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
聚精会神抓课改 求真务实提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心教研会议上的发言 铝基地曙光小学
王小平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教师在各个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我们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校本研训更贴近教师的发展实际,支持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堂时间分配为:“31117”模式。即:复习及出示目标3分钟,学生自学10分钟,教师导学10分钟,当堂练习10分钟,当堂检测7分钟。可以穿叉,但必须少讲,让学生多练,争取课堂落实率达双80%(即至少80%的学生能落实,80%的知识能落实);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主要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是因为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使教师感到亲切、实在、具体,能够解决实际同题,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提升的研究主体。下面我就“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题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课例研究形式
1、导向式课例研究。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
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为此我们特别注意记录整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一同研究、反思、研讨、提升,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本学期我们组织的全员参与的交流课听讲评活动中,孙云峰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具有鲜明特色。课前她不仅备教材、备学生,更备情感。课堂上,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语言、严肃凝重的表情、适时适度的课件、灵活多变的方法、巧妙精当的评价等,把教师、学生、文本甚至听课教师的“情”融为一体,人人为之动容,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这一课中亮点颇多。我们抓住契机,组织教师认真进行课例研讨。大家发现仅就朗读而言,这节课竟运用了范读、赛读、指读、齐读、引导读、配乐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改变人称读等九种方式,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得其间的过渡不露痕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朗读中层层递进,情感犹如大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直至像西亚图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呼声。这种闪耀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灵动的朗读设计与训练方式,给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研讨中,老师们认识到语文课堂较之其它学科更应该体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激情投入,与学生倾诚交流,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得到彰显。研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大家觉得身边人、眼前课更易于借鉴学习。一位青年教师说:
“要讲公开课时总是发愁,不知如何下手。听了这样的课,心里就有底了。”所以,这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导向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此课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河津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大赛,并获一等奖,同时被河津教研室推荐到运城参加课堂教学大赛。、单元式课例研究。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开展学科教研组单元式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每周固定的学科教研时间,由组长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讨教学方式;就作业与辅导、活动与探究、检测与评价等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成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对本单元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记录,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对本单元的典型课形成不同的课例。
如高段数学组的“同课异讲”活动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老师们在深钻教材、把握特点、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认识之后,结合本班学情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做课时,有的善于启发学生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学程序严谨细致,层次清晰;有的练习题的设计新颖有趣、体现了训练的坡度。教研组互动评课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都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整理成比较完善而又各具特色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则在组内开展了“一课多讲”活动。她们对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在自己班做课后效果很好。几个人就自发提出:每个人都在其他班再上这一课,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大交流”活动中,她们发现了几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方面的差异,有的班是部分学生唱主角,其余的学生甘当听众;有的班是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却不善于倾听。老师们对此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中难以察觉的盲点,互相出谋划策,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演绎出了不可复印的课堂精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单元式课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来,改变了以前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局面。老师们学会了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专题式课例研究。专题式课例研究也就是围绕课题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的是在学校课题组的统领下,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或自主研究,或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如张凤琴等十一位老师开展的省级科研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就是一项合作研究课题。他们每月举行一次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时,要制作课件,要体现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特色。课题组对该课要做到课前有研讨有指导,课中有观察有笔记,课后有评析有反思。校领导全员听课评课,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实验教师再带着研讨的经验与生成的新问题回到实践中去思考
去解决。在这种活动中,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自我创新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都有所提高。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专题式课例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如王彩花老师执教研讨课《确定位置》之前,以“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理念做指导,设计出了初步的教案。教研组成员在听取了她的教学设计之后,又提出了改进建议,使教案更趋于完善。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方法独特,灵活多样,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做课之后,大家又进行了现场互动评课,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虽然只上了一节实验课,但其中个人的付出、集体的智慧使这位年轻教师受益颇多,成长迅速。她说:“我深深体验到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深邃而富有魅力。”
4、微格式课例研究。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如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一课题,教研组进行了微格研究。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并拍摄下来。课后结合实践重放录相进行反思,大家一段一段进行点评,找出成功与不足,再次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从而激发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真正达到了带着困惑而来,满怀信心而去的目的, 使教师快速地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二、课例研究富有成效
1、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
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说,“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课例研究,正在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使教师职业生涯价值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既是实践者,又是观察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创造者,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在一轮轮“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在今年的交流课活动中,个别班级的老师用太谷学习的经验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交流课后我们相继推出了优质课,让全校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11月7日,河津市教育局在我校举办了“河津市优质课大赛”,我校分别安排薛清珍、孙云峰、张艳等9位教师参加赛讲活动,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各教研组非常重视此项活动,从组长到成员全员参与;在设计教学预
案、制作课件、借班试讲、修改完善等过程中,校领导也全程参与。这些活动拓展了课改实验的空间,延伸了课改实验的领域。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今年十月份,我校教师薛颖代表铝基地教育管理中心参加了运城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她就是在课例研究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近两三年内,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陶冶、提高,教学水平由原生态的自我摸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已变得相当成熟。
3、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
以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觉得深奥、难懂、不解渴。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从“本本”到“本本”,而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老师们就感到不是难以“高攀”,而是深切感受到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要事件、策略进行分析、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借助理论的武器,从而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渴求。她们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并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随笔、案例和论文等,今年共有3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地级奖励。小数课题组有5位教师在山西省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
4、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开展课例研究,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全组教师都是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经验分享,人人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研修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工作,是责任,增强了学校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尝试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探究时费时费事;
2、教师对结构操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3、小组合作不够深入,成员间的分工与配合不明确不成形等;
4、一些教师受习惯影响,课改意识不强,课改步伐缓慢,在教学中仍沿用自己一惯做法。这些实际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努力方向
1、抓好教研
常言道:“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有所获,教研是关键。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指导老师开展研究。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细节教学设计去细化上述方面的教学,发挥教研是教学的动力和催化剂作用。
2、人人参与
教研活动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活动。只有人人参与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开展有主题的研究课、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教研活动,让老师自觉走上教研之路。
3、课课有效
每节课都能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效果,是老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研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要把握好每节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细节的设计。既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达到教学合一。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理想对理想的启迪。我们要致力于创设人人爱教育,人人爱教学,人人爱教研,人人爱学生的敬业氛围,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让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教师自我成长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向建设五个曙光、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迈进。
2013年1月
第二篇: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首页 | 学校频道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校园视频 | 专题频道 | 在线留言 | 资源中心 | 图库中心 | 通知公告
v 您现在的位置: 九澧实验学校 >> 学校频道 >> 教务之窗 >> 正文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农历辛卯年
四月廿五
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作者:皮丕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5 更新时间:2009-12-18
澧县九澧实验学校 皮丕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作为九澧这样一所新办的学校,教师们刚刚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这所新学校?我们认为: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是尽快把他们打造成一支适合九澧这所优质学校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学校坚持把课堂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把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通过课例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让校本教研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课例研究已经成为我校一种比较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成长,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下面简要谈谈我们开展课例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完善三种机制,营造课例研究氛围
根据我校年轻教师多,教学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的实际,如何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例研究的热情?在实践中,我们首先通过营造课例研究的氛围,促使教师主动参与。我们采取挖掘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与强化学校外动力相结合的思路,以理念为先导,以制度促规范,变被动为自动,努力营造一种自主、平等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1.构建课例研究常规
一是建立课例研究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例研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订具体的研究规划,落实培训经费,以及对课例研究效果的考核评估;校长助理具体抓,负责制订实施计划,制订岗位责任制;教师事务处组织指导、检查、评估;教级组具体负责实施;教师主动配合。这样分层管理,责任分工明确。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了多项研训制度的建设,以保证校本课例研究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教研组课例研究制度。以教研组为中心,坚持每周进行一次课例研究。期初,教研组根据学校研究总计划和本组教师实际制定好全期课例研究方案,(即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围绕研究主题,采取“个人设计→组内说课→课堂实践→集体观摩→组内评议→个人反思”或是“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实践→集体观摩→组内评析→教师再实践→小组总结”等方式开展研讨活动。教研组对每次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要做好资料收集和活动总结,作为教研组岗评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与教研组的奖励直接挂钩。
2.完善课例研究机制
一是完善引领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名师”是我们九澧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努力完善引领机制,多措并举,实施三轮驱动。
第一轮驱动:“走出去”,实现专家面对面的专业引领。半年来,学校克服一切困难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我们先后派出去20多人次到外地参加省、市、县各种观摩会、研讨会,向专家学习先进理论,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艺术。学习回来后,再向全校教师详细汇报外出学习情况和体会,同时还要上一节模拟汇报课,以此增强外出学习的辐射效果。“走出去”让教师跳出学校这个小圈子,融入到全国教育教改的大潮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第二轮驱动:学校领导专业引领。一是定时听课。每周二是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的固定时间。学校要求教师事务处期初制定好听课计划。每次听课前一周,所有同学科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教研组决定讲课人。课后,领导先集体进行分析评议,达成共识,然后主管相应学科的领导再组织老师进行反思研讨,发现问题,讨论制定改进策略。二是随堂听课。对于刚分配来的青年老师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学校领导采取“一帮一”的方式,随堂听课,随堂评课,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修改意见,让教师自己再次修改教学设计,领导组织本组教师跟踪再听课,再评课。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促进教师成长的十分有效的引领途径。
第三轮驱动:骨干教师专业引领。骨干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专业引领力量,我们学校骨干教师比较多,为教师的专业引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特别规定名优教师、教学骨干、学科组长每人与1~2名年轻教师结为互帮互学对子,帮学双方都要拟定帮与学的计划,做到帮有目标步骤,学有任务措施。学校定期考察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结对互助活动真正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二是完善开放机制。我们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淮阳教育集团的其他学校和县内外多所学校建立了密切联系,我们经常到其它兄弟学校去参加课例研究协作活动,这也是进行校本培训又一条途径。同时,学校实施家校结合,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我们通过“家长邀请函”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老师讲课,看自己的孩子上课。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并在家长听课反馈表上写上自己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学校的建议,直接交给学校领导。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家长与教师间的联系,还能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例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充分发挥两种激励的作用。一是精神激励。精神需要是教师的主导需要。因此,我们把精神激励放在首位,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一是对积极参与课例研究成绩突出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二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校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以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并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让他们获得更大荣誉,其激励作用可谓巨大。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能使精神激励的效果得以强化。一是对在重大研讨活动中献课的老师给予奖励。如参加省、市各项赛课获奖者。同时,对参与课例研究中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给予奖励。二是对随机性的课例研究突出者给予奖励。对主动为外地来参观的代表上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的教师,以及主动介绍经验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工作量当中给予体现。
二、明确三个步骤,探讨课例研究的操作途径和方法
课堂,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就是牢牢把握课堂这个主阵地,抓住教师这个主力军。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三步递进”的课例研究模式,即“学校主题研讨导向——年级组互研内化——教学竞赛强化提高”。在“三步递进”中,既为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模仿的范式,同时也给教师留出了充分自主研究的空间。具体操作为:
步骤一:学校确立研究主题,为课例研究导向
课例研究,顾名思义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从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入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先后有针对性地确立了多个研究课题,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方向:如本学期,针对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等问题,开展了“本色自主课堂”的主题研究,探讨出了“创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联系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年轻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又如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难教的问题,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本色作文导写”的主题研究;等等。围绕这些研究主题,我们的导向主要在理论培训、研究范例、集中点评三个层面进行:
1、集中进行理论培训,明确研究方向。为了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我们狠抓了全员参与的理论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我们一方面采取由主题研究负责人主讲,或聘请有关专家定期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进行培训;一方面利用校园网络进行集体培训。为配合理论讲座,学校教科室印发相应的理论专辑,教师人手一册。同时,学校开展荐书活动,引导自主学习。如魏书生的《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洋思中学的《成功教育》、《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艺术》等。并建立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教师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要做好学习笔记,学校定期进行读书学习情况检测,并纳入教师月工作考核之中。
2.集中进行课例研究,探讨操作方式。学校研讨一般都带有导向性,所以我们围绕研究主题,定期集中举行。我们大致分为以下步骤:①骨干教师备课。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自己备课,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提供课例研究的依据。②聘请专家指导。寻求专家(或优秀教师或教研骨干群体)的指导,是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重要一环。当教者拿出了初步教学设计后,我们请教育专家或名教师一起认真听取教者的备课汇报,对照“新课标”,帮助分析教材,寻找教者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差距,对整个教学流程提出修改意见,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③观摩反思。这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环节,它要经历“试教——反思——修改”和“再试教——再反思——再修改——再实践”等复杂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行为跟进”,“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过程是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让教者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有机融合,并内化成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在观摩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还采取了如下研究策略:一是让教者再读书,明确教学研究方向。二是看名师教学录相,学习名师教学技艺。三是实施“微格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为了让课例研究富有实效,我们用录像机将整个试教过程录制下来,下课之后让教者或者其他研究人员回头“观看”教学过程,找出问题症结,便于指导修改。这样针对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格研究,实效性极强,教师成长很快。
3.集中点评反思,加速内化过程。为了主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得以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中,我们在集中开展研究和课堂教学观摩后,再一次进行点评反思,让老师们对主题理念进一步理解,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并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其具体操作是:首先是同伴互评。教师听了观摩课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照主题理念,写出听课后认识和体会,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教者再根据同伴的评价,扬长补短,改进、修正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写出自评反思。然后再集中点评。在同伴互评的基础上,学校将大家的意见或困惑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归类,进行集中点评。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理论性很强的主题课例研究,我们便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听课点评,寻求更深入的指导和引领;对于强化性的操作实践课例研究,我们一般要求各组派优秀教师代表点评,这样既能检验各组研究落实的程度,又能促使更多的教师走进思考研究中来。
步骤二: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实践研讨
当学校为全校教师提供一种范例导向后,如何使之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由此,我们开展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实践内化研讨。教研组内实践研讨的操作流程为:“自主备课——组内研讨——试教评议——反思修改——复教再议”。在具体操中注重“四强化”:
一是教师自主琢磨文本,强化“资本”积淀。首先,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根据学校阶段研究主题制定好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内容。然后,每个教师根据研究的内容自主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阅读教材。再根据“课标”要求确立自己研究主题,明确教学内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写出教学设计思考意见,为在组内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二是集体研讨,强化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集体解读文本,立足通过集体思维碰撞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参与人要善于从他人的言谈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实现解疑需求和共享需求的满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人人说课,进行研讨,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实现目标、突破难点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根据教师的说课和研讨情况确定第一执教人。
三是集体评议,强化问题的研究及策略的生成。第一执教人执教后,由教研组长组织全组教师反思研讨,重点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讨出解决的办法,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二稿教案,再确定第二执教人。对课例出乎预设的精彩片段及时进行补记、反思、评价;对教师教学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采取录音或录像记录下来,进行回放研究,及时调整或修改教学案例。然后第二执教人上课,组内教师听课,教研组再研讨„„力求形成精品课。这种方式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十分有效。
四是个人实践内化,强化反思创新。我们规定每位教师,必须根据学校主题研究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地进行实践内化。在实践内化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其形式可以是教学设计ABC、教学后记、教学故事等。每月不少于2次,定期在年级组内交流。可以说,每一位教师每天都行动在课堂,每天都会产生最鲜活的课例,记录课例、研究课例、反思课例,是一种最可行、最便捷、最实用的教学行动研究。
这样,不仅让学校的主题课例研究得以强化,得以落实,而且让所有参与研究的人都能受益匪浅。如此循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共同成长。
步骤三:开展校本教学展示活动,提升研究实效
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究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开展多种形式校本教学展示活动,一是为了全面了解教师落实情况,二是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在这一学期,我们将12月定为“教学展示月”,由各教研组推荐出在课例研究中涌现的优质课,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展示。我们将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论培训与课例研讨。学校教师事务处围绕研究主题,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举行典型课例示范研讨,为教师给予理论准备和教学操作上的示范。第二步,小组合作研究、设计。接着教研组长引导教师再次具体研究教学设计,然后由教研组组织讨论、修改。第三步,教学展示。展示时,学校聘请校内优秀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各组组织教师积极听课、评课。第四步,评审总结。课展示后,进行认真评定、反思总结:一是每位教师撰写一份教学反思;二是各教研组集体评议,为每位展示课的教师评等;三是专家评审组综合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各位评委的意见为每位教师写出评点意见。第五步,专家点评。这是整个展示活动的高潮。专家评委根据展示活动要求,结合每位教师的教学实际,一一给予评点,对于典型课例,专家与教者面对面的进行剖析讨论,达成共识后再予以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再又上升的理论的教学展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就涌现出了田娟、曾香莲、朱芳琳、汤鑫等一批教坛新秀。这样的展示活动,既落实了新课改要求,创新了教学方法,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课例研究能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引导全体教师深入开展课例研究,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文章录入:jl9828 责任编辑:jl9828
上一篇文章: 澧县九澧实验学校2009年下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文章: 《难忘的生日》习作导写设计及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任何评论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所有
备09045990号
2009 www.xiexiebang.com 湘ICP
第三篇: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模版)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第四篇: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目前课题研究现状及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要性。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选题大、内容空、教师难操作、成果无实效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开展合乎教师现状、贴近教育教学的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以教师正在做的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完善工作为目的。研究过程分为四部曲:一是营造氛围,创造研究条件;二是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三是举行论证,探寻研究策略;四是成果评价,提取研究经验。小课题研究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本,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见效快,能使教师在研究和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化提高。可以说,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培养教师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
• 首先,教师难以操作。• 其次,过程难以把握。• 第三,成果难以推广。
二、针对现状、合理定位,开展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1、何谓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即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养成教师科学的思维习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为根本目的,把工作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工作的过程。可以三两个人或者十来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切口小、方向明、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
2、怎样给小课题研究定位?教师小课题研究必须定位在实践性研究上。
3、应用型小课题研究的特征?“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介于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教学后记”之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人能参与的课题研究形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小;二是实。注意: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 • 一是注重实用价值原则。• 二是遵循能力原则。• 三是追随兴趣原则。
三、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选题:从实践中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 2.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 3.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 4.从学生的课后生活中寻觅问题 筛选小课题
当前要研究的小课题的标准可概括为六个字:想做,可做,能做。
以学校小课题的确立为例:
深入文本,走个来回,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 有效预习后的化学互动课堂
营造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政治课堂的情境教学 有效利用视听资源,凸显历史主题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预习导学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优化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选题参考:下列课题可供大家选择和参考: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积累的实践与研究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安防体系构建之研究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高段写作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推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听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后20%学生助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研究 还有如:某一个后进生的转化、一个心理问题的解决、一个优秀学生成长路径、亲子交流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创新型班委设置(调解委员)、班级养花(或者养鱼等)实验、一次创新的活动(给母亲洗脚、集体打工等)、城乡学生角色互换实验、班报班刊研究、班级运动队建设、网页制作比赛、网站管理新方法、新型“家访”、“校访”实验、班级开放日活动、班级××节、学生周记的管理与作用、网上“日记”探索、网上“家校联系薄”、小手拉大手活动、作业革命、他为什么不发言、个性化“预习”、提高记忆力的策略、让注意力集中方法
(二)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5)论文或报告答辩。
(三)以实验学校小课题反复修改的材料目录的确立为例: 研究理念:以研兴教 以教促研
研究认识: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教研 成长即成果 研究行为控制:做在平时 重在实践 边做边理 研究达成目标:过程资料翔实 研究实践真实 研究成果丰实
四、课 题 研 究 材 料 目 录
1、课题研究基本材料(1)课题立项申请书(2)课题立项批准书(3)变更申请(4)结题申请表(5)结题方案表(6)课题管理记录卡(7)课题研究评价表(8)工作报告(9)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开题论证
(3)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4)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教学案(5)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活动记录(6)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实录(7)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8)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评价(9)围绕课题的研究论文(10)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11)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3、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1)参与交流汇报的材料(2)师生获奖(3)工作报告(4)结题报告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四,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
五、课题管理 : 小 课 题 结 题 指 南
一、关于结题的申报
二、关于工作报告
三、关于结题报告
四、关于结题的议程
“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如何表达?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几项指标
1、优秀“小课题”应该有“个人博客”
2、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有展示平台
3、论文答辩
4、鼓励教师连续做“小课题”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一项全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它是促进学校全面提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教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会日益彰显出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学校工作更上新台阶。
第五篇:开展有效观课议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有效观课议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河津市教研室 米文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十多年了,除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形式的出现,课堂教学总体的变化仍不是很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还没有形成,教师还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课堂还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来实现,而日常的学校教研活动正是我们一项必做的功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传统的以听评课为主的研究方式并没有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教研文化,使教研变得更有实效?
一、传统听、评课教研现状及反思
现在我们的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教研活动,其主要方式就是听课评课。教研室或教务处周前公开讲课时间和教师,要求教师们到时去参加听课活动,有时候还要请教研员去参加。讲课的教师往往会做精心的准备,听课的学生提前也做了安排,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一大片。讲完课之后是评课,先由讲课老师简单说课,然后组织者再挑选几名骨干教师评课,大致是优点多多,建议几条,最后由教研员总结,一次教研活动就算结束了。
那么我们要问: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能否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老师们能得到哪些收获?
首先,组织者和参与者(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对听评课活动的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节课,这就造成了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对教师的帮助不是很大。其次,听课老师的课堂观还没有变化,课堂上眼光依然死死盯住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不能深入透视课堂,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学生也欣赏不了课堂中真正的精彩。再次,评课老师和授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没有形成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实践,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只有研究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算有用。因此,我们从“用”—“听”—“议”—“观”的思路,构建了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观念体系:读懂课堂(观课)——有效交流和讨论(议课)——对未来行为思考(计划)——进行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行动)。
二、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1、从听课到观课
平常的“听课”只是听教师讲或者是师生问答,我们发现,“听”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主角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方式正从讲授为主向多种方式并存,而课堂上的声音也从一个人发声(教师或一个学生说话)向多个声音同时发出(生与生的同时多向声音)转变,有声的教学和无声的教学(思考、沉默)并存。
“观”是观察的简说,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听”也是观摩的一种重要方式)——“观”;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察”。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行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真正的“观”不只是用眼睛看、耳朵听、而且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曰]佐藤学)
2、从评课到议课
评课是评价和解决一节课的问题,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如“优质课”评选等。
议课主要利用案例研究为载体解决某柴教育教学问题,同时讨论和解决这节课的问题,适合用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与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的运用问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
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观课观什么、怎样观
1、进行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
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观课议课主张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的“教研目的”。
A、从问题和困难中提出主题,培养问题意识; B、从教学创造和超越中提出主题; C、主题分解
为了使活动有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可对主题进行方向分解:①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研究;②对教法的观察和研究;③对学法和学习效果的观察和研究。
D、主题预设和生成并行不悖
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预定的主题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他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
2、如何作观课前的说明 让做课老师课前有机会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说明,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是尊重和理解做课教师的一种实践。
课前说明说什么: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不仅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一般来说,课前的观课说明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A、说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可以包括先前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B、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C、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观课说明应在讲课前进行,时间以几分钟为宜,应注意不要当着学生的面作课前说明。
3、观课观什么,怎样观
观课中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信息呢?首先,课堂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次,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好的教学案例应该①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②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意义、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放性,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A、尊重学生,以帮助者和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坐在学生旁边。B、尊重课堂,不干扰正常教学。C、尊重教师,成为做课教师的助教。
同时观课应成为学习教学的过程。提高观课效益,需要的就是这种“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这种状态和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千方百计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
四、议课议什么,怎样议
1、议课目的
明确观课议课的目标是营造平等对话的议课环境和氛围的前提,议课的对象不是上课的人,也不是课,而是课堂中的现象和事件。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的讨论和理解,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做课老师反思和改进,而是为了促进参与的每一位教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2、议课采用的“话语结构”: “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做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之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老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教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存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议课的话语结构还包括:(组织者)
A、你确定的观课方议课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 B、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
C、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故事?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
D、请大家对故事和故事中的困惑发表看法。E、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 F、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
3、议课流程
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案例讨论,我们建议一般流程是: A、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议课建立在课堂真实的故事和情境基础上。
B、听取授课教师对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一方面是把执教者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揭示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剖析,另一方面是帮助执教者梳理和澄清背后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使参与者梳理出“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C、听取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一般情况下,观课者提出这个故事意味着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这时需要通过询问和提供机会让他说出来,让他能在表达中梳理和实现。
D、议课参与者 围绕故事和意见彼此之间相互质询、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对困惑和问题,彼此观念和做法的理解。
4、议课应注意几点 A、观察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思考教师行为的合理性,也就是“以学论教”。
B、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他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C、探讨新的可能。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只有多样。探讨和了解教学的更多可能是为了扩大教学的可能性空间,在认识教学的更多可能以后,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学选择,从而实现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更优化。
五、观课议课行动研究流程
1、确立议课专题
确立议课主题包括四步:生成主题—调查研究—查阅资料—预设策略。专题的确立必须做好调查研究,要立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困惑,以解决老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2、接力棒式的观课议课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A、选课:根据主题,选择适合进行议课专题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课例的内容、体裁、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都要适合此次专题的研究。B、(备)说课:教研组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备课的重点要以研究议课专题为出发点),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拟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体现专题研究的突破点和内容,体验预设策略的验证过程。
C、上(观)课:授课教师上课,其余教师围绕主题观课。真正掌握课堂上第一手资料,为专题议课提供实践中的原始资料。
D、议课:观课教师根据课例结合议课专题进行议课。议课中,老师们以课例为平台,紧扣议课专题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3、专题讲学
议课结束后,主持人利用5到10分钟时间进行专题“讲学”,专题讲学,其实是一种经验交流,资源共享。
把观课议课做成行为研究,转变了教师对工作方式的认识,摆脱了职业的孤独处境,形成了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转变了教师对教育科研脱离教学实际的看法,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了教师对培训的狭隘认识,形成了组内、组际、在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经验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同分担与分享的机制,让教师体验感悟了“教学即研究,问题即专题,成长即成果”,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我的课堂教学理想:
A、学生经历美好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状态)
B、教育促进学生更幸福的生活(结果)C、实施有效教学(过程)
D、执教者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教师)
2、观课议课对教师和教学实践的改造
观课议课立足整体提高和发展教师,但最根本的是改变了“教育假设”。“教育假设”是教育实践者对教育行动各要素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彼此因果关系的理解和预设。
观课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现以学论教的方法是采取反向的路线,先从观察到的学的效果和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并通过对话和反思理解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观课议课的任务就在于验证可能的假设,发现新的假设,修正原有的假设,发展教师的教育假设水平,引导教师用更合理有效的教育假设改造自身的教育实践。
3、做善于反思的教师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善于获得经验是成长的基础,反思的对象是经验,是对经验的改造和提升。善于反思的教师以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
4、做最具成长力的教师
A、最具成长力的教师对人具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B、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老师。C、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具有较强教育实践力的老师。D、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善于反思的教师。E、最具成长力的教师应该善于体验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学习陈大伟教授《有效观课议课》一书的收获,我希望通过我的粗浅梳理使大家对“有效观课议课”这一新的教研模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付诸于教学研究实践中,以便更好的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