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能性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能性教学反思》。

第一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那就是要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高效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 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教 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 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射线和角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直线、线段、射线的形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较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三种线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得到了圆面积公式,并有机的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教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之后,针对“1840,1949,1999”等年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适时出示当时的片断。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然而,一味地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开拓了思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综合利用。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我认为,更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创新。

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内,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绝不能搞花架子。运用好的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智力,而不能把它们变成课堂教学上的娱乐,或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演示方法和学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教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形象演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教师点拨等等,并长期成为一种教学思路、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泸溪县明德小学:李春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条更加科学便捷的道路,那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4页认识厘米单元《量一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如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我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

浅谈利用应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是我们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一节课中,只有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多层次思维。现将工作中的点滴总结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运用画面展示,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创设的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进学习情境中来。例如:在教《 7 的乘法口诀》一课,先利用课件展示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 7 个小矮人住地之所见: 7 个碗、7 个杯„来引入,课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感到悦耳目、乐心情,知情融合、起到了以兴趣怡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而运用多媒体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例如:2011年十月份举行的龙岩市小学数学观摩评优活动中,由上杭古田中小的廖老师执教的四上《垂直与平行》一课,针对 “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中知识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她利用多媒体可视性,多平面的优点,创设了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的情景,让学生猜这两根小棒会落在哪儿?(多媒体出示小棒往桌上落的情境图)老师提示:桌面和地面都可以想象成一个平面,那么(多媒体演示小棒落下后的三种情况:桌上两根,地上两根,桌上一根地上一根)这三种情况中,哪一种情形的小棒是落在同一个平面内?学生积极回答,顺利的突破了教学中这一枯燥难解的概念题,并且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从感官上了解了现实空间是有各个不同的平面的,是多维的,她的教学取得了听课老师和在座专家的一致好评。教过四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互相平行、互相垂直这个知识点是个瓶颈,学生针对这一两个难题80%不理解,基本上对知识点是进行强调式或背诵式的记忆,考试时同类知识点的判断题学生更是模拟两可,老师讲评时更是一遍一遍地强调,可是再考时还是一样出错。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在空间建立有多个“同一平面”的直观表象,没有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廖老师结合多媒体解决了这一数学难题,为我们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多了一个典型范例。

三、运用多媒体,促进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多媒体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并播放小精灵的温馨提示: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变”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但它们又有个共同点,就是先按高(多媒体闪烁各个方法中图形的高)剪下图形,再平移后拼出长方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课件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了解到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了新启示,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达到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静态画面如挂图、插图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如动画、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投入到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统计》一课,课本出现的是有红绿灯的十字交叉口,要求同学们观察并统计多少,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我采用自录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让学生观看并要求统计出这段时间十字路口出现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十字路口车辆多且杂,学生边看边数,有些会叫“太快了”“汽车又漏掉了”“老师,重新看一遍。”,手忙脚乱,根本来不及统计。看看他们的练习纸,有些只统计了汽车,有些虽然统计了好几种车辆,但都没有统计正确。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按小组想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对的统计出这段时间十字路口的车流量呢?在视频的冲击,学生独个无法进行统计下,学生交流,学生合作就自然而然的衍生出来了,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分类合作学习,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时如选用一些同学的作业进行呈现、好的进行表扬,不足的让他自己发现或让其他学生点评,有时还能发现一些隐性的创造性思维。这样,让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反馈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运用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用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之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二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课,学生兴趣就迅速地被激发起来,导入新课,新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摸球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组活动,根据要求自己设计方案,小组内摸一摸,验证结晨,再一次体验升华。教学至此,学生体验到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就显得顺理成章,轻松自如了。学生初步体验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来做一判断,再找找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拓宽思维 ,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还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设计了一个帮超市老板设计一个抽奖箱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束本节课,延伸到了下能课可能性的大小。总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要玩中学,学中玩,觉得轻松,愉悦。

一节课的种种设计,无非是为了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通过本节的反思,让我认识到每一课都要尽心精心设计,设计环节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接受效果着想,那么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组活动时,老师没有把步骤和学生说明确,学生开始觉得不知所措, 后来 老师走下去,帮助学生,及时补救过来了。

可能性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5—106面

[教学片段]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3个黑棋子、5个白棋子,分组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然后汇报。)

生1:我们摸到的白棋子多,黑棋子少。

生2:我们组的结果也他们一样。(正当我要组织学生讨论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3:老师,我摸的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一楞)

师:哦!不一样,那你说说。

生3:我摸到黑棋子多,白棋子少。我试了两次。

师:那你再试一次,好吗?(我把他的纸盒摇了摇,又让他重新试了一次,结果摸到的黑棋子少,白棋子多。再试了一次,还是一样的结果。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

师:刚才,全班52个同学,有51个同学摸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小。

师:有一个同学摸到的结果和我们不一样,这又怎么解释呢?

生1:他可能把棋子放下时没有摇一摇,又摸到了同一个棋子。

生2: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说明他很例外。

生3:这种情况说明他很幸运,好象中了奖。(学生笑了,刚才那位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评析或反思]:

1、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

教学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这样容易引领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也就能让课堂非预设生成的问题变得精彩。片段中,老师面对生成的问题没有简单地“裁决”,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也因此成就了无法预测的精彩。

2、关注生命的灵性,生成对话资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教师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生命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上例中,教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对话,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探讨,是学生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得以闪动。

3、搭建辩论的平台,实现个性张扬。

数学学习中,仅仅会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上例中,教师并没有示意学生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辩一辩,说一说,,从而让每个个体在辩论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使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了人格平等的精神交流,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处处彰显生命个性的色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3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4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他们说:“其他班这会儿在上课哦!”于是,他们很快安静下来,嘴唇抿得紧紧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进入了会议室。来到会议室,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后,他们很兴奋,忍不住要说说话。我说:“聪明的孩子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儿。”(这句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了。)“这会儿我们该干什么呢?丁老师建议你们呀,静息,安安静静地等待听课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三(2)班同学给其他班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吗?”“好!”声音响亮而有自信,真棒!一会儿,教导主任陈老师来了,再过一会儿许多数学老师来了,又过一会儿,蒋校也来了,之前知道蒋校是教数学的,因此我还挺希望他能来帮我听听课,给我指导指导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有很多问题,但纯粹自己进行反思,有些问题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进行自我反思。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我自己理解也并不透彻。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时候,如果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数据该和学生如何解释,如何处理这种不理想的数据呢?由于在试上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心想这种可能性很小,应该不会那么巧出现吧。但往往最怕出现的情况,它偏偏就会出现。这不,第二小组在装有三红三黄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红球,6次黄球,看到这组数据,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只好请学生先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而为什么忽略,后来也没有和学生说明。这怪我考虑不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也告诉我,想到一个问题,不能拖着不解决或者回避,而应该马上着手解决,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

猜球这个环节,是我最纠结的一个环节,原本以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却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1号袋放两红四绿的小球,2号袋放四红两绿的小球,3号袋放四红两黄的小球。从中任选一个袋,猜一猜是几号袋,用摸球的方法进行推理猜测。第一次摸出绿球,有学生居然说能判断肯定是1号袋了,还有学生说是2号袋,但就是没人说要排除3号袋,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自己说排除3号袋。我追问:你能确定是1号袋吗?(不能)你能确定是2号袋吗?(不能)那你能确定的是什么?(1号袋或者2号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几号袋,最后还是我进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红球,现在你能确定是几号袋吗?(不能)第三次摸完后你能确定吗?居然大多数人认为可以了。这下我急了,我们之前摸20次,题目中也有一题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数很多时,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比较多,才能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在只摸了三次,能确定吗?这下,学生好像听到我的语气是怀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说不能,但到底为什么不能,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想来,学生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全在于我没有在之前的环节中强调摸许多次才能判断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几次的,但由于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清楚,我急于把结论告诉他们,于是那个原本设计好的计划没有实施,因此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试上时,猜球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课时能把两题连线题做好就不错了,还有一题思考题就留着给学生课后思考。但没想到,今天猜球环节结束时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今天学生小组活动时特别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较试上时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逼着我课上就要解决那道有难度的思考题。所谓有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把圆划分成几个“扇形”。在这道题上我思考的不多,没有给学生“铺路”,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最后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黑板上进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这道题简单结束。这里的处理非常粗糙,课后问了蒋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结合蒋校的点评再次反思。

1、巡视发挥作用,不慌不忙处理偶然性第二小组摸球时,我巡视过他们一组的情况,虽然觉得数据“奇怪”,但没有给予指导,继续让他们进行实验。蒋校提出教师巡视就是为了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努力寻找有利于这堂课教学的数据资料。在发现第二组数据异样时,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一次实验,挑选比较合理的数据汇报。集体交流摸球情况时,发现这组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我居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比较温柔的)“第二小组有没有偷看?”其实这种偶然性绝对是存在的,但当时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我明显感到自己有点慌了,于是请学生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蒋校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慌,为什么要忽略,应该要解释,不然学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偶然现象。设计这个活动时,我要求摸20次球,现在想来如果摸40次,数据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小一些。

2、巧用错误资源猜球环节,看到我第一个摸出绿球时,有学生说是1号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们说的是“一定不是3号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们引到我的思路上来。蒋校说,其实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如果是学生说,那效果比教师说要好。这里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举手在反对,那就让学生说,让他们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反思这个环节,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我对学生还不是非常信任,我担心他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发现错误后,我急于纠正,却忽视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会犯错,但也会纠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犯错——反思——纠错的过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蒋校建议练习题的第二题连线题可以不用,换一个超市里的转盘图片,根据图片请学生说明转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这样给学生一个表象,学生在设计最后一题思考题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了。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思维才能层层深入。否则直接让学生设计转盘,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难,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扇形”是什么意思。只有几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画出扇形。如果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做转盘,在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代表奖品的各个区域,再进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听了蒋校的建议,我有一种再上一次这堂课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握适时地进、大胆地退,给学生辩论展现的机会,再加入这些设计,我想这堂课一定很精彩!

最后要夸一夸我们三(2)班的孩子,举手非常踊跃,思维也很活跃,只是我还需要修炼,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11月2日)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6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 这一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概率知识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6~107例3、例4、例5;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84、85页)出现的,从而相关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通过“猜想—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主要是“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以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防止试验的意外,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老师准备材料时特意让学生从“黑球9个、白球1个”这样特殊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案例片断简述

[现象]真的意外吗?

老师在一个盒子里放入3个黄球和1个白球,问:如果连续摸10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7次摸到黄球,3次摸到白球。

生2:我猜是8次黄2次白。

生3:我觉得是9次黄1次白。……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猜?

生:因为盒子里黄球有3个,而白球只有1个,所以我觉得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猜得合理?(生齐喊:摸摸看!)

教师指名让一个学生上来摸,其他学生记录。最后,大大出乎意料,结果竟然是7白3黄。

教师非常尴尬……

[分析]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与“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于10次摸出来全部是黄的都有可能。试问:如果这10次摸出来结果真的是黄的要多,那么学生就验证了黄的摸出来可能性要大吗?学生就没有问题了?难道用摸10次的结果就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吗?

[现象]“统计”是好办法吗?

1、教师在盒子中放入1个白球和3个黄球,请学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结果会是怎样?

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后问:要知道谁的猜测比较合理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摸10次,请先摸好的组上台将数据填到汇总表中。

4、观察汇总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统计总数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分析]用全班汇总结果分析而把某一组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掩盖起来,这样的教学表面看似乎没有了问题,学生不管摸出来情况怎样,只要最后一统计汇总,你的个别意外得服从全班统计的结果;但是从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存在摸出来白的反而多这种可能,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这对学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说是一大遗憾。

三、教学思考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验证”吗?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毕竟因果关系更习惯,逻辑思维更清晰。对错误概念的研究显示,一些错误概念(如预言结果法:将概率很大等同于一定会发生,概率很小等同于一定不会发生,50%概率等同于“不知道”或“不能决定”。)都与因果思维有关,它们顽固而难以改变。

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简单地用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猜想-验证”模式教学,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际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来的黑球要多,但实际上师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球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

可能性教学反思7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对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到了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

可能性教学反思8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可能性教学反思9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在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近,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有条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平,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近,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由于这方面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由猜谜的形式导入,当同学们猜中后,以此作为奖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周二班会课选节目作为情境创设,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情况,明确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接着出示分别装着黑白棋子的盒子,通过操作,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明确事件发生可能性与其数量多少有关。通过这两个活动后,趁热打铁,进行巩固练习,从同学们的反馈情况来看,掌握效果教好,就连平日里几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在积极的举手发言。

课后回顾整节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导入环节用了两个谜语,略显多余,可将后面的小谜语去掉。

2、举例应切合实际情况,对于例题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优化。

3、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数学课堂应注重于教会学生方法,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如果将第二个猜黑白棋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4、巩固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题型设计应有针对性、层次性。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第三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在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近,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有条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平,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同时,也让学生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这一过程,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创设四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上课伊始,我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抽奖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各种可能性的事件来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虽然学生在以前没有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但在做判断的时候准确率高达100%,这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所以在教授新课时还应多了解学生,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这样才是事半功倍。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让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体会可能性是有大有小。

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获一等奖的人数多吗?获哪种奖项的机会比较大?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从整堂课来看,我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比较到位。同时,我又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熟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并能乐于、主动地去探究与学习。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最后通过本科组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我通过让学生小组进行摸球,收集数据,比较、分析数据,证明了刚才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还安排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足球比赛前,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判断双方队员的位置;打乒乓球时通过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只手来选择由谁先发球;下棋时通过扔色子来判断谁先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游戏更加的公平。

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是按我所设定的程序进行,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的情况,我觉得自己还应准备多些材料以备所需,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我觉得在分析总结数据时最好让学生或是小组长自己先来汇报,然后再一起进行总结,这样可能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可能性教学反思4

可能性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基础上是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足球比赛决定由谁开球的视频,由一句“你认为抛硬币决定由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由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让学生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含义,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断追问中引发矛盾冲突,在试验中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标指出:“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问中,通过每组每人抛两次硬币的`试验,出现了三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发矛盾冲突,使学生开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对问题开始进行理性地思考。然后通过数据的继续累加,使学生由原来的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试验结果与1/2相差较大,逐渐开始认同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这一试验结果。学生开始由“半信半疑”转为“逐渐接受”。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数据的累加,以及历史上著名的试验,已经由“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转化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了1/2”,这一变化不是教师生拉硬拽,强行让学生认同所要的结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一次次的数据累加中,积累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同。通过学生的比较和想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在数据的不断变化中,学生真正明白“相等,原来就存在于不断逼近一半的过程之中”,实现了由上万次的“试验频率”向“一次”试验概率的回归,同时也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与1/2相差很大,与1/2接近,与1/2相等三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在回答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可能抛硬币时用力不均匀;有可能是硬币正反面的质量不同;有可能抛硬币的手感不同,但是没有谈起有可能抛硬币的次数太少的原因。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适当地给予学生思考的一些时间和空间,如果在课前告知学生每人抛10次硬币和每人抛两次对比,学生也许就能想到是由于抛硬币的次数不同导致出现的结果不同。

可能性教学反思5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6

在设计《摸名片》这一课时的时候,立足于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愉快的体验。现简单反思如下

1、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本课设计了让学生摸扑克牌,进,先让学生从盒中任意摸一张,看看能不能摸到黑色牌,进行男女生比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扑克游戏,然后汇报摸扑克的结果。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由于有了疑问,下面的学习就更具有实效性,学生会主动地对出现的各种摸扑克现象进行推想,验证。这样,整个教学就成为“猜测——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的思考更深入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体验、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能性教学反思7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可能性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平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平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平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可能性教学反思9

“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教学中,我努力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我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粉笔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摸粉笔,凡是想摸的尽量让他们摸,在许多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粉笔,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粉笔?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其他颜色的粉笔。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本节课教学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

1.应该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我举出的例子如:美国发生大地震;每天都有人出生等,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太远。应该放手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真正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2.情感教育与评价激励做得不够。

在谈到美国可能发生大地震时,没有对地震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联想到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一带而过,没有对学生适时的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应该适时的给学生课堂即时评价,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厉害了”“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这样会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亲和性”的学习材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在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喜悦的同时,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后归来,细细回想,本节课有几个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创设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转硬币”活动,让学生猜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有趣的“摸球”游戏中,我把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小球,并将放小球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如“在一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来摸一摸,如果再请同学来摸,还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在二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愿意实际摸一摸?”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条件,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如,在四个袋中摸球,在哪个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么颜色。

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学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又让学生运用它们进行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那么学生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课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量观察、猜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的体验。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充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如根据要求涂色,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一题有多种涂法;再如出示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通过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能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维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新知识的理解体验一次比一次升华,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在整堂课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抓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生形成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意识;体验到了身边很多事物与数学有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以及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身边事物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整节课中,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体中感悟,应用中升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智慧,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课,学生兴趣就迅速地被激发起来,导入新课,新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摸球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组活动,根据要求自己设计方案,小组内摸一摸,验证结晨,再一次体验升华。教学至此,学生体验到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就显得顺理成章,轻松自如了。学生初步体验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来做一判断,再找找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拓宽思维 ,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还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设计了一个帮超市老板设计一个抽奖箱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束本节课,延伸到了下能课可能性的大小。总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要玩中学,学中玩,觉得轻松,愉悦。

一节课的.种种设计,无非是为了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通过本节的反思,让我认识到每一课都要尽心精心设计,设计环节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接受效果着想,那么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组活动时,老师没有把步骤和学生说明确,学生开始觉得不知所措, 后来 老师走下去,帮助学生,及时补救过来了。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一、源于生活导入,

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

不足;应照顾到全体学生。

改进措施;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第四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然后通过摸球的游戏,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推理。如果带着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上课,就是再多的活动,再有趣的游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动改成一次比赛。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一组要摸黄球,一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黄球多还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组在不知道两种球的个数的情况下,学生对比赛结果产生了质疑,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赢的一队一定是黄球放得多,但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必竟谁也不知道这个袋子里究竟有几个白球和几个黄球。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学生走入了下一个探索环节,让探索活动有了思考的内容,这次活动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动得出的结论,去解释比赛输赢的原因,解开袋子里球的秘密。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但是在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理想,需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课中,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比如:袋子里装的是5个红球5个黄球,猜猜摸到哪种球。学生通过猜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可能性。这种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研究所得的,这样比起教师直接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在新课设计过程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题引入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两个抽奖箱,一个摸出的'都是黄球,一个摸出的都不是黄球,学生对抽奖箱产生了“怀疑”,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课堂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认识。我创设了父亲节给父亲选礼物遇到难题,最后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学习趣味,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有小部分孩子参与游戏环节的机会较少,没有关注到全体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3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平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平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平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5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6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真”

从课堂的导入到活动三的教学素材,一切均来源学生的活动经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自然。

2、重设抽签活动,体验数学的“魅”

通过让学生重新设计抽签活动的公平,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即四年级的游戏公开),进而结合折纸、画线图等形式来充分理解1/2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在不由自主地设计中建构新知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教育的无穷魅力,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比较抽奖方式,实践数学的“动”

数学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再次强调了学生“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选择抽奖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观察、比较的活动能力,并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感受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尽管可能性较大,但仍有不确定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7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他们说:“其他班这会儿在上课哦!”于是,他们很快安静下来,嘴唇抿得紧紧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进入了会议室。来到会议室,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后,他们很兴奋,忍不住要说说话。我说:“聪明的孩子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儿。”(这句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了。)“这会儿我们该干什么呢?丁老师建议你们呀,静息,安安静静地等待听课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三(2)班同学给其他班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吗?”“好!”声音响亮而有自信,真棒!一会儿,教导主任陈老师来了,再过一会儿许多数学老师来了,又过一会儿,蒋校也来了,之前知道蒋校是教数学的,因此我还挺希望他能来帮我听听课,给我指导指导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有很多问题,但纯粹自己进行反思,有些问题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进行自我反思。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我自己理解也并不透彻。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时候,如果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数据该和学生如何解释,如何处理这种不理想的数据呢?由于在试上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心想这种可能性很小,应该不会那么巧出现吧。但往往最怕出现的情况,它偏偏就会出现。这不,第二小组在装有三红三黄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红球,6次黄球,看到这组数据,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只好请学生先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而为什么忽略,后来也没有和学生说明。这怪我考虑不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也告诉我,想到一个问题,不能拖着不解决或者回避,而应该马上着手解决,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

猜球这个环节,是我最纠结的一个环节,原本以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却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1号袋放两红四绿的小球,2号袋放四红两绿的小球,3号袋放四红两黄的小球。从中任选一个袋,猜一猜是几号袋,用摸球的方法进行推理猜测。第一次摸出绿球,有学生居然说能判断肯定是1号袋了,还有学生说是2号袋,但就是没人说要排除3号袋,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自己说排除3号袋。我追问:你能确定是1号袋吗?(不能)你能确定是2号袋吗?(不能)那你能确定的是什么?(1号袋或者2号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几号袋,最后还是我进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红球,现在你能确定是几号袋吗?(不能)第三次摸完后你能确定吗?居然大多数人认为可以了。这下我急了,我们之前摸20次,题目中也有一题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数很多时,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比较多,才能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在只摸了三次,能确定吗?这下,学生好像听到我的语气是怀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说不能,但到底为什么不能,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想来,学生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全在于我没有在之前的环节中强调摸许多次才能判断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几次的,但由于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清楚,我急于把结论告诉他们,于是那个原本设计好的计划没有实施,因此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试上时,猜球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课时能把两题连线题做好就不错了,还有一题思考题就留着给学生课后思考。但没想到,今天猜球环节结束时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今天学生小组活动时特别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较试上时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逼着我课上就要解决那道有难度的思考题。所谓有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把圆划分成几个“扇形”。在这道题上我思考的不多,没有给学生“铺路”,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最后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黑板上进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这道题简单结束。这里的处理非常粗糙,课后问了蒋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结合蒋校的点评再次反思。

1、巡视发挥作用,不慌不忙处理偶然性第二小组摸球时,我巡视过他们一组的情况,虽然觉得数据“奇怪”,但没有给予指导,继续让他们进行实验。蒋校提出教师巡视就是为了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努力寻找有利于这堂课教学的数据资料。在发现第二组数据异样时,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一次实验,挑选比较合理的数据汇报。集体交流摸球情况时,发现这组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我居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比较温柔的)“第二小组有没有偷看?”其实这种偶然性绝对是存在的,但当时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我明显感到自己有点慌了,于是请学生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蒋校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慌,为什么要忽略,应该要解释,不然学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偶然现象。设计这个活动时,我要求摸20次球,现在想来如果摸40次,数据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小一些。

2、巧用错误资源猜球环节,看到我第一个摸出绿球时,有学生说是1号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们说的是“一定不是3号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们引到我的思路上来。蒋校说,其实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如果是学生说,那效果比教师说要好。这里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举手在反对,那就让学生说,让他们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反思这个环节,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我对学生还不是非常信任,我担心他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发现错误后,我急于纠正,却忽视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会犯错,但也会纠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犯错——反思——纠错的过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蒋校建议练习题的第二题连线题可以不用,换一个超市里的转盘图片,根据图片请学生说明转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这样给学生一个表象,学生在设计最后一题思考题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了。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思维才能层层深入。否则直接让学生设计转盘,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难,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扇形”是什么意思。只有几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画出扇形。如果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做转盘,在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代表奖品的各个区域,再进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听了蒋校的建议,我有一种再上一次这堂课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握适时地进、大胆地退,给学生辩论展现的机会,再加入这些设计,我想这堂课一定很精彩!

最后要夸一夸我们三(2)班的孩子,举手非常踊跃,思维也很活跃,只是我还需要修炼,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11月2日)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9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1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地整合数学资源。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基本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主题图、例1、例2的情境图以及练习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例1之前,我先设计一个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动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主题图的教学充分挖掘多种“可能性”。例如节目形式的可能性、选择节目方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选中节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内容,尤其“可能”、“不可能”与“一定”之间会因情况变化可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课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对比还掌握得更好。

2、灵活地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课中通过猜想、实验、分析、运用,充分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还会运用可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2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二、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谢谢!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次区公开课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的前期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一次试上: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第二次试上: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次试上: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试上: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习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五次试上: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习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最后一次上课: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第五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3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可能性教学反思4

《可能性的大小》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108—110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我们知道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并能用 “可能 ”“不可能”“一定”这样的词语描述这些现象。本课时的学习主要是在二年级的的基础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经常”“偶尔”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用数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整节课的设计,我贯彻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这一主线,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时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三、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四、实际应用、拓展

1、幸运大转盘。(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小小设计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中奖的机会变大呢?)

3、操练场——连一连。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强调重点字词的的理解)

4、你说说,我说说(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描述)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参与评课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实在获益良多。

首先肯定的评价让我深有感触。具体摘录如下:

1、体现了较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结束后,通过观察摸球情况统计表,反问刚才猜选黄球的学生,现在让你再选一次,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白球)师追问,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通过质疑、推理、验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

2、体现了个人的教学机智。在“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环节

中,(盒子中装了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闭上眼

摸出1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结果?请列举出来。)

老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学生根据“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

小”的规律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少.

接着,小组开火车试验摸球,结果出乎意料:小组共8人摸球,黄球4次,白球3次,红球1次。教室里马上出现的了3——5秒钟的停顿,包括上课的老师、同学,以及在场听课的老师。这时老师及时反应:不对啊?同学们,怎么跟我们刚刚猜测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时候,一学生反应:“继续摸!”好及时的三个字,马上激发了所有同学的思维活跃性,重新启动了课堂。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下,得出只有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结论。经过这一停顿,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冲突”,而且很好的拓宽了学生动思维广度,让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庆幸这次课堂上出现的“插曲”,虽然有点“险”,但在老师与同学的默

契与机智中及时“化险为夷”,这不仅锻炼了我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也为我积累了难得的教学经验。

3、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生活照、校园实物等),

让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4、“操练场——连一连”,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判断数据与文字表述之间的对应

关系后,动笔进行匹配连线的书面练习作业的;能够强掉圈出重点的字词。

5、“幸运达转盘”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的知识,去理解、

分析商家促销活动的营销策略的;“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按“顾客”的意愿,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设计抽奖转盘。

另外的一些改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包括下面几点意见:

1、适当调整教学容量,把握课堂时间,不宜拖堂。

2、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耐心听别人发言”。

3、板书设计可以把纵向的结构改为横向结构,找准清晰与简洁的平行点。 最后廖胜斌老师小结了这次水藤片青年教师展示课的情况,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积累给予了肯定,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把年段内的知识点了解透彻,站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抓好平时课堂的学习习惯培养,如坐姿,倾听的习惯,回答问题的组织性等等,像“圈出重点字词”的良好听课笔记习惯,值得提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找准新知识切入点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反思再三,《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对我来说是又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突破。我深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往后数学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成绩。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的黄白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摸奖游戏——闯关游戏”等四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也曾经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两个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2)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时,要提供更详细的材料。

这堂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可能性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强调要在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更加明显,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在玩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能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验新课标的理念: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由生活中来,并注重应用.

教学时,创设抛硬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可能性"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又设计了直观的"摸球"游戏,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可能性,并开展"小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玩中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动"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让学生边玩边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获得个人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生:熟悉,都是我们自己折的。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是的,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那么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生: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

(培养观察能力。)

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学生: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生:一定、不一定。

(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学生:(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在生活中学数学。)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

1)太阳从西边生起。

2)每天都有地区下雨。

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

4)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问题讨论”

(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巩固所学知识)

三、知识拓展

1、指名读一读。

2、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

可能性教学反思8

教学活动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师:老师带来一个大盒子(都是白色球),里面有很多的球,老师想请同学上来摸一摸,看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可以吗?

(教师让多个学生上来摸球,摸的都是白色的。)

生:都是白球。

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生:因为盒子里可能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教师打开盒子,结果发现全部是白色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一定性。

教师板书:一定

教学活动二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红球,如果让你任意摸一个,会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老师在袋子里又放入一些黄球。这时候会摸出白球吗?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也猜测得非常正确。像这样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

教学活动三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放有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如果让你从中摸一个,可能摸到什么球?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师发纸)。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测,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游戏的规则是:先请第一个小朋友摸出一个球,看准颜色后在记录单上作记录,如果是白球,就在记录单上写A,如果是黄球,就写B。然后放回去,再让别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数要达到20次。注意: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再放回盒子;摸的时候,轮流来,不要争,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团结协作,互相谦让。

师:当游戏停止时,各组统计一下黄球、白球分别摸到了几次,填在记录单上。看看通过摸球,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一)、小组活动开始,学生轮流摸球,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摸球结果。

生1: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2: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3:我们组和他们的结果一致。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盒子里因为黄球与白球的个数不一样多,摸出来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样。黄球多,摸出来的次数就多;白球少,摸出来的次数就少。也就是说,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

教学活动四

师:发给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4个球,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从中

摸一个,看出现什么结果?(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生1:摸球到白球多,红球少。

生2:我们摸到的红球多,白球少。

生3:我们摸球到白球多,红球少。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摸球实验,知道因为盒子里白球多,红球少。摸到红球多的同学太幸运了,这种可能性极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体验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这些情况的出现,而且能用今天学习的数学推测生活中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反思:

1.一开课,通过学生的“摸球猜球”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新知做铺垫,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

2.对儿童来说,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3.有了“可能性的大小”的初步知识,通过练习,加深了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从学生情感体验看,他们仍对小组合作的摸球游戏意犹未尽,再次摸球,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4.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可能性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第一次区公开课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的前期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一次试上: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第二次试上: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次试上: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试上: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习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五次试上: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习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最后一次上课: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真”

从课堂的导入到活动三的教学素材,一切均来源学生的活动经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自然。

2、重设抽签活动,体验数学的“魅”

通过让学生重新设计抽签活动的公平,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即四年级的游戏公开),进而结合折纸、画线图等形式来充分理解1/2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在不由自主地设计中建构新知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教育的无穷魅力,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比较抽奖方式,实践数学的“动”

数学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再次强调了学生“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选择抽奖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观察、比较的活动能力,并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感受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尽管可能性较大,但仍有不确定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

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于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下载可能性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能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一章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 教学反思: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

    教学反思:可能性

    教学反思:可能性 在教学中,充满了许多可能性,现在来看看吧!《可能性》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巴图巴格那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用彩中奖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