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小编推荐)
杭州市第20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杭州紫阳小学 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杭州彩虹城小学 余杭中泰小学 富阳富春五小 富阳富春二小
杭州宗文小营 杭州新华小学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杭州彭埠第二小学 杭州树人小学 杭州拱宸桥小学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府苑小学 杭州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 杭州博文小学 富阳春江中小
富阳教研室 桐庐迎春小学 桐庐春江小学 建德大同第二小学 淳安汾口镇小
小学语文 一等奖(7篇)
钟 玲 小学生阅读障碍表现特征及教学对策探寻 洪 莹 当前小语课堂“默读缺席”现象与对策研究
周慧红 倘佯在童年的“桃花源”――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冯琛莉 让“有效拓展”穿行于古诗文教学之中 李建军 基于“主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及研究 吴美芬 边动笔墨边读书
周 炜
儿童文化视角下的“童化”作文的实践与探索
二等奖(15篇)
丁 频 支持性资源教室语文补救教学刍议
汪春燕 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期耳读《爱的教育》的尝试 娄屹兰 低年级班级读书会的阅读活动类型探讨
楼 翀 解读文本的情、理、道——从文学和教学统一视角,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俞秀红 寻根:说明文教学呼唤语文味
方健儿 穿越迷宫的线团——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中的“核心词教学”策略的运用
虞雪华 新课程第二学段习作教学序列研究 徐宏燕 语文之道:语文化的抉择
李国亮 “文化变革”:阅读教学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
傅丽文
当好学生阅读的“营养师”——小学语文“教材研读”例谈 喻奇君 潜心解读,自主构建——小学语文“介入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钟利民 从孤独到融合:让语言训练在重构中回归 周金良 言语生命:牧养于文化的原野 许 珍 举“象”推进,学习语言
童春香
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气质”的回归
三等奖(23篇)杭州聋人学校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杭师大第一附小 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学校
杭州天杭实验学校 杭州丁兰实验学校 杭州人民小学 杭州大关小学 杭州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萧山义桥镇二小 萧山新街中心小学 萧山闻堰小学 萧山明德学校 余杭博陆小学 余杭教研室 余杭舟枕小学 临安太阳小学 桐庐窄溪小学 桐庐横村中心学校 建德明珠小学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杭州市教科所附小 杭州胜利小学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杭州胜蓝小学
赵云杰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与聋校语文实验教材对比初探 郑方明 目标调整、分层实现,促进儿童识字能力的发展
徐华芳 随文练笔因“裁”施教——不同体裁课文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陈雪静 学会读报,开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户
蒋春霞 柳暗花明又一村——巧用动漫因子促进语文学习裘晓玲 舞动汉字本色 王艳霞 作者何曾死去
石晓云 从神性到人性――《夸父追日》的文本溯源及课堂解读 叶红梅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阅读——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
王亚芳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有效设计 张 敏 小学高段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初探
孙 琍 儿童博客:网络视野下小学作文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构建 张利安 让习作之花沐浴在乡土文化之中——作文教学中基于乡土化题材的实践与探索
陈燕平剑走偏锋求正果——小学语文课堂出错的常见类型与应对策略
戚丽红 弹奏起心灵童韵的和弦 邵芹飞 装在口袋里的快乐
姜晓燕 晨光耕读:给孩子一个美丽的人生
闻国强 区域性均衡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宇秋月 郎士标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董云霞 不可忽视的语文意识
华菊芳 用童话的方式有效略读童话,视文体研教法 李 艳 创建有效话题:阅读教学品质的新视域 李益民
QQ联盟,我和孩子们的作文天堂
合格论文(30篇)
李 艳 童心童画,勾勒缤纷世界-简笔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效应
金庆红 新说“课中操”——对低年级课堂中“20分时刻”学习兴趣的一点思考
楼卓立 童心会诗韵——促进学生古诗意境感悟的有效策略研究 汤亚梅 情感是需要被点燃的——略谈有感情朗读的“情”字引导 项声菊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以经典诵读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杭州胜蓝小学 杭州东园小学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杭州市转塘小学 杭州市九莲小学
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杭州浦沿小学 萧山高桥小学 萧山长山小学 余杭塘栖三小 余杭仓前小学 临安石镜小学 临安石镜小学 临安青云中心 临安昌化一小 富阳春江中小 桐庐迎春小学 桐庐横村中心学校 桐庐实验小学 建德实验小学 建德新安江第三小学
建德新安江第一小学
建德明珠小学 淳安实验小学
杭州长寿桥小学 朱燕萍 汪国庆等 薛 焱 林 芳 葛淑芳 余剑萍
翁静芳 杨旭霞
王海燕 于福林 蒋浩平周 颖 于慧强 张燕芬 童卫红 陈望儿 单艳艳 王雁春 陆燕珍 赵 杰 范双荣 王 英 俞 虹 谢建美 赖红娟 蒋雅斐 陈月红 余晓琴
胡早娣 申屠华英 金春华
用阅读润泽孩子们的心灵——指导小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课堂互动、课外实践、课程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
透析案例谈教师的评价角色 语文剪报指导活动的策略研究
基于童谣策略:小学低段学生语感发展研究 让我们的孩子个性飞扬
语文课堂拓展性练笔有效落点的选择与实践研究
冗繁削尽留清瘦——谈谈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研读专题的生成与实施 寄情于诗滋养生命——小学高段年级古诗词阅读课内外指导浅谈
撷取经典方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言收集、整理、学习的实践研究
多点、多向、多层次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乡土特色写作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载植者番——重议小学习作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徜徉在古文情韵里
整合《语文园地》教学方法探微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让“拓展”回归文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策略的追寻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审视及把握策略初探 农村学校一年级“素读经典”的探讨与实践
用语文的方式细读语文----记一次学校文本细读研讨活动 从臃肿走向瘦身:阅读教学简约化的反思与追求
当语文遭遇“非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非语文”正面效益的探索
和孩子一起打开书中的黄金屋 低段阅读教学形象解读的原点追寻 提倡自主阅读提高实践运用效能
小学数学 一等奖(7篇)
在“关系”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杭州胜蓝小学 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学军小学 余杭育才小学 富阳富春二小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杭州娃哈哈小学 杭州新世纪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杭州求是教育集团竞舟小学 杭州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萧山教研室 萧山高桥小学 萧山临浦三小 余杭临平二小
富阳富春四小 富阳市实验小学
杭州现数中心 杭州天长小学 杭州江心岛小学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北秀小学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
楼 磊
蔡武娟 过程与结果,孰重孰轻?-——人教版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同课异构后的诊断分析
施 阳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研究 高 琦 精心研读整体把握适度处理 袁晓萍 让静止图形动起来 姚永梅 搭一座桥让孩子成功跨越 葛素儿
关注幼小衔接,促进思维发展
二等奖(12篇)
王莉珺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现状及其培养策略 张 园 数学教师备课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章 颖
重视归纳推理能力促进思维品质提升„解读归纳推理能力在《新数学读本》中的应用 王 建 假如批改可以移植——借鉴作文批改方式优化数学作业批改王 卉 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胡乐雅 让思维因“画”而灵动
俞 霞 小学数学估算评价的困惑与思考 葛金凤 根据学生的经验而教
邵汉民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圆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叶 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张继春 徐国刚 整体整合教材整合融通教法
方洁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策略探索与实践
唐林海 俞 忠
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展”
三等奖(19篇)
陈 敏 小学生代数思维培养新尝试 吴玉兰 有效教学反馈的途径与方式 高仁莉 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个案跟踪研究
张春娣 以参与求体验以评价促发展——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郭剑萍 直面困惑剖析现象理性反思——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
杨 青 有效信息为我所用,信息有效为我所动
邵珠利 “数”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读”数学的实践策略
江 萍
简约成就美丽!——小学数学简约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团
杭州西兴实验小学 余杭临平一小 余杭良渚一小 余杭亭趾实校 临安城南小学 临安板桥小学 桐庐洋洲小学 建德新安江第三小学
建德实验小学 淳安大市镇小 淳安富文中小
杭州聋人学校 杭州时代小学 杭州胜蓝小学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杭州长寿桥小学 杭州青蓝小学 杭州长青小学 杭州大成实验学校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
杭州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浙江省教研室附小 杭州浦沿小学
杭州西兴实验小学 萧山光明小学
夏凤英 基于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方云凯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诸能力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仰建强 让学生把“思维”画出来——北师大版线段图教学弱化现象分析与对策
俞水英 小学数学学习中有效“意义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马学礼 梳理重“联”,练习重“变”——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应用题教学模式的尝试
金梅芳 姚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方正力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教学研究
翁贤浩 愿“蜜蜂”博采百花酿琼浆——小学数学“意义建构”的策略研究
仇卫芳 例析小学数学"简约课堂的设计策略 方吉仙 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叶玉清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合格论文(25篇)
徐叶红 谈对小学中高年级聋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项海刚 情境:为什么而设计?――“乘除与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引发的思考
刘琴霞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来燕君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回头 徐 莉 基于知识管理的复习设计与实践 胡艳英 指导小学生开展数学小课题学习的探索
陈群华 让数学试卷“变脸”——对数学试卷命题的几点思考 宋明民 如何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曹京蓉 理智地解决问题
王林英 浅谈三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张 萍 一年级新生理解数概念的现实起点调查与教学设想 孔祥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乘除法估算能力的培养 陶丽萍 让数学练习更值得评味
韩一红
基于数学课堂中“先前学习”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
张彩珍 复习教学,创新学生数学思维的领空
——从《四边形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践谈起 杨红波
在低段解决问题中挖掘“数量关系”的实践
余杭塘栖三小 临安城北小学 临安石镜小学 临安青山中心 富阳常安镇中心小学
富阳市实验小学 建德明珠小学 淳安千岛湖镇五小淳安威坪镇小 杭州市文一街小学萧山劲松小学 余杭乔司小学
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滨兴学校 萧山城北小学 萧山楼塔镇小 余杭乔司小学 桐庐毕浦小学
杭师大第一附小 杭州下沙中心小学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大关苑一小 萧山北干小学
王 颖 屏弃极端寻求和谐——新课程背景下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实践
倪斌强 “应用题”教学路在何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周小萍 提高探究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程妙学 正确把握教材,扎实有效教学 颜洪明 董建平试述近似计算的应用价值与教学意义 陈 敏 小学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 郭 瑛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回应”时机的把握与应用 汪卫卫
活用生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王小军 浅谈学生“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小学思品 一等奖(3篇)
章伶俐
找准“螺旋”之路 把握“上升”之度——德育综合课程相同主题教学例谈
孔松黎 立足课程意识,凸现课程本味
吴燕萍
让思维在磨合的痛苦中跳跃——品德教学中磨课价值的追寻
二等奖(7篇)
徐 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课堂多样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许 宏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探究 许南疆 等待,该有多久——品德课堂中构建师生和谐对话的策略探讨
徐华丽 活动,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瞿仲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郑晓娟 因为简约,所以美丽
葛伟峰
“内化”到底有多难?--提高山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三等奖(8篇)
孙丽女 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德育实效
魏青芳 把握学习起点,追求教学实效——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沈忆来 金 莺 重组开发创造——品德课社会类教材使用之我见 罗嘉绮 浅谈品德课外作业的设计 裘仙澜
浅谈品德课的结尾设计艺术
余杭乔司小学 临安教研室
富阳富春四小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杭州大成实验学校 杭州艮山路小学 杭州大关小学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市转塘小学 萧山宁围镇三小 萧山宁围一小 余杭瓶窑二小 临安昌化二小 浙江省盲人学校 桐庐窄溪小学 建德市实验小学
杭州拱墅区教研室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萧山教研室 建德明珠小学
杭州永天实验小学 杭州滨江区教研室 萧山裘江小学
余杭塘栖三小
俞 李 帮儿童与过去建立联系
龚晓红
精选课程资源增强课堂活力——农村小学品德学科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初探
汪大均
让品德课本中的插图鲜活起来
合格论文(13篇)
汪力颖 授之以渔——网络背景下品德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角度谈学生能力的培养 吴友红 巧用歌曲情满课堂
王瑛芝 小学品德学科书面考核卷的设计与评定浅探 赵春艳
求课堂和谐,促教学实效
杨晓凤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的探索与研究 李爱娣 有效教学—让童心在品德课堂上涌动 朱国锋 俞笑笑 让感恩润滋童心 马安江 不妨做个“拿来主义” 喻武英 行走在真实的品德课堂中
蒋昌松 读图、析图、以图释文,“图”谋发展 吴优琴 关注教学细节,建立健康人生信念
王平秀 渲染情境润泽心灵----追寻品德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陈学农
融入生活,让品德教学回归“本色”
小学科学 一等奖(4篇)
万嵩海 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双螺旋”指导策略
沈 颉 加强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促进科学素养的育成 何树德 萧山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邵锋星
促进概念重建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二等奖(4篇)
邵卫红 适应探究教学的师资培训途径的构建 俞生尧 思维,科学活动的灵魂
徐春建 十年积聚汇腋成裘——基于光盘的科学视频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胡国伟 沈坤华
在科学教学的沃土上留下“脚印”一串串 杭州胜利小学 萧山南阳镇小 萧山湘师附小 余杭南苑小学 建德新安江第二小学
淳安千岛湖镇一小淳安青溪小学
杭州天长小学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杭州树人小学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萧山临浦镇三小 萧山义桥二小 萧山朝晖小学 萧山高桥小学 桐庐圆通小学 建德新安江第二小学
杭师大附中 杭州转塘小学 萧山义蓬一小 萧山靖江三小 萧山劲松小学 萧山瓜沥三小
三等奖(7篇)
徐寻知 中美小学科学教育区别研究 洪水鉴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夏志明 科学记录本让学生准备了吗
沈鑑鹏 课内与课外并重知识与实践共生——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蒋 峰 在重构中走向科学
汪文明 “发展性”学习评价研究报告 叶仙梅
小学科学概念图教学策略谈
合格论文(10篇)
李鸿嫣 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研究 丁潇珉 柳暗花明又一村
喻国凤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科学
吴 晓 基于学生原有水平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张永法 三思而后行行后再反思
来水义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学细节的思考与实践 曹彤达 小学科学课后主题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顾云涛平视孩子的眼睛读出正确的内心
龚建清 科学实验中非常态性数据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胡 健
小学科学教学理答策略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劳技 一等奖(缺)二等奖(7篇)
何威年 让学生动起来
陈天镇 让课堂流淌濡养技术素养的甘泉——基于课堂培育小学生技术素养的教学策略
华银良 注重技术设计提升技术素养 张伯良 自选式农业种植让学生个性飞扬 楼倚春
追本溯源吐故纳新
毛禾希、朱柏勇 掀起“设计”盖头来 余杭中泰小学 杭四中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杭州天长小学 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
临安锦城一中 富阳市二中
杭七中 浙大附中 杭州胜利小学 杭州凤起中学 杭州德天实验小学 杭州彭埠第一小学 杭州大关中学 杭州大关小学 杭州育才教育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萧山东藩小学 临安锦城一中
王任华
学习、模仿、创新——小学劳动与技术中纸绳工艺课例设计及教学模式探究
三等奖(7篇)
叶毅凌 采用项目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的探讨 徐圣东 一堂设计评价课的收获与反思
许立瑾 初探小学劳技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拓展 方 芳 劳技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尝试与实效 俞 颖 规模办学条件下劳技课的课时安排研究 陈火生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张 扬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初探
合格论文(11篇)
吴 安 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王 超 指导学生用生活废弃物生产食用菌 陆 政 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劳技课活起来 陈宗杨 力学知识在车模中的运用
金 斐 在问中不断提升自己——试论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策略
黄 芳 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消费行为指导的探究 强钰淇 初中劳技课服装设计双语教学叙事研究
李启林 关注教学细节,提升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品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周晓红 以技术为基石,注重学生的课堂经历 吴雪芳 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劳技的助推器 陈火生
城镇初中劳技小课题衔接创新教育的探索
第二篇: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NO1苏教版课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大全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出自《说勤奋》
5、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7、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0、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古格言
1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自《祁黄羊》
12、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13、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谚语
14、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谚语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俗语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8、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训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0、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巴金
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23、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25、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王冕
26、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
27、昔促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三字经》
2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
29、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30、3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32、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33、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格言
3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3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格言
39、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古格言
4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古格言
4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6、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47、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48、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49、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
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古格言
52、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 忧愁。--培根
53、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
;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卢梭
5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格言
55、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古格言
5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57、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俗语
58、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俗语
59、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俗语
60、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俗语
6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6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6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64、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俗语 6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俗语 6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俗语 67、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俗语
6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9、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70、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7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72、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春联
73、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联
74、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7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7、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78、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
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今贤文 劝学篇》
79、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阴,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
木光,山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古今贤文 环境篇》
8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白,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
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鹤滩
81、求学者 贵恒心 磨铁杵 可成针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海有边山有路 学无涯 不停步---《 新三字经》
82、众人拾柴火焰高。
8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4、集思广益,众志成城。8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6、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 王休。-----朝代歌
87、山河增秀色,大地浴春晖。-----对联 88、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远处不春风。-----对联
89、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对联
90、来对往,去对回。雨雪对风霜。松梢对竹叶,草舍对紫扉。潮涨落,月盈亏,蓝色对朝晖。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对联
91、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它被一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92、辽吉黑蒙,冀晋陕宁,鲁皖苏浙,渝沪津京,川黔滇桂,甘新藏青,豫鄂湘赣,台闽粤琼,港澳回归,举国欢腾!-----行政区歌
第三篇:小学语文
一、“诵读”要义概说
(一)概念分辨:“朗读”“美读”“诵读”“吟诵”
近些年,中小学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经常交错使用,对它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我在这里简要分辨一下,主要目的是探求“诵读”的要义。
“诵”这个词先秦即有,一般认为是依照语言的节奏朗声而读;“歌”“吟”则更注重表现音乐性,与“诵”还是有区别的。《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诵”后来与“读”联结成“诵读”,意思还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陈少松语,《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版第7页)。
20世纪前期,“诵读”这个词在教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和它并行且意思相近的概念还有“朗读”“朗诵”。有的学者把“朗诵”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诵读”,适合读古代散文;第二类称“吟读”和“咏读”,大致等同于“吟诵”,即比较随意地吟哦咏唱,分别适合于读短的诗词韵文和读长诗长篇韵文等;第三类称“讲读”,其“讲”取“说”“谈”之意,也就是用平时说话、对话的语调来朗读,这适合于读语体文(白话文)。(概述黄仲苏语,见《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20世纪后期至今,语文教学界多用“朗读”这个概念。因为“吟诵”后来几乎断绝,暂且不论。那么,“朗读”便大致涵盖了原来的“诵读”和“讲读”这两种类型。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等前辈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发掘出来,使用率比较高,即“美读”。美读的要义有三条:带着感情朗读文学作品;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通过美读获得美感。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的朗读方式,对于内化和积淀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分辨:
其一,“朗读”“美读”和“诵读”,共同点是出声地读;与它们相对的乃是“默读”,只看而不读出声。
其二,“吟诵”主要不是读,而是近于哼唱,当然还只是随意吟哦,与按照乐谱严格地演唱尚有一定区别。这种语文学习方法延续几千年,百余年前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几乎断绝,这是非常可惜的。近年来已经有人在倡导和实验。
其三,“美读”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而设置的一种审美式朗读类别,与艺术界所说的“朗诵”更为接近,可以看作是较高层次的“朗读”“诵读”。它也具有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
其四,“朗读”和“诵读”,这两个概念不大好区分。鉴于目前使用上比较混乱,我建议:把“朗读”看作一般的教学概念,与“默读”相对应,涵盖了“诵读”;把“诵读”看作是“朗读”中一个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教学概念。至于“诵读”的特殊性是什么,这就要研究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有关“朗读”与“诵读”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了。
(二)“诵读”要义
1.语文新课标中的“诵读”概念 “教学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综合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
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
从概念的内涵(特殊性)看,“诵读”被赋予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点:(1)“诵读”的对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读成诵,语文新课标在附录里推荐了数十首古诗,其他让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自行选定。
(2)“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至于达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积累、培养、发展语感。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把“诵读”看作与“美读”非常接近的一种朗读方式,在“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对朗读者的情感投入提出较高的标准,带有审美体验的某些特征。
(3)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诵读”的教学标准在逐步提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的梯度,给予具体有效的指点和引导。
二、诵读技能训练指要(一)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技能
从一般的教学实况看,诵读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诵读方法,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呢?最关键的一条,乃是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的“内功”,深谙个中滋味,达到较高的水准。如此,则必定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诵读的教学高地。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方面条件发生变化:一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二是自身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二者实现一,便能演化为良好的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是他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其教学能力则越强大;反之便会虚弱乏力。这样,认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自觉训练诵读机能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诵读技能”,包括几种要素呢?我认为涉及两个层面的若干要素。
第一个层面,属于比较纯粹的基本技术层面,主要有: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读准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话)的干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每一句,努力不读破句子,不犯语义方面的逻辑错误;朗声诵读,具有自信力和课堂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让现场每一个听众都能够清晰无误地听到。这个层面的诵读要求,教师学生都应该达到;若偶有欠缺,希望及时弥补。
第二个层面,属于纯粹技术层面之外的专业技能,也联系着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诵读基本技能训练及其扩展,便是和这个层面密切关联着,包括对于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读”的技巧运用,主要涉及情感投入、语气语调的处理和声音传送等问题。
(二)诵读技能的训练路径
1.从“吟”古诗到“诵”古诗——诵读技能训练之起步
“诵读”与“吟唱”(也称“吟诵”)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从训练诵读技能 的角度看,借助吟唱更多体现音乐元素这种优势,把带有“美读”色彩的古诗诵读,与带有音乐色彩的古诗吟唱加以比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校正诵读的偏误,弥补缺憾,获得新的感受和改进。
例如,诵读唐诗《枫桥夜泊》。最好先听一听采用老调子如何吟唱,可参照根据陈少松老师吟诵所记录的曲谱,见《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章。(吟诵和诵读演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调子起得高,表现秋夜霜天的凄厉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次句旋律线往下滑落,结尾下降4度,表现沉沉入梦的愁绪。姑苏城外寒山寺,承接上句,过渡,音高基本持平。
夜半钟声到客船。逐渐舒缓,旋律线下滑,结尾比上一句下降约5度。
以前我诵读这首古诗,“天”“眠”和“船”这三个韵脚音高基本相同,只是把“寺”字略为压低一些。比照吟唱之后,感觉人家处理得更合乎诗的意境,遂加以改进。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寺”诵读的时候要不要拖腔、如何拖腔等,可以借鉴吟唱的处理方法,在细微处精心打磨。
以此为例,提出两个需要关注的细节:(1)避免生硬。
五言或者七言的诗句,切分出节奏,用斜线标出停顿,这种辅助方法在学习初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帮助。但是,止步于此就不一定恰当了。语文教师最好能够借鉴音乐里的“旋律”“节奏”这两个基本概念,迁移到古诗诵读方面,思忖一下:咱们诵读的古诗,多数不是“进行曲”风格的,而是抒情性比较强的,优美的,内涵深邃、温情蕴藉的。机械地切分诗句节奏,硬性规定节奏,往往让诵读变得比较“僵硬”。请看《静夜思》。(对比诵读演示)
床前 / 明月 / 光,疑是 / 地上 / 霜。举头 / 望 / 明月,低头 / 思 / 故乡。
(2)练习运气吐字,做到停顿处隔而不断、气韵绵连,读出韵味和音乐感。这一条,让学生做到是非常难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理解运用。但是,语文教师经过训练应该能够基本做到,并经过常年课堂教学的历练而不断精进,达到较高水准。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每一次示范诵读,要表现出自身的最好状态和最高水平,——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引领学生。积年累月,耳濡目染,接受最佳的汉语文熏陶,其语感积淀或许能纯净得多。
请诵读(美读)唐诗《渭城曲》,与吟诵进行比照(可借鉴古曲《阳关三叠》的主要旋律),从音乐演绎中获得启发,争取得到技术支持。(吟诵和诵读演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旋律比较平稳,为叙事抒情蓄势。
客舍青青柳色新。前四字旋律上扬,柳色衬离愁凄苦。一二四句后三字旋律接近。劝君更尽一杯酒,旋律线下滑,“酒”约下降四度。可见酒之沉重、情之浓深。西出阳关无故人。旋律回应一二句。“西出阳关”舒缓悲切,后三字多不舍意味。2.从读古诗到读古文——诵读技能训练之扩展
文言文,目前多数小学课本里数量较少。我们认为,从第二学段起,就可以有计划地选编一部分文言语料,抽出少量课时(比如每周1课时或者1.5课时)安排诵读,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育,这对于扩充语言含量、培养良好语感、全面发展语文读写能力,具有重
要的意义。此不详说。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功修炼,从诵读古诗到诵读古文,把诵读技能训练加以扩展,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诵读古文,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腔调”,这与朗读白话文具有较大区别。有一些师范生和语文教师,还分不清二者的特点,往往用读白话文的腔调读文言文。这是不对的,要改过来。
古诗的诵读(美读)难度比较大,无论对意境的体会,还是运气吐字、控制语调、修饰和传送声音,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借助对古诗的诵读演练心得、技能把握成果,迁移到诵读古文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训练路径。
采用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古文,主要毛病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语速过快,这是最明显的表征;
第二点,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鲜明,语气不足,力度不够,味道不对;
第三点,因为语速过快、语调平淡,显得草率、含糊,加大了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难度,而且严重降低了倾听者所应获得的语言美感。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文言的语言特点,并通过技能演练,掌握诵读文言。这里,我把相关的要点概括成三条:
第一条,文言句子中单音节词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这和“白话”情况迥异。一句话,是由若干个词、词语按照特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比如,“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是“白话”,我们且分一下句子里的词语:
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 ? 这句话总共有13个词和词语;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词语有10个之多。再看意思相近的文言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共9个字,都是单音节词。朗读的时候,词与词之间,必然要有所停顿,而单音节词多,自然停顿也就多,语速便会慢一些。(文白对比演示)
第二条,文言句子一般要短于白话句子,字数少的句子更容易读出语调的抑扬和顿挫,而中国古人恰恰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感——说话是这样(如先秦),诵读、吟诵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先秦两汉到明清乃至于其后文言读写实际操作之实况实绩)。里面的语言实践细节林林总总,留待以后系统探究,这里我侧重说说文言虚字问题。请看《论语•学而篇》第一则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这段话中,加方框的6个虚字,诵读时都要在语气上加以特殊处理。此外,3个“亦”字,也需要适当拖长一点、语气加重一点。也就是说,文言句子之中的许多虚字,兼有表示某种语气的特殊功能,这在诵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诵读演示)
第三条,小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听力,如果语文教师使用适宜的语速、语调诵读古文,达到“美读”的较高标准,这对学生理解文义,乃至体验意蕴、获得审美享受、高质量地积淀语感,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我们也可以参照古文吟诵的调子,合理地借鉴。我试着使用老调子吟诵“学而时习之”那段语录,然后把吟诵改为诵读,谈一谈在借鉴方面的个人心得。(吟诵和诵读演示)
3.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诵读技能训练之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白话作品的诵读要相对容易一些。具有比较好的文言诵读根基,再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白话诗文诵读领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头一个,白话诗文中往往残留着某些文言遗迹,包括文言语料的引用、化用等(这种情况在中学课本里更为多见),诵读相关语句需要文言诵读技能的支持。例如,老舍先生的《草原》(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段是文白交错的——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结尾是两句七言诗(“别”是入声字),应该注意平仄关系,读出文言诗句的味道,有力地收束全篇,凸显主旨。(诵读演示)
再如,《山中访友》的第二自然段,几处暗含着略带文言意味的语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其中,“你如一位”这几个字不大好处理,读成“你如/一位”、“你/如一位”,似乎都不恰当,最好借鉴文言诵读的技能,这样处理句中的自然停顿:“你/ 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演示)
第二个,白话诗文中有些地方不大好读,需要使用控制气息、调整抑扬变化等朗读技巧,而这些技巧恰恰都会在文言诵读演练中加以练习,奠定基础。
比如前面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每个字都是一个词,都需要有自然停顿,但又不能读破句或者处理得过于生硬,出现阻断感。这就要用气息来托举,形成似断非断、气韵连绵的诵读效果。训练时,可加大“运动量”,如韩愈《送董绍南序》的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有11个字,属于比较长的文言句子,若用一口气读完,看看最长可用多少秒钟。——如此练习,能够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力,而后,再读白话文里的长句子,便能游刃有余,读出意蕴和特色。例如,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后一句有24个字,诵读的时候最好不换气,还要处理好逻辑重音等。(诵读演示)
再如,前面提到过《枫桥夜泊》和《渭城曲》,都涉及到“音高”问题。在一段文字的诵读过程中,有意拉开声音抑扬的距离,往往是为了表现特定的语意内涵、情感色彩。这种技巧,在古诗的意境中进行训练,更好操作,易于见效,然后再迁移到白话诗的诵读,便比较好处理了。比如臧克家先生的名作《有的人》,通篇对比鲜明,有一段诵读时对声音抑扬变化的要求比较高。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后两行,“青青”要扬上去,读出那种鲜亮的色彩感、自然蓬勃的生命力,“青青的野草”还要读得舒缓开放,读出那种一望无际的辽远感。(诵读演示)
三、诵读技能之运用
语文教师训练诵读技能,最终还是要应用于教学。诵读技能运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在此,我谨从若干侧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诵读技能的三种用途 1.用于备课
备课时,应该养成习惯,把课文多读上几遍。先做普通读者,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当先生,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考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出教学设计。教师自己高质量地潜心诵读过课文,便会知道它是否适合于诵读,是让学生全文诵读还是选择某些重点
段落诵读,以及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语句方面诵读与理解、体验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等等。
备课时认真诵读课文,这比看教参、写教案、制作课件还要重要。缺少这个环节,往往难以获得阅读的冲动感,无法真正形成与作者交流对话的亲切感和契合感,阅读课的设计和实施的教学个性会受到伤害。
名师于永正有一段话讲得很到位,录在这里供学员们参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另外,一位青年教师也发现了备课时诵读课文的必要性,他说:“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一是音译词比较多,比如“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科罗拉多”“科尔卡”等等,这些词要读联贯,你把“雅鲁藏布”读成“雅鲁 / 藏布”就不对。二是长句子特别多,如课文第一句话:“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么长的句子,如果停顿不好,语气不畅,就读不下去,或者不知所云。三是数字多,如“3000米”“504千米”“2268米”等。四是句子的形象性特别强。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的特性,要训练学生读好,老师在上课前自己就不能不读好。
2.用于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朗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3.用于创设“诵读课”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即教一课书什么都要管:诵读课文、识字识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等。若真的有特殊需要,并非不能这样设计,但把这种拼盘式的“面面俱到”变成教学常态,其中可能埋藏着隐患。
我建议,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内因)和教学功用(外因),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教师作示范诵读,或者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诵读,这种倚重诵读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作“诵读法”,它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把“诵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阅读课,可以称作“诵读课”,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因教学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诵读课又分为两类:(1)偏重于积累语料、积淀语感的,称“积累型”。例如,新疆某语文教师运用吟唱和诵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用1课时当堂背诵了《敕勒歌》等四首古诗,且得到一定的审美体验。(2)偏重于文学欣赏的,称“美读型”。我们应该多搜集比较纯正的诵读课案例,研究其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 1.疾读与缓读
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姚鼐先生云:“大抵学习古文,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疾读以求其体式,缓读以求其神味”。(摘自姚鼐《惜抱轩集•与陈硕士》)“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比如一首七绝或七律、一段百来字的文言,用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所说的“美读”相似,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教学实践证明,交错使用疾读和缓读这两种方式,对于调节教学节奏、营造和谐气氛、高效率地背诵文言诗文,具有特殊的功效。白话诗文的学习,也存在背诵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两种诵读方式,这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可进行诵读演示)
2.平实地朗读与美读
咱们的语文课本里,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文字比较平实的文本(如说明性文字等)。诵读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美读乃是诵读的较高要求,或者称作审美式的诵读。非文学文本,以及文学色调比较淡的文章,一般只需要平实地朗读即可,不能强求生动,拿腔作调,那样便弄巧成拙了。此外,各个学段的各类学生情况相差很大,也不能强求一致。先要鼓励学生达到诵读的基本要求:读音准确(排除方言干扰),声音响亮,语速大体适宜,比较流利,能有一定的语气(能带着感情来朗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从平实地朗读,到逐渐接近于美读,这是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的训练过程。
3.范读与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起不到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走极端,忽视点拨的妙用。请看这两个教学案例:
例一,《瑞雪》里有一句话:“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盛新凤老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那像棉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就这样杂乱无序、密密麻麻、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就叫做‘纷纷扬扬’,雪下得可真大呀!那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自然能够读得好,记得牢,悟得深。
例二,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盛新凤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咱们女孩子的特长,让咱们的女孩子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诵读白话诗文,各类人物(包括童话中的小动物等等)的对话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需要思忖其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心态等诸多因素,模拟其说话的语气语调。一旦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恰恰会让阅读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够促成学生与课文及其作者的“对话”。因此,盛老师领着学生三度“撒娇”的这个案例,其价值之特殊,需要深入探掘,并由此提高对点拨的重视程度,把点拨与范读结合起来。
4.诵读与涵咏
诵读,最忌讳只动口而不动心,一味孟浪而诵,并不怎么投入情感,不注重咬文嚼字、体验意蕴。教学中,诵读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积累型”的诵读课,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其他,则要注意把诵读与涵咏有机地联结起来。涵咏,意思是让自己的心,像鱼一样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体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是被涵盖在涵咏之中的,从诵读起步,一边诵读一边体会,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这个过程,便是涵咏的过程,而诵读既是推进涵咏的手段,也是体现涵咏成果的手段(用声音外化),它俩是不能割裂的。
5.诵读的扎实与灵动
诵读,要中规中矩,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能力训练、素养发展。这是底线,要牢牢守住,坚决摒弃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之风。但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诵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要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飘、又实又活的良好状态,努力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灵动感的教学氛围。这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探索空间。
我们一同欣赏一个课例: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片段。这篇课文见于苏教版小学课本第八册,大意是一位中国作家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斯杰潘老人家里做客,见墙上挂着一枝猎枪,便询问老人是不是喜欢打猎。老人边讲述了三十年前最后一次打猎的奇特见闻。那一年早春,寒潮骤降,刚刚融化的湖面有结上冰,一群天鹅走头无路。忽然,有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整群天鹅被感动了,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昂着头,挺着胸,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猎人斯杰潘被深深地震撼了,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湖岸。他说,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周老师那节“美读型”诵读课,前面充分铺垫,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涵咏天鹅精神与猎人情怀。然后,教学涌向高潮——
师: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 腾空而起 / 利用下落的冲力 / 像石头似的 /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 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师: 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师: 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 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 / 两次 / 三次„„”学生动情地齐读。读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 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教师激情诵读第 6 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 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生: 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 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生: 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 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学生默读,体会)
生: 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 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生: 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 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 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生答:团结之歌、奋斗之歌、赞美之歌、感谢之歌。)
师:(追问)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 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生 :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师: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来,我们一块重现当时的情景!(师生合作贴图展现群鹅破冰情景)湖面上传来了阵阵叫声,那是它们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教师指挥学生分排读“克噜——克哩——克哩”,达成此起彼伏效果)(随即引读)兄弟们哪——
生:(齐)加油!师: 齐心干哪—— 生:(齐)加油!
师:“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体现“诗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之一。在此仅就诵读教学的灵动感而言,我们从中欣赏到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仿佛是一个乐队指挥,课文权当曲谱,学生们敞开诗意葱茏的少年情怀,随着那一根奇妙的指挥棒倾情演绎,遂呈现出这一场激情荡漾的瑰丽的教学乐章。这两句专家评语,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达到如此境界的“美读型”诵读课,无论小学、中学,前些年都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多做搜集整理,看作是诵读教学高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结束语
这次专题讲座,初步廓清“诵读”的概念和教学要义,搭建了一条诵读技能的演练通道,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诵读技能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我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要不要重视诵读的理念分辨和论证问题,而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诵读教学,在路径选择、方法优化、技能和综合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施教能力提升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取得良好进展。
预祝学员们在语文教学论理论修养和教学专项技能历练等诸多方面,不断进步。
第四篇:小学语文
8月1日上午,在罗田县天堂寨晨璧山庄的会议室里,由市委老干部局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庆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是市直机关在这里参加避暑疗养的二十位老干部。在他们中间有曾经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建国后参军的军转干部代表。
座谈会上,大家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畅所欲言,热情歌颂了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丰功伟绩、优良传统,并讲述了自己在部队的成长经历,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改革开放和共和国的发展和进步抒发了无限感怀之情。曾在地方工作的离休老同志还畅谈了学习人民解放军的深切体会。他们说通过这次座谈会更加热爱人民解放军,对离休老干部更加尊重了。市委老干部局同志同时表示要更好的为老干部服务,把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政策关怀贯彻好、落实好。
军队转业干部诚恳表示要向当地干部学习、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齐心协力建设文明和谐、美好的新黄冈而作出的贡献。
7月23日下午,南山法院召开转业军人干警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体转业复员军人干警参加了会议,院党组书记、院长丁建华及在院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童武主持。
会上,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晓伟代表全体转业复员军人作了主题发言,深情回顾了难忘的军旅生涯,畅谈了自己到地方工作后的感受,勉励大家永葆军人本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军转干部刘余敏专委、法警队王辉副队长、机关党办李两盛、办公室李影、民二庭吕振宇、执行局袁克卿和退休干部娄爱国等同志也从不同侧面汇报了个人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大家纷纷表达了对党组关心、培养的感激之情,积极为法院建设献计献策,表示要把军队中的良好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中来,继续保持军队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再立新功。
最后,丁建华院长作总结讲话,他代表院党组向全院转业复员军人及家属致以节日问候,对转业复员军人为南山法院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重视对军转干部的培养使用,发挥好他们的特长和作用;二是要关心转业复员军人的生活,积极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全院转业复员军人干警要继续弘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更加坚定的政治信念,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为南山法院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月30日下午,一群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进浦北县人民法院办公大楼,他们是曾经为法院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的退休
老军人、老干部,此次前来是为参加“浦北法院庆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到来之际,浦北县人民法院积极筹措,为全体退休退伍老军人、在职退伍军人举行了一场座谈会。浦北法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拥军优属,关心退伍军人。座谈会上,该院党组成员与参会的人员就解放军建军85周年来取得的成绩展开交流,并询问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他们对法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挥老党员、老军人的影响力和余热,开心工作,愉快生活,为党的事业再立新功。党组成员、政工科长傅德忠还代表法院党组对与会人员就浦北法院现状及取得的成绩进行通报。
与会的退伍军人对浦北法院的关怀表示感谢,对浦北法院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他们指出,浦北法院围绕素质和廉政,狠抓队伍管理和建设,以“司法能力提升年”活动和庭审、裁判文书“两评查”活动为抓手,抓好队伍业务、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三项重点工作,提出十项措施服务浦北发展大局,以龙门镇为试点,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突击点,狠抓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强化诉前调解,延伸审判职能,法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提出,希望法院
继续全面抓队伍建设和审判等工作,不断为浦北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为庆祝建军84周年,8月1日上午,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召开复转军人座谈会。法院全体党组成员及复转军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庆雨主持。会上,15名复转军人代表一一发言,他们回顾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总结当前的工作情况,同时结合各自岗位,对审判、执行、队伍建设、法院改革发展,提出新的展望。王庆雨副院长代表党组,对复转军人多年对法院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向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是发扬传统、努力工作。同志们要时刻牢记使命,将部队“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等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将其融入到审判工作中去,在法院这个新“战场”上更好地“战斗”,以更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来搞好工作,为把我院打造成为法院中的“红旗”做出自己的努力。二是积极创新、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面对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要学会正视现实,努力拓宽思路,不
断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应对复杂情形的长效机制,锐意进取,推动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每一名复转军人要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本职岗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发挥模范骨干作用,在实践中磨练和培养自己,努力成为本岗位的骨干。
四是发挥潜力、自强不息。当前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任务艰巨,为广大复员军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更多的发展空间,希望大家求真务实、发掘潜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五是勤政廉洁、甘守清贫。既然我们选择了人民法院或者说人民法院选择了我们,我们要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好与当事人、律师之间的关系,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五篇:小学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积累(28分)
1、读拼音,写汉字。(4分)
wǔ rǔmè lìpái huáimiǎo shì
()()()()
2、照样子写出关于“看”的词语。(4分)
例:尽情地观看(饱览)
(1)抬头向上看:()(2)低头向下看:()
(3)向四周看:()(4)向远处看:()
(5)偷偷地看:()(6)注意地看:()
(7)大略地看:()(8)边看边审查:()
3、在“然”字前面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4分)
然大悟____然纸上_____然有序____然自得
然开朗____然大怒_____然泪下____然大波
4、用另一成语来解释下列成语,即写出一个意思相同的成语。(2分)
画蛇添足()得意忘形()
有条不紊()聚精会神()
5、填空。(5分)
(1)人们常用古诗名句“、。”颂扬那些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教师们。
(2)《草船借箭》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作者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
(3)“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春潮带雨晚来急”。请再写出两句含有“雨”的诗句:。
(4)“万水千山、绿水青山、崇山峻岭”这三个词都是描写“山”的词,其中“万水千山”是形容________,“绿水青山”是形容_____,“崇山峻岭”是形容________。
6、按要求,写句子。(3+2+2+2=9分)
(1)下面三句话,后面都空缺了,空缺处原文用a、b、c标明写在后面。请完成三道选择。①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___。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②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___。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③不是所有的职称都表达能力,就像___。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2)盲姑娘对哥哥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为转述句:
(3)我不小心摔坏了陈明的小船。
改为“把”字句:
(4)老师家访。
扩句:
(二)运用。(12分)
1、李叔叔的小卖部开业了,请你为他写一幅对联。(2分)
2、仿照示例,再续写两个句子。(2分)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携带的阵阵清凉。
3、综合改错。(使用修改符号)(4分)
一阵微风吹来,碧绿的池水泛起阵阵波涛,使人心旷神怡。池边的花坛里胜开着牡丹,月季,芍药。它们虽然开得那么热烈,但一朵比一朵美丽,还不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扑来。这水池,这花坛,还有远处的假山、凉亭、树木,一幅美丽的图画。
4、语言实践。(4分)
我们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给老师,请你给某一老师写一两句赠言,最好能体现老师所教学科的特点。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8分)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有是龙的传人,鼎内铸(zh”)有铭(mŠng)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zh„n),堪称宏伟杰作。
1、第一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A.话题转换B.解释说明 C.声音延长
2、写出象征意义。
鼎座:
鼎高:
底座:
3、从文中找出三个词语赞美宝鼎。、、4、连线。
分类别鼎座高0.5米
列数字鼎座高……鼎身高……鼎重
5、由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个宝鼎,你将怎样介绍?写一段语。
(二)课外阅读(12分)
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土墩,墩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
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土墩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座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只能过去一个,再过一个。
“让我走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狐狸走过去了。狐狸想独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里去。
“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马上也笑了起来:“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回不来啦!”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说:“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
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
1、思考课题,理解内容,选择准确的答案,画“√”。
(1)本文主要写狐狸过河拆桥,狡猾自私,没有好下场。()
(2)本文主要写猴子聪明能干,不再上狐狸的当。()
(3)本文主要写狐狸狡猾自私,猴子识破狐狸的诡计。()
2、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答案,画“√”。
(1)“猴子,请你回去吧!”句中“请”的含义是:
A、讽刺()B、尊重()C、请求()
(2)“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句中的“请”的含义是:
A、讽刺()B、尊重()C、请求()
3、读一读,比较一下“笑”字所表达的不同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1)“猴子,请你回去把!”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笑:
(2)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马上也笑了起来说:“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回不来啦!”
笑:
4、结合上文理解句子,在正确的答案后画“√”。
“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是因为:
A、“猴子没有吃到桃子,很生气。()
B、看着狐狸吃桃子,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了。()
C、它知道不能和狐狸这样的坏东西交朋友。()
5、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习作。(40分)
材料:……王老师走到刘雨跟前,摸摸他的头,深情地说:“我很欣赏你!”
提示及要求:王老师欣赏刘雨什么?因为什么事欣赏他?展开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