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1:2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

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如下启发:

1、通过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讨竖式的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交流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计算能力。

2、发展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4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5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这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电脑演示等直观操作手段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体会到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

在课上的教学设计形式丰富多样,能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本课一开始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引入新课,非常自然,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整节课的思路清析,过程流畅。我觉得孩子基本上掌握得不错,也能联系两个数比多少的方法来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虽然孩子说得可能不是很到位,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

例题教学中,我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放到比较突出的位置。每个学习环节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从观察图画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哪个是多的量,哪个是少的量,要求的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并且在完成之后请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的关系的理解。启发学生用视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例题后面的练习题中不再有摆花片这样形象的动手操作过程,但我仍抓住条件让学生明确是谁和谁在比、比的结果是怎样的、怎样求,理清思路再让学生下笔列式计算。

整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地进行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设计意图基本实现,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教研课《认识多边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通过数边的条数判断多边形的方法。我定的目标有4条:1能回忆起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认识边。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四边形,能作出正确判断。3.通过自主分类,认识五边形、六边形,知道多边形的命名方法。4.参与图形的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多边形这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使学生知道还可以图形的边数来分类、命名,并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观察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对这些多边形有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名称,能认识这些图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小朋友来分一分这些多边形,将这些图形分成三类。然后有他们自己给这些图形取名字,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它的名称。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先通过生活中一些物体,如伸缩门,栅栏,楼梯扶手,让他们去发现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图形叫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观察它的形状特征,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接着,比较孩子们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大小,高矮,长短都不一样,但什么是一样的?孩子们发现的很到位,上下对边一样长,左右对边也一样长-----只是简单让孩子们去了解了一下,没有深入去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他们去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有什么不同?以此来衬托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孩子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解释说,平行四边形比长方形歪,不像长方形是直直站着的。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记住平行四边形的样子。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我就让他们学会判断,给出了不同的四边形,让他们找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并说出理由。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会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在课本中没有要求,但在一些练习中,却发现很多让画平行四边形的题目。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简单让孩子学会怎么样在方格纸或电子图中画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说说画平行四边形一定要注意什么?上下两条边的格子数要一样。先确定出4个点,在连线。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孩子们也容易掌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试画时,我一一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就及时给予指导,示范。孩子们画的都很认真,画平行四边形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以后多练练,肯定会好很多的。也会加深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有趣的七巧板》教学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与升华。我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书上的图形之外,他们还拼出了小动物、火箭、飞船、茶壶、机器人、房子、蜡烛等等,有一个孩子还用七巧板拼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图形《托起明天的太阳》,还有的拼成了《悯农》《百花齐放》。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本节教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生用七巧板自由创作图形中,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鼓劲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鼓劲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在后续的创作中可以添加其它素材,使它成为一幅意义完整的画,在这样的课程中,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三、表内乘法

(一)《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我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练习反馈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2、3、4、的乘法口诀时,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 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 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 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 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 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 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 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我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据数字,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编口诀,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整理知识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能成功编写口诀,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四、表内除法

(一)《平均分一》教学反思

在准备过程中我感觉最关键也是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对教材的解读,因为理解平均分是学生以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呢?因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们不会根据定义想问题,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对于“8个桃,每()个一份,分成()份”这样的话很难说完整。也就是说,我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预设,所以上的第一堂的效果很差,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就连本堂课的重点“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句话都不能说完整。

《平均分二》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设计这节 课时,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主线图“小朋友打乒乓球”,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的基础上,交流与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 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而且 是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计算课,学生容易感觉到枯燥无味,所以上课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创设了猴妈妈分桃的情景,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求商方法,讨论:共有几种求商的方法?然后小组代表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留给学生细心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带来了探索新知的乐趣。这样教学也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出求商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样学生比较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和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巩固拓展时,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在游戏中相互启发,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过渡得太快,例如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一定要让学生摸,观察,还可以叫个学生到讲台上把线拉直,然后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放在黑板上,画出点线段。然后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再用尺子画出线段。这节课有两点发现:

1、控制学生活动,练习,操作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

2、可以适当增强一些难题,例如数线段,画线段.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

2、有刻度2到刻度

3、有刻度6到刻度

7、有刻度12到刻度

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我们身上的尺》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测量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因此本节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初步体会用“身体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积累测量和估计的活动经验,提高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对这节课学生们很感兴趣,原因是,能从自己熟悉的东西入手,测量一搾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尺子量好,一庹的时候,之前量过了,所以就一带而过,关键是一步的距离,孩子们不太清楚,我就带领学生量,课堂时间有限,我就量了2、3人,之后的学生都想试一试,我不想扫了学生的兴,就在教室里,把米尺放在地上,找好标准,孩子们都认真的排好队,一个个量完回去填写,然后再干自己的事情,我还以为会一团乱呢,其实,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了,他是知道要怎样去做的!

本节课我分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一是认识“身体尺”,二是用“身体尺”量。课的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用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是几厘米?“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回忆可以借助“身体尺”测量。接着让学生动手相互测一测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初步建立“身体尺”的概念和空间观念。在测量过程中,我也巡视着,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和有测量方法有误的孩子,提高测量操作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然后让他们估计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脚是1米等等,明确了身体尺与1米长度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在应用身体尺时有效估计测量结果。最后让他们用身体尺去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培养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让孩子们感受身体尺会因人而异,运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不够准确,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身体尺的局限性。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玩中学,学中乐。但课堂纪律教乱,没有一定秩序,这

一方面,我在以后应该注意。《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究,自编口诀。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本课课前我着重了解了本单元教学目的,知道了与前面本单元乘法和除法穿插安排,交替进行。这样安排,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内容的特点,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新内容,不断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迁移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用口诀求商,所以在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需做个引导着,旧知的迁移、再现能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前导入以复习入手,用对口令这种游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寓教于乐既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由于没有教学挂图,因此课前我将例题中的两道题抄写在黑板上,指名读题后理解题意,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启发,列出除法算式,再利用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求出商来。学生在有6的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是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想想做做”着重练习两方面内容:一是练习7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是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目的的强化了学习重点,分解了难点。如:我一共出示了3句7的乘法口诀,前两道让学生独立说出2道除法算式。最后一句提高难度,问学生:根据一句口诀只能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回答:还能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即共4道算式。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能将本节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深化,还能将前面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训练。练习同时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儿童应用除法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练习形式的多样,激旧知的复习为学生顺利的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与学生把已有的求商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激发了儿童的兴趣;练习内容的开放,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6~77页的内容。在学生已有1—7的乘法口诀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难点在于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发现口诀的规律以及记忆口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的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的运用8的口诀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学会8的乘法口诀,掌握相邻每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在理解口诀的基础上记住了8的乘法口诀,懂得了记住各种口诀的方法,这些给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会用1~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队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这之前经历了多次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所以编口诀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变重知识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来实现课堂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乘法口诀表》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背一背1~9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1~9的乘法口诀组合的一起,会是一个什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前面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1~9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铺垫。

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小组分别汇报自学结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但仍有少数学困生不能记住口诀,需要进一步利用结对子来帮助。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上网查资料.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只要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行了.由于该课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纯粹的练习,花头劲不多.所以课的一开始以看算式说得数,为下面做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同时也出示了连加、连减,利用以前的知识导入了今天的新课,教学这节课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本课的内容也不难,完全可以放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名言,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讲解例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题目时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而我只能做为引路人,带领他们往更深的地方进攻.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新课标和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篇一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 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转眼间已经教到“乘法口诀(一)”中的“回家路上了”。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专门变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课程,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好高兴啊……,学生在听着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被引入了“数”里,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图里的内容展开,虽然看起来学的东西很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且能很正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这样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故事方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争当快射手游戏”、“踩汽球游戏”、“快速接龙游戏”、“开启动物之门”(找新家)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篇二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除法计算课,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可是在前面的学习除法的认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得渗透了除法的计算,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想乘法算除法”,只是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所以,我认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点,多数学生应该是较容易的就能学会和掌握。相对来说还是除法算式该怎么列这一点,倒是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确。如例题中,20元钱能买几辆坦克?若是让学生填空的话,学生们都能很快地完成。可是,列算式就有些糟糕了,就像课堂上有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也有不少学生会把除数和商混起来。所以在课堂上,列算式这一环节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会如此模糊?这在以前的老课程当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出现如此情况,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呢?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把评价贯穿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趣、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但是在练习方式的处理上和一些引导语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如:练习第1题“小鸟回家”有14道乘除口算题,本人将其设计成游戏,使得每位学生只有独立口算一题的机会;练习第3题“动物赛跑”设计成“数学接力”,同桌合作也才口算一题。这种设计使得课堂表面热闹,但效率很低,而且做一道乘除口算题难道还需要同桌合作吗?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不足,练习不到位,怎么可能达到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的呢?

是又如:在解决“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时,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说一说这个问题“要平均分什么,怎样分?”,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算法的时候,这种引导语,实际上起了暗示用除法计算的作用。我一说,全班同学都懂得用除法计算了。如果是对个别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学生,这种暗示也许还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问法就太没有思考价值了。

《小熊开店》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掌握利用2—5的乘法口诀来求商的方法,这即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在教这一课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20元钱买文具盒,一个文具盒4元,可以买几个?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买5个。但一让他们列式,很多学生写成20÷5=4。我领着孩子们分析了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孩子们明确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但是在做时还是错。

下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时,分析的不够到位,怎样利用口诀求商的问题解决的不够好。这道题就应该这样解决:当学生说出可以买5个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5是哪来的?为什么等于5?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及时总结,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第三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属于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研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感受事情发生“可能性”。 在教学时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可能和不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哪只手拿有硬币,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设计了抛硬币和摸球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有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猜测、记录、交流、发现,学生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操作、归纳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对事情发生的结果进行恰当的描述是一个难点,由于有了学生的充分的活动,他们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已经成竹在胸,正确流利的表述就水到渠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要学,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也是我在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解决长颈鹿大叔安排房间的问题,这是一个既富有童话故事色彩,又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闪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题策略,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不否定学生自己的想法,而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我觉得创设了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在学生已能独立解决主题图中的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设置“又飞来一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计算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领悟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评导语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引导,更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到**。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切实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促进他们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1、本课中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整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动手能力被恶制。通过动手计算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这一过程被忽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设计,备课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2、教师专业知识,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本节课中,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存在许多问题,重复,罗嗦等。这会给八九岁的孩子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短短的一节数学课当中提问也是一个环节,打乱顺序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注意力。在这方面也是我没有达到的,应该学习的知识。

今后教学中,我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课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我坚信“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4

点击本页下方的“进行异议申诉”按钮,进入申诉页面,并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申诉信息。请您在开始填写前准备好所需的相关文件,以防止因页面超时等原因造成申诉提交不成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人主体信息和相关材料: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等证明权利人主体资格的材料。若权利人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诉的,还应提交代理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授权代理证明等材料;

2、权利人申诉内容及要求:包括要求删除、断开链接的内容的准确名称及确切的网络地址;

3、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登记证书、商标证、专利证书、作品首次公开发表或发行日期证明材料、创作手稿、经权威机构签发的作品创作时间戳、作品备案证书等能有效证明权利人拥有相关权利的权属证明;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具体列明。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课时,从一开始的信息窗引入,我感觉学生还不了解标本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所以就先与学生了解了一下。认识了标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解决第一个红点的问题: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第二个绿点的.问题:56片黄叶可以做几件标本?在我巡视时,竟没有同学写错算式,但是在求商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几秒内搜索到合适的口诀,我引导他们从一八得八开始背八的口诀,慢慢的求商。这个方法如果多用几次,学生一定会加快速度,因此在下一节的练习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求商用到的口诀。

再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顺利的提出:72片绿叶能做几件标本?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从九的口诀里面搜索,很快求出了商。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此我在这节课里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求商的方法,相信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口诀中,会加快计算的速度,进而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6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

1. 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学生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学生,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游戏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游戏,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9

让更多的儿童快乐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得到不同的一份量与份数,从而引入交换这一新知识,学生在整堂课上学得比较累,没有牢牢把握交换的本质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较少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过多地引导,因此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是较少的,这样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了解教材,只考虑到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首先思考如何把这一知识教授给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流被学生打断,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易度安排,在出示练习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学生的练习情况相对比较混乱。但整堂课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中,以图形呈现的形式为活动环节,带着学生一起“逛超市”,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主动思索“怎样可以更简捷正确地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在知识的拓展运用过程中,又设计了9×□=2×□,启发学生思考乘法交换的过程只是因数的交换,所以只要知道两个互为交换题的算式中的前一个因数或后一个因数就能完成,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交换意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

但在教学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与乘法的意义两部分的结合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几个几的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对 “5+5+5+5+5+5=□×5=5×□=□+□+□+□+□=□”这个算式,学生还有混淆。所以这部分也是今后要加强训练的内容。

第四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属于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研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感受事情发生“可能性”。在教学时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可能和不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哪只手拿有硬币,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设计了抛硬币和摸球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有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猜测、记录、交流、发现,学生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操作、归纳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对事情发生的结果进行恰当的描述是一个难点,由于有了学生的充分的活动,他们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已经成竹在胸,正确流利的表述就水到渠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让更多的儿童快乐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得到不同的一份量与份数,从而引入交换这一新知识,学生在整堂课上学得比较累,没有牢牢把握交换的本质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较少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过多地引导,因此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是较少的,这样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了解教材,只考虑到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首先思考如何把这一知识教授给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流被学生打断,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易度安排,在出示练习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学生的练习情况相对比较混乱。但整堂课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中,以图形呈现的形式为活动环节,带着学生一起“逛超市”,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主动思索“怎样可以更简捷正确地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在知识的拓展运用过程中,又设计了9×□=2×□,启发学生思考乘法交换的过程只是因数的交换,所以只要知道两个互为交换题的算式中的前一个因数或后一个因数就能完成,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交换意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

但在教学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与乘法的意义两部分的结合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几个几的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对 “5+5+5+5+5+5=□×5=5×□=□+□+□+□+□=□”这个算式,学生还有混淆。所以这部分也是今后要加强训练的内容。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善于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创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小矮人气球上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气球上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来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综合应用中还创设了“玩转盘”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数字和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5

1.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学生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学生,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游戏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游戏,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6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

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要学,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也是我在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解决长颈鹿大叔安排房间的问题,这是一个既富有童话故事色彩,又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闪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题策略,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不否定学生自己的想法,而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我觉得创设了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在学生已能独立解决主题图中的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设置“又飞来一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计算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领悟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评导语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引导,更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到**。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切实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促进他们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1、本课中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整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动手能力被恶制。通过动手计算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这一过程被忽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设计,备课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2、教师专业知识,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本节课中,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存在许多问题,重复,罗嗦等。这会给八九岁的孩子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短短的一节数学课当中提问也是一个环节,打乱顺序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注意力。在这方面也是我没有达到的,应该学习的知识。

今后教学中,我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课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我坚信“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9

今天教学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课时,从一开始的信息窗引入,我感觉学生还不了解标本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所以就先与学生了解了一下。认识了标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解决第一个红点的问题: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第二个绿点的问题:56片黄叶可以做几件标本?在我巡视时,竟没有同学写错算式,但是在求商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几秒内搜索到合适的口诀,我引导他们从一八得八开始背八的口诀,慢慢的求商。这个方法如果多用几次,学生一定会加快速度,因此在下一节的练习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求商用到的口诀。

再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顺利的提出:72片绿叶能做几件标本?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从九的口诀里面搜索,很快求出了商。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此我在这节课里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求商的方法,相信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口诀中,会加快计算的速度,进而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

第五篇: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上了《认识整百数》,课后对此节课作了一个总结。

本节课的目的是认识并识别整百数;使学生会写、读整百数和一千,并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本课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10个十是一百)来过度到新知。接着借助图形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几板是几个一百,是几百的表象,并抽象出几个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个百,培养学生数感。

由这一层次看来,如果单纯的运用说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整百数的定义,效果并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图象始终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脑的活动,更直接,符合小学生低年级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着第二层次让学生读、写整百数和一千、,教师借助计算器,使“拨、读、写一体化”。首先让学生回忆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一位数,一个整十数和一个整百数,学生读出这些数,并依次写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不同,同样,所在数位的珠子粒数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最后指名上来报一个整百数,拨出相应整百数以及写出相应的.整百数。

从这一层次来看,借助计数器来让学生读写整百数,更具体,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比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来的更丰富,更有意义。学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数。

最后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整百数来做一些简单的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

从这一层次看来,在计算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可适当的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比如书上的练习4到练习6。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1. 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学生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学生,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游戏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游戏,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4

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要学,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也是我在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解决长颈鹿大叔安排房间的问题,这是一个既富有童话故事色彩,又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闪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题策略,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不否定学生自己的想法,而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我觉得创设了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于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在学生已能独立解决主题图中的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设置“又飞来一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计算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领悟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评导语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引导,更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到**。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切实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促进他们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1、本课中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整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动手能力被恶制。通过动手计算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这一过程被忽视。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设计,备课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2、教师专业知识,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本节课中,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存在许多问题,重复,罗嗦等。这会给八九岁的孩子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短短的一节数学课当中提问也是一个环节,打乱顺序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注意力。在这方面也是我没有达到的,应该学习的知识。

今后教学中,我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课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我坚信“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5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6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1、前面已进行“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而且我跟班两年多的互教互学,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分东西在前面几节教学中都已经经历多次操作,但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高低不一,加之操作学具很粗陋,所以主要是借助学校远程教育能起到形象具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由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2、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认识除法算式,掌握它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与等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解决生活问题,并能区分这种方法和其他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能更好的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9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节课以主题情境图为载体,放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去寻找规律,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规律,实现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数学符号的过渡。反思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通过比赛游戏——记忆大赛,推选2名学生快速的记住不同的两组数字,引导学生发现重复的规律,接着创设情境——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节,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灯笼,发现重复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

“表示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我设计了“语言描述规律——表示规律——交流表达方式”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表示规律”环节,我先选取了“灯笼的排列规律”,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示,展示交流,在了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后再任选一种进行表示,这样的设计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

在出示主题图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主题图,渗透有序观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用语言描述规律时,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发现规律特点的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有规律的信息,总结出规律“一组一组重复”的特点,培养了孩子的概括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当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0

让更多的儿童快乐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得到不同的一份量与份数,从而引入交换这一新知识,学生在整堂课上学得比较累,没有牢牢把握交换的本质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较少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过多地引导,因此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是较少的,这样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了解教材,只考虑到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首先思考如何把这一知识教授给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流被学生打断,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易度安排,在出示练习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学生的练习情况相对比较混乱。但整堂课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中,以图形呈现的形式为活动环节,带着学生一起“逛超市”,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主动思索“怎样可以更简捷正确地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在知识的拓展运用过程中,又设计了9×□=2×□,启发学生思考乘法交换的过程只是因数的交换,所以只要知道两个互为交换题的算式中的前一个因数或后一个因数就能完成,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交换意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

但在教学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与乘法的意义两部分的结合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几个几的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对 “5+5+5+5+5+5=□×5=5×□=□+□+□+□+□=□”这个算式,学生还有混淆。所以这部分也是今后要加强训练的内容。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1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3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属于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研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感受事情发生“可能性”。 在教学时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可能和不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哪只手拿有硬币,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设计了抛硬币和摸球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有效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并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猜测的过程,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从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了对事物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猜测、记录、交流、发现,学生操作实践空间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操作、归纳有机结合,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对事情发生的结果进行恰当的描述是一个难点,由于有了学生的充分的活动,他们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已经成竹在胸,正确流利的表述就水到渠成!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

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涵盖进去了,而且本课内容是重点,更是难点。我想在今后的练习中,一些孩子会找规律似的,找着数字就乘、找着数字就除也能做对,可是对于题目真正的理解却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开课,我就开始担心,教学效果会如何。

借助一个简单的自制课件,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开始上课了。为将课通过一个主题连接起来,我改变了例题,第一环节:先让孩子们认识单价,我起先没有写出小汽车的价钱,从而引出第一步: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根据这些条件,不是吹的,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进而我再问:买5辆车多少钱?大部分孩子想到的,都是先求出一辆车多少钱,再求出5辆车多少钱。第二步,让他们列式解答。第三步,让看书上的主题图和解法。这似乎没有给孩子表现观察和想法的机会。但是我为了避免不让孩子看书上的答案,就自己画了主题图让解决问题。然后让练习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总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一目的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做练习七的1题,由于第一次出现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题,所以这题我还是半扶半放式进行教学的,在做之前请孩子们一起分析了这个图意:每箱有8瓶水,有2箱,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让孩子们自己读题思考解答。原本以为,课堂效果不赖,孩子们做练习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反馈的结果并不如意,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今天还是有很多的拦路虎挡住了他们。话有说回来,这样的习题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真的是太困难了。希望孩子们能在练习中逐渐积累。

从练习中看出,对于本知识点,孩子们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的。不过,这本是一个教学难点。就像一个同事说的:如果孩子们一教就会,那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每个班级中总是存在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摆平心中这架天平,脚踏实地教学,这是最佳策略。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新课标和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数......

    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传、传、传》 2、动: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喊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的掌握乐曲的伴奏。 2、能用固定的节拍听音乐拍手,感受......

    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2014【小学学科网】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

    苏J教版一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

    教学 《认一认5》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自己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 环节重复,“平均发力”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没有完成教学。在教学生字“车”时,我拓展了不......

    苏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苏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苏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 对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的计划,为了搞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理论学习: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

    二年级上教学反思大全

    1、 《美丽的愿望》教学反思 今天正式上课,感觉学生的注意力太差,时刻在强调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在组织课堂纪律,导致教学任务没有落实。特别是指导写字时,学生根本没有耐心,提笔就......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界石小学陈尧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多样、形象、有趣为宗旨。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混合运算》“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