了创新,所提出的问题脱离文本,脱离教学,如我看到的一个案例,老师在讲授“雅典的民主”时,以电影“木马屠城记”导入,颇有新意,学生兴趣盎然。可是随后老师提了个问题:“你们说,这个电影的主演是谁?” 学生傻眼了,回答不出,老师还揶揄学生:连这还不知道,是著名影星谁谁谁。这些假问题除了使课堂热热闹闹之外,还有什么益处呢?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回归课本,落实知识点。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素质”与“应试”两者兼顾?如何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这些问题永远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教而有法,但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共勉。
第四篇: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quot;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名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第五篇: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周 帆(***)
【内容提要】
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于设疑,精心组织;善于激情;准备充分;引进“外文”;引进“活水”等方面。
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带着激情在漫长的教学路上,甘为“引路人”,乐做“奠基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激活
兴趣
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要求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上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跑,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那么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法激趣
笔者在撰文前在初三11班和14班做过这样的民意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我们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课堂”。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只占46.7%,在中考7个科目中位于第5,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课堂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 1 诱趣、激趣:
①导入设趣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紧扣课文实际,进行讲故事、猜谜语、放音乐、演实验、赏图案、播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我在教文言文《隆中对》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来了解他。(同时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而且激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
②课中插趣
初三语文学习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特别是课堂需要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容易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倦,注意力分散。
在日常教学中,我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课如果安排在下午,我一般提前几分钟进教室给同学们播放一些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轻音乐,给同学们提提神,鼓鼓劲,这样接下来的课就好上多了。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点“味精”——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或穿插讲述一点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趣闻,既可驱除学生的疲劳,又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氛围。
③结课寓趣
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使用寓趣式结课,会给学生余音绕梁的感觉,教学效果包括记忆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讲授《荒岛余生》时,我是这样结课:据说遇难的鲁滨逊经过努力终于逃出并成了一位富翁,后来还开发了该荒岛呢。经我这样一提,学生对鲁滨逊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刺激学生主动涉猎《鲁滨逊漂流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了学生向名著进军。
④语言生趣
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语言要风趣幽默。张波老师是我校闻名的“带兵高手”,由于她平时对学生管教较严,所以班上有少数调皮学生想方设法为难他。上周,教研组长龙老师和我去她班上听课,一进教师,我发现教师的黑板中间画了一幅张老师的半身像,而且还故意把她的特征――脸上的一块黑痣突出了,像下写了一行打字:张波老师遗像。我心想:这些学生也太过分了,好像故意和她作对似的。
台下有人为老师担心,有人在打抱不平,有人在窃笑„„
上课铃一响,只见张老师不慌不忙地走到讲台前答礼,然后她故作心情沉重的样子对同学们说:“告诉同学们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可爱的张老师不幸刚才遇难,为了表达我们对她的崇高敬意,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她的遗像默哀三分钟”。默哀毕,张老师说:“今天我们不讲新课,讲作文――怎样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了,张老师却用她特有的幽默、机智化解了这场“**”,既缓解和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激活了语文课堂。
二、巧于设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巧于生疑,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气氛就会活跃。
①开课巧设疑,引起悬念激发探究。
同事谭老师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她抛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②善于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动脑思考。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③抓住文中矛盾加以展示,激发思维。
本期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首先要学生自己提问题,不久有学生问:a.“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b.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c.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我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旨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善于激情
热爱和传承祖国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况且一篇篇名篇佳作,之所以传颂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或词语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我校杨华荣老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他让学生大声朗读,5分钟后,杨老师用他 3 那磁铁般的声音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出了,听课的学生受到了感染也跟着唱起来了,他就干脆配上手势唱起来了。一节课下来,杨老师根本就没有讲一个字,学生全都用心悟出来了。
由此看来,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探究祖国瑰丽的文化宝库。
四、准备充分
要让课堂活跃,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认真备好课,其中应包括课文中的生字词、内容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有关典故、科技知识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基础知识扎实,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其次,学生要进行充分的预习:读课文,看注解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甚至可先做一些《每课一练》中的基础题。我主张学生带着问题学,学生应清楚每课书自己知道哪些,不清楚哪些,上课时有目的地弄清自己不清楚的。
五、引进“外文”
这里的“外文”不是指外国的文学、文字,而是指教材以外的文章。我常常将自己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和自己发表的好文章拿到班上念给学生听,也鼓励学生这样做,以前,我还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做“读书卡”等,因此我的弟子学习的绝不只是教材一本书的内容。学生阅读面广了,而且,由于是老师组织的阅读和阅读交流,学生大多是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好文章,对活跃语文课堂教学也增色不少。
六、引进“活水”
活动是施展学生才华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阵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契机。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广闻博采,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自习课时的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以及课文情境的模拟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等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出能力,挖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角,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七、竞赛激活
通常我采取两种竞赛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为期10周的背书比赛。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例如,开展找错别字比赛、脑筋急转弯比赛,对优秀者进行重奖。
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4 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后一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八、手段先进
现代教学呼唤着教学手段的改革。那种黑板加粉笔,时间加汗水的做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了。现代语文教学手段包括有视觉手段(如幻灯和投影)、听觉手段(如录音)、视听手段(如电视)及自动信息处理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等。这种现代语文教学手段的普遍使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在教《隆中对》一文时,就给学生观看了电影《三顾茅庐》,影片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同学们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印象。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都处于积极状态中,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适时插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片《晏子使楚》,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有助于我们对“晏子”这个外交大臣的认识,无形中加深了对唐雎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活”起来,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不是什么难事。
让我们带着激情在漫长的语文教学路上,让我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5、6、7、8期)
(陕西师大出版社)2.《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8期)
(首都师大出版社)3.《中国教育报》
(2008年上期)
(200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