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课题研究报告
《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蓟县杨家楼中学
《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课题组 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蓟县杨家楼中学《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国家教育改革实践中,研究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以育人为本,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及迫切要求。为此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之后,随之高中生物课程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改进。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学材,也不单纯是教师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的文本,教材是供师生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教师要活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文本组织教学活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然而,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教师们在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以课本为中心,唯课本论的教学过程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一现象背离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使教材的利用形式受到了禁锢,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形式受到了限制。虽然课改理念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目前却没有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可参考资料,需要教师自己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出发点,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旨在探索出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利用新教材的途径,及如何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生物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理解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被广泛采用的思路就是通过解 决问题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
3.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师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4.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信息流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输出” 的过程,而应该是“信息输入→变换→贮存→输出”的过程。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5.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以上智能:言语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我观察智能。
6.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提取则相当于再认或回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包含下列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三点:一是深入探索生物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师驾驭课本、科学合理地利用课本的能力,促进教师、学生与新教材的共同生成与发展,推动生物课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为我校实验课题研究积累经验;三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进行了下列四个方面内容的研究:
1.教师利用教材形式的研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使用新教材,认真总结课改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着力探讨几个“热点”问题:(1)评价机制的改革;(2)“双基”的正确把握;(3)学生生物学能力的培养(4)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5)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6)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课题组教师要在解决上述诸问题,正确、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从而使骨干教师形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达到教师与新课程同增长。
2.师生教、学能力与新教材共同生成研究。要提倡教师、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并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能把握实验教材特点,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探索和总结出体现新理念及地方特点的实验教学策略、方法等,促进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养成学生阅读教科书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发现学生出色、典型、独特的读书旁注,并及时给予展示与交流。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生物思想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归纳、渗透与总结。对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思考讨 论”、“课后探究”等各栏目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建立案例研究。
教学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采用诊断治疗的方式,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影响自己学习效果的因素,找出主要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势利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生物学科内外结合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是学习、应用的最低标准,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适当拓宽知识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性地开发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倡导教材使用“校本化”。要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相结合,认真使用教材中的“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并进行案例研究。同时,在新教材教学中要对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其他学科、图书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以提高新课程的教学价值与教育效能。
4.生物新教法与教学中“偏向”等问题研究。在本课题实验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神,改变以往生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并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结合新教材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过程教学”、“探究教学”、“指导自主学习”、“自学辅导”、“合作学习”等教法研究,要加强对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偏向”等问题(尤其是前一轮生物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
我们觉得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面队各种工作的挑战,能够不断充实自己,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基本技能。虽然高中的升学压力很大,但学生并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只见分数,不见学生的弊端,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考虑,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从容应对,都能够根据自己所需主动汲取。因此,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是实实在在的,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考虑的,而且是可行的。
四.课题研究中采用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升华为研究成果,并用研究成果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此,课题组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即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市、县、校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学习后,交流心得体会,及时修正课题研究方式。并积极参加各种课程评比,争取在实践中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课题组采取“自学反思+合作共进”的研训方式,多读深读与课题相关的新课程理念及科研论著,并作好笔记,撰写教学反思、制作“教法集锦”。同时课题组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即 相同的一节课、一个主题,由不同的几位教师先后采用不同处理过程进行执教,总结出生物教材中某一类知识的最佳处理模式。
此外课题还用到了实验法、调查法、资料法、统计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学习方法的科学认识;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获取相关的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科学利用生物教材,开展教学关系学科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总结,形成文字材料的经验总结,如教师们撰写的教后记、教学设计及论文等。
研究采取的措施与手段为:“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教材分析、课堂笔记、教学反思、集体教研、同伴交流、专家引领。五.研究对象选择
在杨家楼中学07届1—6班为实验班级,进行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实验探究;7—9班为对照班级,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六.实验步骤
此项课题研究我们分成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1)申报课题,审批立项。
(2)开课题研究动员会,学习生物新课程改革及相关理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3)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理论充实。组织课题组潜心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生物学习论、生物认知论、生物课程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掌握理论武器,掌握实验项目的基本要求,并将新课程教学理论带进课堂,进行初探实验,逐步完善课题组实验思路;
2.研究交流阶段:(2008、9—2009、12)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写出科学性可行性较强的实验调查报告及教学论文等。此过程中,课题组对比新旧教材,找出其在知识结构、栏目设置、内容呈现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生物课程内容设置和呈现形式的变化,及如何科学的运用到教学中。定期的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反思,就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与生物同行、专家交流、交换自己的理解,完成了实验课题中期报告;
3.理性总结阶段(2010、1—2010、3)
配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自己的教学反思资料库,收集整理阶段性实验报告,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对新课程的操作能力。组织人员研究分析,认真思考教与学的得失,撰写相关论文,撰写教学案例,并向期刊投稿;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不同层面的深化改革,冲破传统教学对教师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评价体系。
(2)实践讨论、探索小结,构件民主快乐、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达到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
(3)收集整理阶段性实验报告,组织人员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对新课程的操作能力
(4)全面总结课改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情况,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研究论著。
4.展示结题阶段(2010、4—2010、5)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的材料准备工作。七.研究的过程
(1)建立课题小组,一支高素质的课题实验队伍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2008年5月,我们生物组一获得课题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 08059),马上就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朱英任小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刘桂元、刘娜等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教研业务精、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一线年青教师,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朱英是蓟县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高级教师,265工程县级学员;刘娜、刘桂元等均为学校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三教学。
(2)认真调查研究,确定研究重点。
生物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是个范畴较为宽泛的课题,如何在两年时间内,理解编者意图,读懂教材,活用教材,并拿出一些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当前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以下工作:
一、了解教师、学生及兄弟学校对新教材的看法,弄清面对新教材最困惑的问题。
二、分析学生在平时检测中的情况,涉及生物过程、图示分析、生物计算、知识识记、理解与应用等方面。
三、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新课改省市在此方面的一些已有成果。然后交流,分析,讨论,定出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教师利用教材形式的研究,如生物新教材中的过程性知识、抽象知识、生物操作性知识、实验探究性知识等分别如何在课堂上呈现,新教材知识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如何向学生呈现;师生教、学能力与新教材共同生成研究;生物学科内外结合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生物新教法与教学中“偏向”等问题研究。如对于生物课程中的理论识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实验性知识等分别应偏向于哪一方面,如何偏重,才更符合课程理念和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课题组教师都十分珍惜各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市、县、校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我组教师都积极参加学习,学习后,必定开课题组临时会,说会议精神,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课题负责人根据汇报还要提取精华,有时还要求外出学习者上汇报课。每次专家到我县讲学、献课或调研,我课题组教师都争取参加。如每学期教研室组织的学期初教研、学年高考辅导等我组教师总是全部参加。又如2008年,课题组朱英、梁晓梅老师分别参加县级优秀课展示,获得了教研室领导的好评,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了指导,对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全体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4)加强校本培训,促进课题开展。
我课题组采取“自学反思+合作共进”的研究过程,号召全体课题组成员平时自学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课题相关的新课程理念及科研论著,更是要多读深读,并作好笔记,还要把平时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解决得好或不当的过程,今后的设想等等以“反思”的形式写下,每学期不少于5篇,并定期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学习新课标,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资料,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从书刊、网上摘录有关的资料,做“教法集锦”。两年来,课题组教师自学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新课程推进的问题与反思》、《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资料搜集的方式及原则》等书籍与文章,并写下了多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教育教学文章,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课题组还定期举行“上课、反思、评课”活动。依托学科集体教研、课题组教研等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时找到解决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利用学校班级较多的便利条件,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即相同的一节课、一个主题,由不同的几位教师先后采用不同处理过程进行执教,课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比较不同的教材处理过程在实现课程理念、目标上的优劣,并总结出生物教材中某一类知识的最佳处理模式。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落脚点,以对教材处理的问题性、合作性和全程性为原则指导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依据课改理念,聚焦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困惑和难题。通过学习,使实验人员思想趋于明朗化,明白了自己在课题实验中的作用,增强了实验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的自觉性。
(5)踏实开展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稳步进行。
1、课题组科学制定研究计划。
每学期,课题组根据总体实施计划制定好学期研究计划,注意求“真”、求“实”,注意从小处着手,从现有的条件入手,使计划有更强的指导性与督促作用。
2、课题组认真实施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团结合作,主动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进行研究,实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转化。具体包括:
(1)上好同课异构研究课:每周研究成员以年级为单位,以研究的领域为主题,上1~2节年级“同课异构”研究课,课前说课3~5分钟,注意说清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课后进行教后反思3~5分钟。听课教师本着科学研究、探讨的态度针对本节课的研究问题进行评价与讨论。上课与评课及时,评课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评课后执教老师要撰写教后反思,以促使研究的深入进行。
(2)严格执行教研例会制度。教研例会的正常进行是课题研究的保证,课题组每周开1次例会,例会由一位成员据一个研究问题作中心发言。每次例会实行签到制, 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3)认真周密的收集实验资料及数据。实验重结果但更重过程,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做法,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成功,每一个失败,都在促使我们研究成员去思索,去行动,而这是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必经之路。实验资料是我们科研所走路程的见证,更是我们反思、总结实验成果的依据,因此要求课题组教师要把每次研究课的教案、反思、评课材料,课堂教学照片,阅读书籍笔记,收集的杂志上有关的实验信息,获奖文章等要进行收集存档。
(4)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校每年都举行“青年教师创优课工作”,课题组要求实验研究成员要利用此契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实践中获取更广阔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研究策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作好年末阶段性总结的撰写。课题组每年做一份实验总结。执笔人轮流,使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也为下一步的实验打好基础。每学年每一位研究人员都写一份总结。2009年7月,本课题进行了研究中期的阶段性总结。八.实验效果
本课题历经两年的实践,经过有关课题组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成果
天津现行生物新教材分四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以必修为核心。必修内容设计上体现了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内容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通过两年的研究实践历程,我们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
1.教师要能内化“课程标准”理念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这些理念。(1)确立现代的学生观,有助于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意味着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科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2)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具有全面性
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人类影响环境”一节学习活动中,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爱自然的情感,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措施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3)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重视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好方法是科学探究。学习生物科学不能仅仅靠读科学、讲科学、背科学的方式,而应该提倡“做”科学的原则。学生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生物课堂教学更多的将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
2.教师要能够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此次课程改革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即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生物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因而生物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的外延大,且随时间的不断发展,课程资源也在不断的更新。教材的内容有其时间和地域性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电教馆,社区的课程资源如展览馆、科技馆、动植物园、防疫站、医院、高等院校等都可以看成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更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3.教师要能够设计探究的问题情境
“创新始于问题”。变革“填鸭式”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让“问题”充满学生头脑,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为标准,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
(1)组织“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以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为终结,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营 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2)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这句话一语道破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成功的前提。生物教学中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因为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来源。此外教学中还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尝试。如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前进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对艾弗里的实验进行探讨:离心分离得到的DNA并不纯,混有少量蛋白质,不能充分说明它的“单独性”。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或完善实验?学生在创造性的提出问题之外,或许还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加分别用DNA酶处理DNA,蛋白酶处理蛋白质后的两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4.教师要能够建构多样的探究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得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生物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生物教师是否具有探究意识,也直接关系到新课改能否成功。
(1)突出猜想意识
猜想是探究的开始,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在课堂上,有时在一个实验未做之前,让学生猜想实验的结果,同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各种猜想,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变得很浓厚。例如,在上“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你了解哪些酶?”学生能说出很多种类的酶,接着再让学生猜想哪些因素将影响酶的活性?这样学生都会为了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兴致盎然地进一步探究。猜想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积累和探究欲望。
(2)强调观察意识
观察是学生最能直接获取探究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内或课外,甚至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获取生物知识。记得我们刚学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项调查:曾经到医院输过液的同学请举手。全班无一例外的全都举了手。接着再问输液常用的葡萄糖浓度是多少?全班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再追问输液时:NaCl浓度是多少?有几声弱弱的声音,答案还不全对。在解释了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O.9%的NaCl溶液的原因后,我特别强调了我们学习生物知识要善于观察生活。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尊重事实,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参与度,这种巨大的反差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感慨自己不善于观察生活之外也认 同了观察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个月后,一学生和我讨论问题时,就顺口提及:“我到医务室输液,认真看了它的成分说明,那个‘5%葡萄糖’标得很大、很明显,可惜以前真的没注意。”那一刻,作为教师的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
(3)加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课标理念的主旋律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课堂教学要能能够促进课程向生活的回归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STS教育指的是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思想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科学)与人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单箭头表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双箭头表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生物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在教学中适当渗透STS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1)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认识生物科学的社会价值
如水果保鲜为什么需要低温、低氧的条件?盐水为什么能防腐?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科学?使用加酶洗衣粉为什么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时为什么消化不好?等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使真实的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在生物现象与生物学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社会价值。
(2)联系最新科技成果,体现生物科学的社会价值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师只有及时将新科技吸纳、填充进自己的课堂中,才能彰显生物科学本身的生命活力,体现生物课堂的时代性。学习胚胎工程时,补充利用外周血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技术,学生纷纷表示希望做捐献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3)联系当前社会重大、热点话题,使生物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
艾滋病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就把“病毒”安排在世界艾滋病日的前一周学习。课前,我们指导学生从报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使学生们知道,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懂得预防的基本知识,加强保护意识,珍爱自己 的生命。通过学习,学生形成了相互关爱的情感,也提高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责任感。
6.课堂要能够呈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和睦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做到“三个多一点”就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创设愉快的环境。一是“多一点微笑”,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二是“多一点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阻拦;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三是“多一点赞美”,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点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7.教师要能够挖掘课程的人文素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求真,注重理性逻辑,给人以严谨的态度;人文求善,关注情感道德,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如教室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既可以观察叶片的形态、结构,也可以观察植物叶的向光性,还能探究绿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窗台上还可以放置小鱼缸为学习生态系统提供材料;生物实验室的墙壁上张贴生物学家画像或者学生的生物作品,营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浓郁环境。让教学环境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味。学生参与学习的心境自然会得到改善。同时课堂上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交汇、自由安全、充满“人文”的精神环境,营造“人文化”的课堂软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
8.教师要积极探索评价的策略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何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和进步等,需要生物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研究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和策略制度。
(1)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上,改变仅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作法,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有对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的评价等。
(2)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试与笔试、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 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的发挥评价的功能。重要的是要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和对教学的改进功能。
(3)评价策略
在评价实施策略上,教师要经常采取激励性的语言、鼓励的眼神、亲切的举动以及多种恰当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使评价融于课堂教学中,伴随课堂教学的进程,与课堂教学同步发展。
(4)注意双向性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而且要进行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研究的实践成果
在取得上述理论成果的同时,课题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强化了对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参与式、发展式管理,注重课题实验对教师的培养。课题组通过组织教师集体教研,共同备课,参加“同课异构”教学过程,深入实践新课改的理念等,使课题组教师体验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初步懂得了课题研究的程序、数据采集的方法、对结果的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演绎过程,以及如何将课题成果进行推广; 课题的实施帮助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并引导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实践,解决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优化,教师教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拓宽了知识领域,整合了教学资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课题组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大展风采,迅速与新课程同成长,写出了教学体会与论文数十篇,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双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所展示的几节公开课,无论在教师的理念和教师行为上都颇有改革力度,得到了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2.加强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创新了授课方式;
课题研究带动了广大课题组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到了生物新教材内容设置上的科学之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生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特别是教师能用情境、经验、体验、操作、实践等策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能力。结合新教材创新性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过程教学”、“探究教学”、“指导自主学习”、“自学辅导”、“合作学习”等教法实践,使学生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并形 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升。
课题研究实践中,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提供了基础,恰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操作和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供了舞台,多元的评价扭转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现状,这些策略的关注与运用,让教师更放手的教,学生更自主的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升。两年的研究,让我们的课堂呈现了生动活泼的状态,我们的生物学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三名,2009年,我校在全国中学生物学联赛中有20余名学生获国家级或市级奖。九.结题前的反思:
在课改实验和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多视角、全方位地理解生物新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教育价值,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使课改实验取得更大的成果。如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体验的空间更广阔,时间更充分,如何让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仍还值得研究。
当然,课题研究至此,也仅仅属于课题研究的开始,在今后的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探究出一条适合我校校情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学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2)赵占良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生物学通报》 2004.6(3)张可柱、张祥沛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 2009.3(4)《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指导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2008.08 14
第二篇: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生物识图能力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生物图形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识图用图,对生物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良好的生物识图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我们农村中学教室内由于缺乏多媒题、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课堂上老师缺乏较好的识图教学过程的直观展示手段,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上还感到很难学、不会识图或识图速度很慢的现象,还有大多数学生没养成自觉运用生物图形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生物识图、用图和快速提取相关生物信息”是研究的重点,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大多数初中生生物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生物学习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识规律原则:图形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理性知识,图形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图形,学生识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图形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课改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形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形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研究目标:生物教学中,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一图带动全文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落实课程标准。
(三)、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步骤:
1、阶段划分:第一阶段(2009.9)准备阶段: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制作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等待申请的批准。第二阶段(2009.11)全面实施阶段: ①前期分析阶段:对学生进行图形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②教学实施阶段:按照不同年级的教学现状,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第三阶段(2010.1)课题结题阶段:进行各类教学素材分类和收集整理,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等待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2、课题开展情况:
(一)准备工作: 这一段的准备工作是由课题组组长马成东老师进行的。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一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填写了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确定实验年级,研究教材,找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明确分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以及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由马成东老师做了一节课题动员会,体现了课题内容——将提高学生生物识图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识图机能。并组织教师进行了评价和研讨,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实施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设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中学生如实填写了自己在学习图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授课教师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让我们对现阶段学生的识图能力有了直观而真实的认识。问卷调查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课题提供了事实依据。其次,召开课题交流会。为了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我们在每一次的课题组会上学习其他课题成功经验、交流课堂上学生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总结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高效措施,逐渐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终身教育。每位参与教师都尽心尽力进行研究,而不是敷衍了事。在课题中,我们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也亲身品尝到课题研究带来的种种好处。最后,课题结题阶段,我们依然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充实,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首先,我设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谈!分别找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会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通过课题的展开研究,学生在识图能力上有哪些提高!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图方面有了些许进步!能较熟练地从图形上获取有效的信息,会谈的结果既让我们高兴,高兴的是课题研究有了成效。并在课题结束之时,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学、所想、所得写出心得体会,并撰写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
(Ⅰ)课题研究的结论:经过多次的探讨,结合教师的教学经历,我们总结了一套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教学方式:
1、总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图形学习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天课堂上即使5分钟的图形教学也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图形思维定向,也会从心里认可图形的重要性,这样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2、过程:第一,要学生掌握识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识图技能。识图要注意图形的名称、结构及其重要的特点,对生物图形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形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生物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生物特征、生物规律,达到准确理解图形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识图目的;(2)认真识图,弄清问题;(3)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识图结果;(4)师生讨论得出结论。第二,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生物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图形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生物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总之,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图形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图形意识及思维能力。第三,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识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图形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图形意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识图方法,提升学生的图形意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识图训练。根据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规律,一般识图训练有以下三个阶段: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生物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血液循环时,通过挂图或板图让学生说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或分离的部位以及血液性质的变化等,进一步加深印象。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再让学生独立绘图,并进行相互展示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总之,生物教学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而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Ⅱ)课题研究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图形重点研究与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学习生物,图形的感觉也增强了许多,在实践中,有些生物知识也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学生的识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后,学生的图形的认知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用图能力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中、期末质量监测中的图形方面的题目的得分率明显的提高,总体的生物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锻炼生物老师,积累丰富的图形资料。参加这次课题研究的生物老师在科研过程中,注意自身生物图形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研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由于个人的努力、课题研究的带动,老师的论文、板图能力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学校比赛中获得荣誉。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很多有关图形教学的资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本身的工作的提高,更有利于以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不断地进行图形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利于整体生物水平的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识图、填图、绘图、析图、用图等识图用图能力的训练,学生眼看、手写、耳听、心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因此,教师今后要不断地挖掘图形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目的、有方法、有梯度地让学生尽快掌握生物识图技巧,养成运用图形的好习惯,积累经验,让图形给我们的生物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会学”生物,学会生物。
三、课题成果:调查问卷,图片,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这就是我们研究课题的过程,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词藻,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课题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究没有结束!我想,这就是参与课题研究留给我们的思索!
第三篇: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二、有效问题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扩展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的桥梁,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内容问题式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设置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尝试,接触,最终接受和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加适应中学生物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下重视学习过程,既重视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习过程的动静结合,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兴趣大增。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恰当生动地提出设疑,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有重要意义。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形成共鸣的重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意义巨大。
三、用图、表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效率
生物学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含有大量的课本插图,且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直观性很强。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物知识的规律性及知识之间的可比性很强,完全可以化语言文字为图表纲要。因此,图、表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生物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物课本插图、图表,复习课中的知识归纳表及练习中出现的典型图像、图表或直接让学生观察进行生物绘图等方法,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生物教学信息的接受方式来看,图表教学将教师传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教法的程式框框,一扫课堂沉闷气氛,课堂活动异常活跃。老师不用繁琐地分析、讲解,只要略加引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图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传授与学习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结论由过程推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法长期以来灌输知识的弊端,符合新课改需要。
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图表教学能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将文字叙述简化为图表,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图形来阐述课本中文字信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所迁移和升华。因此通过图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
生物学科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等特点,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知识传播手段。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物知识,生理过程,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近几年生物考试中考察能力的一种重要题型,每年中考都要通过各种题型考查学生的理解、读图表、识图形、阅读并获取信息、科学探究、审题、语言表达等能力。因而中考试题中相关生物学信息常常以图、表形式出现居多。由此可见,生物信息以图、文、表相互转换是何等重要。而每年的试卷分析表明:图表题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题,也是最难的题,可见学生读图表,解图表及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图表教学。通过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
于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学起来更轻松,对生物更有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的设置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课堂作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描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课前进行预习准备,经过课堂教学后,及时做课堂作业,对巩固学习内容,形成能力迁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作业并进行扎实有效的练习,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课件、网络等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学生实践
生物教学不仅使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第四篇:读书与课题研究报告
读书与课题研究报告
1.拟研究题目
关于物价上涨问题研究的几点观点关于一次性产品消费问题的几点看法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第五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参考
报告题目:××××××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名称:××××课题组引言简单明了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假设和
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重点。引言不是对研究方案的重复,而是对研究方案的概括。引言应开
门见山,有吸引力,篇幅不宜太长。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介绍一般按照课题研究过程的时间顺序和进展情况一一展开,主要内
容包括:
(1)研究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有关名词的解释;
(2)试验对象的选择和组合、试验措施;
(3)概述研究过程及主要做法;
(4)研究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该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以便别人能够按照这些介绍去重复
实验。结果与结论
研究结果与结论是指对研究所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以及由此而推导出的结
论。这一部分是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切记要依据事实和数据严谨地提出结论。分析和讨论
分析和讨论是实验者根据研究所得的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对结论产生的原因所做的理论解释或对结论的质疑及对策等。附录
附录包括主要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