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时间:2021-04-05 11: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篇: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绘制了西部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写写帮文库精心整理了“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

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一】

通过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使我颇有感悟,西迁精神已经成为西安交大独有的气质与节操。西交学子将“西迁往事”这一段历史牢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一辈交大人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1956年我校刚西迁之时,彭康校长以及校领导胸怀大局、矢志创新,先后组建了完整的电子信息类学科群和系统工程学科。同时,西迁老前辈们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砥砺前行。在他们的刻苦奋斗与努力探索之下,我国的互联网、能源、电力等领域网络化系统的优化与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与进步。

从当今的国际局势来看,国家的网络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关乎到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由此也能看出老一辈西迁人的远见卓识。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西迁传人,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应该向老前辈们学习,弘扬西迁精神,高扬“四面旗帜”,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勇于担当精神,把国家的发展视为己任,并把它化作我们的动力,大家一起凝魂聚气,勇于拼搏,勇攀高峰,做一名合格的西迁传承人。同时,作为一名基层的预备党员,我们更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带动周边的同学一起努力,展现出作为新一代西迁人的蓬勃朝气与阳光活力。

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二】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西迁精神的内核永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不仅要宣扬和传承西迁精神,更要亲身践行西迁精神。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把个人奋斗的小坐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坐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迁精神于我而言,于交大学子而言,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历届交大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行,1955年,老一辈的交大人为了西部教育的发展,毅然地登上了前往黄土地的西行列车,扎根西部,奉献自我。六十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敬意,激励21世纪的学子们明白个人理想当以国家利益为重。

时代在变,精神不变,“西迁精神”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更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不求回报,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应当终其一生所追求的。能有幸身为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西迁精神”的学习和追求,身为一名学生干部的我,更是愿意带头作出努力,双脚踏地,一心向上,在塑造自己的同时影响他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奉献在祖国需要我的地方。

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三】

无私奉献、弘扬传统,为了响党西北建设的号召,告别繁华的大上海去到一个落后的大西北,他们的这种艰苦创业、胸怀大局的精神让每一个人由衷的深感敬佩、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西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标榜。

这种精神是集体的一次选择,做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他们不止体现了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更向大家、向全国人名展现了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西迁精神”时时刻刻都有它的光辉洒向四方,它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我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做出有价值的牺牲是令人钦佩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定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是高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令人敬重的。

西迁精神犹如阳光,是普照万物的光辉。这些传承了西迁精神的前辈们无一例外都拥有着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西迁精神是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人生观的体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现今时代,西迁精神也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标,更应是我们融入骨里的潜意识。这些杰出的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明天要成为的模样。

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业而奋斗,“西迁精神”只是一个缩影,在祖国的脚脚落落有无数个同西迁人一样用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扎根西部、扎根基层,在这个新时代“西迁精神”永远都不会泯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西迁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负心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

六十多年来,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精神“密码”。

我虽然不是交大人,但对交大前辈们这种精神也是佩服不已。西迁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不论从国家大局,还是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西迁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值得我们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方面面。

从国家大局来说,虽然今天全国人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新的社会矛盾也接踵而来,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仍然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着眼大局,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所有同胞,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民族的共同富裕努力奋斗。

从单位企业来说,应将自身的发展牢牢地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车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国家的发展就是单位企业自身的发展。

从个人来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国家发展中实现,没有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所以我们应当胸怀大局,尽量减少个人得失的计较,服从领导,爱岗敬业,不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应开动脑筋,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成绩与回报自然随之而来。

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五】

通过学习交大西迁精神,我知道了从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旨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西迁精神”。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很多老师都是西迁人,他们出身名门望族,资质资历都极佳,他们都选择了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西迁之上,并且义无反顾!这种无私的付出,令人热血沸腾!

我曾听过一句话:“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在他们面前,这句话被诠释的恰到好处。他们几乎以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今天,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信念,弘扬奉献的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释放自己的能量,将自己在大学所学,从大学汲取的一切,投入到自己的岗位,贡献给社会和国家,不负期待,不负青春。通过阅读西迁故事,我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胸怀赤子之心、坚守报国之志,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胸襟与情怀。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大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爱国奋斗精神彰显时代新人的青春底色。

第二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三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五中 月下枫林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2日

第四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五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 做时代的好教师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62年前的那个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至第二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这种无私的大局观,前所未有,后亦罕见。“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先大家后小家,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年轻人的责任,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交大师生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任何时代都足以光芒四射,令人热血沸腾。也正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学习西迁精神,领会其实质内涵,作为新时期的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倡导创新的形势下,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国家强大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呢?

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习近平: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二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习近平认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习近平: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人格素质要放在首位,它是教师素质的起码保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力是强大而深远的,从人格方面尤其如此。好的教师可以使学生感到人性的美好,不称职的教师却能使学生过早的看到和领悟到人性丑恶的一面,甚至会由此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第三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所以,习近平衡量好老师的第三条标准,就是要有扎实学识。

习近平: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第四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习近平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1、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2、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3、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4、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一位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某个问题时,没有讲清楚,他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他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他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这使他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一,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会不会学,善不善学,教师很少考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2、在反思中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例如不少教参把《凡卡》、《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事实上文章里所反映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客观存在着。我认为像这一类文章,有超越社会制度的价值,如对弱者、贫穷、不幸的关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

3、讲究一个“思”字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

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西迁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争做时代的好教师。

下载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西迁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的心得体会 二曲中学七八年级党小组 李亚文 什么是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更是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抛却个人利益和享......

    西迁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

    “西迁精神”15分钟宣讲稿-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宏伟蓝图 人生会面临无数的抉择。当你在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稳定的职业、良好的生活环境、妻儿老小温馨幸福,如果需要舍弃这一切,迁往“马路不平,电灯......

    西迁精神演讲稿(共5篇)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征文:奉献青春为家国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征文:奉献青春为家国 96年,6000多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黄浦江畔,义无反顾踏上列车,志愿奔赴千里之外的西部地区。不到半年,六千多名交大人汇......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1937年秋,日军炮火弥漫中华半壁河山。迫于战势,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

    工匠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工匠精神个人心得体会1 很久以来就对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闻,近日有幸拜读,读罢掩卷,心中感触良多,我被书中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阐述震撼着,现将感......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征文: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做追赶超越的二附中人

    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征文: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做追赶超越的二附中人 岁月流金,西迁精神历久而弥新。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