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五步教学法初探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五步教学法初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即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通过练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牢牢地保持穴记忆望,从而自如地运用和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探索到了一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方法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读讲议练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下面仅以”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框为例,谈谈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1.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引人新课并根据本节教学内存出示设计好的阅读思考题,我提出的复习问题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即自然导人新课,随后出示了三个题目:“怎样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是规律,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规律和规则、守则是否相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此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
第三步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的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感到个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该节课中我对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这个难点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讲了规律;第五步练习
2.五步教学法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知识容量。经过学生的读答后,教师就叮知道学生没有清楚和不懂的知识是什么,然后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懂和不清楚的知识,并提纲挈领地板书,理清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从而增大了教学的知识容量、节省厂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
二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它把课堂时间的人部分留给学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因而能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对待学习;
三是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反溃学生的回答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就能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达到解惑的目的;
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它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接触所学知识,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可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它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实施五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只有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其次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读讲练任何一步都不能一贯到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做到各有侧重。如通俗易懂的内容,应主要让学生读,教师补充一些新材料、新事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点难点集中的内容,应以讲为主,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复习课则应以练为主,讲练结合,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讲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要抓住重点、热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第二篇:五步教学法论文
知识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
——“五步教学法”之我见
题记:当教师的不做易中天,要做毕福剑,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我校至2011年4月始大力提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试行“五步教学法”。即“学案导学”、“目标引领”、“小组合作”、“反思提升”、“差异作业”。对其最简明扼要的阐释为“学案导学铸轴线”、“目标引领指方向”、“小组合作索真知”、“反思提升促进步”、“差异作业助巩固”。
通过2年多的试行发现,这条教改之路无疑是走对了,一改教 “满堂灌”的主演为导演,把课堂这个舞台真真正正的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和点拨者,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的挖掘出来,课堂上自信快乐的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此时我才顿悟“知识其实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并非教师手把手教会的” 然并非否定教的作用,因为教学相长嘛!但这里所说的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把握重难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点拨、答疑、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得先有个示范,故教学中的教不可或缺。但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探索者,是演员,所以归根结底,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学生的事,在教与学上,我们决不能走极端,偏废任何一面。
“五步教学法”要求教师少讲、精讲,但不是不讲。我们的一些教师是讲风太盛,这样的包办只能扼杀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讲,彻底放手与学生,这样让学生学起来也很困惑和纠结,因为他们毕竟不知道重难点的。少讲但必须精、准、透,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会是目的,但教会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所以必须解决学生方面想学、会学和学会这几个问题。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除了知识本身,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也特别重要,教师要在备课上课时充分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平时,我们在这方面花的功夫太少了。会学是指教师在不断给学生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使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把知识笑话吸收,融会贯通,并且在反复的体验、实验、训练、运用的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勤于动手比划,敢于质疑问难,大胆解答问题,展示自己,乐于交流讨论,深入探究问题,这才是学生的学会。当教师的不做易中天,要做毕福剑,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靖边八中:柳建香2013、7、2
第三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断想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断想
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以后又看别人教中学语文,近几年,又聆听了许多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诲,脑子里不是越来越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没有信息的介入,大脑里会是一片空白,而信息太多太乱,往往又失去判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像走路碰到很多路口一样,我选择的方式是回到起点,问题立马就变得简单明白多了。
无需讳言,语文首先应该是工具的。不论怎么说,一个孩子一开始接触到语文,他是无法涉及到审美意趣或是思想含义的。他们认识一个一个的汉字,认得多了就可以连起来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可以表达他的想法,他的愿望,比如说,他递给妈妈一张写着“我要喝水”的字条,他这里所用到的语文完全只是一种工具,并不可能有什么美学意义,当然,如果在一种特定的语境,这四个字也是可以有美学意义的,比如:
盛夏的午后
龟裂的稻田张开嘴巴
“我要喝水”
一个农人听见了这微弱的呻吟„„
这里的“我要喝水”显然已经赋予了美学意义,但他同小孩子纸条上的那四个字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我们说,不论什么人,他接触语文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工具的问题,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运用,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了那么些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承载了那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意象„„可以这么说,越是接近学习语文的初始阶段,其工具性越强,越是接近其高级阶段,其人文性越强,但同时,即使是在初始阶段,人文性已经开始孕育胚胎,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工具性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毫无疑问,很多人在理论上的认识也是如此,实际操作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几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强化了工具作用,字词句篇语修逻,再好的文章也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皮是没有作用的,要说有作用,只是可以用来长语文知识的“毛”,用来长试题的“毛” ,语文试题照搬自然学科的一套,ABCD,打√打×,再好的美文也被肢解成许多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语文教学一点生机都没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时间一长,连老师也不“语文”了.过去,语文老师被人们以为是“文化人”一类,长期的“非语文”的应试,他们被异化了,少有人订文学刊物,少有人读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多元的情趣、深邃的思想成为语文老师的过去,再也不象以往,老百姓逢年过节会买了纸来请语文老师撰写个对联,群众集资修了一座桥,请语文老师帮忙写一篇文章,以勒石刻碑,永作纪念„„因为很多老师都不会,他们只会教学生做题目,他们的文化
用心爱心专心 1
视野不断萎缩,文化情结不断消减,最后有很多不再是一个“文化人”,而只是一个“知识人”。
近几年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注意发掘语文的美学意蕴,注意优秀作品的品读,号召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作品,写作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成绩是突出的,但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完全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提笔就是错字,一写文章就是病句,特别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大大削弱,中学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据有人说这是课标组的专家们的意见,说专家们认为学那么多文言知识没有用,如果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也许真的没有用,问题是,我们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连文章都读不懂,怎么了解古人的胸怀,古人的操守,古人的精神气象?我们总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到西方去捡拾儒学思想,到日本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吧。本人实属无名小辈,很少见到课标组的专家,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意见。
二者究竟怎么结合,说到底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是对老师的学问功底、美学修养、胸襟操守的一个考验,“度”把握得好,结合点把握得好,游刃有余,效果显著,当然是其中的高者,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坦荡的人,一定是一个敬业的人。3
继承和创新。东方和西方。
近两年,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生成性课堂”“建构主义”等等。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批得几乎体无完肤,对老师的角色也有很多新的定位,这些理论无疑都很先进,很正确。
问题是,糖放得太多就不是甜而是苦了,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了,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变了样。
我们经常到学校听课,老师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老师事先写好并背熟的),然后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没有思考,有的在发言,多数没有发言„„思考还是浅层次的,讨论还是低质量的,这个环节就匆忙结束,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有的说得对,有的不太对,有的完全不对,老师并没有评判,而是一味地鼓励,还要同学们给予掌声,最后老师稍稍小结一下,再一次把同学们大地表扬一番,下课铃声响了。这样的课堂,不知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美的熏陶,更有甚者,班上选出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由他们组织讨论,问题由他们提,表扬由他们给,老师就是在讨论的同学中去转一转,一堂课上下来,老师说的话不超过五句,我问老师们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怕被扣上“话语霸权”“不改革”的帽子,我还问那同学答错了,他还在表扬的老师是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惊讶,“对同学只能鼓励,否则就可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一个未来的文学天才说不定就被你断送了„„”这仿佛是哪本课改书上的句子,这位教师竟然背得如此熟练,我只是纳闷,我们搞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应对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接班人,那么,一点批评就不能接受,错误也不敢面对,还能应对激烈的竞争?专等听竞争对手的甜言蜜语吧!
时下的语文课还有一大热门__动不动就是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几乎不在教室里上,全是在多媒体室,声光电一起动作,一节课系于鼠标,所有的一切都是预设的,作为语文课
用心爱心专心 2的辅助艺术的板书已不复存在,上完一节课,学生脑子里除了绚丽的画面,不知道还有多少空间残存了有关语文的信息。
人类社会总在前进,总有新的东西出现,新东西都总是离不开旧东西的基础,要创新首先要继承,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了,创新又从何谈起?西方确实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人本理念,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中国的心理习惯,甚至包括生理结构都跟西方人有差异,有许多的海龟派猴急猴急地想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恨不得立马把中国变成美国,还有一些专家先引用一些西方某人的观点,然后加上去某国考察的例子,就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有些例子恐怕是极具特殊性的个例,缺乏普遍意义,是否因有外国人听课而故意作秀也未可知,至于那些观点,有许多确是站在高山之巅,而有一些在《论语》《学记》中都能找到注脚,如果把这些典籍先译成英文,再转译成汉语,把孔子的名字改为威廉.孔丘什么的,说不定会在中国大行其道。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类的政治条款以外,我觉得至少还应有如下的一些方面,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修养,有厚实的专业功底,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有很好的美学和文学修养,如果还说具体一点,叶圣陶先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典范,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的书教得好,而其写作更不必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实,在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师中,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佼佼者,像上海的李肇正老师,书教得很好,业余时间写出了 300多万字的小说,实在是惊人的。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作家我查了他曾工作过的上海中国中学的网络,竟没有找到半个字关于李老师的记载,又在他去逝前工作过的位育中学网上查找,终于找到了一条纪念他逝世两周年的新闻,对于这两所中学来说,李肇正无疑应该算个名人,而在他们的网络上,却找不到更为详细的有关他的生平材料,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是否会写文章,一直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甚至还会遭到白眼,事实上,一个自己会写文章的教师和自己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学生的语文,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规律。写作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为什么我们对有的人从网上下载的一篇所谓“论文”发表后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而对一个老师发表了一篇小说却置之不理甚至还会批评呢?我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所有的事情功利性越来越强,一切都从实用出发,教育概莫能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只想说,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沉入到书本中去,沉入到文化的宁静去,沉入到教育的本源意义中去,用精神之雨露来培育我们博大的胸怀,以文化之精华来涵养我们浩淼的气象,有了这些,方法都是好说的。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平民化”的作文教学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平民化”的作文教学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无论从考试角度还是从“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作文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但对作文的重视似乎并不等于对“作文教学”的重视;虽然大小报刊上作文指导类文章数不胜数,但在众多中学的实际操作中,也许老师们公认的一点是,作文是不可教的,连作文课都是懒得上的;班里有“才子”“才女”的,老师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创造者”,最多也只是“发现者”“赏识者”;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虽有老师获得指导奖,但也往往只是“荣誉称号”而已。既如此,是不是作文教学就不必进行了呢?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需要判别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是“精英化”教学,还是“平民化”教学;如果是前者,也许我们的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研究如何指导作文底子好的学生去广泛地阅读,怎样给他们调配“营养餐”,然后是定量作文、定期交流。如果是后者,我们关注的是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很显然,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都要选择后者,尽管有太多的作文创新教法,实现的都是前者。作文的平民教学实施的一些方式如下:
1、保持一定的作文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悉总是必要的,没有足量的作文,必然会缺乏“手感”,而手不应心在所难免,所以安排作文一般情况下应保持两星期一篇,而且在收作文时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愿写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游离于作文之外,而要让他们在多写中去除对作文的厌恶恐惧感。
2、多种作文形式结合。这里的作文形式指自由选题、命题、话题等等,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写作有无限制的角度来考虑。据一些高考命题、测评专家的意见,话题作文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于是不可避免地高中作文教学也主要侧重于话题作文的训练,那么这会不会带来“话题疲劳”呢?尽管我们没有对此作过调查,但在作文训练的安排上,是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交叉进行的方式,比如前次写的是话题作文,上次写的是自由作文,这一次就安排写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的选择上,注重切合学生实际,在初阶段尽量不选话题对大半学生来说含蓄朦胧(如一些诗歌)或高深莫测(如哲理语录)或广大无边(如“人文素养”类题)的作文题,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好歹有几句可以说。命题作文则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既非迎合(比如写“我喜爱的一个明星”)也非“摸高”(比如写祖国世界之类的大题材),要可触摸,又要有一点精神心力的付出。比如有一次我就出了个题目叫《来吧,2005》。学生实际上未必对2005年有什么想象,但一写在黑板上,想象也许生了,亲和力也就生了;而且这个题目里“来吧”一词,呈现为神态,是拥抱的姿势,呈现为内心,是对新年的欢迎。我们从而联系到高三学生剩下的三个月,这题目的意义就在其中了:2005年对我们来说是深具意义的,我们将在六
用心爱心专心 1
月跨过一个横栏,我们将在这个夏天迎来生命的一个大转折;面对2005,我们有紧张有苦味,但更有胜利的希望和拥抱的热情。自由作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写自己想写的即可,只求真实。对于“真实”这一点,有强调的必要。一方面,我们强调,平时阅读文章汲取营养,是要领会文章的精神,而不是把一篇好文章摄取进脑子里,在适当的时候再把它“吐”出来,那岂不是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且不说高考明言“不得抄袭”,对自己来说,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蔑视,是造假。另一方面,我们要破除学生简单的真实观。学生往往认为,“真实”就是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恐怕很多老师也就是这么认为的),以为写出高三的苦,写出生活的枯燥等等就是真实。这当然不是不可以写,但这必定是浅层次的“真实”,比如它就没有体现出一个人的“责任感”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我们在写作文时,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在高三的苦、生活的枯燥中寻找学习、生活的意义;而只要认真去挖掘了,深层的真实是会呈现的。不过我们在设题时,也不能过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感,因为这会导致“掺水”作文的大量涌现。社会伦理道德并非不重要,但它的重要不应该是体现在考场作文这样的敏感时间,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缺乏症”,那么在考试中体现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还是要在“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此类角度找题,让学生努力去发掘自身在社会的意义,对自己对他人的意义等等,这样或会更真实些。另外,我们还要破除“阴暗=真实”、“光明=虚假”这样的等式。学生会制造“光明”,也会制造“阴暗”。而且现在的学生标榜个性,已不大愿意“光明”了,一门心思地“阴暗”,在阴暗中求“深刻”,于是学生作文总是一片沧桑。这后者是我们在“作文打假”行动中特别要留心的。
3、加强基础性指导。为什么说是基础性指导?只因更多地追求能让那些作文方面的“贫下中农”拥有一篇完整成形的文章,也即,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不是“锦上添花”(当然偶尔也需要),而是“雪中送炭”,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不少是连写情书(这应该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才情”的了)也是病句、错别字满天飞的。于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三字”原则,即:字迹干净,字形正确,字数写足。在这个原则之后,才是句、段的问题。要做到“基础性指导”,作文前的要求仅仅是一半,而且分量很轻,重心落在作文后的批改上。从指导的“三字”原则就可以想见批改的难度,所以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分组改,一个班一般分为三四个大组,一次作文就主要完成对一个组的作文批改,三四篇一轮;而对一组的作文的批改则要求详细,有实在的点评。批改后,在全班作情况反馈,反馈时也读一读文章,但不是某位同学的“独舞”,而是许多同学的妙语集粹,是文字的群舞,也即,不是要求发现一篇好作文,而是只要发现一个好词,一句妙语,一段妙文即足矣。
4、阅读是必要的。阅读其实应该放在前面,之所以放在后面,只因在高中语文教学上,“读”在事实上是最受欺压的。因为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是不仅仅在语文学习上的“贫困”生,我们不能奢求他们为了作文去读多少名著。我们是努力让他们去关注触手可及的阅读材料,比如语文书,哪一篇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再如读本,我们何曾好好赏读哪怕是浏览一下?撇去此二者,我们平常做练习遇到的阅读语段,也多为“名段”“美段”,值得好好读的。这是最现实的阅读设想。我们强调,“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关注大多数学生,因为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我在杂志上看到老师们津津乐道于一堂作文课的成功,读到老师们推荐的一篇篇美妙的文章,想到的是更多的学生是在“沉默”着。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去发出尽管也许不美妙但完整、真切的声音,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础的地方做起。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感研究述评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焦点,这就是关于语感的研究。就目前来看,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和语感地位及语感培养这三个方面,而以语感培养的研究为重点。本文即对近几年来的语感研究作一初步的考察和评价。
一、关于语感性质
科学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集中的反映在对概念的定义上。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1)]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2)]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3)]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了界说,虽然不尽相同,有些还显粗疏、模糊,但基本内核则趋于一致,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与以上诸说不同的还有认为语感“是一种操作者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4)]、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5)]等。笔者以为,二者对语感的界定都失之过窄:语感应包括书面语感和口语语感,不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没有语感,这是一:“审美”不能脱离言语认知而孤立存在,亦即是说,在“审美”的同时,言语认知也在进行,“审美”应是指语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这是二;并不是所有言语都有“隐含意义”,这是三。
与语感概念的界定有密切联系的是对语感的某些特性的认识。综合论者诸说,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其对言语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整体性是说其在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言语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敏捷性则是指其对言语的理解和差别的迅疾、瞬时。
在认定语感属直觉思维的前提下,上述认识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但目前对语感特性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是认为语感不具有直觉思维的个性品质——敏捷,敏捷是语感培养的目标而不是语感的特质[(6)];二是认为语感具有准确性或深刻性[(7)]。之所以会有上述两种认识,与对作为直觉思维的语感未能全面认识有关。
几乎是所有论者都没有论及语感的不确定性。所谓语感的不确定性,是指语感的对言语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语感的个体内部发展的阶段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对同一言语对象的体味、领悟的差异性即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敏捷,是指感知、感悟的迅疾——省略思维的中间环节而言,至于这感知、感悟是否与言语内涵同一,则是另一回事;所谓准确性或深刻性,则是指良好的语感而言,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语感所具有的共性。笔者认为,漠视、忽视语感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语感研究乃至语感培养的片面性。
这里,有必要提及与语感有关的几个概念。目前,相对于语感,有语文直觉、语文悟性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关概念,其界定都与直觉、与语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语感、语文直觉、语文悟性三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里,笔者提及此,是想说明,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则是同一的,似乎有必要保持概念提法的统一。
综合上述,笔者倾向于这样认识“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言语认知能力和言语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