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时间:2019-05-13 01:3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第一篇: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启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13日 11 版)

视觉中国供图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100多名对文学充满理想的名牌大学中文教授和各地著名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挤在北京大学的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上,3人对话环节在中学教师中最具人气。

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母语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隐含的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而温儒敏在会上透露,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童话作家曹文轩也在“部编本”教材的编写队伍里,前一阵是编小学初中的,现正要编高中语文课本。“将来的作文怎么教,曹文轩会倡导浅显易读的文字,还是要把更多美学哲学思想融入?”“中学生寸时寸金,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如何分配?”“怎样培养,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文学天赋?”老师们有一肚子问题。

“有等级考试之后,高中孩子将不是在考场,就是在去考场的路上”

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因为,年逾古稀的温儒敏这两年还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他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阅卷存在很大问题。”他详细分析,语文卷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分数分成四等,二等分是42~45分,他们调查了4个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开距离。

“考得好也是42分,考得不好差不多也是40多分,所以老师就不教了,顶多教点考场上的作文技巧。”他们调查的4个省,考入一类校的作文成绩,比考入二类高校总体差距为“2分”!

“新高考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不是在考场,就是走在去考场的路上”。高一开始等级考试,考考考,造成现在的孩子对写作没兴趣,对读书没兴趣。语文要给其他出分的学科让路,学生精力自然不能放在这里。

阅读是弓写作是箭

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曹文轩演讲后主持人问他:你的童话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

作为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曹文轩回答:因为我有15年的哲学阅读史,“当这些哲学文献沉入我的灵魂里血液里,文学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流淌出来了”。

曹文轩指出,中国作家输给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输在读书上。他连续发问:“你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你不阅读哪有生活的艳丽?你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你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

所以曹文轩总是送青少年一句话: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然后还要强调,“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

来自石家庄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要来话筒,向两位教材编写者反映:“现在很多中学把阅读的时间,甚至把语文的时间、语文早读的时间给压缩掉了。而且他们不允许孩子们在教室里看类似于《读者》、小说等跟学习无关的读物,所以说孩子们写作的时候想象力或者写作的能力会比较差一点。”

“语文为什么要给数学让路?”温儒敏自问自答,数学突击一个月可能提10分,语文突击一个月搞不好减5分。语文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现在语文高一是必修课,高二是选修课,高三就是“兵荒马乱”的考试。

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曹文轩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未来的高考语文恐怕会对女生不利

温儒敏揭露现状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他的讲话让参会的人屏气凝神: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因为在温儒敏看来,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温儒敏谈到: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堂,还是要靠高考指挥棒来指挥。

温儒敏透露,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觉那种语言的超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改革还要让孩子们写剧本、改编剧本,写散文,写小小说。”他解释,这是审美的教育。

这样教学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现在的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温儒敏只能尽量去影响准老师。在北师大,他苦口婆心劝学生们“少看微信多读书“,语文教学要尽量往阅读和写作方向转一转,以此来激活我们的写作教学。

创意写作能否激活应试环境下的中学写作教学

“北大培文杯”是何方神圣?这个创办于2014年的中学生创意写作大赛竟然让如云的北大名流都为之撑台?

按照“北大培文杯”的总负责高秀芹博士的话来说,他们是希望用自由的、有个性的、有想象力的、独特的表达,来打破捆绑青少年的写作套路,带动他们的阅读,进而推动围墙内的中学语文改革和作文教学。

正是这片初心引来了一批作家、教授、长江学者,以及不少大学文学院院长来给中学生判作文。

“写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谢冕指出,创意才是写作的常态,创意写作就是我们主张的常态。“人云亦云、陈陈相因是非常态,甚至是失态。”谢冕的话赢得了一阵掌声。

很多文学青年热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世界上很多事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有一个原因大家很少提起,就是我们审美能力太差,心灵的感受能力太差;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心都过于粗糙。”他对人才的判断有两点:一是你能不能判断好作品?第二是你能不能写一手好文章?这两个能力是现在的青年最缺乏的,他们学了记了背了很多知识,但拿一部作品来让他们判断这是好还是不好,高还是低,孩子会说,我说不明白。而“北大培文杯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让孩子心灵起飞的地方”。

“为什么中小学要教孩子去写一棵树,写一个人?以后,他毕业了离开校园了,99%的公民一辈子也不会写一棵树、写一个人。”温儒敏指出,写作的背后是它重要的功能。

“因为,写作是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写作,让自己的头脑、感觉得到一种锻炼。”但,现在写作教学普遍忽略了这一点,就看不到写作背后最重要的其实是思维。

考公务员为什么考写作?真正当了公务员有很多人是不用靠着写作立身的。“我们这个民族是最强调写作的,通过写作判断你是不是人才是哪种人才。我们过去选拔官员考状元,是考一篇文章。你能用一篇文章来阐明一个道理,阐明你对文化、对典籍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展现出了你的才华,你就可以治理一方,领袖一方。”陈晓明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13日 11 版)

第二篇: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温儒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对此有些争议。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广泛征集考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前年高考刚结束我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曾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去年广东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之一是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哲学文章,读起来有些难度,难在思辨。这是可以考思维能力的(可惜给的选择题太浅)。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

语文高考提分180之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看来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思路,发挥个性。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是一种改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于是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此外,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过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

现在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应当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再具体一点说,语文基础题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将更加注重考察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识“情景交融”“对比手法”之类。

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只注重考阅读理解,题目往往切割得很琐碎,反而忽视了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就是很少关注阅读速度,并不利于考出真正的阅读水平来。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增大阅读材料的长度,可能是办法之一。此外,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但不见得会这样。我觉得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改革的锣声刚刚响起,有些人就担心“换汤不换药”。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大趋势已不可阻遏。高考的政策性很强,虽然总是饱受诟病,但考虑公平和维稳,改革的步子一直是很沉重而缓慢的。而这一次改革框架的出台比较猛,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的改革潮流在推动。如果这场改革不满足于减少考试科目,而切实地在考试内容方式以及命题、阅卷等方面做一揽子改革;如果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弊端,那改革就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三篇:温儒敏:新高考语文可能有六大改变

温儒敏:新高考语文命题可能将有六大变化 | 动向

2014-12-22 吴华 京城教育圈

教育部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上周末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

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 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 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 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温儒敏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他举例说,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第四篇: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寻求社会最大的共识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价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

温儒敏:2000年前后,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开始推动课程改革,编写了课程标准,也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十多年的课改是有成就的,起码一些新的教育观念普及了,比如素质教育观念,极少有人反对。但能否落实则是另外一个问题。面对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存在,面对国情,十多年课程改革的成就恐怕不能高估。只能说是在小步推进,未曾停留,现在还是在改革的路上跋涉。

中国的教育发展迅猛,但发展永远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加上社会竞争加剧,存在普遍的焦虑,这些矛盾和焦虑必然投射到教育领域。现在老师压力很大,既要学生考得好,又要避免其思维僵化,两者之间需要平衡。

我们编教材也要有所平衡。一方面要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往素质教育方向靠拢,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现实中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状态,他们能否用好教材。我们也有平衡中的焦虑,但要尽量有平衡的自觉。《瞭望东方周刊》:“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模式的否定吗?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许多创新,但不是对既有版本教材的颠覆,有许多新的教学设计,也不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否定。我提出“守正创新”,过去好的教学传统和经验,以及既有教材成功的设计,都是要“守正”的,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和拓展。新教材的课文变动不小,但许多传统篇目也得到保留,某些“老课文”,特别是某些曾经滋养几代人的革命传统课文,又回来了。

《瞭望东方周刊》:“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难点在哪里?落地效果如何?

温儒敏:要寻求社会最大的共识,要尽量考虑到这是一个社会公共产品。

一个教材出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挑剔和批评。作为教材主编,我很害怕大家把教材看得很“神圣”,要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动不动就把教材的某些缺点放大,甚至扣上政治帽子,什么“崇洋迷外”之类,一棍子打倒,如果引起媒体误读,那就更加不好了。现在改用“部编本”的主要是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教育部在新教材开始推行后,便在进行跟踪调查,听各方面的意见,总体来说是很好的。

教材的改革,是要逐步进行的,今后我们会继续跟踪,有错就改,有好的建议就吸收,持续不断地修订完善。更加重视激发读书兴趣

《瞭望东方周刊》:“部编本”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它与过去的人教版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何处?

温儒敏:好的语文教材要紧跟时代,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克服随意性,要好用,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部编本”除了强化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和加大传统文化分量,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在于读书的设计:更加重视激发读书兴趣,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这个意图比以往各种教材更加突出。新教材课文的数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教学内容特别是读书内容增加了,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教多种读书方法。以往不怎么教的如泛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非连续文本阅读等,都进入了教材。我建议教学也不要再满足于精读精讲加反复操练。

二是课型区分明显。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试用教读课上学习的方法。这就克服了以往几乎所有课全都讲得差不多,都是细嚼慢咽、反复操练的缺点。这两种课加上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新教材比以往更加重视往课外阅读延伸,真正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了。我认为这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特别重视阅读面的拓展?

温儒敏:语文是中小学的主课,但长期以来缺少“主课”的待遇。小学还好一点,到了中学阶段,语文常给其他科目“让道”,因为语文不好拿分。数学、物理突击一两个月,分数就可能增加,而复习语文几个月未见得就一定能提分。

语文是一个积累性的学科,更加讲素养、讲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获得要靠长期大量的语文实践,主要是阅读和写作,很难靠“短平快”提升。有些学校与老师为了应对中考高考,出于功利目的,把语文“放逐”了,这是非常可惜、非常错误的。这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个“大利益”来考虑,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

复旦大学原校长、数学家苏步青说过,如果说数学是理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无论是针对考试,还是长远发展,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语文呢?

实际一点来说,若要高考取得好成绩,语文也不能被“边缘化”。现在高考语文命题有明显改进,那就是重视考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速度,甚至还考整本经典的阅读情况。平时不读书、读书少、只会做题的学生,在以后的高考中肯定吃亏,语文会给他们“拉分”,影响整个高考成绩。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语文考分,我看只有从小学开始,重视语文,细水长流,多读书、多练笔,而不能像现在这样靠“刷题”突击来学语文。

温儒敏

创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瞭望东方周刊》:新教材是否考虑到为学生减负? 温儒敏:新的语文教材并没有刻意减负。现在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确很重,但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笼统提减负无济于事。这个时代发展迅猛、竞争加剧,人们普遍压力大,社会很焦躁,这种压力和焦躁辐射到并转移给了孩子。这种大环境下,就算学校把学业负担减少了,家长还会再给孩子补课。

现在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但这个“重”不全是学校老师给的,是整个社会的紧张辐射给的。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解决,发过多少红头文件给学生减负,好像效果不大,这需要整个大环境的改善。但也不能无所作为,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要注意少把焦虑转移给学生,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兴趣就有效率有效果,负担也就不会那么沉重。

比如读书,你强制要求,甚至安排许多规定动作,孩子不一定喜欢读,也不会抓紧读。如果让孩子读书多一些自己的选择,甚至容许读些闲书,不要都指向考试或者写作,他们的兴趣来了,读起来就会很快,效率也很高,就不是什么“负担”了。

新教材很注意激发读书写作的兴趣,内容和思考题设计都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往兴趣上靠,我们希望教学也能这样做。《瞭望东方周刊》:“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里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为何考虑让家长正面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温儒敏:这是教材的亮点之一,实际上是在提倡亲子阅读。用意在于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个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建议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也等于创造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实际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把教育小孩的一切责任全部都放给学校教育交给老师就不管了,是不对的。为基础教育“敲边鼓”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鲁迅作品在课本中的增减民间争议一直很大,在“部编本”中鲁迅作品依然占较大比重,是现代作家中进入教材最多的一位,为什么?

温儒敏:鲁迅是近百年来中国最清醒的知识分子,是民族精神的一个坐标。鲁迅能清醒地认识我们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批判传统中的糟粕和国民性中落后的部分。当今我们建设当代文明,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继承不是照搬,而要有批判性的眼光与必要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精神是极其宝贵、不可或缺的。

也许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认为他批评得太苛刻了。这不要紧,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不能否认自信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省,我们需要这种真实的自省。中小学生要适当接触文化经典,让他们读点鲁迅,是必要的,即使不完全理解,也会先留下一点印象,打个底子。

《瞭望东方周刊》: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日常教育中要强调什么?

温儒敏: 如果要做一个以后能做大事且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定要拓宽视野,适当地摆脱流俗。

《瞭望东方周刊》:你说自己是在为基础教育“敲边鼓”,实际上你在中小学语文课教育改革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作为一个学者,为什么要参与这些事情?

温儒敏:我的专业是做现代文学史研究,大概十多年前,我从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开始,就想到要适当介入基础教育了。

2003年,我主持成立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做了很多实事,包括:组织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状况的9项田野调查,参与修订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参与高考语文改革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连续多年培训2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组织编写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培养语文教育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但我还是把介入基础教育看作是“敲边鼓”。我希望更多师范大学重视“师范”的本分,也希望更多学界同仁能为基础教育出点力。2012年,教育部聘我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这件事是“风口浪尖上的工作”,太难了,有几次想不做了,但想到这是功德之事,是“大学问”,可以实践自己的学术理想,又能回馈社会,才坚持下来。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的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这些读书人受惠于社会,现在有些地位,有些发言权,更应当回馈社会。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是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

第五篇:高考语文改革方向预测

180分来了,高中语文该怎么改革呢?

北京十月份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其亮点一是英语的改革,它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听说”这部分便占了总分(100分)的半壁江山.这让中学英语不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亮点二是压减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总分180分).以突出国语的重要性,但有关语文具体怎么改革还没有详细说明。北京带了个好头,那其他省份也会有所行动的了.假设我们都学北京,语文总分都提到180分.那我们的高中语文该如何改革呢?我想,这些事情我们的教育官员、专家应该心中有数,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冒昧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首先是我们绝对不能做“考点不变,题量增大”这种不科学的事情.一定要对某些考点进行删减,再补充新的考点,与时俱进,更科学地、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以及文学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科书必须围绕语文的工具性、文化性、应试性三方面跟进改革.且课本内容与高考考点关系更密切,而不是“教非所考.考非所学”.致使多数中学生不喜欢学语文以及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好语文,让语文在中学九大科目中一直处于“意义重大,却无人理会”的尴尬地位,、一、调整考点的建议

分值的分配方案一:作文70分:应用文10分(把原有的“病句”题融入这个考点):听说测试15分:普通话测试15分(取消原有的“拼音”题):古诗文(把原有的“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题融入这个考点)40分:两篇必做阅读30分f文学文本15分和实用文本15分:另将“论述类文本”归入“文学文本”一类,取消“科技说明文”或将它归入“实用文文本”一类):取消“同义词辨析”题和“语言表达连贯”题,、分值分配方案二:作文60分:应用文10分(把原有的“病句”题融入这个考点):听说测试15分:普通话测试15分(取消原有的“拼音”题):古诗文(把原有的“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题融入这个考点)45分——增加传统文化的考查:两篇必做阅读35分(文学文本20 分和实用文本15分:另将“论述类文本”归入“文学文本”一类.取消“科技说明文”或将它归入“实用文文本”一类):取消“同义词辨析”题和“语言表达连贯”题,二、完善考点与教材

(一)关于写作能力

总分增加,作文分值应该增加(180x40%=72),确保写作的重要地位:至于为何要增加应用文写作.主要是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倍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被用来作为凭证和

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政府部门工作,都会接触到应用文,但大学里除了中文系、新闻系、行政管理系等少数专业教授应用文写作.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应用文怎么写,、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就等于掌握了一种生存技能.让他们到大学或者到社会后更好地生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中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教程》,系统地介绍常用的应用文,并在高考中考查,如,社交礼仪类(欢迎词、欢送词、贺电、赠言等),海报启事类(征稿启事、征订启事、寻物启事等),便条契据类(借据、收条、领条、请假条等),家书情书类,专用书信类(介绍信、证明信、推荐信等),申请书类(入党入团申请书、困难补助申请书、辞职申请书等),对联等。以往高考中也考过不少类似的内容(如对联,书信,欢迎辞,寻物启事等等).但这些内容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少出现.只有在高三复习时教师才会根据考点(语言运用)粗略地介绍.学生也是粗略地训练一下、这样.应用丈技能的传授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时间也很短,效果不理想。有了教科书、一定时间的训练以及高考的考查,学生就会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才会让语文的工具性得到更好地贯彻,、另外.为何要把“语病”这个考点融进应用文写作里?原因是“语病”这个考点考得太细,太深,也没有具体的语境.甚至有些高考题还充满争议,而语法学得太深太细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也不见得得到很好的提高,、如果拿这些“语病”题去考只有小学学历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会不会难为他老人家呢?所以,为了降低难度以及提高汉语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把“语病”这种题型放在应用文写作这个考点中,考查形式是修改有问题的应用文,、(二)关于听说能力

所有人都批评目前的中学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可是又有多少人留意到我们语文的弊病呢?中学语文有听说训练吗?语文高考有听说能力考查吗?语言表达题是吗?错,那是书面语言表达!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听说训练,语文的工具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很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甚至连那些只学两三年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不如,这不是件令人尴尬和担忧的事情吗,所以我们要藉此良机.将汉语的听说训练加入到高中语文课本中.将汉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加入到高考中,、我们可以增加必修课《高中生汉语听说训练》以及《常用汉字3500字》,考试方式则与英语听说测试一样(人机对话).而且时间安排上也借鉴英语的听说测试.将听说能力的考查放在高二第二学期以及高

三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可以选择在高二应考.也可以在高三应考.若两次都参加就以分数最高的那次为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得到相应的减轻,、《高中生汉语听说训练》主要是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主要包括听出说话人的观点、主旨、意图(深层意思,言外之意,话外之话)以及一语双关等等.如网络上流传的汉语八级测试题就可以迭来考查学生的倾听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则是指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即时表达能力——代替原有的某些“书面语言表达题”.如让学生听一则古代幽默笑话《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我说的不是他们》,然后让他们说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说话方式错在哪里f说话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无意中伤害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

《常用汉字3500字》的考查,则是采取类似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以往高考对汉语拼读的考查只停留在“识记”,且很多词语都是生僻词,生活中很少用——学生不知怎么学,更不喜欢学.教师更不知道怎么教才有效,、为了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就应该在高考中增加中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主要是拼读汉字,段落朗读,话题作文(口头作文)等等。当然,考虑到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会随着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而增加,各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年级挑选教师专门负责这两门课.这样做既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压力,又可以增强这两门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三)关于古诗文阅读

这些年,大家都见识到台湾语文高考题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在古诗文的考查上,出题者特别注重将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古文今用.古诗今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的高考题中,古诗文题则考了太多的“炼字”以及艺术手法,、这些文学技巧,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考试时多是胡乱作答.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长期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层次上,、而古文的考查内容则长期是“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内容死板枯燥,、值得高兴的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现已有所行动了。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增加语文文言文教学比重,并且提出高考语文命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这一条,、中华书局也正式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于今年秋季在全国多个省份的30 所中学进行试点推广,、至于为何把“正确使用成语”题融入这个考点.原因是:

一、这种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是

“找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形式非常死板,主要是考查记忆力,而且很多成语较生僻,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二、汉语里多数成语熟语都源自古文或古人的生活经历,将它融进古诗文这个考点里,丙者会相得益彰,比如,阅读全篇文言文或读了某段某句后,你想到哪个成语(熟语)?哪个成语(熟语)能概括此文、此段、此句的观点呢?对于作者的观点,你用哪个成语(熟语)来批判或补充说明呢?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要求学生用文言文中的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或所学过的古诗文名言名句或成语熟语来为某个企业某种产品做广告——这样就可以将原有的语言运用题(写广告词)融入这个考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文的考试内容,这样的考查形式,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古文,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语(熟语)的兴趣以及学生灵活运用成语f熟语)的能力.还能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四)关于现代文阅读

当前.很多省份的现代文阅读题都是一道必做题(论述类文本或科技说明文)加一道选做题(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二选一)。这就导致语文卷有三篇现代文,题量大,难度大,那我们可以删去第一道题,将第二道选择题改为“必做题”(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都要做1,、这样就削减了一篇现代文,让出空间给“古诗文的考查”,、当初设置阅读选做题的意图是适应新课改.体现选择性.但随着多年的实践,其弊病也逐渐凸现出来了,、因为文学文本难度略大,导致很多学生从高一就开始放弃文学文本,只做实用文本.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学生对汉语表达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质无法体会,更无法掌握,这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同时.教科书的改革也要贴近高考,若继续“教非所考.考非所学”.语文课本会成为学生最讨厌、最容易扔掉的书本,、语文课将会成为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的“鸡肋”——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素养将会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梦,、现在高中语文教科书最大的弊病是阅读教学不成系统,、我们的语文高考大纲很有系统,可我们的阅读教学却不成系统,、中学每本语文书的形式大同小异,多是按照某个主题划分为几个部分(经济、人文、时政、自然、哲思、历史等等).这样的划分使语文书更像是一本文化著作(或政治著作).而非语文教科书,、分属在各个部分的文章,其涉及的“阅读专题的高考考点”可能是蜻蜓点水.也可能是量复的.还可能是毫无关联的.甚至有些教科书根本不提及,学生学完整本语文书后,其收获可能就是大概地知道课本讲了哪些内容、学过哪些文章,至于对文章所涉及的高考考点可能早就忘了——因为太零散了,或者是教师沉浸于对文章的肢解上,对文章涉及到的“阅读专题的高考考点”根本不留意.知识唯有成系统才能够

被理解,被牢记,被掌握,被使用,被创新,而零散的知识则像一堆散沙,会很快被忘记,学生只能苦苦地重复学习多年,结果还是丢三落四,、教非所考.考非所学,于高考无用,学生就会质问:“那学语文还有什么用7”

所以,我认为,中学语文选用文章(阅读类)的标准是文章的艺术性由低到高、思想性由浅到深.然后将高考考点分配在每本教科书上,、高中语文每本书每一单元可以有五类文章(古诗文,议论文,小说,文化散文,实用文).每学期每类文章侧重某个考点、如高一上学期的小说教学,侧重“小说情节”,下学期则侧重“人物形象”:高二上学期小说教学侧重“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探究”,下学期侧重“小说的环境”——而不是现行的初中高中语文每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几乎都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小说的四大要素”.反反复复,高投入低回报,、其他文体(包括写作教学)也W以参照上述形式选取文章和设置课后练习题.唯有对高考有用,语文教科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扭转语文沦为“鸡肋”的局势.才能借此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三、盼望着减负增效

英语100分.50分听力,其他内容也是50分——英语教师从此解放了.工作量可能比任何科目的教师都轻松,、甚至有同仁戏言:“以后英语教师上课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放电影了,非好莱坞不放!”而高中语文教师大半的精力都放在批改作文上面,他们一般教两个班,一个班七八十人(大城市的高中或有优越条件的高中每班人数≤50人).每一至两个星期布置一次作文,一次批改作文140篇以上——又苦又累,收效也不明显、对于课改、教改,语文教师则多是有心无力,“减负”已成为语文教师心中最大的期盼。现在,北京进行高考改革,将语文的分值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这让语文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语文地位得以极大的提升,忧的是180分背后的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无论怎么改革语文,这么庞大的分值.语文教师能工作轻松吗?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会不会是除数学外其他七大科目教师的两倍以上呢?若是这样,想想都发怵。当然,有条件的中学可以扩招语文教师.可没条件的中掌呢7希望改革者在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中能将对语文教师的“减负增效”考虑进去,、

下载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

    温儒敏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编辑:pkuyuwen 日期:2011-12-02 分类:语文前沿 评论:暂无评论 简介:温儒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地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

    20161107温儒敏讲座: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共5篇)

    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 温儒敏 一、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 ·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 欧盟从终身学习角度,美国从职场需求角度,新加坡从公民教育角度,都曾经提出核......

    语文到底怎样学?温儒敏教授的19个金句

    语文到底怎样学?温儒敏教授的19个金句 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讲稿资料)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温儒敏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0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5篇

    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批评、指正或者讨论。 现......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