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小班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十月第二周:弟子规 圣人训——————————亲所好 力为具 十月第三周:亲所恶 谨为去——————————事死者 如事生 十月第四周:兄道友 弟道恭——————————事诸兄 如事兄 十一月第一周:朝起早 夜眠迟———————— 事勿忙 忙多错 十一月第二周:勿畏难 勿轻略—————————奸巧语 秽污词 十一月第三周:市井气 切戒之—————————倘掩饰 增一辜 十一月第四周:泛爱众 皆须爱—————————与宜多 取宜少 十二月第一周:将加人 先问己—————————心眼口 信皆要 十二月第二周:方读书 勿慕彼—————————圣与贤 可驯致
第二篇:四年级四班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四年级四班国学《弟子规》2016-2017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九月
第一周:
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九月第二周二.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呼,应勿缓 九月第三周:
二.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呼,应勿缓
九月第四周:
二.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呼,应勿缓 十月第一周:
三.谨而信——————朝起早,夜眠迟 十月第二周三.谨而信——————朝起早,夜眠迟 十月第三周三.谨而信——————朝起早,夜眠迟 十月第四周:
三.谨而信——————朝起早,夜眠迟 十一月第一周:
四.泛爱众而亲仁
十一月第二周四.泛爱众而亲仁 十一月第三周四.泛爱众而亲仁 十一月第四周四.泛爱众而亲仁 十二月第一周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十二月第二周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十二月第三周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十二月第四周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月(2017)第一周 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月第二周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三篇:国学-弟子规-教案
第一课时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
悌 :弟弟敬爱哥哥。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厚德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注释: 承:承担。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读: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先探望父母,下午回家后,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注释: 苟:如果 解读:
纵然是小事,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擅自作主,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贻:遗留 具:准备 解读: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身体有所不适,受到伤害,父母亲就会忧虑。品德修养有问题,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耻辱。思考题:
1、弟子规从几个方面谈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
2、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面对父母的教导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人物链接: 故事一:
温家宝总理谈中国传统文化
新华社消息 温家宝总理1月31日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
院长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来到久负盛名的塞万提斯学院与大家见面。中国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今天的座谈会以文化为主题很有意义。贵国著名剧作家哈辛托•贝纳文特曾说过:“文化是理解与沟通的良师。”文化交流对增进我们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在此,我想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故事二:
捐肾救母的田世国
田世国,山东人,38岁,律师,5年来一直在广州工作,难得有空回家。2004年2月26日,田世国的弟弟从老家给他打电话说:母亲查出患尿毒症。突然听到这不幸消息,田世国仿佛天塌了下来。第二天,田世国就匆匆踏上北上的列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消瘦不堪的身躯,田世国心里十分的痛苦。田世国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一度想放弃治疗。田世国在得知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田世国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
2004年9月27日,田世国把母亲骗到上海来,他说:“如果我妈知道那个肾是我的,她会从楼上跳下去,她绝对做得出来!”田世国说,他永远忘不了母亲听到他说找到肾源时的那个眼神,那是求生的欲望。
田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千百年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名言链接: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曾国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第二课时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注释: 泯:消失 解读: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读: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谨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注释: 履:鞋子。解读: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读: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增广贤文》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我们要衣着整齐符合学生身份,联系《弟子规》谈谈理解。
2、为什么借东西要按时归还? 人物链接: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 了好人缘。名言链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第三课时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秽:肮脏。
妄:荒谬不合理。
佞: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都是不可以的。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读: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注释:
跻jī:登,上升。
解读: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纵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见到别人的恶习,就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注释: 却:退步。砺:磨。
解读: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听见别人称赞我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读:如果是无意之间犯的错,称为过错;有意犯错误那就是罪恶了。如果勇于改正错误,那就等于没犯错;如果犯了错还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辜:罪
《增广贤文》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规定不说脏话,结合《弟子规》谈谈理解。
2、孔子说:“见贤思齐”,《弟子规》中有同样的表述,请说说。人物链接:
马班邮路王顺友
王顺友,这个并没有多少人熟知的名字,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
1995的春天,陪伴王顺友的骡子受到惊吓后脚乱踢,王顺友一不小心就补螺子踢倒了,但王顺友却一想为山里的人们送邮件,只好强忍着疼痛捧着肚子,继续上路,9天9夜的漫长路途,信是送到了,可是王顺友却昏倒了,当他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为了送信,他吃尽了苦头;为了送信,他饱经了磨难。
5年是这样,10年是这样……一晃眼,已经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岁月毫不留情地在王顺友的脸上纵下了“千山万水”,而他却仍然坚守着这一份工作。20年的马班邮路生涯中,他穿越过如雨一样袭来的山体塌方,也用匕首吓退过手持长刀的剪径强盗;在他落水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去捞他的邮包,但是,他的邮件从没有丢失过。名言链接: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曾国藩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第四课时 泛 爱 众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訾zǐ:说人坏话。解读:
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不要轻易诋毁,说人坏话。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增广贤文》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一人道好,千人传实。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伤人一语,利如刀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思考题:
1、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我们如何去做?
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弟子规》是如何表述的? 人物链接:
贺之章的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士都 很仰慕他,都愿意和他交谈,他虽然名气很大,但爱才若渴,热情地提携讲坛后辈。当他在京城身居要职时,李白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见面后,虽然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李白名震天下,后来成了人人赞叹的“诗仙”。商鞅的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言链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第四篇:国学《弟子规》教案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8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二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三至六周学习“入则孝,出则弟”,第七至十一周学习“谨而信”,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泛爱众,而亲仁”,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第十七至十八周学习“有余力,则学文”。
第1课 《弟子规》总叙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1、2、会背《弟子规》总叙。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 “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 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 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 “入则孝”之“父母呼”
教学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教学重难点:
1、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第五篇:国学经典—《弟子规》讲座
国学经典—《弟子规》讲座
为响应我院“国学经典”的学习号召,倡扬国学的传统美德。2012年3月15日19:00,学生工作处温家贵老师应公路学院邀请在公路楼学术报告厅开展了“国学经典—《弟子规》讲座”,公路学院11级各班级学生干部出席了本次讲座。
温家贵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学经典的精髓,还列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语重心长地教育在场的同学们,期望同学们诚心学习,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接着,温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弟子规》里面的精髓内容,引用了《弟子规》许多内容,告诫同学们要’“守孝悌之意,学会感恩父母,尊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列举出许多优良的中华美德让同学们学习。
随后,温老师深入的讲解了《弟子规》的内容,并以此教育同学们该如何处理身边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列出了学习《弟子规》的意义所在。他强调,学习《弟子规》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提高个人修养,并要求在场的同学们要以《弟子规》为规范,切实落实《弟子规》的思想精髓,从而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本次讲座也宣告结束。相信本次讲座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了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将由此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