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迁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面对困难重重的内外部形势,进行布局调整与边疆开发迫在眉睫。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渭城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二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11日
第三篇: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
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先行者,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写写帮文库精心整理了“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一】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二】
1956年,西安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形成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精神的根,是交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2005年12月,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怕吃苦,将“西迁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全民健康努力奋斗。恪尽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平凡的工作岗位需要有一颗热心,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后工作中要解决患者的难题,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勤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接受国内外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充实自己,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鞭策自己。善于沟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效的医患沟通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非常重要,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要耐心听取患者心声,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勇于担当,强化责任创新观念。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应敢于正视,勇于担当,要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学习是创新的基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积极努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传递正能量,牢记心中的责任。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三】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1956年,应党中央号召,交通大学部分由上海迁往西安,放弃优越的物质,投身西部,义无反顾,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勇于贡献,为民族敢于担当,成就了“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老一辈交大人的革命精神需要我们传承,现如今充斥着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富裕生活下新一代人缺乏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安逸,渴望平淡,想得多而书读得太少,付诸实践的事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危机意识。在国际环境如此复杂的今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正不自知的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国家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富强、强大,时代和国家都需要年轻的我们脚踏实地,自己创造幸福。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听党指挥,坚守岗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西迁精神融入生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发扬拼博精神,不断努力奋斗。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四】
一个选择,决定一代人的命运,一个选择,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一个选择,是远离繁华大都市后的艰苦奋斗。
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更是国家利益至上,抛却个人利益和享受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敢为天下先,劈荆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20世纪50年代,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此次迁校,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次中,有很多无私奉献的人值得我们去尊敬和记住。如当时已步入天命之年,却有非凡毅力和卓越领导力的彭康老师,有上交上海房产,从此扎根西北黄土地,不计钱财的陈学俊先生。有中国”电机之父”钟兆林先生婉拒周总理,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从此不再离开。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党外代表人士在西迁前后,旗帜鲜明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坚决拥护学校党委的决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颂歌。
他们的这些大无谓的付出,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工匠精神,无私奉献,敢为天下先,将自己的一生投入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出所有,他们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
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忘初心,追求理想,报国奉献的优秀品质,把祖国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中。学习他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投入我们的学习中,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篇【五】
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2017年,又收到了很多来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61年来,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精神“密码”。
我虽然不是交大人,但对交大前辈们这种精神也是佩服不已。西迁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不论从国家大局,还是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西迁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值得我们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方面面。
从国家大局来说,虽然今天全国人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新的社会矛盾也接踵而来,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仍然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着眼大局,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所有同胞,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民族的共同富裕努力奋斗。
从单位企业来说,应将自身的发展牢牢地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车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国家的发展就是单位企业自身的发展。
从个人来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国家发展中实现,没有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所以我们应当胸怀大局,尽量减少个人得失的计较,服从领导,爱岗敬业,不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应开动脑筋,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成绩与回报自然随之而来。
作为测绘人,我们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仅要干好,而且要干巧;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为国家基础测绘添砖加瓦,这才是我们测绘工作者自身工作的意义所在。
第四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五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五中 月下枫林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