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时间:2019-05-13 01: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师教院08级1班

杨西红

080901020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前对阅读教学模式研究颇多,从cnki中共有1013篇文章,但,小学语文的只有67篇,仅占6﹪,可见,对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少,我主要从各种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方面谈谈。

关键字:阅读教学模式

情感

五步阅读

自主、参与、体验、发展

个性化

一、构建情感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动机、兴趣、内驱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小学生来说情感中各因素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1教态表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最先印入学生眼帘的是教师的教态表情。教师得体、大方的服饰,亲切和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大胆地说,流畅地写。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只有适当的表情达意,才能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良好的效果。2语感传情

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的作用,提高了感知的反应,并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理智感的发展,促进学生进入特定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前教师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产生悬念和美感;课中贯穿朗读,“以读激情”,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知”与“情”相互渗透;课后灵活用情,“以情悟文”,使学生情意浓浓。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坚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3扣文扇情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学中,结合教材感人部分扇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煽情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然后把作者给予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补白、朗读、去感染学生,用多媒体音乐、视频的效果,打动学生,以情激情。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她采取“循文寻情”“因情悟道”“情道交融”的方法,先用感情色彩很浓的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4评价激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适时激情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激励和调节作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情夸奖,激励同学的自信心,激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前梦龙老师的公开教学,给人印象极深的就是他善于运用激情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激情,表现出热情的鼓励,充分地肯定,学生对老师很快就产生了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情绪就轻松与快乐。这不仅对学生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1]

二、叙事文章“五步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章经常以故事为主,因此要理解其真正内涵就必须重点以阅读为主,谈一谈“五步阅读”的教学模式。1初读感知

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充分感知文本,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事情发展的要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初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整体感知的重要作用。2自读理脉

叙事类记叙文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事情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3细读理解

通过“抓关键,想意图”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研读品评

通过“细对比,品词句”将事情的高潮和精妙之处读熟,了解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及文章的过渡、伏笔、照应、开头和结尾,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即了解“写得怎么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怎样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发这个“道”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5诵读拓展

把文章读活,懂得怎样去写。以课文或语段为范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触发时间灵感,进行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围绕一篇篇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启发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一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采撷身边的小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二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习得语言和方法,并在刻画人物时,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以理性成熟的思考方式,通过教师不断的提问,让学生逐步发现文章写作的脉络和事件发展的线索,由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到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逐步达成素质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细致全面,准确把握住文章线索,并科学地设定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反思、调整,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运用“五步阅读”教学模式,以达成课程目标。[2]

三、自主、参与、体验、发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参与、体验、发展的阅读模式,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较,目的与目标发生了重大的转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为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融汇在活动中。首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为切入点,向立体化的方向延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利用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课堂上把每个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再生源泉,给他们表演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可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领会的方法,给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时间,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的精妙绝论,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讨论、交流。文章中那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韵律„„无一不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显了合作学习之绝妙,学生在互动中弥补了自己知识领域的缺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在互补学习的氛围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的知识层面是有个体差异的,为了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创造的学习氛围应是宽松、平等、合作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努力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把情感体验和自我评价融为一体,又不动声色地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知识浅薄的学生在互动中被知识渊博的学生带动起来,互补学习的动力拓展课后小组学习的空间。3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多元的能力与知识的综合体。教师应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创造力就更强了。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把整个教学课设计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奇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再理出课文重点段落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确定,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气氛中互相学习、交流、感知;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中自悟,悟语言的精美,悟意境的雅致,悟情感的绝妙。展开想象,谈谈感受桂林山水整体的美;画画你眼中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险、峻;演演,以导游的身份,把游客带进桂林山水连绵不绝的画卷。这样学生不仅在领会了作者瑰丽的文笔,感受了桂林山水绮丽风光的同时,知识、技能、情感得到提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4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本,把知识拓展到课外

语文知识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宽广,语文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创新、获取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一个目录让学生选择;提供一个时间表供学生阅读;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表演。课外阅读不局限于教材配套,可以拓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局限于书本,可扩展到网上;不拘泥于家庭学校,可扩展到文化馆、书市。学习方法以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也可以专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泛读、勤读、悦读,在激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还可以用网上发帖,制作网页,设计写读后感,各种文体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将知识转换,读写结合。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发展阅读学习的时候,就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素养推动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拓宽了空间。[3]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1评读———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采取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和发展的方式,“评读”这种阅读模式。“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基本理 念。

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富有个性的学生,阅读活动的过程是不同的,对语言的理解、体味也不可能相同。理解语言的的途径是多样的。字典上的解释是抽象的,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己积累的语言、想象、联想或者通过动作来理解、表现的。对共同学习的学生们来说,在内部学习活动之后,必然有与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交流的过程是沟通对话的过程,是更进一步理解、感悟的过程,是彼此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情趣趋同的过程。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有的学生喜欢“迎客松”,有的喜欢“送客松”,有的喜欢“陪客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学生喜欢哪一种奇松,就让他先阅读那一部分内容,读读看,听听再评。学生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得有情有感,学得有滋有味,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读、评: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自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读、想象、鉴赏相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个性化阅读,学生凭借已有的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倾向,独立阅读,感悟语言、体味情感、领悟方法。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学生阅读活动是思维和情感的共同活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读、想象、理解、鉴赏结合的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阅读,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自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大家听,把你读到的、看到的说出来,评一评,再读一读,读出黄山不同姿态的奇松神韵。学生也可以选择段落,边读边画,画出你眼中的黄山松奇特的姿态美。学生的图画正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创作。学生可能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游客,也许他们就是生长于黄山上的一棵奇松。学生通过读、画、议、想象展示黄山松的奇特,同时也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拓展文本,给个性化阅读赋予现实生活的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否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呢?笔者想不然。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给学生一块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土地;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多说、多议,说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个性,说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飞扬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4]

参考文献

[1] 卢小梅.情感阅读教学探讨[J].《科协论坛》.2010 [2] 王丽华.叙事文章“五步阅读”的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 [3] 巩丽静.自主、参与、体验、发展——阅读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10 [4] 沙士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之有效阅读[J].《读与写杂志》。2011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

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

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

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

(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第三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本站推荐)

小学语文“以读为主、自主学习”

教学课堂模式

教 师:倾听——引导——点拨——启发——归纳

学 生:听——说——读——写——思

模式的运用说明

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因此,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

精读体验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 1

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有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美读成诵掌握学法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延读创新拓展运用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交流、评议,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张卜学校王新毅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式

【引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4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

(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指导

方案设计

总结评定

拓展延伸

组织评议

活动交流

教师

学生

活动准备

活动实施

活动总结

模型说明:活动教学模式按三个大环节、四个具体步骤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大的环节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具体分为四个操作步骤:从教师角度说,是“创设情境——活动指导——组织评议——总结评定”,贯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说,是“激发兴趣——方案设计——活动交流——拓展延伸”,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策略。教师与学生两条线相得益彰,建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都是在相应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

(二)设计方案、活动准备

在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本文”,精读感悟,并以此为根据,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设计,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设计。

(三)组织评议、活动交流

这是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当好组织者,一方面,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活动方案,自主活动(可以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在学生们能较好执行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加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好对学生活动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及时肯定优点,同时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加以改进,使活动更趋完善。

(四)总结评定、拓展延伸

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作出总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进一步拓展延伸,比如向课外开放,向其它语文训练方式延伸,从而进一步发挥活动效益,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式讨论

1.本模式运用范围

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运用范围。活动教学模式适用范围,一是教材,一般要求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精短的,可全文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课文较长的,可选重点段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而一些议论文、散文则不适宜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二是对象。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因为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展各自的个性。

2. 处理好活动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活动仅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应该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也不应该把教材文本丢在一边,一味地只是活动,要真正发挥活动的手段作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钻研,去领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教与学的关系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编导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活动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参与活动的盲目性,避免在活动中放任自流,保证学生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

(3)收与放的关系

活动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角色转变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同时也极易导致课堂的失控,纪律松散,乱糟糟的,有时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纵,并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又要乱中求序,收放自如,力求放得开,收得拢。

(4)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活动教学,以活动为手段,以兴趣为纽带,因此,就“预设”与“生成”两者而言,教师更应注重“生成”。不能缚住学生手脚。活动方案不要预先设计,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设计活动,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 读 课 文

自 主 质 疑

归 纳 分 类

定 向 导 疑

定向导疑

读 议 讨 论

多 法 解 疑

合 理 存 疑

鼓 励 探 索

初读、提问、记录

筛选、引疑、集中营

读、议、猜、辩等

延伸、拓展、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初读课文,自主质疑”;第二板块“归纳分类,定向导疑”;第三板块“读议讨论,多法解疑”;第四板块“合理存疑,鼓励探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记下不懂的问题,并自己尝试解答。无法弄懂的就写上“质疑簿”。

第二步,归纳分类,定向导疑。

这一步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集中”。“集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抓住几个主要的问题。二是“定向导疑”,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个关键之处,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教师的“导”带出学生的“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归纳分类”必不可少,“定向导疑”不一定课课用到。如果学生的提问已经涉及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定向导疑”就显得重复和多余了。

第三步,读议讨论,多法释疑。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因为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解决许多疑问。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不了的问题,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辩”也是一种很好的解疑方法,如果在“辩”中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拔引导,以帮助学生归纳筛选,理出头绪,正确地开释疑难。当然,解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猜、查、画、演等等,实际操作时,运用什么方法,要看具体的情况。

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两点必须说明:①任何解疑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有所交叉。②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步,合理存疑,鼓励探索

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求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它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模型讨论

1.“问题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它的适用范围上。内容比较“实”的课文,比如写人记事的,较为适用;内容比较“虚”的课文,比如描景抒性的,就不大好用。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课文去选“模式”,而不能用“模式”去套课文。

2.“问题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者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

3.“问题模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如第四步“存疑”的环节,就不宜每次都用,课上能解决的一定要当堂解决,如果每堂课都留个问题的尾巴,对树立教师的形象是不利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模式”

一、基本模型

提出问题 组建小组 营造氛围

(教组织交流

指点方法

(程序)个人自主学习全班交流探究

(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流、品味、感悟、朗读

(教师)观察、了解 导、点拨、评价、小结

师)讲清要求

小组合作讨论分工、发言、倾听、集中 交倾听、指点、引导、了解 引

二、操作程序

㈠个人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时应提出一两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可先由老师提出,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指出的是,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围绕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是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

2、指点方法

提出问题后,有时还需指点方法,否则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做,特别是刚开始时。有了方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自主学习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教室里尽可能保持安静,尽可能给足思考的时间。此时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信息。如发现普遍问题可让暂停,进行相应指导。在孙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专注地读书、思考,并拿笔画、注。

㈡小组合作商讨

1、组建小组

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讲请要求

讨论前需讲请要求,如怎么讨论、具体的方法、先后的顺序等。

3、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商讨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深入参与到小组中,倾听、指点、引导、了解。要引导围绕主题真正讨论起来,制止“万马齐喑”的局面和看似热闹的不切题的讨论。要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要么在发表意见,要么在倾听思考,尽可能不让一人游离于小组之外。要给足时间,划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讨论,而不是图形式、走过场。有的讨论学生刚进入状态,或谈兴正浓,老师却因为时间关系命令停止,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㈢全班交流探究

小组讨论时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或分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的问题需全班交流,使思维得到碰撞,相互获得启迪,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小组发言人集中小组的意见参与全班交流,个人亦可补充,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探讨研究。

1、营造氛围,组织交流。

交流时可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如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等展开交流。

2、全班交流探究

全班交流探究时要紧扣问题、结合课文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同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评价、小结。

三、模式讨论

1、小组讨论教学是一种发现学习,它所花费的时间有时是传统教学“告诉”式的1.2—1.3倍,因此时间安排尤其要紧凑,无需讨论的不要讨论。要合理分配各阶段时间,避免一二阶段形式化、把主要时间仍集中到第三阶段。

2、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要教会学生讨论:⑴学会发言,先想后说,组内发言声音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⑵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打断别人,努力记住要点;⑶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⑷学会总结,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小组意见;⑸学会反思,意见不一致,熟是孰非,亦或皆可,学会判断;借鉴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

3、为调动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评选最佳小组的办法。加分依据: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效果好,全班检测交流时发言多、质量高、有创意的小组„„小组讨论时,组长的角色伊然是一位小老师,他起组织、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要选拔、培训好小组长,发挥其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读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读寻疑

(初读、圈画)

再读导学

(合作、交流)

精读思悟

(讨论、释疑)

赏读积累

(欣赏、品味)

熟读运用

(延伸、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初读寻疑,自主质疑”;第二个板块“再读

导学,归纳总结”;第三个板块“精读思悟,集中释疑;第四个板块“赏读积累,提倡赞赏”;第五个板块“熟读运用,延伸创造”。五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寻疑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的空白处或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理解、感受,同时对文章含义深刻的,自己不能搞懂的语句,做上标记。第二步:再读导学

学生通过自主初读,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产生了一些疑问,在此基础上,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1.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般四人一组)说说在初读中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的?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2.归纳总结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个人所得时,总会出现一些分歧,教师切莫急于解答而应相机诱导。讨论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远离课文主旨,有的没有讨论价值,有的甚至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整理、归纳,抓住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巧妙点拨,开释疑难。

第三步:精读思悟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品一品以解决诸多疑问。第四步,赏读积累

对于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课文,我们教者要从语言文字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处分析、推敲。让学生欣赏、品味、多读多背,体会课文的内容美、形式美。第五步:熟读运用

学生的头脑中已积累了部分精辟的词句后,我们又该如何教给他们将这些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1、在模拟表演中运用。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模仿,情感的表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迁移练习中运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继续内化起了很重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或写联想文,或写模仿文。

3、在延伸实践中运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实验、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内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让语言文字进一步得到创造运用。

三、模型讨论

1、“自读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按“初读—再读—精读—赏读—熟读”的顺序阅读课文,把读、思、悟、用贯穿在一起,使课堂统一于“以读为主”的整体教学中,达到了增长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统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寻疑—释疑—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主动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教学模式是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定产物,与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该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自读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将启发式导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因此在应用该模式教学时,应以读为轴心,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教学任务,否

则会事倍功半。2“自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教程中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预料学生将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某些枝节问题时,老师要能巧妙地根据课文归纳总结到中心问题上。3“自读模式”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应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微调。如:第五步“模拟表演”的环节,对于没有表演因素的课文就不宜生搬硬套,否则会弄巧成拙。还有在运用“延伸实践”这一环节时要找到与课文的结合点创设情境,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模式”

一、基本模型

激趣导入

学习感悟

迁移体验

运用巩固

链接积累

点击生活

拓展课程

走出课堂

模型说明: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提出并构建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人为本,以“开放”为核心,按“激趣导入——学习感悟——迁移体验——运用巩固”四个主要环节设计流程。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链接积累”、“点击生活”、“拓展课程”、“走出课堂”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激趣导入

1、链接生活积累

学生对自己了解或者知道的东西总是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兴趣,教学伊始紧扣学生的这一特点,链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积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2、音乐渲染情境

听觉的刺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形成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初步体验词作所描绘的意境;而感受的表达和交流,充分调动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第二步:学习感悟

1、开放学习方式

①范读课文,注意生字及课文的朗读;

②自学课文,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b、自学形式不限:可一人自学,也可小组合作自学;

c、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读中生疑,品中释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更有利于其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2、点击学生生活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均指向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生活体验,把学生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训练与儿童心理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让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

3、沟通学科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语文学科本身,应该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课堂上,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文本情景画出来,交流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而且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图画、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练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内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第三步:迁移体验

课程文本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一种有待于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延伸和处理。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步:运用巩固

1、在活动中运用

唱唱:跳跳:教教: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巩固运用语文:唱唱、跳跳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配乐、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做小老师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在实践中运用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止。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成为本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环节的设计,将个体和群体、合作与探究、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加强了对文本知识的巩固,同时促进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三、“开放模式”的思考

1、注重灵活运用。该模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并不代表它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万能。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该模式或者将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

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注重营造良好氛围。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迸发智慧的火花。

3、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模式的“开放”并不是无限制,无目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大胆地“放”,巧妙地点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创新本能的萌发,生动活泼地发展。

4、注重学生人人参与。本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点拨结合学生个体自读自悟、群体讨论交流,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个别差异,激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辐射模式”

一、基本模型

相关文本

(作者)

(主题)课

相关文本

文 相关文本

(题材)

(写法)„„

相关文本

模型说明:所谓辐射式阅读就是以课文为轴心,通过对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题材、写法、对象„„)等相关材料进行辐射拓展阅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奠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操作程序

1、课前预习,自查资料。课前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思乡思亲的诗歌,引导学生建立资料收藏夹,在学习小组内共享交流,从而丰富知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

2、精读课文,感知领悟。这一步作为辐射阅读的铺垫必不可少,学生只有深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和老师对话,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辐射比较,探究积累。精读品悟课文之后,以课文为内核,辐射比较相关材料,探索它们在思想内涵、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异同,之后练习背诵,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4、拓展延伸,迁移训练。如果说第3步骤更多体现了教师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辐射阅读,这一步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辐射阅读,全班交流搜集的与课文有关的文本,拓展积累,我们称之为“二次辐射”。在此基础上,迁移训练,或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三、模式讨论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能力培养“强化素质”的趋向,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跨教材文本阅读的成分将有所增加,辐射式阅读教学模式适应了这

种趋势,以课文为轴心辐射阅读,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强调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铺垫,致力于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其次,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查资料,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比较,积累升华,并且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由一点而辐射拓展比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进行辐射式阅读,且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关系,一般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其以上使用。当前在课改实践中有一些甩开教材的“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辐射式阅读关键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所教课文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点,它不是无源头的辐射,不是完全脱离文本、游离于课堂的辐射,不是天马行空,盲目拓展,课堂教学和辐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由于现有课时的限制,辐射阅读时间上的保证、学生阅读素质的检测与评价等也值得我们深思,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模式”

一、基本模型

模型说明:“体验模式”大致可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体验,感知文本”。教者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出示新教材,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第二板块“角色体验,探究文本”和“生活体验,感悟文本”。教师运用“表演性”和“生活化”的手段,如角色扮演、链接生活等教授新教材。第三板块“活动体验,创新文本”。教师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超载文本。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次为:思启激趣——感受体验——领悟升华。而一堂课就是由这三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语文体验活动构成。这儿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对文本的领悟、升华、创新,师生创设的语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二、操作程序

(一)、情境体验,感知文本

课堂教学伊始,创设模拟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建立鲜明的文本形象,然后带领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感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走进文本,以获得更强烈的文本体验,营造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氛围。

(二)、角色体验,探究文本

教师在借助课文的情境,让小朋友们演一演,当小导演。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认为可以表演的内容。

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怎么演。小组学习开始前,老师提醒每组的学习小组长要安排好每个小导演发言的次序,注意讨论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讨论。(学生认真地自主研读、探究课文,不但要找出可演的内容,而且还要研究怎样演,为什么这样演,使他们体验、理解课文。)

学生汇报各自的研究所得。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有意识地寓朗读的指导及训练于小导演的“示范”之中,并尽量练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极好的体现。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受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语文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小组合作演一演。让学生们扮演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想得到升华。

6、请一小组学生到讲台前汇报演出。

7、师生共同评价演出。(教者在这里运用“角色体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

(三)、生活体验,感悟文本

教师在学生潜心学文基础上,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深入体悟、欣赏课文。

(四)、活动体验,创新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将写的训练“挤”进了课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小结: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感觉,老师尊重每一位小朋友的意见。《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句话揭示了学生阅读活动的本质。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其看问题的角度、眼光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模式讨论

体验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以认识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课堂中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痛苦、成功、道德评价等,获得丰富的个体经验,以再创造的形式建构起自己对文本内容、作品意蕴的理解,促进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体验教学的试验很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意识化和高效化,对研究教学中无意注意很有意义;同时它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国内外对体验教学模式正大力倡导和实验。

体验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限制,需要和其它教学模式互相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教学的课堂才有生命和活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字”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六字”教学模式

概念

“六字”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导”、“读”、“识”、“研”、“学”、“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理论依据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的,以强化备课和教研为手段,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被看作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了解。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真实的揭示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合作学习基本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共同目标,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合作;强调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只有依靠个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强调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的同一性,在合作中,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也获得实现。合作学习把教师置于教学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之下,强调师生多维互动。合作学习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任务分享、责任共担的人际间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是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合作过程。

目标

通过程序化的教学行为,落实课程目标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使抽象的课本知识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内容

导,就是引导、导入。导入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情,导入既要与文本有紧密关系,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其中的“趣”是需要老师去激活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做好谋划,是保证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课前导入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停留课前某一情境上拉回来。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语像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学生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任何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付出无数心血。总之,课前导入,不容忽视。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就是读文本。既要有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又要有学生的大声朗读、自由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文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学生各自埋头读文,声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力有集中有分散。“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那么流行的充满积极意义的初读要求往往是流于要求的形式或者流于阅读的表面的。怎样把“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发挥它的积极意义呢?大声朗读是最佳方式。宋朝的朱熹认为:“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须要字字响亮”对朗读的音量提出了要求;“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说明了大声朗读的效果。大声朗读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大声的朗读中大脑处于排空状态,孩子才会自觉地发现哪个字读不准或者不会念,哪里读不顺,有障碍。琅琅书声中,孩子才不好意思打个疙瘩,蒙混过关。再配合平时训练的遇到不会念的字查字典,问同学的好习惯,初读课文时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就容易实现了。

识,就是认识,就是认识文本,知道文本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要求学生不仅要解决字、词,还要了解主要内容、故事梗概、主题思想等等。这里主要解决文本“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要读“懂”文本。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五个“标准”: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

1、理解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如,《走,我们去植树》中“金色”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为它是春天的意思,这便大谬了。再联系上下文去看,才能理解它的含义,此“金色”,指在父母亲人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同学朋友的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是金色的。

2、读懂句子。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如,《走,我们去植树》中的最后一句话:“绿色宝库”指树木能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抵挡风沙、调节气温、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木材、为动物提供乐园等。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

3、弄清结构。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清课文的结构。以上三步总的来说,是对课文的认识。

研,就是研究,就是研读文本。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课文研读。袁枚曾说: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传巧不传拙。其中内容上的“真”和形式上的“巧”,是我们研读课文的目标,把这些“真”和“巧”传给学生,则是阅读教学的追求。对于研读课文,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和心去进行接触,要抓住文本的第一要素——语言。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入手,进而扩展到全篇。怎样研读文本呢?首先要理解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研读的主要内容。要求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要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学,就是学习,就是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学习文本的表现手法、材料的组织方法等。这里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读写上的经验之谈。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巩固字词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好方法;而写作调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说,读是写作的准备,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怎样写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遣词造句的精妙,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包括写作教学因素,两者绝不可截然分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我们应该结合这种能力教学,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做法就是:“练”。但收效甚微,这说明行之无效,教师们也感棘手。如何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有章可循”,我们认为要加强读写联系、渗透,借阅读之力学会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基本写法来写片段,减缓写作的坡度,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学会表达情感的手法,学会初步的谋篇布局,初步学会组织材料,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练,就是练习。也就是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性的应用。这里主要以课堂中的“小练笔”为主。

小练笔是学生丰富的作文材料的积累,因为形成写作活动并取得作文成果所需要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都包蕴着主体和客体两种因素,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读写结合,安排切实可行的小练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开展“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巧抓关键词语开展“小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能结合课文中的“佳句”,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开展“小练笔”,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的发散思维;还可以以“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形式开展“小练笔”;还可以说说你身边的类似本文提供的人或者事开展“小练笔”。

综上所述,以“导”、“读”、“识”、“研”、“学”、“练”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互为阶梯,互为结果,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它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方法过程的学习,更注重语文的最终学习目的;同时,又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人文性,也注重了“文以载道”的思想性。所以,我们在实施时,要从文本的整体高度着眼,要在具体的语言文字细处着手,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效、有机结合,切不可分割独立。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4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

    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可以使我们徜徉一条绵绵流淌的河流,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攀登一座座巍峨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

    语文教学模式

    骆驼坳中心小学语文“1342”模式 一、模式提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观念、内容和方......

    最新语文教学模式

    也看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石井镇中心小学 赵小香 三月初,教研室苏亚丽老师一行在中心学校李民生校长的陪同下到我校听评课。就苏老师所传达的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自己感......

    小学语文“设计——研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设计——研读”教学模式初探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设计——研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阅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

    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一)理论依据 开设自由阅读课,适应了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主要论据是: 1.大量阅读是提......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模式

    自主习作,快乐赏评 一、缘起和阐释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习作存有畏惧心理,对其缺乏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感到负担很重,而且实效性并不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既减......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高年级 2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激趣教学模式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读中——感悟”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完成)——细读课文、体悟情感(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