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融入乡音乡情深化旅游合作
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融入乡音乡情深化旅游合作
2014-07-16 17:37:03 中国旅游新闻网
福建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循,两地开展旅游产业合作独具优势。近年来,福建通过开展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等,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产业合作,打造对台旅游黄金通道,构建“环海峡旅游圈”,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同时带动福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
福建是广大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约有80%的台湾乡亲祖籍在福建,“同名村”就是指台湾一些村落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
今年以“探乡探亲•寻根寻祖”、“乡乡有情•村村有趣”为主题的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邀请台湾同胞来闽考察人数多、规模大,先后探访福建11个同名村镇,并与当地乡亲共同开展寻根谒祖活动,还重点考察了闽台缘博物馆、东山关帝庙、开漳圣王祖庙、鼓浪屿等具有闽台渊源特色、具有共同中华文化、共同民俗风情的旅游景区景点。
通过“续缘之旅”活动,以“同名村镇”为纽带,拓展闽台基层民众交流为主体,加强两岸人民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扩大共同利益基础,使两岸民众获得更多福祉和实惠。
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产业合作
去年以来,福建省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契机,依托闽台“五缘”独特优势,不断推进闽台乡村旅游合作,通过学习借鉴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注重顶层设计”是这一“路径”的特色之一。
近年来,福建与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中卫中心等携手合作,制定《闽台乡村旅游合作工作计划》,制定福建乡村旅游“百镇千村”行动计划,力争3年之内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休闲集镇和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在探索实践中,两岸业界共同构建闽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合作等六大合作平台;首聘17名台湾知名乡村旅游专家、学者作为福建乡村旅游发展顾问,加大对福建乡村旅游的创意辅导和智力支持。
“注重理念创新”是这一“路径”的特色之二。
开展“清新福建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培训,请台湾乡村旅游专家来闽进行“互动式”教学;启动“台湾乡村旅游专家海西行”活动,邀请台湾乡村旅游专家和业主来闽深入村镇实地调研和现场把脉;实施“千名福建乡村旅游创业人才赴台培训计划”,组织乡村旅游村、镇长以“8+2”模式赴台湾学习;启动了乡村旅游“种子师资”培训计划,组织福建省主要高校旅游学院教师以及部分乡村旅游业主,到台湾重点大学和乡村旅游点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一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实用技术人才,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
“注重策划规划”是这一“路径”的特色之三。
聘请台湾乡村旅游专家进行精心策划和深度规划,采用台湾创意与福建乡村旅游资源嫁接,通过专家点对点指导,户对户帮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成立“闽台乡村旅游创意辅导中心”,共建产业辅导体系;充分发挥闽台乡村旅游六大合作平台作用,建立两岸乡村旅游深度合作机制,确定两岸乡村旅游互学共建示范点。
“注重示范引领”是这一“路径”的特色之四。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两岸共建一批“闽台乡村旅游实验基地”,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见效”的思路,把基地做成精品。同时,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将打造“闽台旅游试验基地”与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提升福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注重标准引领”是这一“路径”的特色之五。共同构建两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标准,先后研究制定《福建乡村旅游特色村设施与服务管理规范》、《福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设施与服务管理规范》、《清新客栈设施与服务管理规范》等系列标准。同时,学习台湾完善的经营管理理念,采取委托管理、共同经营等模式,不断提升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借鉴台湾服务品质认证模式,制定统一执行乡村旅游标准的办法,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认证,树立品质观念。
“携手打造共同市场”是这一“路径”的目的。整合两岸营销资源,共同发布“闽台十大乡村美食”、“闽台十大流行伴手礼”、“闽台百家乡村旅游景点”等系列产品,共同开展“两岸市长带你游”、“高铁带你游,两岸过大年”等宣传推广活动,先后举办“两岸乡村旅游发展圆桌会议”、“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等一系列活动,提升闽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朱华表示,闽台乡村旅游合作优势独特,前景广阔。下一步,福建将借助“闽台乡村旅游发展圆桌会议”,整合两岸乡村旅游专家资源,建立网络咨询平台,打造两岸乡村旅游“决策咨询”、“技术辅导”、“项目对接”、“学术研究”的常态化、高效化的合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交流合作,为两岸基层民众创造福祉。
构筑闽台旅游黄金通道
打造空中直航、海上直航、“小三通”海空联运立体交通网络,为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交流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目前,福建拥有“小三通”海空联运、福州、厦门和泉州空中直航、平潭对台中、台北客滚轮以及厦门对基隆、台中客滚轮等便捷多样的对台立体交通网络,开辟10多条海空客运航线,每周航班多达300多个。
福建区域优势和立体交通条件的改善,为闽台业界联手打造多样化的旅游路线提供了优势平台,福建旅游业界与台湾各界的交流热络,促进了闽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万名台湾青年学子来闽修学旅游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又一举措。去年7月起,福建先后打造了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5个闽台修学旅游基地,推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和茶文化等修学旅游精品线路,截至目前,累计迎来2600多名台湾青年学子。
此外,发展邮轮游台湾,进一步深化闽台旅游产业合作。2013年10月,由省旅游局主办的“十万游客国际邮轮两岸行”暨丽星邮轮双子星号首航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正式启动,成为国内大规模“环海峡邮轮旅游”的破冰之旅,活动引起两岸邮轮界、旅游界和两岸民众的极大反响,搜索“十万游客国际邮轮两岸行”关键字,“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66万条,“谷歌”搜索结果128万条。
朱华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闽台“五缘”优势,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政策先行为支撑,重点推动闽台乡村旅游产业、闽台邮轮旅游产业、闽台文化旅游产业、闽台温泉旅游产业“四大合作”;进一步发挥闽台空中直航、海上直航、“小三通”海空联运的立体交通优势,持续拓宽两岸便捷通道,重点拓宽海上直航旅游、环海峡邮轮旅游、“小三通”旅游“三大通道”,推动两岸海上直接往来和交流,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共拓、品牌共建的“环海峡旅游圈”。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东风下,如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从“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让乡村旅游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应最大化?绿维文旅认为: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产品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方能绘制出新时期,乡村旅游美好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
经过数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出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过程,功能上,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伴随消费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类型从最初的农家乐、乡村田园观光,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逐步呈现出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基本形成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性功能结构。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也伴随着出现许多问题。许多乡村旅游区在一哄而上的风光过后,已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01 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单
一、深度化低、宣传策划力能力低。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未有效利用乡村各种资源,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缺乏体验休闲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与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仅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是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的表层开发,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第三,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策划能力低等让乡村旅游难适应激烈旅游市场竞争。第四,乡村旅游产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02 开发模式以点式开发为主,缺乏产业化整合
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首次提出产业化的思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横向拉长旅游产业链、纵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托相关的资源进行开发,如依托当地产业、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市场发展与景区资源,以及在相关政策引导下的开发乡村旅游。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盲目发展比较严重,一窝蜂搞开发,政府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导致经营者层面一味追求短、平、快,或忽视合理规划,或缺乏差异化主题,或造成同质化严重。同时区域范围内,缺乏乡村旅游的系统整合,缺少产业化思维,忽视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合力。乡村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点式开发,而是要拓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创新乡村旅游要素体系,构筑以乡村旅游引领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
03 乡村旅游融资难
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政府是融资主题、融资总量小等问题,仅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村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投融资来看,主要表存在着五大难题: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 ※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 ※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 ※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
04 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单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却存在着重宣传,轻营销和渠道建设;营销渠道单一的现状问题;在乡村旅游的经营方面,以现场售卖乡村产品、商品为主,乡村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且传统,且乡村产品的品质化保障缺乏诚信监督;同时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电子支付系统与WIFI尚未全覆盖,对游客旅游的便利性较差;乡村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着碎片化,不系统,缺乏监管和质量审查机制。
如何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实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营销一体化格局,是未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大层面创新,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全域思维,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站在全域旅游视角,一方面,由传统点式开发趋向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线路开发,从原来单体农家乐发展向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国家政策主导的新形式转变,串联盘活乡村全域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系统推进旅游与精准扶贫、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及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要高度关注乡村全域发展,实现从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到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产业化思维,壮大乡村新业态,全力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中枢”,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创新主要是基于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用文化和创意改造农业,使农业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发挥创意,研发具有独特性创意农产品或活动,建设魅力村庄,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重点发展乡村博物馆或艺术村、教育或高科技园、乡村或营地公园、市民公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旅游产品。绿维文旅认为:创新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体系时,要从乡村旅游产业要素,重点突出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催化,现代农业、健康养生养老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融合的全产业体系,构筑乡村旅游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条,激活乡村产业经济造血功能。
新的趋势已经到来,在新背景下需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姿态来认识乡村资源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空间,促使乡村旅游从旅游产品向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升级;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丰富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多渠道融资,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
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主要从六大角度展开:第一,争取国家、省市与地方政府的投资支持。第二,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第三,乡村旅游对外招商引资模式创新,如定向与招募入股等。第四,创新社会资本市场投融资模式,如国内上市、海外融资与信托融资等,引导与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制定财税、金融等鼓励政策,鼓励其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第五,创新模式盘活民居资产,乡村旅游与房地产结合,创造各种乡村旅游住所。第六,创业者发挥其资金与社会资源优势,与农民合作,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等,重点投资发展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生态、康疗或营地旅游、民俗文化等乡旅业态。
乡村旅游+互联网运营新模式
互联网+乡村旅游,构建旅游和农业互联网智慧云平台,融合互联网、物流、农村金融与物联网等,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购、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准入与经营,对接先进科技以达到便利服务、精准营销与精细管理。
乡村旅游+互联网助力营销推广
乡村旅游营销模式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要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做好网站建设、微信、微薄、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互联网提升经营效率
互联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量监控、应急处理、运营调度、业态管理、食品安全五大方面。乡村旅游运营方面,运用“乡村旅游”+“互联网”的新模式,通过乡村旅游O2O模式,发挥互联网在游前、游中、游后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高效管理。同时,有了互联网,农民可以自己开微店,在网上出售农家菜和水果。城市里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微店买到农村特产。能够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互联网提升游客便捷性
乡村旅游+互联网,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同时借助平台影响力,通过APP与游客进行在线互动。完成线上信息展示、营销、互动、决策、预订、支付等乡村旅游游前的线上服务,到线下个性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的闭环过程。
绿维文旅认为:从“局域小旅游”向“全域大旅游”转变,从乡村观光向乡村休闲度假再向体验乡村生活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日渐常态化的过程,也是乡村社会由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升级过程,而创新必然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五篇:福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休闲农业
福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休闲农业
近年来,农家乐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审美疲劳。关键是粗糙的产品和粗放式的服务和配套,让旅游者不能承受。
福建休闲农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低水平、同质化阶段,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只能吃(土菜)不能玩的简易版农家乐,其结果就是让人“乐”不起来。
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动车开通,自驾游迅速升温,一些早期投资的休闲农业业主加大投入,在土菜馆基础上开辟采摘园,打出“亲子游”的招牌。但是,农产品季节性强,往往一季摘完游客走光,生意依然是有一茬没一茬。加之这些简易版农家乐的休闲娱乐、客户服务、应急医疗、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都较差,环境不够优美,难以满足市民休闲消费的需要,不转型必将被淘汰。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休闲农业投资者另辟蹊径。比如,“彩虹小镇”请来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团队,完全按精致农场模样打造。走进“小镇”,一边是生态超市,另一边是观赏采摘区,采摘区再细分为100多个品种的观赏瓜果区、近60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区、40多个品种的香草种植区和20多个品种的药用蔬菜区。不少游客表示,果蔬品种很丰富,那些非洲果、南美瓜,还有现采香草泡出的茶,令人印象深刻,其配套设施齐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得到满足。在福建,像这样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点不止“彩虹小镇”。福建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点1800多家,投资总额30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视点:由吃吃饭、采采摘、打打麻将的农家乐,发展到如今的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进步,也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休闲旅游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