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词阅读专项总结
古代诗词阅读专项总结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侧面描写,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 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 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这是神望之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山的意愿,诗句极富想象色彩。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激励。——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句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在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春水新涨,湖面刚刚漫平;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天空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水波连成一片,云彩显得是那样的低。“孤山”,在后湖与外 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突出的标志。“贾亭”,一名贾公亭。白居易作此诗时,贾亭尚在,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上句的叙述,下句的“水面”自然指的就是西湖湖面了。“水面” 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几处地方,黄莺争着栖身在向阳的树枝上;谁家刚飞来的燕子正忙于啄泥衔草,营建新巢?诗人对西湖景物的选择是典型的,用笔亦细致入微。说“几处”,可见不 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相互生发,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黄莺啼声清脆悦耳,燕子刚刚越冬归来,它们都富于季节的敏感,是春天来临的象征。诗人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苏醒过来的早春活力生动地描绘 了出来,给人一种清新明快、骀荡欢悦的感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树上、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争已吐艳,渐渐地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势;遍地的小草,绿绿茵茵,刚刚能没过马蹄。“乱花”,显出蓓蕾初绽,并 非极盛。“渐欲”,反映了花儿将盛未盛之时、对人欲迷未迷之状。这一句透露出的消息是,这里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春色满湖山。“浅草”,状其细嫩。马踏浅 草,舒而不碍,徐徐前行,点出游春之意。这一联描绘精细生动,是构成全诗清新明快风格的主要一笔。写的虽是一般春景,却和下一联的“白沙堤”有着紧密的联系。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的还是湖东,在那白沙堤上,杨柳吐翠,绿树成荫。徜徉其间,总让人留连忘返,怎么游也游不够。尾联即景抒情,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最爱 ”潜台词是所有的景物都很可爱。“白沙堤”,即通常所说的白堤,又叫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此堤并非白居易倡导修筑。白居易在杭州时,曾在钱塘门之北修堤蓄水灌溉民田。后人常常误以西湖白堤为白氏所筑。
评解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律。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是先点明环境,再写景;后面是先写景,然后再点明环境。诗的结构巧妙,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 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 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 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 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 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 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 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 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 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 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层次结构]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 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 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写作特色]
这首诗 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
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工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 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 “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 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 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 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 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 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 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正与首句的“少年狂 ”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 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少年狂”。正因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所以下面的议论“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 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来启用我,使我 能驰骋疆场。“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 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 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 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 说: 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 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 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 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 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 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 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 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 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 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 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 府》。
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注释:
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赏析:这幅让人断肠的图画又由两部分构成:
一、秋野暮色图:第一幅部分18个 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二、天涯游子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 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 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 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 成鲜明的对比。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 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他先贬到朗州,再贬连州,调夔州、和州,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 “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为司马氏所杀,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 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故友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 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村,才知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死尽了。“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 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 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对比了自己的沉沦和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句: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写下的。在赤壁之战中,三十四岁的吴军统帅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成为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起兴,引出对前朝人物的慨叹:人们发现了一支折断了的铁戟,经过一番磨洗,鉴定出了它是赤壁战役的遗物。诗人由此想到了汉未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了那次重大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借助火攻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而他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的成败,只选 择当时的胜利者和他借以致胜的东风来写。不过诗人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历史就要改写了。聪明的诗人风趣地 说:如果是这样,恐怕孙权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都要被曹操抢去,关在铜雀台里了。“铜雀春深锁二乔”寥寥数语,设想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 后的屈辱,让人拍案叫绝!
写诗必须借助形象思维,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 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 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已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译文: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赏析: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也恰到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感人肺腑。
第二篇:古代诗词意象总结
17.红豆——爱情、相思
1. 月——思乡,怀人、思亲、思人、乡愁、18.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无奈、圆满、缺憾,边愁 19.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畏逆境、高洁、谦虚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日20.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乡的代名词。情。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高尚、纯洁、高21.丁香——愁思或情结 洁、坚贞、坚强、顽强 22.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隐者高士的象征2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24.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借指以诗传情。4.松——孤直、顽强、高洁傲岸,岁寒三友25.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之一
26.花落——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5.莲——爱的象征
和哀愁。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6.梧桐——凄凉悲伤
27.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7.杜鹃鸟——悲苦、哀怨、凄凉、悲苦、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愁乡思 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之事联系在一起。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28.鹧鸪——乡思、羁旅行役 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8.秋蝉——高洁,悲凉凄切,人生短暂,怜2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惜生命 信、消息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比较熟悉,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10.柳——离情依依
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道远。
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13.芭蕉——孤独与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信、音讯。14.羌笛——凄切之声
30.蟋蟀——思乡、惆怅。15.乌鸦——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31.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32.青鸟——信使
16.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侍在王母身旁。(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破败,33.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之情。(2)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 3
古代诗词意象总结 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34.猿啼——凄清、哀伤、悲凉。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35.鱼——自由 惬意
36.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37(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38.斜阳(夕阳、落日)——(1)失落 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2)雄浑、苍莽(3)思古幽情: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
39.水——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
(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40.冰雪(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41.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42.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3.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44.东风——春天 美好
45.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46风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的坎坷、挫折
47.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48.浮云——游子 飘泊
49.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压抑,壮志难酬的要数南宋时期的主战士人群体,山河破碎,强敌虎视,欲挥戈杀敌却报国无门,愤恨忧愁郁积在心,时代的“大愁”既然无法用剑刺破,就只能用一樽浊酒化解心中的“小愁”。50.船——漂泊、自由:客帆远水,秋月钓船,孤篷落日,野渡舟横
(1)漂泊,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 3
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
舟一方面可以象征漂泊不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诗人的不快得到宣泄,消除烦恼,成为一种止泊的意象。
(3)舟的愁绪意象
51.笛声——(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52.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53.灯——(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
(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 54.白发——愁苦、迟暮 55.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56.行为类意象: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4)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5)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57.东篱——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58.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59.鸿鹄——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6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 3
第三篇:古代诗词
古代典籍诗词名句集(九画)
风一更,雪一更,聒醉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美人才调信纵横——龚自珍
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艳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和尚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
篇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草逢春。——俞文豹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
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罗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
是气所碲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邵雍
却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赵愈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严蕊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
送春春去几时回 ——张先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韩屋
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麻九畴
却嫌脂粉颜色 ——张祜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一个圈儿替。——梁绍壬
春城无处不飞花 ——韩羽
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赵孟颁
相思衬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陶渊明
狗吠深巷中,鸡鸣难能可贵树颠。——陶渊明
易求无价实,难得有心郎。——鲁玄机
面改难如锐可磨 ——黄景仁
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
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黄景仁
垂杨密密指行装,芳草萋萋碍行路。——黄景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潜;
四百万人同一器,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春种一粒粟,秋心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青到人间草木知 ——张拭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拭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元遗山
浩然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元遗山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春风更比路人忙 ——高克恭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罗贯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
夙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
客舍似家家似寄 ——刘克庄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苏曼殊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祗泪流。——苏曼殊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听 ——皇甫曾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职笙歌。——解缙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秋尽江南草木雕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醒世恒言
昏惨惨,黄泉路近。——曹雪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逋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袁枚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
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郑燮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於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翁卷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岑参 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
春欲暮,思无穷,旧观如梦中!——温庭筠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白居易
夙吹仙袂飘飘举 ——白居易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红颜未老恩先断 ——白居易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
春心莫共花急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神女天涯原是梦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虹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孟浩然
红颜自古多薄命 ——欧阳修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欧阳修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袁枚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袁枚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苏轼
夙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苏轼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凤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
香稻啄徐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
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秦观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王维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王维
春来十日无人见,一树寒梅已著花。——王维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篇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斗开。——元稹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刘禹锡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梦天阔。——柳永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酸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
郡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篇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幽人耐冷倚门久,送月堕湖归去来。——陆游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清城春色宫墙柳。——陆游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陆游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
风情犹拍古人肩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黄庭坚
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曼珠
秋风箫箫愁杀人 ——古诗源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古诗源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不可行!——李白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
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余空床。——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李白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李白
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帷? ——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李白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
思君令人老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
为问生身亲阿母,卖儿还剩几多钱?——佚名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佚名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佚名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佚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佚名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佚名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
茅店鸡声霜月白,故乡儿女正安眠。——商奂
凤残杏花晓,马上闻啼鸟。——高启
幽禽雨中响,门掩春塘绿。——高启
飞将远从戎,翩翩气自雄。——徐渭
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张佳胤
思妇楼头月,征人马上霜。——章美中
客来客去日日,花开花落年年。——徐贲
孤云在于际,回首若有情。——于谦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华幼武
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马中锡
春风如少年,狂逐无定处。——陈孚
前溪渔掉归无数,网挂船头晒夕阳。——翁葵
篇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戴敏
怕恐摊头说惶恐,零丁洋里汉零丁。——文天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哲学家出柳阴来。——徐俯
幽人枕上朦胧睡,卧看东风次第明。——张耒
是非不到野溪边,只就梧桐听雨眠。——方岳
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暇。——杨万里
扁舟烟重冷渔蓑,两岸人家浸小河。——斯植
风来一阵芦花过,祗道春残柳絮飞。——叶茵
星光欲没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黄大受
孤灯挑到寒更尽,犹有行人带雨归。——胡仲参
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林表明
孤舟横笛向何处?林外炊烟一两家。——蔡襄
故人情可见,何用送行诗。——徐积
夙急花初尽,春深鸳乱啼。——邹登龙
便使兰膏夜,炯炯对繁霜。——刘孝绰
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是耶非孜孜不倦,立而望之。——汉武帝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佤绝古。——屈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第四篇:古代诗词朗诵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â)!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fā)。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âi)江月。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忆江南》 白居易(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游子吟》 孟郊(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五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
基础知识
思想主题
表现手法 意境形象
鉴赏技巧
炼字赏析
古代诗词欣赏基础知识小结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西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孕育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 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子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王之焕的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 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
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以讽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
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 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此时期的诗人还有: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
晚唐时期: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
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夜雨寄北》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雍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宋朝:
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容闲雅,有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
婉约词:
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
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
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 是他的代表作。
豪放词:
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
宋 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
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
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
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宋末有:
文天祥,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
元代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
明代
诗歌:
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唐宋派:归有光
清代
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 桢。
郑板桥:反映民情;贺知章、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
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
我国古代诗歌分类
我国古典诗歌包括“五四”时期以前的诗、词、曲。
1、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2、律诗和绝句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八句四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小令、中调和长调
依据字数将词划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意象与意境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了诗人的强烈思想情感,具有象征意蕴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构织诗歌的主要因素。包括景象和物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首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巧妙组织在一个画面里(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分析意象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营造意境方面作用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③表情达意体现思想主旨的作用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诗词中常见意象
1、送别类
杨柳
长亭
南浦
酒
酒杯
折柳
2、思乡怀人类
月亮
鸿雁
捣衣
双鲤
雁书
3、愁苦类
梧桐
芭蕉
流水
猿猴
杜鹃鸟
斜阳
落日
4、抒怀类
菊花
梅花
松柏
竹
黍离
冰雪
草木
5、爱情类
红豆
莲
连理枝
比翼鸟
6、战争类
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请缨
羌笛 其他如表示秋天:金凤、西风、北风、商风
隐逸生活:陶家
意境:是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往往由多个相关联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景物构成。开拓意境要立足于诗中的景物描写,分三个层次:一是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靠想象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例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诗人通过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柳树等意象,构设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氛围。在今昔对比中更让人感受到物是人非,时事变迁的凄凉与感伤。
诗词中常见意境氛围特征
孤寂冷清 恬静幽美 萧瑟凄凉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肃杀荒凉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朦胧凄迷 清幽恬静 雄奇优美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常见诗词语言特色有:
清新自然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居秋暝》)
平实质朴(平淡自然)
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
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
委婉含蓄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醉花阴》)
形象生动
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幽默讽刺
如“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的《寒食》)
再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的《焚书坑》)
雄浑壮阔
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使至塞上》)慷慨悲壮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清新明快
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
沉郁顿挫
如杜甫的《登高》
豪放飘逸 如李白的《将进酒》
华美绮丽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
典雅工丽
如“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宋祁的《玉楼春》)
缠绵婉转
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的《长恨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融情与景
以乐景村哀情
描写抒情:渲染 烘托 对比 村托 抑扬 白描 比兴 用典 联想 想象
正 侧面结合
动静结合 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 点面结合细节描写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修辞格: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借代 夸张 设问 反问 双关 叠词 互文 补充说明:
1、“虚”包括回忆的、想象的、梦见的(梦境),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2、关于诗中的描写角度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形态 色彩 声音远看近观远眺 俯视等。
诗词表现表现手法举例
虚实结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
再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武陵春》)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
动静结合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的《漫成一首》)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江夜的“静”,而末句却以鱼跃之声打破了这种静谧,颇有“以动破静、愈显其静”的意味,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宿鹭”和“跳鱼”,这一静一动之景,相反相生,互相映衬,显得逼真而又传神。
直抒胸臆
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的《菩萨蛮》)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老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就会后悔不及。
托物言志 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再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追求清高高洁的思想品格。
再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人因“触忤武则天”而身陷囹圄,这首五律以蝉自喻,以蝉之餐风饮露表示自己的高洁情怀。
联想想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离情的象征意义。对比对照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思考。
象征手法
如“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的《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村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瑟瑟,黄叶飘飞来村托自己的悲苦。
细节描写
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再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还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点绛唇》)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还有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这一细节举止表露出闲散和无聊 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的《赠别》男女之间分离之际,内心因凝聚了太多感情反而不知从何说起,无言以对,显得沉默不语,象是生分的样子,仿佛并无深厚的情意。正如古人说,亲及反疏。千言万语却只能默默无言。白描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如“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的《田家》)这首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的《天净沙·秋思》)
点面结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中,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再如“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的《好事近》)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以乐景衬哀情
如“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杜甫的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把自己的心绪同春色的撩人结合起来写,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再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正是眼前这样一幅,触痛了诗人心中的块垒——祖国中兴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考点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咏史怀古 :今非昔比 昔盛今衰 借古讽今
盛衰无常 物是人非 吊古伤今
壮志未酬(古迹 古人)
2、托物言志(咏物诗):孤傲高洁 志趣高雅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光阴易逝 功业无成 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松 竹 梅 菊 蝉 蜂)如“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的《流莺》)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的才干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伤。
3、边塞征战:边塞风光 奋勇杀敌 立志报国 报国建功 征夫愁怨 思乡思亲 同情批驳 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边关 玉门关 羌笛 胡人 胡马 黄河 长城 阴山
黑山 明月)
4、羁旅思乡:羁旅愁苦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孤寂冷清 思乡思亲 归期遥遥。(驿道 征铎 马 舟船 杜鹃 鸿雁 客 浮萍 飞蓬)
5、送别留恋:离情别恨 留恋思恋 激励劝勉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柳 酒 歌
船 长亭短亭 灞桥柳 灞桥 南浦)
6、田园山水诗:寄情山水 愤世嫉俗 隐逸情怀 与世无争
保持高尚节操 超脱凡俗 宁静闲适恬淡
农家乐丰收喜悦。(高山 流水 明月 清风 农家风光 山间盛景)
7、即事感怀
即景抒怀:忧国忧民 战争离乱 仕途失意 讴歌山河 渴望建功立业。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两句通过写景,揭示了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道理。
8、闺怨闺愁:青春易逝 容颜易老 孤独失落的情怀 对丈夫的思念(或对情人的怨恨)对战争的厌恶。
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一)读懂诗
①古代诗歌大多是先写景后抒情,“情”往往就是十个的中心所在。因此可以往往在前半部分寻找意象,后半部分寻找中心。
②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的特点,理解时应通过想象构设意境。
③为了强调突出,古诗多采用倒装句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的《西江月》)“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的《秋兴八首》)
④注意使动、意动、为动等活用词的理解。
⑤律诗前二联多写景,后两联多抒情表意。绝句的情感多在后两句上。词的上阕一般写景,下阕抒情。
总之,在阅读诗歌时,从前半部分找意象,通过揣摩意象的色彩、特点,构设诗歌意境,就能大体把我诗歌的情感倾向了。同时特别留意诗歌中能透露作者情感的一些词,如“悲”“喜”“愤”“思”等
。(二)三必看
①标题必看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诗歌的题目是鉴赏诗歌的向导,突破口。如李绅的《悯农》,试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由题目看出写的是离别的思念。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②作者必看
知人论世,以察诗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经历、作者的命运等有助于理解其诗作。③注释必看
一首诗,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所处的环境,或写作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三)宏观理解 微观深入
所谓宏观理解就是注意诗歌的首尾、前后、上下联在结构上、表意上的内在关系,从而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所谓微观深入就是要求在关键词语、独特意象、特殊句式、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及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的运用)
二、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诗歌中某句诗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表达某某某的情感(情怀)的吗?为什么?
5、请谈谈这首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描绘诗中画面)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概括氛围特点)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分析思想感情)的情感(心情、心境)。
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答案: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④请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要结合诗句具体阐述),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具体化)的情感(心情、心境)。
如: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调调不断如春水”一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把抽象的情感(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二)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点明语言特点),如(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具体)的情感。
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点明语言特点)(2)意象浅近,如“梁上燕”“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结合相关诗句分析)(3)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情感)(四)炼字型
炼字所指对象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等
一、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两个)?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二、答题思路
①画面感强,描述意境画面 ②化静为动,把静的事物写活了
③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生动 ④拟人、夸张手法,修辞效果,形象具体 ⑤突出思想情感主旨
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如: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王质《山行即事》
注:蘋,一种水草。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a),戏耍,玩弄。酲(che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议”
字统领了颔联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六)判断观点型 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观点。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
答题套路:我认为(观点)原因是(举例证明)(从原诗中找理由分条陈述)
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说理由。
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七)对比赏析型
提问方式:
1、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请说出两首诗在某方面的异同点。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对原诗中具体句子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注: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