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时间:2019-05-13 01:1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第一篇: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课程之后,结合你的教学,谈一谈你对“平移与旋转”是如何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以及不足)。

回想我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首先在开课前,让学生来做个小游戏:请几个小朋友上讲台,排成一排,听老师口令:向右一步走,向左一步走;向右转向右转向右转向右转,重复练习两组,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看有关平移与旋转的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且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分类(直线、曲线),由此得出平移、旋转。

教师再次把平移和旋转的意义说一说。给学生理清思路。像电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而后导出课题。小组交流,生活中有这些现象吗?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平移与旋转的运动以及知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沿直线移动、绕定点转动).学生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后,进行一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优点: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新知,力求体现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做好知识的铺垫,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缺点:

1、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创新图形,图形的旋转练习上存在问题较多。如跷跷板,荡秋千等,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是平移还是旋转。今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增加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旋转的含义。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篇: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很大作用。

我在教学中充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我让挨着窗户的同学把窗户推过来关上,再让同学将自己桌面上的书从左边推到右边,并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刚刚窗户、书的运动方式,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像这样的运动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这种直直的运动方式就是平移,学生认识了平移。在此基础上又出现驴拉磨的情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驴的运动,看看这个驴的运动是不是平移现象,学生判断出不是后又拿出准备好的大风车,让学生观察风车的运动,同样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的运动,让学生判断这又不是平移现象,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这种现象是另一种运动现象旋转。这样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兴趣浓厚。

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尽量鼓励学生用手势和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让他们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路线,使学生在活动化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数学知识“活”起来

教学中,为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升旗、火车在轨道上运动等平移现象,以及大风车、转椅、旋转木马等旋转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真实情景再现,真正让数学知识“活”起来了。

4、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突破难点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知识点划分,由浅入深,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我设计了小猪回家和小兔一起搬木头的游戏,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首先,小猪一个人回家要走多少路,理解一个点的移动,然后出示小猪小兔一起版一根木头,判断小猪和小兔谁走的的路长一些?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又让学生讲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这样在进行图形的移动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5、优缺点

优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的理解新知,力求体现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转换数学思想方法。

缺点: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学困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 出现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

第三篇:《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桂花雨说课稿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7桂花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本文的思乡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空白点,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课件和音乐渲染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注重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以“读——赏——联——议——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联和议:联系实际针对重点内容展开议论,锻炼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录音和《江南桂花香》的MTV。渲染一种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乡、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想情”。

1、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

播放《江南桂花香》MTV,将学生带到江南桂花香的氛围中。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4)把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赏读,积累优美的句子,厚积薄发)

2、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3)课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的场面,感悟作者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想象训练,桂花落在我们头上像什么?落在脖子上像什么?落得我们 满头满身像什么?(这里作者的想象力是“摇花乐”的精彩之处,在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4)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全家乐和全村乐(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父亲诗句的意思。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5)配乐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不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感情,分组讨论,及时鼓励表扬。

4、师配乐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下雨天,真好》、《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书

7、桂花雨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采用“ 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桂花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激趣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通过分同桌轮读,评议,保证学生能扫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经历智慧碰撞,在不同视角和不同个性的解读中,丰富想象,形成画面,使文中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画面能真正地鲜活起来,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实现立体化。

形成画面之后,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此时再回归整体,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便显得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五)、作业

作业布置学生写一写童年的趣事、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习作。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第四篇: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研修日志

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研修日志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却不会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老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老师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而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付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第五篇: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共)

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邯山区渚河路小学 李敏

一、引子

领导老师们好!感谢书记能再次给我这个机会,交流假期备课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选择这个话题,因为曾经在教学三年级“简单图形的平移”内容时感觉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曾经学习过相关的一些内容给我带来一些思考,假期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并设计其中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图形的平移”一课,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得到在座专家、老师们的一些指导、建议,使我们能更有效的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部分内容,而“平移与旋转”就是 “图形的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本次我主要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重点从四个方面与老师们进行研讨与交流:

1.“图形的运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小学里,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和这些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2.《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年实验稿课标相比,关于“图形的运动”部分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变化?

3、“图形运动”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4、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图形的平移”一课的案例分析。

话题一:“图形的运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小学里,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和这些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1、图形的运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位置发生变化(合同运动);可以直观地想一想,两个图形是完全一样的,要由这个图形运动得到那个图形,可以通过怎样的运动。首先可以是平移,或者两个图形需要经过旋转重合;或者是图形需要经过反射(翻折)重合了。上面的变换就是我们所说的平移、旋转变换和反射变换(轴对称变换),实际上一个图形经过反射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是成轴对称的。这三种是三种基本的全等变换。

二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相似运动)。我们课本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就是对应的内容。不过我们这里讲的“放大或缩小”不是严格的相似,主要是直观感知,为初中学段研究图形的相似运动和位似运动奠定基础。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图形的运动主要指合同运动,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还有简单图形扩和缩的知识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大量的图形运动的现象,能以运动的观点认识图形,欣赏与设计图案。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了解这些变换的基本要素,就够了。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是什么?

(1)学生角度看: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的建立和培养。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的变换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电梯、地铁列车在平行移动;钟面指针、自行车轮、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运动;许多年画、卡通动物、建筑物的形状具有对称性。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我们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通过发现并确认图形的一些性质,有助于学生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提高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体会研究图形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2)数学发展角度看:感悟数学研究的发展。在曾经近两千年来,人们始终是用静止的观点来研究几何的有关问题。直到1872年,德国大数学家克莱因,发表了著名的爱尔兰根纲领,他在这个演说中首次提出要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几何问题,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断,它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方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探索认识图形与几何的性质,欣赏与设计图案,从此图形与几何成为培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话题二:《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年实验稿课标相比,关于“图形的运动”部分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新的要求?

“图形的运动”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重要任务。下面,我们首先对这几个概念回顾一下: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举例子吗?什么例子?)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举例:画线段图、示意图等)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探索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平移与旋转是图形运动的重要方式,也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2011版课标与2001版课标实验稿相比,这部分内容具体目标有哪些变化?

按照《标准》的要求,小学1-6年级图形的运动主要涉及平移、旋转、对称及简单的图形相似这样一些内容。

修改前

修改后 第一学段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旋转、对称现象。

转、轴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图形。

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二学段 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单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对称图形。

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平移或旋转90°。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转90°。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案。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标准》在第一学段适当降低了要求,修订后更加关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但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个要求已经去掉了,而将其放入了第二学段,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感觉学生对这一内容还是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第二学段,修订前它强调要画出轴对称变化后的图形,那么在修订后要求是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这微小的变化,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求是适当降低难度,这样的话,这两个学段的层次就很明确了:第一学段,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学段,通过在方格纸上作图等活动,定量刻画运动,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图形的相似。修改后的课标在这部分降低了难度,更加强调观察与操作,让学生能够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去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标准》更加明确了两个学段的层次,教学中要把握好各自的侧重点和联系。第一学段,侧重于对这三种运动的直观认识。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对图形运动现象的观察与直观感受,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并认识两个图形具有平移或轴对称的关系。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等的体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旗帜升起、螺旋桨转动等,以及建筑、植物(如枫叶)、动物(如蝴蝶)等物体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反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注意收集并利用这些素材,鼓励学生对这些素材加以分析(分类、比较),进而了解、归纳、发现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什么是轴对称及各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直观认识图形的运动现象。

第二学段,对于这三种运动,借助在方格纸上画图去定量刻画图形的运动,并通过丰富的活动体会三种运动的特征。

看下面的例子:方格图中的图1向右平移()个格得到图2。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定量刻画平移。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比如学生在找平移格数时,常常会不去找平移前后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而是房子中间空白那一段的格数,得到平移2格的错误答案。此时,教师们会运用这样的策略:鼓励学生观察局部的点(如房子顶)的变化情况,通过一格一格的数来寻找正确的格数。这已经开始从整体感知运动到细致刻画变换了,当然这个过程是通过操作实现的。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操作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开始可以先操作然后再去回想变换的过程,积累一定经验后可以先去想象,然后再去操作,然后再回想。第二,教师还应明确教学要求,特别是作图的要求。首先小学阶段的作图是在方格纸上。另外,对于平移的作图,只要求做基本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平移;对于旋转来说,要求做基本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标准》不要求图形沿其他方向平移或绕着一点旋转任意角度。方格纸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图形基本特征,能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和描述空间图形的变换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空间概念的建立。

话题三:“图形的运动”内容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结合生活实例,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图形的运动。

首先,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素材,学生大量接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再者,从学生思维发展来说,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运动这样抽象概念来说尤其重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的运动定位在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因此,必须结合实例展开教学,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吴正宪讲平移旋转课时„„)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图形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2.借助操作活动,加深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帮助学生体会运动的特征。这种策略尤其在学生对图形进行定量刻画时尤为重要。比如研究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学生常出的错误是:不是找平移前后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是中间空白那一段的距离。要客服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操作,然后引导学生再次操作——牵住一个点平移整个图形,然后在脑中想象这一平移过程,学生就好理解了,也便于学生总结方法。

还有在旋转时,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直角那个顶点顺时针旋转90°。有的学生想象不出了。可以通过旋转三角形加深理解,也可以借助铅笔,分别将三角形的两条边旋转确定位置及长度,然后抛开铅笔,想象着旋转直角边。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操作与想象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

3.注重从运动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图形、设计图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同一个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自己设计、制作图案做了孕伏。

4.在解决问题中注重“图形的运动”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从运动变换的角度来认识图形,像长方形沿着长边旋转就可以成为一个圆柱体,就是柱体的形成,它体现了和圆柱体之间的联系。再如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度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它来推导公式效果会更佳。

总之,小学阶段有关图形的运动的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策略的运用,以这个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话题四: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图形的平移”一课的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简单图形的平移》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旋转与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认识图形的平移。共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长方形纸片,了解平移过程中的两个要素: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弄清纸片从一个位置平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的含义。第二个环节,在“试一试”中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再通过“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现象,掌握画图技能,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人生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1、学会判断方格图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2、能在方格图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格数平移。教学难点:

1、判断方格图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2、平移的作图。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和平移现象,本节课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空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四、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揭示新课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旋转、平移的实例,回顾旋转和平移的特征,巩固旧知,揭示课题,引出新课。

(二)游戏激趣、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渗透新知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想象眼前有这样一幅方格图,(黑板贴出)(课件),然后右手握拳放在胸前,听老师口令平移拳头,边平移边数格数,看谁反应快!如,师:向上平移3格!1、2、3!归位!向左平移4格!归位!等等。通过活动,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渗透平移知识。

2、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想象把拳头缩小为方格图上的一枚棋子(课件),让学生听命令走棋子。如,向右平移5格,向左平移3个,等等。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注意引导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再次铺垫。

3、线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三)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操作想象,互动生成

(课件)(1)出示图,学生观察,想一想A到B向哪平移几格。然后每人拿出格子图、长方形卡片,操作验证后,请学生演示。故意反问:奇怪,中间明明空着3格,怎么却不是平移了3格呢?操作后学生肯定知道,3格到不了。课件再来演示一遍。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发现:空格+图形自身格数=平移格数。(没有发现不追问)总之,追问——纠正学生直觉的错误。操作和演示——帮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为脱离实物,形成想象奠定基础。(2)启发学生从拿着整张卡片平移,能否转化为牵住一个点平移,就好像人们牵牛时,只要牵住哪儿,就能把牛轻松牵走?(牛鼻子)能否在图形上也找这样一个牛鼻子,牵着牛鼻子往前走?课件示范牵着一点向右移。要求,每走一步,要想象整个图形被牵到什么位置了。(课件)(5格)到位了吗?通过刚才活动,你发现什么?启发学生发现:可以牵着牛鼻子平移图形;牛鼻子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从而发现数平移格数的简便方法:找到一个点,看它到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则图形就平移了几格。通过课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抽象,为学生提供合理想象的支架,便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牛鼻子的形象比喻,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和想象。

(3)启发学生换个牛鼻子再来数一数。直接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然后同桌展示所选的“牛鼻子”及“牛鼻子”的平移过程交流,学生展示。这里注意纠正学生的错例:主要是点不对应的问题。

(4)牛鼻子是图形上的一些点,能否牵住边移一移呢?自己尝试、小组交流、小组展示。

(5)引导学生总结完善方法:找出一组对应点或对应边,数出他平移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通过换点数一数、找边数一数,在多次的平移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对数格方法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技能。】

2、及时巩固,形成技能 对书上(2)、想一想的要求,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3、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师:通过找牛鼻子,数牛鼻子,学会了判断一个图形向哪里平移了几格。其实“牛鼻子”还有一个更大的用处,那就是帮助我们方便快捷地平移图形。

(课件)出图,把图左移2格,怎样移最方便?讨论,集体交流。明确:选一点、或一条边平移确定位置,再画图。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试一试”2个问题。组内交流选了那个点或那条边?怎样平移、画图的。教师巡视,查找典型错例。小组展示。展示典型错例,引导辨析:移的距离错了、图的位置反了等情况。

【有了前面深入探究,为此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自主探究,使学习更有挑战性,学生能拾阶而上。】

4、完成蓝灵鼠的要求,展示学生作品。

四、训练应用

完成书中练一练1—4题。1、2题趣味性很强,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3、4针对重点难点训练,巩固新知。

最后,增加游戏题,设计格罗斯方块练习,让学生说平移格数,在玩中巩固新知,寓教于乐。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仍然增加了“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这些内容”,只是把“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所谓图形的运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位置发生变化(合同运动);二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相似运动)。1.从学生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的变换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电梯、地铁列车在平行移动;钟面指针、自行车轮、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运动;许多年画、卡通动物、建筑物的形状具有对称性。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我们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并确认图形的一些性质,有助于学生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提高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体会研究图形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2.从数学发展的角度来看1872 年,德国大数学家克莱茵发表“爱尔兰根纲领”的演说,这个里程碑式的论断,改变了近两千年来人们用静止的观点研究几何的传统方法。与静态地研究图形与几何的性质不同,图形的变换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图形与几何的性质,欣赏与设计图案。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以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综合考查的重点,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角等),或整个几何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解答这类问题时,在观察几何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探索并发现一些几何性质,相互关系及规律,学生要解答此类问题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解题能力,并且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函数思想及分类讨论等各种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借助动态思维的观点来分析,不被“动”所迷惑,从特殊情形入手,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抓住静的瞬间,以静制动,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找到“动”与“静”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运动中的各个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图形运动的教学,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寻找解题思路,自觉使用数学思想方法,“以动求静”、数形结合、函数思想、图形的运动是新课程的热点,也是学生发展的重点,让我们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体验、把握、认知数学知识,应用数学、创新数学。

下载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旋转与平移教案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微格课教案(西师版) 《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

    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旋转与平移教案

    旋转与平移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70页和议一议,第71页课堂活动1、2、第72页练习十六的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能正......

    平移与旋转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讷河实验小学赵铁成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及日常工作学生生活,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

    平移与旋转教案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与旋转”一节。一、说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

    平移与旋转教案

    平移与旋转教案 三里畈小学雷素娟 教学目标: 1、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能通过比较平移前后两个对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