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01: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

第一篇: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

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因),由己经完成的发展秩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指出,学生的独立性包含这么四层意思:[2]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根据我们实验的体会,先学之学具有以下的特性:第一,超前性。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第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第三,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后教之教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针对性。后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己达到于什么样的程度。这既是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超前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正

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第二,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第三,开放性。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日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杜郎口模式。“‘三三六’其主要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日标、分组合作、展现

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阅读课本。就是学生自己读课本。第二,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6] 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回头梳理一下自己己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第六步,小结。

二、铁律之二:“先教后学” - -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对此有过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于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 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乎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目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卞要教学要点包括: 第一,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第二,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第三,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日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操做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第二步,自学第三步,讨论。第四步,答疑。第五步,自测。第六步,自结。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 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

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有:

一、目标导向。

二、反馈纠正。

三、循序渐进。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第七讲: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突出表现在: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第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强调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三,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对话”变成“问答”二,有活动却没体验三,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四,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五,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组织学习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为:提出或生成问题,二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三,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四,交流和评价。(也可也看成是几要素,它们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缥缈,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以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

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意义性意义性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机械性。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 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 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第 二, 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有意义学习才能产生, 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 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用以划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据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 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简单描述为: 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 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 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

五、交往性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往的心理意义, 第一是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其二, 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 理解别人的愿望和心情, 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共情”或“移情”。

六、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 调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第三,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

七、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八、创新性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从意识的角度来说,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具有怀疑精神的人有三个特点:其一,怀疑一切,排除偏见;其二,不迷信“永恒的真理”,不相信有绝对的权威;其三,不满足现状,执着追求。

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教材、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发散思维韵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流畅性,即思路畅通、流利,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第二,变通性,即思考能变换角度,不限于某一个方面;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第三,独创性,即反应与众不同,能提出聪明的解决办法,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自我反

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

一、反思的含义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第一,教师是专业人员。第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第三,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

二、反思的实质1.自我对话2.自我诘难

三、反思的形式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第二个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第三个阶段: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

四、反思的内容1.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隐性观念和角色假定进行反思和分析。2.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3.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机智表现进行反思和分析。

五、反思的方法与策略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2.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3.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理论学习,即教师系统学习理论,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真谛,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并对自己已有教育理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理论对照,即教师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 行为,从而矫正自身的理念与行为并使之符合理论要求。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

为了提高反思的效果,有两种常用的反思策略(手段)可借鉴:一是问题单,问题单是指教师为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某些方面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而使用的一种问题调查表;二是录音或录像,教学录音或录像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真实的自我或者隐性的自我。

六、反思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意义,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责任感是教师自觉进行反思的前提。顽强意志是教师坚持进行反思的保证。良好的反思氛围是教师深入进行反思的必要条件。

七、反思的意义1.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2.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含金量)3.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4.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 同伴互助

一,内涵,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老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老师持续主动地自我

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意义,首先同伴互助

有利于探索并解决较复杂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其次,同伴互助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同伴互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成长。最后,同伴互助下所进行的研究,其推广价值和效益也比较大。

三,途径与方式: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一、对话 对话的类型又可分为:1.信息交换2.经验共享3.深度会谈(课改沙龙)4.专题讨论(辩论)

二、协作教师协作强调团队精神和人与人之间行动的协调统一,其基本方式包括:同伴临床互助,同伴教学辅导,合作研究。

三、帮助

同事互助观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强调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观课的目的。强调观课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非考核,不是褒贬某一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探求有什么方法可以教好一个课题,教好一班学生。

鼓励教师敢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难题。

第二,观课的态度。教师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对待观课,并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同事的意见。要互相合作,合力预备教学内容和教具。观课教师要诚恳,不要对被观课教师存有故意挑剔之心。不要视观课为一场表演,被观课者的授课应与平时的授课一样,这样才能反映真实的自我,才能对真实的自我进行剖析,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第三,观课的重点。一堂课几十分钟,要观看的东西不胜枚举。要彼此都有提高,便得有重点。重点可能是很想克服的困难,如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处理纪律欠佳的学生。重点也可能是观课者很想借鉴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双方都感兴趣或感困惑的其他教学问题。观课教师观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自问一些问题,如作为学生,上课我投入吗?学习内容我明白吗?这种想象的经验可以帮助观课的教师看清教师一般看不到的盲点。第四,观课后的讨论技巧。首先明确,讨论的焦点是课题与学生,而非被观课教师,所以,观课完毕,观课教师不要对本次课急于赞赏、批评或下结论。即使讨论中包括了赞赏与批评,也不应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对所运用的教学策略和安排进行评析。授课

教师也不要习惯地问观课教师“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观课的教师去评估这堂课教得好不好,这样的评鉴远离了同事互助观课的精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三,走向同伴互助 矛

盾和问题:首先,封闭的课堂文化使部分教师心理上不倾向于合作。其次以竞争为导向的学校文化不利于教师开展合作。再次繁重的工作和密集的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合作很难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第四,行政的压力催生了互助的表面化,形式化。要成功地开展互助工作,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树立全面可持续展的素质教育观和现代教育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同事间的关系,三形成包容,接纳和勤思考的职业心态。四,培养开展互助合作的行为习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 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排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依然突出,表现在:一,经验主义教学实践,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诉作用和意义,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二,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应用作片面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三,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以实用主义,功利主度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专业引领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几方面:1引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师观念。2引领教育研究方法,增强教师研究能力。3引领学科前沿知识,拓宽教师专业视野。4.开发专业人力资源,共建研究共同体。

专业引领方式,十种:辅导讲座,专题谈话,观看教学录像,听示范课,指导备课,说课,角色扮演,微型教学,随堂听课,临床指导。

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现代教师的三种基本职业生活方式也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 类型,也是校本研究的基本形式。三者有机结合,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教学型教研体现的是老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学,研究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角色的教学。学习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的教学。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显然,这种研究只是一种手段,缺乏独立性和独立价值,但它却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1. 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是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领域,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它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课堂研究是一种学科(领域)研究,主体主要是专业研究工作者。专业研究工作者研究课堂,目的在于从理论上阐释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说明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

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形成和发展教学理论。为了提高和增强教学理论的生命力、亲和力、解释力、指导力,专业研究工作者必须确立“实践第一”的理念,以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田野”,到实际的课堂中从事研究,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归纳、建构理论。发展理论是专业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2.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就无所谓设计了。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文字或录像再现。教学实录不同教学设计,在于教学活动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学设计是静态的,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则具有生成性。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建议。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

(二)课例研究的实践模 式(课例模式)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例研究模式,择其主要列举如下:

1. 一人同课多轮2. 多人同课循环3. 同课异构4. 互助式观课5. 邀请式观课6. 反思式观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性。第二,研究性。第三,实践性。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 问题与课题

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 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真问题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价值性,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学科背景,二经验基础,三,兴趣爱好,四教学意义,五实际可能。2. 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并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其研究偏重学术性、政策性和普遍性,与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距离,与他们的实际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1.界定研究内容2.设计研究方案3.开展行动研究 4.总结研究结果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

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论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一)教师学习的意义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学生而学习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为教学而学习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为自我而学习

(二)教师学习的对象与途径1.读书(读文)2.读图3.读人

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第一类:教育类。第二类:专业类。第三类:文化类。

(三)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1.建立学习型学校2.倡导全息学习

第二篇: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 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小石潭记》中考测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天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1.理解填空。(2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小石潭记》中考阅读测试题

(二)三、(永州)

1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1.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22.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3.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

四、(遵义)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_ ②下见小潭 见: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 ④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五、(荷泽市)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 以其境过清()② 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考答案:

一、(河北)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天门)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 水(每空0.5分)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三、(永州)

19.(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0.(2分)B 21.(4分,每句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鱼)时而静上卜不动,时而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22.(2分)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23.(2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24.(5分)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四、(遵义)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每小题1分,共4分)。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对一句给2分,共4分。)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

五、荷泽市

10.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第三篇:《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指标,有效性也是一样的。什么东西是有效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么? 第一,比谁穿得快。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的指标有: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儿童的学习不是他的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就一直强调“解放儿童”!

如果一个孩子的头脑里面,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越小,那么这孩子将来肯定越了不起。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体验:只有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的有效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发展 发展的内涵,层次,机制,时间,主体

教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教师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

教学及其改革的三个层次:

1、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2、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3、优质教学 五个维度考查和分析是否在进行优质教学:

(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师)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在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做好这个事情。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结合

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 渔夫的故事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讲解的,思考的,预设的主动权。“学生式的老师“”“老师式的学生。”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人的发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

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预设。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有温度,没深度”

2、悟读变误读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从教师方面讲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重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苏霍姆林斯基 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校心理

2、从教材方面讲

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较次,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和价值取向。

3、从教学方面讲 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1、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2、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讲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双基”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它用一个维度代替三个维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维度,这是它的要害。从根本来说,这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这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

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关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两者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

“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赞可夫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把每个学生 当人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人的关系、对让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第四讲 教学情境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 一个比喻: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或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

1、形式化的情境

2、假问题的情境

3、缺乏真情的情境

4、猜谜式的情境

5、电灌的情境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为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服务,少点形式化、低效化、没有意义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2、注重形象性。

3、体现学科特点

4、内涵问题

5、融入情感

陶行知:“接知如接枝”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

奥苏泊尔“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第斯多惠:“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恩呢该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第五讲

教学关系 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从认识学生开始。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具备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

独特性

向师性: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一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主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

老师的威信就是让学生产生真正意义的学生感,这是很重要的。只有让差生说你是一个好老师,那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独立性: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4、除非有特殊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态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 支配

冷漠

最可怕的态度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依据教跟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几个阶段:

1、完全依靠老师阶段

2、相对独立阶段

3、基本独立阶段

4、完全独立阶段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对话的认识意义:

1、促使知识的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活跃师生思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喜欢语文老师,课堂上他是《百科全书》,课间他是《幽默大全》,课后他是《心灵鸡汤》。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一、先学后教

1、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2、洋式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3、杜郎口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4、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异步教学

二、先教后学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钱梦龙“语文导读教学法” 三主四式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浙江金华一中“学案教学法” 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

四、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新知识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

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目标导向,反馈纠正,循序渐进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低、小、多、快” 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第七讲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和问题反思 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表现: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难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1、教材受到了冷落

2、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1、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表扬)

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现在的教学有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具体表现在:

1、对话 变成 问答

2、有活动却没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主动性

学习兴趣

学习责任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状态。”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

四、意义性

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四、交往性

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促使知识增值

2、活跃学生思维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

交往的心理意义:

1、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2、发展学生分享和利他性的品质

五、体验性

1、强调身体性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

3、重视感性因素

六、问题性

1、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2、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探究性

八、创新性

第九讲 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三个核心要素。

第十讲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

第四篇: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学》第六章和第七章后,更加明确了课堂氛围的重要性。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行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可以从内在需求、外在诱因、中介自我调节和归因等几个方面入手。而课堂强化基本策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常用的课堂强化术有六种:言语强化、飞言语强化、替代强化、延迟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知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让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自然状态下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引起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形成。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活动课“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时,学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一个个数字、一段段描述的同时,就会油然而生出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时,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就能达到互相交织,水乳交融的和谐。

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情感教育,最大好处是使情感教育有理有据,不空洞,学生容易信服,不易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又如:初三教材中有一段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过程的材料。通过学习这段史料,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道路是坎坷的,它需要攀登者的奉献精神,任何怕辛苦,想走捷径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就要勤奋刻苦的观念。此类事例,在课本中俯拾皆是,这些思想性极强的内容,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情感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任务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班级的性质也影响着课堂管理。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如有的班级本来就比较优秀,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侧重于让学生自控自理。而对于那些纪律相对涣散的班级,教师则要更多地发挥权威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监督和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这两者一定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课堂中利用所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不断进取的目标。人生路长,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而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学习

第五篇: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刘素萍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越读越感觉得有“味”,这书写的真不错!它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确实对我的教学观念是一次新的冲击。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现在学习了《有效教学》,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课堂呢?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二.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我们把课堂中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发展看作是衡量教学互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

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达的固定范围的影响,而使哪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师无暇顾及到的学生被逐渐边缘化。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三.走出“误区”,建立有效合作学习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的习惯性,合作学习往往走入误区。

1、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合作交流仅仅意味着换个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吗?

2、重讨论轻思考。如: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按照“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

3、重个体轻整体。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有合作学习就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四.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能让孩子感觉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甚至“浮想联翩”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出他们的愿望,能从孩子的回答中听出他们的创造的。要想提高效率,必须靠我们教师的热情、敏锐和智慧,在实践中发觉和总结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和我们的脉搏一起欢跳,让孩子和我们思想碰撞出火花,让我们的课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做到省时高效

下载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后五讲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这本书是余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体会 一、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但在以前我们只知为了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没有突出学习主......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江德小学 邵建宁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双凤中心小学陈刚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

    有效教学十讲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八一学校曹忠萍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感受颇深。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

    有效教学十讲反思[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 黄明真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激起许多共鸣;细读《有效教学十讲》,引起深深反思。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

    有效教学十讲(5篇材料)

    《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教学关系 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