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01:3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护垭中心校 齐良利

问题的提出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老师们在历次的教学改革中也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学的高耗低效还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教师的主宰意识还是很难得到彻底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还不甚满意。据一项调查表明,在问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门学科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语文„„”令调查者寒颤与咋舌。课堂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盲目。

在备课时很多老师往往照着教参抄,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堂实施时目标性很差,全凭“感觉走”。有些教师备课时,目标制定没考虑“三维目标”,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放在学习的首位,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往往置这些目标于不顾,致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

2、教学预设单线。

一些老师在预设教学时,往往关注的是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然后是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使应该充满鲜活生命色彩的语文课演变成繁琐的条分缕析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问题,让学生追求老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直到回答到老师满意为止,整堂课充满了繁琐的分析。

3、教学过程封闭。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统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既不能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细嚼慢咽”,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囫囵吞枣”。教师似乎只喜欢那些顺从听话的学生,而对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厌烦、敷衍,或以为在刁难自己。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由于教学本身缺乏对学生智慧的足够挑战,学生的生命活力无法在课堂彰显,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

4、一些公开课,为展示而展示,成了众人精心“包装”后“成果”的集中炫耀。

这样的课,虽然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一帆风顺,实质上已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以上现象导致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质、低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一·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通过文本教材中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获得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心灵的启迪,获得某种意义与启示,获得品格和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2、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力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态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舟。

3、可以寻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4、让新课程理论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缩短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与专业水平。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是相统一。

三、课题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再说得具体化一些,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心情,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师生激情澎湃,思维灵动,情感交融,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能引领师生亲身体验语文的内在美,让语文进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标准,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师要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倾听、并有效地评价学生。

有效的讲授:是指教师讲授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讲授总能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讲授的时机、内容、方法、时间恰到好处。有效提问与有效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课堂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总不能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避免“封闭”的问题,避免“满堂问”、“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其实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认真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肯定也是从“倾听”那里得来的。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也是一种对话,好的老师总善于倾听。

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当然除了对文本的分析、阐述的语言外,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大部分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理解为主的,所以其评价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价语言要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主,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评价语言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丰富,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时机,采用适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还要启用多元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增强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实现课堂多向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溢彩,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探索出一些师生互动、高效、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新做法。

3、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活用教材并有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教学预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也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精心备课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却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与活力。课堂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教学过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六、研究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总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且更要注重习得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情感的发展。当然,目标可能很多,但也并不是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目标不要过多,过滥,不要宽泛。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节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都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力求克服老师们在制定目标时照抄教参、随意制定目标的现象。

(2)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立足大语文的角度和语文课的总目标对教材中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度地钻研,对文本内容融会贯通,再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角度或切入点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加工、预设,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激活、串连,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从而达到高效。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板块式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不可肢解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集中的问题情境,有较大的课文覆盖面,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能。它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不同,能变原本单一性的语言训练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能力求改变分散为集中,繁杂为简约,单一为综合,慢节奏为高效率,从而使语文三维目标在整体中优化,在整体中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所以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4、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

(1)教学评价煽情化。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煽在动情点,这种煽情性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增强实效性。

(2)教学心情快乐化。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快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而语文课上的“快乐”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向快乐。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二是喜欢阅读和写作,在此其中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到语言文字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三是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如果学生能始终怀惴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其效率肯定提高。

5、寄希望于教师素质的锤炼、提升。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大多教师对一些新理念还只是一知半解,很难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再加上现在的班级人数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观念碰撞上的矛盾也在困扰着教师。现在虽有部分名师,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样的老师只是凤毛麟角。大多的一线教师,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制订者有之,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者有之,重点、难点偏移者有之,照本宣科、机械串讲者有之。更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强,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都不到位。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素质的磨炼、提升已是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提升。当然只有教师的真正内需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素质。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人,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2、实践性原则:由于方案还只是一个预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必须亲自实践才知道。尤其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与驾驭上,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锤炼。

3、全体性原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兼顾中下学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4、动态性原则。由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而且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动态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要不违背文本目标的实施。

5、开放性原则:指内容、空间、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座位的格局,多种组合,使得活动的氛围更协调,更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角色互换;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学习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分别在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设立实验班进行实施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设立相应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理论学习法:边实验边学习相关理论,用以支撑教学实践。

九、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1)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2)学习相关理论。(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收集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写出成果报告。

十、研究对象

各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各个班级,涉及低、中、高各个学段。

十二、课题成果的表达形式:成果报告、优秀教案设计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

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

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刘凤梧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精选)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

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刘凤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知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三峡晚报讯 枝江市代金湖小学 周厚芹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上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

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二、注重学以致用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再见了,亲人》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启发,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三、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在教学中就会多产生一份效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抓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1.强化目标意识,整体把握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牢记课标的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对阶段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建议更要有深入思考;对课标中的评价意见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价值地完善,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目标,以保证自己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教师必须熟知所用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准确确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预设必须是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有生成目标的形成,而这些预设目标能否落实和最终形成是备课的关键所在。2.加强集体备课,营造教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合作效益。集体备课决不仅仅是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张试卷、一次作业的共享,而是要引导教师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在研究专题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科专业问题、甚至是课题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活动前,每个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充分熟悉和思考,每次活动确立主备者。活动中主备者要分析教材,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每位教师因为有了预先的思考,能很快融入交流、讨论,保证备课活动的实效。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实效、创新、合作”。3.关注备课前期,完善备课后期 教材有它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备课前期要通览教材,对整个高中阶段本学科教材内容有所了解,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整套教材全面熟悉知晓,会成为教师的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在备课时,具有更高的立足点。后期完善备课是一些优秀老师、名师大家的经验之举,很值得借鉴。后期完善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重新定位、甚至是学生情况的再思考等等。只要发现相关信息就及时地补充到原备课中,让自己的备课不断丰富,不断深入。这样的后期完善,是对备课的一种提升,它让备课有效而且高效,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备课的有效、高效而变得轻松起来。

四、教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关键。1.确立有效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否,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协调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大全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各种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摘要】: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贵州省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 袁 辉 邮编:563402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同行们研究和思考的不少。我们的认为是只要做好小学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白驹镇中心小学 丁玲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 高 虹 子课题名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123123doc五篇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红旗乡中心校蒋红军有人曾经问过:"语文最难上的是哪一类型的课?"不少老师都异口同声:"练习课。"难上,是因为练习课教学的目的是对旧知识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