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时间:2019-05-13 01:3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第一篇: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2014年10月23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记者 张滢

今年9月,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直到退休,还能做些什么?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名普通教师,以自己一项持续36年的研究,向世人郑重回答上述问题。

今年9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一个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这样的评价意味着什么?这36年,李吉林到底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情境教育以钻研教学为基础

“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1978年,历经“文革”劫难的李吉林重返讲台。已经成为特级教师的她,为了继续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一改长期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惯例,主动要求教一年级。

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整整60天反复学习拼读拼音字母。想识字的孩子就是识不到字,难受极了。

要改变,得靠教师主动创新。可在当时而言,几乎不可能。受社会现实影响,教育的元气还没恢复,普遍的教学状况非常糟糕,许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

“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都怕犯错误,犯政治错误。”为了学生,李吉林管不了那么多。单一识字、封闭教学的起点太低,延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就“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拿定主意的李吉林“出手不凡”,做了就连现在许多教师都想做而又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给学生编写补充教材。条件很简陋,铁笔刻蜡纸,小学10个学期编了10本,教学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

随后,受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的启发,李吉林尝试让学生通过在情景中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

课余,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读到关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述,她由“景”入“境”,领悟到儿童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情感与客观外物。她把学生带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春天,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秋天,带孩子们去捡秋叶,留下“秋姑娘的影子”;寒冬来了,去感受“冬爷爷的礼物”„„

等学生上了二年级,李吉林创造性地开发出“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独创作文样式。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写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越写越快乐。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吉林所教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集——《小学生观察日记》,学生的作文还上了《人民日报》。

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李吉林抓住了一个“美”字。通过学习美学、借助美学的方法,她又着手改革阅读教学,在阅读课上引进音乐等艺术内容。

眼下,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文革”余风未去,人们在家里听音乐都要压低音量,怕引来祸端。课堂上放音乐、欣赏图画?按照李吉林的话说,“那是会让人惊讶而不安的”。

是学生的变化给了李吉林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自信:“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艺术的介入,语文课还可以上得这样精彩。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有时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施建平,现任南通师范二附小副校长,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1980年,师范毕业的他原本无心从教,一分配到学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补习班“挂了号”,准备考上大学后立马走人。1981年,校领导派他到李吉林所带班级跟班学习,他搬把椅子坐教室最后一排,把李吉林的语文课一堂堂听下来。这一听就是两年,四五百节课,如痴如醉。慢慢地,他再不说要走,还拜李吉林为师,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加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团队。32岁那年,他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情感与认知结合是核心理念

“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缺陷。”

李吉林的教改实验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仍然有些人认为,不用统考这把尺子去衡量,李吉林的教改实验就没有说服力。

1983年,5年一轮的教改实验结束,李吉林所教的五年制小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六年制小学生一起参加升学统考,合格率100%,四分之三的学生考上了省、市重点中学。经学校所在的崇山区教育局统计,学生作文优秀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2倍,阅读优秀率则是全区的5倍。不久,南通市教育局又进行了语文10个项目的测试,学生成绩优异。

一轮成功的教改经验,让李吉林有了底气:情境教学研究绝不意味着仅仅对教学本身反复钻研、选择教法,关键还要做到“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你应该形成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至理论体系!”1980年,在一次学术活动中,我国著名的苏俄教育研究学者、翻译家、教学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看完李吉林提交的参会论文,主动跑来找她,热情称赞她的教改实验,并给她指导,还说了上面那句让她振聋发聩的话。

以前,李吉林只是做到哪里想到哪里,杜殿坤教授为她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情境教学”既然是她的主张、她的实践,那么她就得负责任地向别人阐释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李吉林从不讳言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我只有中师学历,要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到的东西,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实在是一个痛苦又艰苦的过程。”

不停地“思考”、“实践”、“学习”、“概括”,李吉林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进而渐渐长大的过程”。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联,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兴趣为前提,使注意、好奇、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和儿童的思维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真实生活,积累感知材料,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习。

这些思想构成了情境教育最原初、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知识观、学习观,也揭示了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第一轮教改实验班毕业后,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李吉林情境教学思想的发端。

“情境教学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在我国教学论界泰斗级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看来,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西方认知学派活动学说更偏重认知、科学领域,相比之下,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块缺陷,为教学艺术认识论的探索,做了既富开拓性又实实在在的工作。

全方位多学科架构理论体系

“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

出乎很多人意料,甚至超出了杜殿坤教授的预期,情境教育发源于语文学科,但却没有就此止步。

思想品德、数学、科学、音体美„„李吉林将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科特定的儿童学习规律,提升为各学科适用的一般规律,并基于此提出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等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其后,她又引导各科教师把“五要素”与学科特点、儿童特点两个要领结合起来,提炼出各科情境教学的要素和原则。

提炼的过程,慎之又慎。情境数学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当年学科实验的参加者、南通崇川学校副校长柳小梅回忆,“李吉林老师直接参加我们数学老师的备课活动,听课、抓典型课例研究、分析,历经8年之久,才提出‘让数学与生活结合’等3项主张”。

作为团队带领者,要将实验拓展到各学科,急需共同的理念,提出统一方略。2000年,李吉林从“教育空间、心理距离、强化主体、创新实践”四方面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情境教育也最终实现了“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这一螺旋上升的理论建构过程。

此时,作为一条隐线,情境教育的一些基本学习观也在李吉林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并把“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在操作层面,她提出“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共通体验与合力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在沟通学习者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经验、兴趣、先前知识之间的重要作用。

“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实践探索,形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操作系统,知识与情境依存,儿童与情境互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看来,知识与儿童的学习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也是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

李吉林认定,“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目的是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于是,她又把开发情境课程作为目标,希望以此走向大众化。

“学科情境课程、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过渡课程、源泉课程这四大领域,为儿童的学习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学习生态,构成了一个使儿童(及其身心和经验)、知识和日常生活镶嵌于其中的真实情境。”谨慎的李吉林基于1978年到1996年——18年的局部课程实践,一直到2000年才作出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以过渡课程为例,每逢新学年伊始,情境教育实验班、实验校都要在一年级开设过渡课程。其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缩减每节课授课的时间;变换授课的形式,拓展户外活动的时空;室内短课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南通师范二附小教师唐颖颖带过好几届一年级,对过渡课感受很深:“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过渡课不仅是授课时间的缩减、授课形式的变换,也不仅仅是把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加再平均化,更重要的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镶嵌以及自信心的培养。过渡课程,是扶持和引领儿童跨过第一道基础教育长河上的学习之桥。”

情境课程理念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和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平台。

随着情境课程的建构和研究,李吉林还进一步提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及原则。至此,情境教育内含的儿童学习观愈见清晰。

引领并与学习科学保持共振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

20世纪80年代末,全美教育研究会(AERA)时任主席、美国心理学家瑞兹尼克,在1987年一场名为《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著名演讲中提出,日常生活情境有别于学校情境,日常学习或称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存在差异。由此,掀起了国际学术界知识观更替的风暴。随后,以此为代表的情境知识观成为新的知识观主要取向之一。此时,学界才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习中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作用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发端比瑞兹尼克的演讲整整早了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经研究认定,李吉林对情境教育的理解和探索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难能可贵的是,李吉林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假设,而是通过30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使得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

“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学术建树最为困难的群体。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他们普遍缺乏反思的自觉与深度,因而他们的教育实践也就相应缺少学术的支撑和理论的烛照。”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认为,李吉林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做到了一句朴素的话: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早起步并不意味着可以早停步。脑科学是21世纪国际重大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如何认知以及与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近年来,李吉林加紧吸收脑科学研究成果,为情境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给养。

以情境教育“以情为纽带”为例,在李吉林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由此形成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情绪智力对儿童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都会产生影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丁锦宏等人,曾以自主神经活动重要指标之一的“心率”作为采集指标,对情境教学与非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研究。测量与分析表明,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一个主旋律”——“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的发展”,“三部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8个台阶”——8段艰辛的探索历程。回首36年探索历程,李吉林觉得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这篇发表于2013年《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章,是李吉林求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文、结合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产物,更被她视为情境教育研究重新出发的标志。

获得首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想到的首先是责任。情境教育的未来该怎样走?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怎样进一步完善、充实、周密架构?儿童面对未来社会的变幻、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学习该如何及早为他们打下基础?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李吉林总是处于思虑中。今年9月底,李吉林所在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专门聘请多名学者作为顾问、特约研究员。在她看来,此举不仅是情境教育研究力量的一次充实,更显示出欢迎和吸纳各个研究层面的志同道合者携手“迈向新境界”。

这个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古稀老人,准备和所有对情境教育感兴趣的人一起,把“情境”这座富矿继续深挖下去

第二篇:李吉林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

——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今年9月,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直到退休,还能做些什么?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名普通教师,以自己一项持续36年的研究,向世人郑重回答上述问题。

今年9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一个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这样的评价意味着什么?这36年,李吉林到底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情境教育以钻研教学为基础

“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1978年,历经“文革”劫难的李吉林重返讲台。已经成为特级教师的她,为了继续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一改长期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惯例,主动要求教一年级。

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整整60天反复学习拼读拼音字母。想识字的孩子就是识不到字,难受极了。

要改变,得靠教师主动创新。可在当时而言,几乎不可能。受社会现实影响,教育的元气还没恢复,普遍的教学状况非常糟糕,许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

“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都怕犯错误,犯政治错误。”为了学生,李吉林管不了那么多。单一识字、封闭教学的起点太低,延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就“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拿定主意的李吉林“出手不凡”,做了就连现在许多教师都想做而又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给学生编写补充教材。条件很简陋,铁笔刻蜡纸,小学10个学期编了10本,教学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

随后,受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的启发,李吉林尝试让学生通过在情景中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

课余,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读到关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述,她由“景”入“境”,领悟到儿童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情感与客观外物。她把学生带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春天,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秋天,带孩子们去捡秋叶,留下“秋姑娘的影子”;寒冬来了,去感受“冬爷爷的礼物”„„

等学生上了二年级,李吉林创造性地开发出“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独创作文样式。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写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越写越快乐。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吉林所教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集——《小学生观察日记》,学生的作文还上了《人民日报》。

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李吉林抓住了一个“美”字。通过学习美学、借助美学的方法,她又着手改革阅读教学,在阅读课上引进音乐等艺术内容。

眼下,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文革”余风未去,人们在家里听音乐都要压低音量,怕引来祸端。课堂上放音乐、欣赏图画?按照李吉林的话说,“那是会让人惊讶而不安的”。是学生的变化给了李吉林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自信:“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艺术的介入,语文课还可以上得这样精彩。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有时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施建平,现任南通师范二附小副校长,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1980年,师范毕业的他原本无心从教,一分配到学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补习班“挂了号”,准备考上大学后立马走人。1981年,校领导派他到李吉林所带班级跟班学习,他搬把椅子坐教室最后一排,把李吉林的语文课一堂堂听下来。这一听就是两年,四五百节课,如痴如醉。慢慢地,他再不说要走,还拜李吉林为师,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加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团队。32岁那年,他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情感与认知结合是核心理念

“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缺陷。”

李吉林的教改实验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仍然有些人认为,不用统考这把尺子去衡量,李吉林的教改实验就没有说服力。

1983年,5年一轮的教改实验结束,李吉林所教的五年制小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六年制小学生一起参加升学统考,合格率100%,四分之三的学生考上了省、市重点中学。经学校所在的崇山区教育局统计,学生作文优秀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2倍,阅读优秀率则是全区的5倍。不久,南通市教育局又进行了语文10个项目的测试,学生成绩优异。

一轮成功的教改经验,让李吉林有了底气:情境教学研究绝不意味着仅仅对教学本身反复钻研、选择教法,关键还要做到“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你应该形成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至理论体系!”1980年,在一次学术活动中,我国著名的苏俄教育研究学者、翻译家、教学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看完李吉林提交的参会论文,主动跑来找她,热情称赞她的教改实验,并给她指导,还说了上面那句让她振聋发聩的话。

以前,李吉林只是做到哪里想到哪里,杜殿坤教授为她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情境教学”既然是她的主张、她的实践,那么她就得负责任地向别人阐释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李吉林从不讳言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我只有中师学历,要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到的东西,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实在是一个痛苦又艰苦的过程。”

不停地“思考”、“实践”、“学习”、“概括”,李吉林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进而渐渐长大的过程”。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联,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兴趣为前提,使注意、好奇、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和儿童的思维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真实生活,积累感知材料,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习。

这些思想构成了情境教育最原初、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知识观、学习观,也揭示了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第一轮教改实验班毕业后,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李吉林情境教学思想的发端。

“情境教学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在我国教学论界泰斗级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看来,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西方认知学派活动学说更偏重认知、科学领域,相比之下,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块缺陷,为教学艺术认识论的探索,做了既富开拓性又实实在在的工作。

全方位多学科架构理论体系

“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

出乎很多人意料,甚至超出了杜殿坤教授的预期,情境教育发源于语文学科,但却没有就此止步。思想品德、数学、科学、音体美„„李吉林将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科特定的儿童学习规律,提升为各学科适用的一般规律,并基于此提出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等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其后,她又引导各科教师把“五要素”与学科特点、儿童特点两个要领结合起来,提炼出各科情境教学的要素和原则。

提炼的过程,慎之又慎。情境数学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当年学科实验的参加者、南通崇川学校副校长柳小梅回忆,“李吉林老师直接参加我们数学老师的备课活动,听课、抓典型课例研究、分析,历经8年之久,才提出‘让数学与生活结合’等3项主张”。

作为团队带领者,要将实验拓展到各学科,急需共同的理念,提出统一方略。2000年,李吉林从“教育空间、心理距离、强化主体、创新实践”四方面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情境教育也最终实现了“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这一螺旋上升的理论建构过程。

此时,作为一条隐线,情境教育的一些基本学习观也在李吉林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并把“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在操作层面,她提出“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共通体验与合力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在沟通学习者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经验、兴趣、先前知识之间的重要作用。

“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实践探索,形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操作系统,知识与情境依存,儿童与情境互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看来,知识与儿童的学习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也是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

李吉林认定,“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目的是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于是,她又把开发情境课程作为目标,希望以此走向大众化。

“学科情境课程、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过渡课程、源泉课程这四大领域,为儿童的学习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学习生态,构成了一个使儿童(及其身心和经验)、知识和日常生活镶嵌于其中的真实情境。”谨慎的李吉林基于1978年到1996年——18年的局部课程实践,一直到2000年才作出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以过渡课程为例,每逢新学年伊始,情境教育实验班、实验校都要在一年级开设过渡课程。其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缩减每节课授课的时间;变换授课的形式,拓展户外活动的时空;室内短课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南通师范二附小教师唐颖颖带过好几届一年级,对过渡课感受很深:“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过渡课不仅是授课时间的缩减、授课形式的变换,也不仅仅是把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加再平均化,更重要的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镶嵌以及自信心的培养。过渡课程,是扶持和引领儿童跨过第一道基础教育长河上的学习之桥。”

情境课程理念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和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平台。

随着情境课程的建构和研究,李吉林还进一步提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及原则。至此,情境教育内含的儿童学习观愈见清晰。

引领并与学习科学保持共振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

20世纪80年代末,全美教育研究会(AERA)时任主席、美国心理学家瑞兹尼克,在1987年一场名为《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著名演讲中提出,日常生活情境有别于学校情境,日常学习或称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存在差异。由此,掀起了国际学术界知识观更替的风暴。随后,以此为代表的情境知识观成为新的知识观主要取向之一。此时,学界才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习中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作用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发端比瑞兹尼克的演讲整整早了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经研究认定,李吉林对情境教育的理解和探索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难能可贵的是,李吉林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假设,而是通过30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使得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

“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学术建树最为困难的群体。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他们普遍缺乏反思的自觉与深度,因而他们的教育实践也就相应缺少学术的支撑和理论的烛照。”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认为,李吉林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做到了一句朴素的话: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早起步并不意味着可以早停步。脑科学是21世纪国际重大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如何认知以及与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近年来,李吉林加紧吸收脑科学研究成果,为情境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给养。

以情境教育“以情为纽带”为例,在李吉林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由此形成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情绪智力对儿童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都会产生影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丁锦宏等人,曾以自主神经活动重要指标之一的“心率”作为采集指标,对情境教学与非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研究。测量与分析表明,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一个主旋律”——“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的发展”,“三部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8个台阶”——8段艰辛的探索历程。回首36年探索历程,李吉林觉得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这篇发表于2013年《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章,是李吉林求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文、结合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产物,更被她视为情境教育研究重新出发的标志。

获得首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想到的首先是责任。情境教育的未来该怎样走?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怎样进一步完善、充实、周密架构?儿童面对未来社会的变幻、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学习该如何及早为他们打下基础?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李吉林总是处于思虑中。今年9月底,李吉林所在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专门聘请多名学者作为顾问、特约研究员。在她看来,此举不仅是情境教育研究力量的一次充实,更显示出欢迎和吸纳各个研究层面的志同道合者携手“迈向新境界”。

这个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古稀老人,准备和所有对情境教育感兴趣的人一起,把“情境”这座富矿继续深挖下去。(记者 张滢)【相关链接】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

核心理念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 核心元素

真、美、情、思

基本模式

拓宽教育空间

缩短心理距离

保证主体活动

突出创新实践

课堂操作“5要义”:

1.以美为境界

2.以思为核心

3.以情为纽带

4.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5.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课程4大领域:

1.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

2.综合领域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3.衔接领域的低幼过渡情境课程

4.源泉领域的课外情境课程

2014年10月23日第1版

《中国教育报》

第三篇:奏响绿色的旋律汇报材料

奏响绿色的旋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玉溪市红塔区高仓中心幼儿园,今天有幸和大家在一起交流创建绿色学校的经验,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向大家依次展示我园创建绿色学校的经验和成果。

一、高仓镇中心幼儿园概况。

我园位于高仓集镇,占地面积4891.76平方米,现有大、中、小各3个班,共九个教学班,教职工40人,生均占地面积16平方米以上。我园绿草如茵,空气清新宜人,校园环境优美。2006年3月被命名为玉溪市“市级绿色学校”后,我们的绿色旋律并未停止,而是愈奏愈欢,全园师生各显智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园申报省级“绿色学校”奏响了一曲曲绿色的旋律!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一)、加强校园管理,绿化美化环境。

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后,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充实了领导小组机构,园长担任组长,副园长、总务主任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教研组长、德育组长、年级组长、保健医生和骨干教师共11人组成,领导小组的扩大充实,为 “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园利用教师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强化师生环境意识,广泛开展《保护环境、净我校园》活动,组织教师清洗大型玩具,清理周边环境等活动,还让大家献计献策,为创建“绿色学校”献上自己的智慧。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在各大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重在实效,重在幼儿乐于接受并运用于生活中,为了让枯燥、说教的环境教育能变成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挖掘各学科中 1 潜在的环境教育契机和内容,寻找出幼儿喜欢的切入点,很好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了各大领域之中。

中班级教师赵春红组织的活动《没有家了》,教师充分运用了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懂得了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了解了沙漠化的原因及其危害,知道了要保护好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大班级教师陈衍任组织的《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幼儿从身边不起眼的小事受到震憾,从而知道“拒绝白色污染,从我做起”的现实意义。

大班级教师李晓欣组织的数学活动《珍惜每一滴水》首次把环保活动引进了新的领域——数学,教师引导幼儿用图表来记录调查结果,从而使结果更直观、易懂,更能唤起幼儿环保的意识和紧迫感,让幼儿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方法。

美术领域不仅是幼儿一个直观地学习环境知识的平台,更是幼儿展现自己幼小心灵对环境教育理解的表现手段。我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孩子直观地学习环境知识,如组织幼儿观看环保专题漫画,反映垃圾成堆的《愚公“哇”山》,反应乱砍乱伐的《崛起与倒下》等,以直观的画面冲击幼儿视觉,让幼儿在震撼中掌握自己该如何做,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班级教师开展的主题活动“废旧物品的回收与利用”,教师的奇思妙想让每一个活动充满了新意。教师用废旧瓶子制成了“会唱歌的瓶子”丰富了打击乐器的种类;用报纸、瓶子、碟片等制成幼儿个性化的玩教具。此次活动充分显示了我园教师在环保教育活动中的所获所得。领导小组还把优秀的环保教育活动汇编成册,并在全园推广开来。

(三)、多形式开展园内环境教育活动,营造绿色氛围。为营造“绿色”氛围,在升旗仪式上,园长还向全园师生及广 2 大家长宣读了我园环保倡议书,让大家明白我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副园长组织全园师生和家长听取了创省级绿色幼儿园的动员报告。针对我园多数是农村家长这一情况,王芳老师组织了《秸杆还田的作用与途径》、李玲老师组织了《如何安全使用农药、农膜》的环保专题讲座,对家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园还采取了多种宣传手段,各班设置环保专题宣传栏,并通过多媒体,环保专题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对幼儿起到了教育作用,也成为了很好的绿色学校宣传素材。

在各班建立生物角,让幼儿动手栽种花或种子,养蝌蚪、小鱼、螃蟹等小动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亲手参与自己生活环境创设的机会。

我园地处农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大自然”这一大课堂,我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许多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的活动,还在教学楼后面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让幼儿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观察生长情况;让幼儿体验种田有苦也有乐,体验种植的乐趣;用玉米杆做各种造型;干萝卜可以做成球;麦桔编成各种形状的器皿、风铃等等这样的活动不胜枚举,这也成了我园教学的一大特色。

环境教育,从点滴做起,我园提倡教师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的环保行为成为生活习惯。让幼儿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支铅笔、清洗玩具、椅子等生活小事开始,明白“节约”和讲卫生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组织了“认识节水标志”、“认识节能标志”、“省电小常识”等教育活动,把节约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制定节约计划,让节约活动深入幼儿的的家庭。

(四)、走进社区,开展园外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在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园教师带领幼儿到集镇散发“环境保护宣传资料”,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宣传资料有九个版本,那是九个教学班的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各具特色的资料,图文并茂,还有幼儿稚嫩的笔迹,让接到资料的群众会心一笑之后自发地帮我们发起了宣传单。

我园还向家长发放了名为“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问卷调查表,家长参与热情极高,涉及的环境保护知识都能答对,在对我园环境教育意见一栏也写了许多的金点子。可见,我园的环境教育已经走出园门、走向社区了。

三、环保教育硕果累累。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我园师生环保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蔚然成风,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全园师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在园内,还是园外,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动的环保教育局面。付出就有收获,我园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荣誉,任黎苑老师的手工作品《藤之花》获红塔区首次家庭手工艺品展三等奖;李玲、陈衍任教师编排的以环保为主题的舞蹈《绿》、《葵花的孩子》、《闹翻天》分别在市、区级文艺调演中获二等奖;美术老师组织幼儿画的环保美术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一个幼儿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我园将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扩大环保教育的宣传范围,努力让环保教育辐射更广的范围,争取环保教育有更高层次、更丰富的内涵,真正地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充满绿色,谱写出一曲曲绿色的乐章!

第四篇:论文:奏响民族精神的旋律

奏响民族精神的旋律

——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夏昌明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众多的特色学校不断涌现,校园文化为之焕然一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于是参观考察学习观摩也悄然成风,这本也是为谋求进步有效途径之一。而现实活动中,往往出现只学皮毛不得实质的现象。一览我们众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建高大新美的建筑,或者设计优雅的花园式校园,或者是搞制度上墙和学生活动等等。一股风一样,凭领导一腔热情,随波逐流乃到于盲目的起哄,不自觉地走入重物质失精神、照搬抄缺个性、求功利搞形式等误区,明显表现出贪功浮躁的习气,忽视了历史和过程的积淀和长期积累;缺少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和熏陶。其实注重精神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核心,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挖掘地方和校本资源,尤其是传承民族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责任之所在。如果失去了历史和传统,学校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摒弃近功急利的思想,注重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培养和发扬,努力奏听这支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一、民族精神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论依据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形成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巨大力量源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校园正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载体,并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实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最好的传承。

(二)弘扬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1、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学生既接受着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正受到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侵袭。市场价值导向广泛渗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方面激发了

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些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的下降。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不良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可见,在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大力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广大青少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的考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美好未来

2、民族精神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不良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用民族文化的精华去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始终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迟早会成为别人的附庸。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素以文明之邦著称,悠久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更是中国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3、民族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后,得到了各级政府热切关注,随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的变化,而忽视精神发扬。要知道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它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民族精神的熏染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及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性地开展工作:

1、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旋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注意利用校园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和宣传优秀人物的事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传统道德的精华和民族精神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民族精神的培育,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结合实际,创设学校的校训、校风,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这个民族精神,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建设和发扬好自己的校训、校风,实质上就是民族精神在学校的体现和具体化。因此,我们要把自己的校训、校风落到实处,使每个大学生耳熟能详,铬记在心。正如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一样。校训、校风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凝聚力量,是学校寻求发展的一个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同校训、校风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主要载体,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爱国、爱校的接班人。

3、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展板,广播,电视,黑板报,橱窗,校园网站的各有其用,全方位、多层面、直观形象并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方式的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特别是要利用好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寓教于乐,在学校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围,使全体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4、具体深入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都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学校文化建设要对地方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中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起学校文化中人类精神的支柱。结合建国、抗战胜利等重大纪念日、抗震救灾以及本地的榜样模范或重大事件等,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当地就有历史名人遗迹、塑像、墓地和纪念馆,可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全校师生不断在自己的生命中积淀他们爱国奉献精神。学校还结合长期形成的各种“学爱”传统的活动。还有体现的民族精神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如土家摆手舞等。古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一定要强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光讲快乐,不讲奋斗是不可能成才的,这是一个基本观点。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师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拷问和撞击,让第人的心灵也受到一种长久的震憾。同时,我们这又是红色苦命根据地,利用周围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文化。有这样深厚的学校文化,怎么可能不打动每一个立志向上的青年人呢。

5、关注校园建设中的第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功。细节就是要学校文化建设从小事做起,注重发展过程的每一点,进行仔细琢磨和推敲,从而获得学校文化的最佳发展。细节具有无形的张力,能展示学校的品位和前途。关注学校文化的细节建设,就是处处做文化建设的有心人,时时让师生在教育的细节中彼此感动着对方。如校门口的育人目标“迎着朝霞,想想今天该做些什么?踏着夕辉,问问今天收获了多少?” 旗台下“祖国在我心中”闪光的大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宣传栏内图文并茂的“八荣八耻”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启迪着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二十四孝图”,传承着“做人德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教室的墙上用学生自己创作的格言和书画作品;校园中每一颗植物都用学生精心为其取下名字;用电话、书信、QQ及师生生日留言等方式相互交流沟通;教师办公室有历届优秀教师的照片和教育格言,各个班级中有历届学生留下来的

班级口号的文化细节。这些文化细节,让校园充满自主、互动、温馨、爱意的文化氛围,无形中让校、师、生彼此感动着,让每一个师生与学校历史和传统自然的融合,让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谐地与学校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就是这一个个细节,让学校文化的底蕴在不断的加深加厚。

6、深入开展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不打自垮”。加强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结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航天科技的腾飞,让学生了解崭新的人类科技知识,感受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结合这不同的环境教育,激励学生形成努力创新的进取精神。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一种独特的环境和宝贵的氛围。它既不能漫无目标,也不能浮躁跟风,只有把传统的根、民族的魂,这种鲜明的民族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有利于校园的宁静、和谐、专注、朴实,更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地将青少年学生推到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今天的“后备军”变成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所以,当前的教育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当代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移、忠诚不渝的民族精神,真正落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而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 [2]黄书孟,《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4]邵华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辅导渎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

[5]赵高彩:《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第五篇:《第二课 奏响色彩的旋律》

《第二课 奏响色彩的旋律》

教 学 设 计

作 者:孟 玲 学 科:高中美术

单 位: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 电 话:*** 邮 编:301500 邮 箱:yizhongmengling@163.com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

【模 块】:高中美术绘画

【课

题】:(第二单元

绘画中的色彩)第二课 奏响色彩的旋律

【教材分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色彩和音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可以超越对物象的描述,直接诉诸情感,实现其艺术使命。教材主要讲了色彩的三种对比关系,教学重点落在学生能够理解色彩与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一定的色彩调和方法。学会用美术的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能够掌握色相对比中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及互补色的色彩调和规律。

2、技能目标:对比与调和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已知的色彩知识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增强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的学习观念,提高发现各种色彩美的能力。

【学习活动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对不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式及手段进行尝试性练习来展开,教师主要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尝试体验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色彩的练习实践中建立研究色彩、运用色彩表达绘画语言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中切入教学,也就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绘画中的不同色彩对比现象的探究欲望,明确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对教材中不同绘画作品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欣赏与分析,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对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初步认知,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的强与弱是根据作品表现主题与意图来选择或确定的。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色彩对比关系在绘画主题表现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不同色相对比方式的运用与分析,认识基本的色彩对比与调和规律。根据学生练习中所产生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探究色彩的调和方法,在尝试练习中,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谐美的审美意识,最后呼应课初,使绘画中的色彩升华到生命的色彩,值得学生回味。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养成主动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各种色彩现象关系的学习意识,培养对绘画色彩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课前准备】:

1、多媒体设备、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色彩对比与调和的信息(培养学生收

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为以后的讨论拓宽想象空间)。

3、老师搜集有关描写色彩的诗句和图片,制作网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1——课前,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教室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感受音乐的旋律,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中切入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

在适当的时间(学生正陶醉时)暂停音乐,教师引入“音乐家用七个音符的不同音阶,配合旋律与节奏,演奏出或轻柔优美,或欢快热烈,或慷慨激越的乐曲。在绘画中,如果说图像是画家的“语言”,那么色彩则是画家心灵的“乐曲”。(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欣赏体验:

幻灯2——欣赏一组有着强烈色彩韵味的美术作品(不要配有任何背景音乐),让学生静静地感受画面中音乐的旋律(利用色彩的视觉感受与音乐的听觉感受之间的通感联想),然后将画面定格在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圈》作品上,讲述康定斯基把色彩比喻为琴键的观点:“艺术家是拨动琴弦的手,只要接触一根根琴弦,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引出课题)

幻灯3——(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拨动色彩的琴键,共同奏响色彩的旋律),展示课题并板书。

三、知识拓展:

首先提问学生:“色环中主要色彩及三原色是什么?” 顺势展示幻灯4、5——让学生了解色环中主要色彩的色相以及三原色。明确指出三原色为红、黄、蓝等不可由其它颜色调配的基本色,黄色是明度最高;由三原色可以调出绿、橙、紫等三间色,再混合可得红灰、黄灰、蓝灰等复色。原色纯度最高,复色纯度、明度都低。

幻灯6——展示主要以红、黄、蓝等不同色彩的色相共同组成的一幅作品《凝思的女孩》。

提问学生:“画面中主要有哪几种色彩的色相?”引出色彩的对比。(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绘画中的不同色彩对比现象的探究欲望。)

幻灯7——讲述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以及纯度对比。在举例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三种对比的含义。

幻灯8——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赏析与分析),让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色相对比的初步认知。

幻灯9——赏析分别由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组成的《飞舞的小蜜蜂》图案,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的强与弱是根据作品表现主题与意图来选择或确定的。

幻灯10——设置“交流与体验”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老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

活动程序: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对比色组、互补色组、邻近色组及类似色组,让他们挥动手中的画笔,沾起丰富的颜料去完成幻灯中的问题:(从屏幕上的作品中提取4-5种主要色彩,按两色一组分别组合,看看是属于哪一种对比方式并画出。)关键是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及类似色的色相对比关系在绘画主题表现中所起的作用。(对的组给予奖励,错的组也要给予鼓励。)

幻灯11至14——通过多媒体图片(包括国画、水彩画)展示(赏析与分析),让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明度对比的初步认知。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用明度低长调强烈控拆战争的罪恶。

幻灯15——再次设置“思考与交流”教学环节,(从图中提取9种不同色相的色彩,从明到暗排列哪一个正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明度对比。

幻灯16——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赏析与分析),讲解纯度对比。《拾穗者》用低纯度色表现了勤劳朴素而贫穷的劳动者,传递出对人民的同情和歌颂。

顺势阐明色彩的和谐美取决于色彩中对比与调和关系的适度,引出色彩的调和。

幻灯17至20——通过多媒体图片赏析与分析,讲述主要的四种调和(同一调和、面积调和、间隔调和、渐变调和),通过不同色相对比方式的运用与分析,认识基本的色彩对比与调和规律。

四、拓展练习:

播放录像带——最后以对油画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赏析来总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在尝试欣赏练习中,顺势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谐美的审美意识。以对梵高的《向日葵》赏析,来把色彩与生命联系在一起,顺势请学生思考与色彩有关的诗句。

五、总结延伸:

最后由绘画中的色彩升华到生命的色彩,欣赏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为背景音乐制作的闻一多《色彩》诗一首(网页制作)。再次小结,同时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启示和帮助。

六、收获与反思:

在美术绘画教学模块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亦不可少。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体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概念的讲解应浅显易懂,而不一定非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帮助学生突破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要打破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模式,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的。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下载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心奏响爱的旋律(推荐)

    用心奏响爱的旋律 ——寄宿班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学校给我交流的机会,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用心奏响爱的旋律》。 2006年9月,刚毕业的我接任初......

    唯美校园 奏响青春的旋律

    唯美校园 奏响青春的旋律 ——校园文化艺术沙龙之北京交响乐团专场演出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我校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于3月24日在......

    《匠心筑梦》奏响心旋律学习体会

    《奏响心旋律》观后感 假期看了《匠心筑梦》的专题系列片,让我很受触动。任何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立足工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人工作在平凡岗位上,每天......

    高一美术 奏响色彩的旋律教案

    第二课 奏响色彩的旋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了解色彩中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的作用。使学生懂得色彩对比在绘画和生活中的应用及意义。 重点:了解......

    奏响绿色的旋律国旗下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奏响绿色的旋律》。春天到了,带来了大自然的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再过两天就是3月12日了,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

    责任,奏响生活最美的旋律作文(大全5篇)

    责任,奏响生活最美的旋律作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制图 李坚真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李吉林在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教......

    奏响红色旋律 谱写昂扬乐章 人大 建党90周年

    奏响红色旋律 谱写昂扬乐章 ——县人大机关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建宣传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县人大机关党支部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