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

时间:2019-05-13 01: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

第一篇: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

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

主题:《质量与密度》

主讲老师:邹东松

一、课堂总体评价: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有效调控教学过程,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肢体语言运用得体,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现,注重了互动生成。

主题:《滑轮的作用》

主讲老师:余谭带

一、课堂总体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听、写、学生互评、学生自我纠错、小组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多种方式。提出问题的类型有: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学生回答方式有:个别回答、同学补充回答、全班齐答、讨论汇报等。

第二篇: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七一中学物理组

唐熙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猜想、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同学们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取向,它为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途径。下面谈谈我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解。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准备

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实施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其教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具体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第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例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在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压力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如果受力面积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第三,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

第四,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总结结论。

第五,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探究的动机,注意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如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言是学习物理的前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如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而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报道:2000年7月15月,广州市一栋大楼11层窗户上掉下一块碎玻璃,将停放在楼下一辆轿车的车顶扎穿。一块碎玻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等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的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火罐的瓶口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教师要重视备课

教师首先要精通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难点,备课时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订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如可以编写一些课前预习提纲,并先印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一定了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引而有发,教有成效,学有所得。

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中,可编写下列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③不同介质传播声音有何不同?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应用?这样一来,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学、思考和探索活动。教师讲课时再加以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回答问题,教师只作补充小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心编写教学详案,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环节过渡的好方法,设疑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并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后问: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当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时,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再围绕“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

充分发掘实验素材,让实验更贴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以用最直观的证明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双掌互击产生痛感;两同学互相力推同时后退等现象,可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双掌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使相同大小的力用手指和拳头压脸部,前者产生的痛感强,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也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如:使相同的力用小刀的刃和背分别试切削土块、裁纸,帮助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用易拉罐制作简单的小孔成像实验仪器,观察小孔成像的倒立的实像;在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奶粉,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利用身边的塑料瓶等物品制作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等。

五、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

(一)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

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在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与实验器材结合,设计物理实验。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引导学生除老师提供的教材外,也可利用铅笔盒中的工具设计实验。结果,在实验交流中,学生的实验设计令人惊叹,器材选择有以下几组:a、橡皮泥、小木块;b、大小拇指各一个、橡皮泥;c、四个手指和一个大拇指、气球;d、一支铅笔和手指;e、橡皮泥、小木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学生利用上述器材根据橡皮泥或气球形变大小都能探究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变量多样化处理。由于不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在一节课上,学生不一定能同时研究完所有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

(二)开放实验管理,把合作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随时指导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合作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不能代替。例如:实验中,学生的分工问题就应放给学生。因为讨论分工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实验仪器的使用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法;归纳法。

六、将探究延续到课外

作为一种学习或学习方式,科学物理探究既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又可在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中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引导同学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中悬浮、上浮时,就会兴趣盎然,于是,有的询问老师,有的翻阅有关潜水艇的书籍,了解现代化潜水艇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等等。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分析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分析

作者:硕士论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成为一个新课题。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改势在必行,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对初中物理科如何实施探究式教育,笔者根据这两年的理论探索与课堂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初中物理探究课的特征

探究式的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正如,以前我们上复习课的时候,都是给学生练一定的时间.然后老师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从头到尾一题一题地讲.而现在课堂理念应该是这样做的:给学生练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解决他们不清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那些问题。老师再统一讲解,让一些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从中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传统教学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这样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探究式物理教学实施操作过程

2.1创设问题情景。明确探究目标上课开始,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能。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然后教师根据探究的难易程度。或让学生直接探究。尝试题的设计要有利于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电路的连接方法》时,假如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把“用电器的串联”与“用电器的并联”两个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的话。学生就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状态,与培养学生技能目标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为此.笔者将这两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分组实验,即四个人一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在手电筒等效的实物(电源、电键、用电器即小灯泡、导线)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对于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2.2自主探究,合作尝试学生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正如,连接电路时,让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自己的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完成电路的连接,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3交流反馈。拓展延伸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题,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在此环节,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先由其他小组解答,其他小组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各小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争论,可以辩论.在讨论、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进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2.4小组评价,激励成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笔者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现象能容易得出结论.这三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觉得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总结。

总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地关注实验结果,而应更注重过程的探究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此长期坚持下去,方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彰显教师的科学和艺术魅力。

第四篇: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段力佩先生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风靡全国。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在于颠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长期以来,甚至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是以学科体系为线索。教师课堂设计水平高低只是体现在这个结构框架下的变化:有的线索清晰,反映了教师的条理清楚;有的教学方法多样,但还是在这一逻辑结构基础上,只不过某一环节的教法更加灵活。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已经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变成了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我们反思当年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恐怕不是。课堂教学十分复杂。课的类型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段不同,一种形式很难涵盖所有的课堂教学。

第二,新课程推进中产生了“研究性学习”,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低估,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到实处呢?

第三,既要坚持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又要使教学的方法、方式更加多样,我们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呢?

后“茶馆式”教学在继承和发扬茶馆式教学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发展。首先,教学的方式更加完整。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并存,而且后“茶馆式”教学确定选择“做中学”学习方式的三点依据,一是学科中的核心知识,二是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少经历或者经历不全面,三是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不确定“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用时,不拘泥“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应用完整,还可以加入其他方法,如“做做”“想想”等,不规定“读、议、练、讲”的顺序,提出“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课堂教学三环节。然后,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即以提高教学的效能来判断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后“茶馆式”教学又提出了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以这两个关键干预因素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干预,逐步形成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后“茶馆式”教学主张“学生先学”,还强调学生先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而且还阐释了教师在“学生先学”之后应该怎样教。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作课前的预习,但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并没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仍是以学科体系的架构重新完整地进行讲解。由此可见,仅仅强调“先学后教”是不够的,关键是“先学”之后的怎样“教”。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师应该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包括学生个体能学会的,还包括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能学会的,这些都无需教师再讲,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后“茶馆式”教学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具体顺序和方法不作硬性规定,追求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样的教学效率如何?有教师担心,这样上课时间不够,或者学生自己学不会。其实,即使教师讲得正确、完整,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学会了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创设机会让他们暴露,更没有引导他们暴露。“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是省时增效的,“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三环节让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议论,同时解决许多问题,也是提高效率的。另外,学生在自己先学、自己讨论、与教师讨论的过程中增加了经历,这种经历是学科本位、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所没有的。只有这种经历,才能更快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第五篇: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将学习重心从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强调知识探究过程转化,客观上已经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下面结合实际的物理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温故开始,然后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识,最后巩固练习。整节课按照教材、教参和教案表演下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不吵不闹,认真听讲;教师提问,也能够按要求回答,但这样的教学却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时间长了,就养成了“知识等老师教,思路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习惯,形成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失去了本来的创新精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用于课堂教学,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甚至在评价公开课时都多了一条“是否应用计算机”。的确,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我们解决了传统手段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问题,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一丝活水。但是,透过现象理智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许多课件只是着重对学生的形象刺激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诸如“大的变小”,“快的变慢”,“难理解的变形象”等,忽视了思维训练,没有启发学生的心智,甚至阻止了他们思考。另外,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只不过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 “电灌” 或 “人灌+电灌”,计算机沦落为了“应试教育”的强有力工具。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洁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忽略方法,也不能只学方法,而不掌握知识。这样对学生来言,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两者并重,针对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多重视知识教学,提出一个以教方法为主,同时也教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法。所为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探索研究,在掌握方法的同时熟记知识,并学会知识的应用;是我们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掌握知识,让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研究,发现掌握,这样做学生会有了兴趣,学会了方法,掌握了知识,同时应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探究式教学是力图将教法,学法和知识相统一,巧妙地设计一个教和学的过程,指导学生怎样去探索研究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品质都得到提高。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探究式”,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探究式教学基本模式的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是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以训练学生达到科学探究七要素的基本要求,并获取知识为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载体——所学课程知识的不同,应该包括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设置处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构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列举生活实例,进行演示实验,展示实物图片,引入多媒体信息等等,这里我们采用展示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如下: 教师引导:我们用力推车,车就由静止开始运动,用力踢足球,足球就滚动起来,用力向上提书包,书包就上升,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到结论: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有一个很重的箱子,小孩用力去推它,但没有推动,用力向上提它,箱子也没有上升,这个例子说明力不能使静止的物体变为运动。教师演示并分析: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力推它,小车处于静止状态。②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要以“问题的提出”为前提,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意味着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来源于“疑问”,任何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说,其出发点是一个“疑”字,其最后归宿也要回归到解决一个“疑”字上来。提出问题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掌握和训练学生“疑”从何来的一些方法,诸如寻根究底——疑从现象中来、触类旁通——疑从比较中来、假设推理——疑从无疑处来等。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索中,我们采用了寻根究底的方法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与运动有一定关系,那么,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2.收集证据、引导猜想、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猜想不是“空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遐想”,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信息资料及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大胆的批判精神所进行的创新性行为,猜想的验证必须设计正确的方案,进行适当的实验,收集大量的信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信息的处理才能完成。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猜想,并通过列举事例,验证了猜想之一,设计实验,验证了另一个猜想,并在最后通过评估我们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教交给了学生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引导: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呢?我们可以先猜想,然后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物体依据是否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类?(生:分为静止和运动两类。)我们仍然从最简单的开始,探究物体静止的情况: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处于什么状态?从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概括,来得出猜想。学生提出猜想1: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引导学生列举事例,验证猜想1 师: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事实来验证,请同学们从生活中进一步列举实例,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列举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师:生活中有没有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变为运动的呢?如果有,请举出实例,则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是错误的。(生:自由发言,说明没有这样的物体)师: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请同学们将结论概括出来。(生: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验证猜想1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又将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仍依据生活实例来猜想。多数学生提出猜想2: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慢慢停下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收集信息 教师引导:猜想已经形成,我们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由4人组成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提供的器材有小车、木板、棉布、毛巾等。怎样设计实验呢?首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生: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师:但能否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呢?仔细考虑刚才老师所做的第二个实验。(生: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没有受到推力。)师:但在水平面上滑动时,水平方向上小车是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呢?(生:它受到一个阻力作用。)师:对,我们可以从研究不同阻力时,小车运动情况来推理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思路设计实验。(生:根据器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及记录现象的表格,并修改完善)师:请同学们谈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水平面上滑动,判断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要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受到的阻力和小车运动的距离。)师:下面同学们依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生: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现象。)引导学生科学推理,验证猜想2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什么结论?(生:①在各种表面上都受阻力,运动越来越慢,②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师:在上面的实验中,换用一个表面更光滑的平面,推理一下,小车运动的会更远吗?(生:小车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小车会运动的更远。)师:进一步,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小车运动中不受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生: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师:请将实验及推理可以得到的结论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生: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一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3.评估交流、归纳整理、发现知识 各小组将自己所做的实验过程、结果相互交流,归纳整理探究式学习的全部过程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反思评估探究方法和过程,总结出物理学研究方法并得出结论 师:评估一下我们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我们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提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将慢慢停下来”的猜想,但通过实验,发现猜想中慢慢停下来并不是物体不受力,而是受到阻力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将作匀速运动”。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即“经验总结、科学推理”,这种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经常用到。希望引起注意。同时,这个结论也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我们要直面错误,相信真理。回忆我们刚才的实验,运动的小车向左右偏转没有?再大胆推理一下,运动物体不受力,运动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呢?(生:实验中小车没有左右偏转,运动物体不受力,运动方向不会改变。)师:综合上面两方面结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哪位同学用最简单准确的话表述出来。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我们通过猜想,并想法验证,对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探究,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一切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这节课,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研究,得出了一条定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生:阅读教材,并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对上述两个猜想的验证,学生经历了科学家所经历的过程,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了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经历了科学探究七要素的基本训练。4.应用延伸,发现新问题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在应用中发现新问题。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们通过两个例题的尝试解答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引伸,提出了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满脑子问题走出课堂,激发了学生在课后收集证据和相关资料的兴趣,为下一次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师: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形成,让我们来学习怎样应用它来解决问题,请大家解答下面的例题。例

1、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A、慢慢停下来 B、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例

2、如果没有重力,没有空气阻力,跳高运动员起跳后,能回到地面吗,为什么? 师:通过探究、训练,我们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为什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性质?这是一个新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证据和相关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准备。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重走了一次科学家探究之路,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纯知识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发现,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述、实践、合作、判断等能力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学习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敢于直面错误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从“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式过程中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它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去“做”科学。这样,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将让位于“方法中心”;“教师中心”将让位于“学生中心”。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探究因素。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成为一个实验操作者;还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成为一个实验设计者。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

2、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去认识物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一种归纳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加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学会学习”,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保证“可持续发展”。

3、以方法为主线,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物理教学不仅包括物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的过程、结果、作用等产生的较为持久的心理反应。在物理学科科学探究学习中,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猜想、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整理、发现知识——应用延伸、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载体,以科学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实验,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科学态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合作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4、注重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做的实验应该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能获取的信息应该由学生自己想法获取,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的结论、能回答的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回答,经过讨论仍不能回答的问题,方可由教师指点。教师的主导任务不应是“提问题”、“传递知识”,而应设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变成“提出问题”、“获取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回答问题、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具有研究性内涵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探究式的过程中,无论是回答学生问题还是创设情境、引导思维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领。探究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论是选题的确立、探究的具体过程,还是选题的结论,都应是开放的。需要探究者与他人、信息资源广泛接触。在选题的合理性,探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结论的适应性等方面,要征得老师、合伙人的同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我们只提供了一个基本程序,而不是设框框把学生的手脚捆绑起来,而应该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探究结果的多元性。

5、探究式学习应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都必须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对知识、人才的要求,已不在是传统的单一型标准了,而是应具备复合型知识性人才。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还要我们熟知多学科的边缘知识;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生活知识;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传统知识,还应具备前瞻性的知识。不难看出,学生们要学习并掌握好这些知识,仅靠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教学手段,是远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他们掌握、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学会运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其他方式,广泛搜集信息资料,获取知识,充分享受现代技术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逐步形成爱学、乐学的自学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设施和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持续稳定的教育环境,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探究方案,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寻求关系验证假设,尝试应用知识延伸发现新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得以充分发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亦得到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未来社会发展的四种基本要求得以落实,这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的之所在。

下载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周物理科组后茶馆式课堂教学观摩课简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邯郸初中物理二班学习简报第2期

    班级寄语: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伴随着秋天的到来,短暂的培训生活即将结束, 回头看看来时路,有辛勤的汗水,也有欣慰的笑容,不仅是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在这短暂而充实的培训中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