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样例5]

时间:2019-05-13 01: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论》。

第一篇: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语文教育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学校传说起于清朝,太平天国时趋于成熟。

B 我国学校传说起于唐朝,宋朝趋于成熟。

C 我国学校传说起于秦朝,汉朝趋于成熟。

D 我国学校传说起于夏朝,商周时代已较成熟。

答案: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语文”通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

B 对“语文”通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学。

C 对“语文”通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章。

D 对“语文”通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艺。

答案:D

3、我国最早发现甲骨文字的地点是()。

A 北京 B 西安 C 阿房宫 D 河南安阳

答案:D

4、我国通用的语言信息媒介是()。

A 新闻媒体 B 规范的普通话

C 语音制品 D 影视作品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古代“六艺”中,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 礼 B 乐 C 射御 D 书 E 数

答案:ABD

2、封建时代常用的蒙学读物有()。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昭明文选》 E《古文 观止》

答案:ABC

三、判断题

1、在我国较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 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对

2、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在 19 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答案:错

3、语文教育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答案:对

4、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内容,语文学科名称由过去的“国文”、“国语”统一更名为“中文”。()答案:错

第二章 语文教育系统一、单项选择题

1、对“大语文观”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学校语文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

B 以社会语文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

C 以学校语文教育为主,以社会、家庭、课外语文教育为辅的全方位语文教学活 动。

D 以课外第二课堂为主的语文教学活动。

答案:C

2、语文学科教育系统由哪几个子系统组成?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科、知识、过程 B 要素、过程、状态

C 学校、教师、学生 D 教师、教材、课堂

答案:B

3、对“及时反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B 学生提问,教师释疑解惑。

C 现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流。D 教学完毕后的检查测试。

答案:C

4、对“延时反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提问,学生稍加思考作答。B 学生提问,教师下次讲课时释疑。

C 现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流。D 教学过程完毕后的教育评估和检查 测试。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是()。

A 整体性 B 层次性 C 单一性 D 开放性 E 封闭性

答案:ABD

2、在语文学科教育的诸多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包括()。

A 教师 B 学生 C 课堂 D 教学内容 E 教学方法

答案:ABD

三、判断题

1、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 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整个语文教育系统中居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具有相同的功 能,形成相同的结构特点。()

答案:错

2、封闭型的语文教育观念导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 为中心”的三中心论,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把教材看作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

答案:对

3、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可控制的双向系统,可以通过反馈 调整教学结构,改善功能。()

答案:对

4、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从横向来看,由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语文教育;从纵向来看,它又由学前语 文教育、学校语文学科教育与学校毕业后的语文继续教育组成。()

答案:错

第三章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语文学科教育的价值的一项是()。

A 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B 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C 教会学生完成语文课程,顺利毕业。

D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C

2、确定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教育总体目标

B 语文学科性质

C 学生发展状况

D 环境需要

答案:D

3、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明确规定中小学汉字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是()个现 代常用汉字。

A2500 B3500 C4500 D5500 答案:B

4、下列不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一项是()。

A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B 文学体裁及鉴赏

C 中外名著介绍 D 古代文化常识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目标的层次主要有()。

A 领会 B 运用 C 分析 D 综合 E 评价

答案:ABCDE

2、语文能力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A 听话 B 说话 C 阅读 D 写作 E 情感教育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在国际教育界,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 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答案:错

2、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 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答案:对

3、跟语文学科关系密切的人格要素,在知识和智能以外,还有情感、意志、习惯、性格等重要因素,常被人们称为“非智力因素”。()

答案:对

4、美国学者 B.S.布卢姆等人编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认为,教育目标分 属于认知、情感和心理技能三大领域。()

答案:错

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语文课程的三级管理形式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中央、教育部

B 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教育局

C 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

D 中央、地方、学校

答案:D

2、标点符号、汉字、修辞等属于哪方面的教学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知识 B 文体知识

C 文学知识 D 文化知识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香港中文教育的四个阶段的是()。

A 唐文 B 汉文 C 中文 D 现代文

答案:D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作文每学期不少于()。

A6 次 B8 次 C10 次 D12 次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台湾高中阶段所教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包括()。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大学》 E《中庸》

答案:ABDE

2、我国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趋向是()。

A 与学科内容同构 B 与时代需求共振 C 与国际效率接轨 D 与未来发 展相适应 E 遵循传统文化特点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据史料记载,世界文明古国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古代的学校。()答案:对

2、古希腊雅典儿童在文法学校中,主要学习阅读、写字和计算。()

答案:对

3、我国香港的语文课程设置,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

答案:错

4、我国台湾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自由色彩,学校可以不必依据教育署颁布的 课程授课,能够自拟教学大纲。()

答案:错

第五章 语文学科教材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是()。

A 课文系统 B 助读系统

C 作业系统 D 考试系统

答案:D

2、语文教材的功能不包括()。

A 凭借功能 B 示范功能

C 调节功能 D 发展功能

答案:C

3、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不包括如下哪种类型?选择正确的是()。

A 经学教材 B 史学教材 C 蒙学教材 D 文选教材

答案:B

4、“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出 自()。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广义语文教材的是()。

A 语文教科书 B 语文教学参考书 C 语文练习册 D 语文音像材料

E 语文活动教材

答案:ABCDE

2、搞好语文教材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A“小语文”与“大语文”的关系 B 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C 智力 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D 分编与合编的关系 E 听、说、读、写的关系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史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 地位。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必修教材。()

答案:错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古代对 1-7 岁的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蒙馆”。()

答案:错 3、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学语文教材以孙俍工编的《国文教科书》和夏丏尊、叶绍钧编的《国文百八课》最具代表。()

答案:对

4、我国台湾国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各类文体所占比例之高,在其他同类语文教 材中是少见的。()

答案:对

第六章 语文教学过程和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

B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材的主宰者。

C 语文教师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者。

D 语文教师是综合智力的开发者。

答案:B

2、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过程是()。

A 识字—读文—讲文—作文 B 识字—读文—作文—讲文

C 读文—识字—讲文—作文 D 读文—识字—作文—讲文

答案:A

3、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不包括()。

A 文道统一原则 B 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

C 语文训练和感情训练相结合原则 D 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原则

答案:C

4、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哪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处于最佳结构状态,实 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选择正确的是()。

A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B 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C 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D 教师、学生、教学原则、教学手段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过程理论包括哪些教学阶段?正确的是()。

A 预备 B 提示 C 比较 D 概括 E 应用

答案:ABCDE

2、几种常见的基本课型的语文教学过程有()。

A 预习课型 B 讲读课型 C 讨论课型 D 练习课型 E 参观课型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答案:对

2、普通教育学把各种课分为四种类型:学习新教材的课型,完善知识、技能与 技巧的课型,混合课型,检查和校正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课型。()

答案:对

3、“文”与“道”原是中国古人关于文章评论的提法,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

答案:对

4、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教为主体,学生的学为主导,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作用下实现的。()

答案:错

第七章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记述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和应用文知识属于()。

A 现代汉语知识 B 古代汉语知识

C 常用文体知识 D 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

答案:C

2、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作用不包括()。

A 增强语文能力训练的指导性,克服自发训练的盲目性

B 有助于掌握系统有用的理论,改变知识零散的状况

C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D 对课外语文活动起指导作用,扩大学生的视野。

答案:D

3、通过瞻前顾后和迁移渗透来认识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异类知识相互作用的 方式是()。

A 比较分析法 B 纵横勾连法 C 分合练习法 D 归纳复习法

答案:B

4、下列不属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是()。

A 讲解引导法 B 比较分析法 C 纵横勾连法 D 系统复习法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

A 现代汉语知识 B 古代汉语知识 C 常用文体读写知识 D 文学体裁 及鉴赏知识 E 文学史常识、古代文化常识

答案:ABCDE

2、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分布形式有()。

A 教学单元中的知识短文 B 册末附录中的知识短文 C 课前的“提示”

D 课中的“注释” E 课后的“思考、练习”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语文基础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但其教学又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 语文能力的需要。()答案:对

2、人的称谓,纪年、月、日的方法,地名、官名和科举名称等属于文学史常识。()

答案:错

3、在实际的教材构成中,语文基础知识与课文、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它们既紧密联系又各成系列。()

答案:对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精要、好懂、有用”。精要是教学方法方 面的要求,好懂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有用是教学目标方面的要求。()答案:错

第八章 阅读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杲”字,即日上树梢,表示明亮的意思,属于认字的哪种方法?正确的 是()。

A 直观认读 B 形似比较

C 说事辨声 D 以音类推

答案:C

2、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咬文嚼字的一种阅读方法是()。

A 朗读 B 默读 C 精读 D 略读

答案:C

3、字、词、句的认读,翻译训练、学习知识、理解思想内容,是哪种课文的阅 读教学内容?正确的是()。

A 记叙文 B 说明文 C 议论文 D 文言文

答案:D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有不包括()。

A 认识作用 B 逻辑作用 C 借鉴作用 D 思想教育作用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阅读教学的作用包括()。

A 吸取知识 B 掌握读书方法 C 开发智力 D 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 用 E 产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答案:ABCDE

2、阅读能力的构成包括()。

A 认读能力 B理解能力 C 评价能力 D 翻译能力 E 阅读技巧的运用 能力

答案:ABCE

三、判断题

1、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诉诸理智,而且常常诉诸情感,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答案:对

2、对成语典故和外来词加以解释,是句的认读方法。()

答案:错

3、适当背诵一些议论文是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一个好办法。()

答案:对

4、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角度来说,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 阶段:导读阶段、教读阶段、自读阶段。()

答案:错

第九章 作文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作文直接命题的是()。

A 全命题 B 半命题

C 情境命题 D 隐命题

答案:C

2、《假如我是市长》从作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划分属于()。

A 感想型 B 引申型 C 想象型 D 批驳型

答案:C

3、“改”是对作文的有关部分作调整和修正,不包括()。

A 增删 B 调 C 换 D 总批

答案:D

4、《习惯》从作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划分属于()。

A 概念型 B 关系型 C 论点型 D 对比型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有()。

A 综合讲评 B 专题讲评 C 典型讲评 D 佳作讲评 E 对比讲评

答案:ABCDE

2、修改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正确的是()。

A 深化主题 B 取舍材料 C 调整结构 D 推敲文字 E 反复阅读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岗位》《灯塔》《习惯》可以写成各种文体,能扩大学生撰文的自由度,属于 作文命题的全命题方式。()

答案:错

2、由教师提供一个单一的或多角度的情境,供学生思考、选择的命题方式叫结 合实践命题。()

答案:错

3、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答案:错

4、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序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

答案:对

第十章 听话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和()的能力。

A 听话 B 记忆 C 表达 D 理解

答案:A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听话能力”的要求不包括()。

A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 和中心

B 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

C 敢于在公开场合说话 D 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

答案:C

3、一些人口才欠佳,说话拖沓冗长;还有一些人说话时省略某种成分或者话语 残缺,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听说时的哪种能力?正确的是()。

A 辨音识义 B 记忆整合 C 理解语义 D 评判话语

答案:B

4、哪种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话中的辨析、鉴赏、评论能力?正确的是()。

A 读(说)——听——评 B 读(说)——听——测

C 读(说)——听——述 D 读(说)——听——记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听话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

A 辨音识义 B 记忆整合 C 理解语义 D 评判话语 E 积极表述

答案:ABCD

2、听话心理过程一般包括()。

A 注意指向 B 接收话音 C 理解语义 D 储存信息 E 做出反应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完整的听话训练应该是(说者)输出——(听者)输入——(听者)输出的 方式。()

答案:对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答案:对

3、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或听读某些语段,教师只说一遍而不再重复,要求学生听完后马上复述原话或者概要复述。这样的训练次数多了,学生因“习” 而“惯”,就能形成瞬间记忆的能力。()

答案:对

4、“读(说)——听——述”是对听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理解并努力回答的技能 训练。()

答案:错

第十一章 说话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说话教学的作用不包括()。

A 说话教学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B 说话教学是促进智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C 说话教学不属于传统语文教学范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D 说话教学是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

答案:C

2、不属于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方式的是()。

A 朗读和背诵 B 复述 C 课余会话 D 答问

答案:C

3、在命题或提供材料以后,学生按照具体要求经过短时间的构思,用口头语言 连贯完整地表述作文的练习方式是()。

A 课堂讨论 B 口头作文 C 例文评析 D 朗读背诵

答案:B

4、把语义转换成相应的语词符号和句子结构,按照语法规律编排层即将说出的 话语,这属于()。

A 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言语 B 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

C 练习阶段学习语言规则 D 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等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说话活动从产生到完成,经历了哪些环节?具体包括()。

A 说话意念产生 B 内部“语点”产生 C 内部言语编码 D 外部言语 输出 E 智力水平提高

答案:ABCD

2、在课外活动中训练说话的方式有()。

A 课余会话 B 采访和问答 C 即席讲话 D 口头报告 E 演课本剧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台湾《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规定:“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培养听话及 说话之能力与态度”。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规定:“培养学生阅读、写 作、聆听、说话和思维等语文能力”。()

答案:对

2、经广泛调查发现,在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中,读写能力高于听说能力;在听说 中,说高于听;在读写中,写高于读。()

答案:错

3、学习者起初在公众场合说话,可以“目中无人”,适应以后再向“目中有人”过渡。()

答案:对

4、对学生日常说话中出现的缺陷和错误,教师每次都要马上提出,频繁指正。()

答案:错

第十二章 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A 开发观察力 B 开发记忆力

C 开发思维力 D 开发审美力

答案:D

2、不属于联想表现方式的是()。

A 特征相似 B 时空接近C 对比和因果 D 求异创新

答案:D

3、扩写《鸿门宴》中“项庄舞剑”的具体情景,续写《项链》的种种结尾等,属于语文教学中的哪种训练?正确的是()。

A 开发观察力 B 开发记忆力 C 开发思维力 D 开发想象力 答案:D

4、元认知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不包括()。

A 元认知知识 B 元认知体验 C 元认知辨别 D 元认知监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语文能力的思维品质包括()。

A 思维的敏捷性 B 思维的深刻性 C 思维的灵活性 D 思维的独创性

E 思维的批判性

答案:ABCDE

2、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A 情感过程 B 意志过程 C 个性意识倾向 D 气质 E 性格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智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其中记 忆力是核心。()

答案:错

2、人类智力产生以后,需要以物化形式存在和流传,物化智力的一种最重要的 形式就是语言文字。()

答案:对

3、根据记忆材料的前后干扰抑制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替复习语文与理科学习材料,并在交替时安排 10 到 15 分钟的休息;多安排一点背诵时间;睡前和早 晨安排课文背诵或语文知识要点的记忆。()

答案:对

4、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答案:错

第十三章 语文学科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除一项外,其他都属于品德方 面的内容。这一项是()。

A 文 B 行 C 忠 D 信

答案:A

2、通过对《我的老师》、《藤野先生》等篇目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哪方面的德 育教育?正确的选项是()。

A 爱国主义的教育 B 意志坚强的教育

C 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D 友谊情怀的教育

答案:D

3、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不包括()。

A 课堂教学熏染 B 课外阅读感染

C 语文课外活动 D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答案:D

4、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是 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哪种方法?正确的是()。A 情感激发法 B 比较法 C 推敲法 D 评价欣赏法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是()。

A 情与理的结合 B 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 C 德育内容的非系统 性 D 明朗性与隐蔽性 E 积极的内容与消极的内容同时存在答案:ABCDE

2、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

A 爱国主义的教育 B 坚强意志的教育 C 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D 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 E 友谊情怀的教育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德育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每个历史时期的德育教育内容都是相似的。()

答案:错

2、语文学科的德育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教师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答案:对

3、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 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道 德情感,批文入情,这是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对

4、《中国少年说》、《谭嗣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都是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篇目。()

答案:对

第十四章 语文学科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学科美育的特点不包括()。

A 协调性 B 效应性 C 诱导性 D 非功利性

答案:D

2、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是指哪种审美能力?正确的选项是()。

A 审美感知能力 B 审美想象力

C 审美鉴赏力 D 审美直觉思维能力

答案:A

3、语文学科美育的场效应是()。

A 因果效应 B 关联效应 C 局部效应 D 整体效应

答案:D

4、培养审美想象力应当特别重视()。

A 记忆 B 判断 C 移情 D 欣赏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A 感知美 B 理解美 C 鉴赏美 D 评价美 E 进行美的创造

答案:ABCDE

2、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美育?正确的是()。

A 创造美的氛围 B 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C 批文入情,发现“自我” D 直观效应,激发情感 E 加强实践,积累经验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在个体的发展中,其审美能力与认识能力、思想水平须同步发展。()

答案:对

2、现实中的丑即使经过典型化,也不能成为美的艺术。()

答案:错

3、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 感反应。三者并非缺一不可。()

答案:错

4、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种教育方式形成了“审 美场”,产生整体效应。()

答案:对

第十五章 课外语文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外语文教育与课堂语文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前者多以()的 形式出现。

A 教育的形式 B 阅读的形式 C 活动的形式 D 讨论的形式

答案:C

2、洛克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 最大秘诀之一。”这句话提示我们,课外语文教育形式可以以()形式展开。

A 群众性活动 B 展览活动 C 演出和表演 D 游戏和游艺

答案:D

3、伴读、讲述、谈心、游览是()的常见形式。

A 课堂语文教育 B 家庭语文教育 C 社会语文教育 D 课外语文教育

答案:B

4、语文教师在课外语文教育中充当着()。

A 主导者 B 协助者 C 实施者 D 旁观者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课外语文教育常见的类型有()。

A 集会类 B 竞赛类 C 娱乐类 D 演出类 E 展览类

答案:ABCDE

2、课外语文教育的指导原则是()。

A 独立自主 B 个性化 C 实践性 D 与课堂教学和各科课外活动协调

E 加强指导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相结合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与传统的课堂语文教学相平行、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教育活动是社会语 文教育。()

答案:错

2、课外语文教育是以兴趣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学生亲身经历成功和失败,亲身 体验创造的甘苦,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样会发现兴趣的源泉。()

答案:对

3、课外语文活动一般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第一个层次是班级活动和校内专业社 团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全校性活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性语文活动。()

答案:对

4、语文教师在课外语文教育中与课堂教学中扮演相似的角色,都是教学中的主 导因素。()

答案:错

第十六章 语文教育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包括()。A 任课教师的教育观 B 古代与现代教育理论

C 教师的实践经验 D 家庭环境的影响

答案:D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体现了()的重要 作用。

A 知识 B 学习C 方法 D 兴趣

答案:D

3、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画龙点睛”地启发学生主 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A 讨论式教学法 B 点拨式教学法 C 问答式教学法 D 串讲法

答案:B

4、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协调性,发挥学 科教育方法体系的()。

A 多元功能 B 整体功能 C 直观功能 D 统筹功能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

A 教学方法单一 B 引发疑问,激起求知兴趣 C 引进“活水”,开拓学生 视野 D 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 E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答案:BCDE

2、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方法有()。

A 讲授法 B 串讲法 C 讨论式教学法 D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E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 知识的能力。()

答案:对

2、“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语文教育的各种活动的选择和运用哪种方法,都需 要针对实际情况,既不盲目照搬书本,也不盲从别人的经验。()

答案:对

3、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与要求。教师要教会学 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通过自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切勿包办代替。()

答案:对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协调配合。()

答案:对

第十七章 语文教育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教育媒体是载有()的物体。A 教学内容 B 语文信息 C 多媒体教育信息 D 传统媒体教育信息

答案:B

2、传统教育媒体最常用的是()。

A 板书 B 口语 C 教科书 D 图表

答案:A

3、加强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和(),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

A 条理性 B 目的性 C 书写的规范性 D 突出重点

答案:C

4、教育过程整体优化的目标是()。

A 传统媒体教育 B 现代媒体教育 C 声像媒体教育 D 多媒体教育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传统教育媒体包括()。

A 口语 B 板书 C 教科书 D 图表 E 模型

答案:ABCDE

2、根据功能和特点,现代化教育媒体分为四类()。

A 光学媒体 B 声学媒体 C 声像媒体 D 电子计算机 E 软硬件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板书要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不用讲究形象直观。()

答案:错

2、当今世界教育媒体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

答案:错

3、现代化媒体教育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去获取知识。()答案:错

4、多媒体教育就是现代化媒体教育。()

答案:错

第十八章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教育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区分,可以分为()两种。

A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 B 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 C 目标参照评价和相互 比较评价 D 常模参照评价和目标参照评价

答案:A

2、用来检测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内学习状况的是()。

A 水平考试 B 成绩考试 C 学能考试 D 智力考试

答案:B

3、考试能检测被测试者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和问题,这是考试的()功能。

A 向导功能 B 评价功能 C 诊断、反馈功能 D 激励功能

答案:C

4、考试的评价质量指标不必考虑()。

A 难度 B 区分度 C 无答案 D 效度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教育评价的目的而言,语文考试可以分为()。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相对性性评价 E 标准化评价

答案:ABC

2、作文题从所供应的材料的处理方式划分,可分为()。

A 缩写型 B 改写型 C 概念性 D 关系型 E 填空型

答案:ABE

三、判断题

1、对考试数量质量的评价叫定性评价。()

答案:错

2、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答案:对

3、从考试形式看,科举以来文科基本上是笔试。其题型主要有五种:帖经、墨 义、策问、论、诗赋。()

答案:对

4、根据测试的属性分类,语文考试可以分为标准化考试和自编试题考试。()

答案:错

第十九章 语文教育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应该是()。

A 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 B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C 语文学习志趣的形成 D 语文治学方法的指导

答案:A

2、语文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和智力水平的差异等,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对 象的()。

A 群体差异 B 个别差异 C 个性差异 D 教育差异

答案:B

3、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是()。

A 对语文材料有所接触但范例领悟不足 B 对语文知识有所了解但图式建构不全

C 语文能力有所培养但层级不高 D 语文学习的目的性进一步明确

答案:D

4、要使中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

A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B 改进语文教材与教法

C 使他们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D 语文自学方法的传授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包括()。

A 语文学习志趣的形成 B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C 语文治学方法的传授

D 语文乐学境界的达到 E 上课专心致志

答案:ABCD

2、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是()。

A 对语文材料有所接触 B 对语文知识有所了解 C 语文学习的独立性进一 步形成 D 语文学习的思辨性进一步增强 E 语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所调 动

答案:ABE

三、判断题

1、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主体与客 体、能动与受动的辩证关系。()

答案:对

2、要使中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志趣,关键在于使他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答案:错

3、方法有大的规矩和小的技巧之分。古人说,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示人小巧,但是另一方面,传授方法又不能因大失小,完全忽视技巧。()

答案:对

4、引领中学生到达语文乐学境地,也需要鼓励他们灵活变通,自创新法。()

答案:对

第二十章 语文教育工作者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主要体现于()。

A 世界观 B 思想水平C 职业道德 D 业务能力

答案:C

2、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智能素养包括()与能力。A 职业道德 B 智力 C 个性 D 知识

答案:D

3、在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 备课 B 上课 C 布置与批改、讲评作业 D 课外辅导答疑

答案:B

4、()既是思考研究的成果,又是撰写论文的提纲。

A 选题 B 掌握材料 C 详细纲要 D 摘要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上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A 目标明确 B 内容正确 C 方法手段恰当 D 结构完整紧凑 E 课堂答疑 答案:ABCD

2、语文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A 选题 B 实验研究 C 掌握材料 D 思考研究 E 撰写论文

答案:ACDE

三、判断题

1、课外辅导答疑是测试教学效果、调节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的一 个重要环节。()

答案:错

2、语文教育科研及成果表达有两大形成:一是实验研究和研究报告;一是文献 资料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学术论文。这两种科研形式具有个性但没有共性。()

答案:错

3、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应包括提高品德修养、更新思想观念、扩大信息 渠道、改组智能结构。()

答案:对

4、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答案:对

第二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函授本科 小学语文教学论 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10题,总共20分)

1.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 语文学习方式_ 2.文献检索主要有 手工检索

和计算机检索两种类型。

3.小学语文处处闪烁着 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4.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编制 双向细目表 的过程是提高命题科学性的重要一环。5.结构性表现 测验可以是纸笔表现,也可以是非纸笔表现。

6. 2001年7月正式出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人文

修养。

7.阅读教学 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装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

8. 1953年:出现把 文学分析

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9. 作文训练中,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 想象作文 培养学生重现表象技能。10. 综合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 个性凸现 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判断题(共10题,总共20分)

1. 语文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各项发展性的目标。()2.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以语文能力为核心。()3.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4. 20世纪6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5. 语文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水平。()6.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7. 1920年: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8. 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9. 从1956年到1992年的36年时间里,国家教育部一共颁发过六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0. 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实施性资源两大类。()

第1页,共4页

三、问答题(共3题,总共15分)1. 写字教学的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小学生写一手好字,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写字草草了事,写不出一手令人满意的字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我们平时的写字教学不甚得法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本身写字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比较喜爱书法,对书法较有研究的教师在写字指导方面也觉得难以直观地高效地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写字,一些本身对书法了解甚少,个人书法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师,在指导上就更难更不容易到位。其次教师对写字教学认识和研究不够,有事仅把写字教学作为识字教学的延续,作为巩固识字的一个手段,只求写正确,不求写得好。对于如何使学生写好字,如何突破写字教学中的中的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思考,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停留在枯燥的、周而复始的教师一笔一划地讲解,这使学生提不起劲来,往往把写字看作负担。由于学生对写字兴趣不浓,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往往到了中高年级作业中的写字质量甚至比低年级有所下降。

写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字如其人,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写字,出名的书法家有 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近代有毛泽东等,好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在看好字,其实也在进行一次美的熏陶,而糟糕的字使人看了很累。练字也练人,先练姿势后练字,姿势不对不练字,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相伴,能使人终身受益。

2. 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应包括哪些环节?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研究学生,研究们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要精心设计,比如如何引入,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拓展等。

3. 识字教学的策略? 首先,要正确区分一类字和二类字的教学任务。一类字是要求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的字,即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而二类字只须达到“一会”,即“会读”即可。

二类字的教学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法。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将生字所组成的词划下来。第二步,教师将带拼音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以小黑板或大屏幕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认读,认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总之,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读,第2页,共4页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认读的机会。第三步,把拼音“帽子”去掉,让学生在丢掉拼音“拐杖”的情况下再次进行认读,以强化对生字的认识。第四步,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这一次读课文可采取指名读或分段读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有的老师可能会担心,这样只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学生能记得牢吗?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今天所学的二类字,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渐成为一类字,学生还要再次学习。即使没有成为一类字,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这些生字反复见面,也能把“生字”变为“熟字”,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

其次,对一类字的教学要有侧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在进行一类字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识字方法。

1、儿歌识字。利用儿歌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字形。如: 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

2、谜语识字。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探究心理,将汉字编成谜语,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字形。

3、字理识字。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巧记字形。

第三,要加强当堂练写的训练。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要下到水里去,在岸上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学生要想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也必须在练写的过程中去完成。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不能重“识”轻“写”,一堂课40分钟几乎都用在了“识”上,而把“写”放在了课外,殊不知,练写的过程既是对“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美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下练写,则不仅体现不出教师的书写指导,而且学生容易写错笔画或写错笔顺。

总之,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会很久,因此,低年级教师要多变换教学形式,把游戏、儿歌、谜语、竞赛等穿插在教学活动之中;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识写并重,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果。

四、名词解释(共5题,总共25分)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3页,共4页

2. 语文的教学评价

语文的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 语文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4. 课程目标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上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5.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第4页,共4页

第三篇:语文教学论

1、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2、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3、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选拔的功能;

4、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怎样理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其中的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完成该活动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改的新理念主要有哪些?

1、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改的中心任务。

2、建构主义为指导。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师业务能力结构,用最优化组合方法,把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性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立足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对学生兴趣的强化。

4、开放性模式。课程的开放性,教师应不局一格,从单调的课堂里走出来,通过媒体看外面的世界;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环境建构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5、创生性课程。在课标的准则下,课程是由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创生和建构的。教育必需超越课本,教师不能成为教本的奴隶,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具体是怎么表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有专家解释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5、你是怎样理解工具性、人文性及其关系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说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关系: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工具性与文化性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是怎么界定的?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机整合。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并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7、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8、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有机组成组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理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的试题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张扬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加尊重学生的感悟。

3、不再把目光一味地放在题型的创新上,而把注意力放到对试题的考查要求、目的的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上,使命题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9、你是怎样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

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政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地变革;

三、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学校和教师赋权,改变了课程权力的结构,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四、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重地,教师成为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并形成自己办学特色。这也是我们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本土性和创造性转化的原因所在。

10、新课改主张进行怎样的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你有什么看法?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注意对三个维度的把握

1、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2、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和交流。

11、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眼光应该是学生,并且实施教学行为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

二、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以测量的可以评价的,要尽可能地量化和具体化,把隐形的词变成显性的词汇。不要说假大空的话语。

三、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必须要有一定的范围,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的特点是:主体是学生,具体可测量。

12、有效教学的“三效”具体是什么含义?

有效教学的“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具体而言,有效果是针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而言的,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效率指以少量的投入换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要把课堂变成“有效”的课堂,我们应该在“三效”上下足功夫。

13、教学设计的三大内容是什么?

一是把学生引向哪里,即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是怎样把学生引向那里,即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三是是否把学生引向了那里,即为教学的监测与评估。

14、怎样看待教案的作用?

教案,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其内容无外乎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知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妙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寸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从这一认识出发,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

15、谈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

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6、什么是教后记?谈谈你的看法。

教后记,简称课后记、后记、课后分析。它是教师在依照教案进行教学之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室和课堂教学状况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并附于该教案之后,谓之后记。这是不断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研究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它为今后编写教案提供着宝贵的参考资料。长期坚持填写教后记,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

18、你同意语感论的观点吗?

同意,我认为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是倾心的结晶,大成的著作。在王先生的《语感论》出版以前,我们对语感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肤浅的。我们只能从感觉上说说什么是语感,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时总是缺乏理论依据去支撑。而《语感论》为我们语文老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感素质;同时要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去。

19、什么是“多元有界”?

新课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文学阅读恢复了它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伴随产生的另一成果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恢复了它多元解读的本来面目。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 “随便说”、乱解乱读,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多元解读应紧紧把握文本的整体性,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一方面,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另一方面,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该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20、语文“三老”指的是那三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21、就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文只是例子”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22、老师给你介绍的六位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要点分别是什么?

一、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二、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三、余映潮:“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四、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代表人物。

1、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把语言分为三大类:精粹语言、目标语言、伙伴语言。

2、对于教材的学习。把教材分为三大类:诵读本、阅读本、文化本。

五、窦桂梅:“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主题教学。

六、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法

23、导语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①要新颖活泼,忌平淡刻板。富有新意,形式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②要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沟通情感;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吸引或挑逗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说出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应该是有庄有谐,庄谐适度。③要短小精悍,忌冗长拖沓。导入语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宜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导语内容过多或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与时间分配。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

(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

(2)保证全员参与。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3)帮助学生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

(4)体现个性化。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 李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二)提问: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学生:轻柔、哀伤的音乐 师:依据是什么?

学生:(1)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请听音乐朗诵课文(点名三位同学朗诵)

(四)查字典正音、确定字词意思

字音:壁龛(kān)邂逅(xiâ gòu)陶冶(táo yě)迥(jiǒng)然 拜谒(bài yâ)词义:不可思议 大吃一惊 难能可贵 不由自主 迥然不同

(五)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要想发现美就要认真观察自然,要创造美就要师法自然。师: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阐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

明确:(1)清晨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在文中起到为下文张本并统率全篇的作用。“常常”说明“我”是善于思考的人;“不可思议”说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微不足道”说明思考的都是细小、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表明作者属于以小见大,能从细微处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这些都是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有了这一句,下文写自己的发现、感悟和联想、想象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六)实例解读

学生总结并适当地做补充:“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即美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但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美是独处所得”。

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讨论,分析它的作用

1、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

说明:①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②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的精神

2、将玛伊约尔与罗丹的雕像作比较

说明: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们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美。

3、我的小狗与宗达的画

说明:对宗达写实精神的高度赞扬

4、难句解析:

(1)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这句话是说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只重视欣赏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只注意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吸取养料,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中吸取养分,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或者“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从下文作者联想到“罗丹和玛伊约尔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妙造自然等,都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就得以生活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让自然风物的灵光,透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融合物我“忘我之境”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心理与自然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交相呼应,显得更美了。明确:与自然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5、听音乐,反复阅读倒数第3段,根据文中描述,结合生活体验,并发挥想象,用文字或画笔描绘你心中的日本京都晚霞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语文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范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2、《登高》是中学古诗歌的传统教学篇目。诗歌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和鉴赏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面的《登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使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诗的感情。总的说来,这个教例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引导; 第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合作中集体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第三、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诗歌的探究热情。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语文学习方式,三者相互渗透,学生在整个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和同学、老师共同探究问题,打破了以往诗歌学习的传统简单翻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对诗歌的新的体验,并且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诗歌学习的主动探究者。

3、1)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作文题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作文题目设计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3)学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2)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中法作文题目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相同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命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同点:

(1)法国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我国多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法国作文题目按照高中的分科进行分别命制,而我国则文理科通用一个作文题目。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强作文题目的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特点;(2)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哲学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加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练习题第三套

一、论述题

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1.综合性学习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没有研究性学习领域宽,因为它要以语文相关的内容为对象,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专题研究,注重研究品质的养成。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量要小一些,与课内联系紧密,而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开放的。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传统教学技术又称为常规教学技术,指那些过去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并且现在仍在使用的、比较简单易行的教具、媒体。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用的教学技术也比较简单,如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模型、实物教具等。

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技术而言,又可称为电化教学技术或者电教技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成果,借助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手段传输和调节教学信息,以取得教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技术。

任何教学技术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以此,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据。语文教学技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否立足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着眼于各种教学技术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互补,实现各种教学技术的融合。传统语文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语文教学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在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技术选择上要表现出包容与开放,不能因为对传统语文教学技术熟悉或因曾为语文教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能因多媒体教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技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熟悉不同的教学技术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因地、因时、因课制宜,实现优势互补。

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指掌握语文工具(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赫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记忆、速度等四个因素。

写作能力分写作的一般能力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写作的基本能力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即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类是写作各种体裁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写作的基本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属于方法、技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

听说能力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语音的鉴别力和运用力。语义的理解和组织力。评价、判断力和反馈力。

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高三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

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1.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作文题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作文题目设计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3)学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2.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中法作文题目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相同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命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同点:

(1)法国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我国多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法国作文题目按照高中的分科进行分别命制,而我国则文理科通用一个作文题目。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强作文题目的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特点;(2)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哲学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加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练习题第四套

一、论述题

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

1、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教材的单一编写体系,建构多元的教材编写方式; 在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教材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重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发展,使语文教材具有弹性和可开发性; 建立完整的教材编制理论体系,配置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制队伍;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编制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教材。

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 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本次语文新课标的理念重要包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什么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意感性把握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次新课程改革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经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具有现代意识。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

一堂没有备的课

江苏如皋搬经中学 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于是我开口了:“你们是否闻到一股硝烟味?” 很多同学脱口而出:“没有”。

“我怎么觉得教室里硝烟味还蛮浓的呢?”同学们会意地笑了。我又问:“雪好玩吗?打雪仗有意思吗?” 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是笑而不答。“大家认识雪,了解雪吗?” “谁不认识雪?”有同学低声说道。

“大家既然认识雪,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雪,好吗?” 教室里掌声雷动,许多同学捏着雪团的手也放到了桌上。于是这堂课就围绕雪展开了。

首先,我让同学们用“雪”组词并解释。同学们也能说出“昭雪”“雪耻”“雪中送炭”“瑞雪”等。接着我又让大家用词语来形容雪,大家一七嘴八舌:“洁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漫山遍野”。然后,我叫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雪,可是绝大多数同学心里感受到雪的美,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于是我又引导大家从古诗文中去汲取营养,让他们说出古诗文中描写雪的名句。分组比赛,各组内部可以讨论查资料,随时汇总写到黑板上来,其他组已写过的小能再写。同学们纷纷搬出了各种诗文集、剪报、读书笔记,查的查,抄的抄,写的写,改的改,热闹非凡。敲击玻璃黑板的咚咚声像鼓点,更是加剧了竞争的紧张气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瑞雪兆丰午” “燕山雪花大如席”,“只见纷纷扬扬卷下场大雪来” “那雪下得正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六出冰花滚似绵”(关汉卿《窦娥冤》)“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

四块黑板上已经满满的了。我先农扬大家的求知热情,再引导他们订正错别字,理解这此诗文的大意,筛出小是以写雪为中心的诗文(如陈毅的《青松》诗,毛泽东的《咏梅》词),体会这此描写的精妙之处。然后问学生要把景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认识到,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然后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去想像。

于是,我让同学们站到窗口门边仔细观察外而的雪,然后口头描述它。学生兴奋不已,语言开始显色:“随风起舞”,“地上雪像床棉被保护着青青的麦苗”„„

我不失时机地补充说:“人们常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波涛写之。那么雪之精神写小出,我们也完全可以以竹木写之,以心灵感之,以意义寓之。”同时以黑板上的诗句印证它。然后我叫大家想像个清晨自己独自人在雪地里走的感受(心理感受、脚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等),再让大家说说雪的象征意义。

学生议论纷纷:“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是掩盖假丑恶的漂亮而具。”“雪象征让人心寒的社会环境。”“雪是洗除人间罪恶的上帝使者。”

我发话了:不错,同样是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这里有个配伍题,请大家做做。古时候,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驿站里有三个人围炉吃酒:一个是赶考的书生,一个是赴任的县令,一个是当地的财主。门外屋檐下蜷缩着个避雪的乞丐。书生提议作诗,每人一句,连门外乞丐也参加了。

四句诗如下:①大雪纷纷落地;②都是皇家瑞气;③下它三日何妨;④放你娘的狗屁。诗中各句分别是什么人说的呢?

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然后我让大家联想、想像,这雪中会发生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他们说: 父亲陪儿子堆雪人,打雪仗。(爱子)儿子在雪地里背着父亲艰难地走向医院。(孝敬父母)领导冒着雪风看望孤寡老人。(领导爱民,送温暖)老师冒风雪从几十里外赶来上课。(爱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意外事故(如汽车翻车„„)发生后,素小相识的人互相救助。(人性美)小鸟在雪地里找食,唤起失意之人(贫病交加等)生存的勇气。„„

奇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着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说明事物。

下雪的季节有什么特点?天气特征如何?地球上雪的分布情况怎样?下雪有哪此好处?为什么么说它能保护农作物?雪有哪此危害?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春雪?雪花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又让同学到我办公室去把剪报拿来,我还把绚丽的雪花照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啧啧不已。临近下课,我顺势让同学们围绕雪写篇作文,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大家非常乐意。

当我下课离开时,教室里一片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作文很快交来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贺振华同学还以个班同学的名义送给我张贺片。贺片是两个小孩走在莽莽雪原上,片里写了隽秀的行小字:洁自的雪,送给你一片纯真。这是一堂没有备的课,也是一堂体现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课。

学生对“天下大雪”兴奋不已,教师“投其所好”,果然改变了预设的计划,将学生置于大自然创设的学的情境之中,开展有滋有味有趣有益的教学活动,这是“顺省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正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

教师捕捉住天下大雪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贴紧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建设有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教师让学生用雪的象征意义,完成雪的配伍题,多角度抒发对雪的感受,围绕雪作文。所有这些都在紧扣一个“雪”字,调动学生关于雪的知识储备,不蔓不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关照自然、关照社会、关照人生中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改理念。

练习题第五套

一、论述题

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1.(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而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作为一个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科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语言,从形式上说,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从内容上说,它所承载的信息、交际交流的信息都是思维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因而语言具有人文性。并且,为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这里所承载、传流的信息更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最的结晶,所以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就应更高、更严。没有哪一类信息能够比学校传播交流的信息对人类本身的发展更重要,因为学校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最主要阵地。因而,人文性自然应该成为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属性,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语文学科教育更不例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学生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去接受和传达人类文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接、传人类文明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对工具的掌握,也只有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传人类文明。二者相辅相成。

(2)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

首先,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这使它和中学的其它学科都鲜明地区别开来。它的综合 性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要靠实际训练来形成。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学习语文,是为学习其它学科打基础,掌握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科更应注意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离开语文实践,没有其它的途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必须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把学校内语文学习和社会中、家庭中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语文运用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一道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实践的各种场合、各个环节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

2.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作文言之无物。学生作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言之无物、读来无味。原因是缺乏观察、体验、积累。(2)作文中语汇贫乏。标点使用、错字别字、词不达意、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用语干瘪以及语句不通、语序混乱等毛病在作文中比较普遍。(3)作文中心不明,立意不高。这方面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4)作文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明晰。应把握四种关系:时空关系、顺逆关系、详略关系、内外关系。

作文训练:(1)育人训练(2)积累训练:观察和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3)思维训练:善于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生活;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4)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5)技能训练:审题能力的训练、立意技能的训练、选材技能的训练、谋篇技能的训练、成文技能的训练、修改技能的训练。(6)文体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7)速度训练。

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3.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注意力与语文学习:要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要依靠有意注意组织学习、要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2)观察力与语文学习: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传授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3)记忆力与语文学习: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4)想象力与语文学习: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5)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动机与语文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提供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兴趣与语文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3)情感与语文学习: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4)意志力与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重要条件;增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

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

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的字数不多于60字)

试题的价值取向:

1.在命题形式上有创意。在形式上大胆以一篇作文设计整套试卷,改革了长期以来中考试卷繁琐内容的弊端;

2.材料具有文化品味。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不是对学习结果的单一性、线性式记忆考察,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生成知识、激润情感、接受价值理念。文本内容在评价中与学生思想碰撞,实现着价值的交流、冲突、协调与融合,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展现学生对语言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特性的思考。这则材料讲了果园的主人把一些成熟的过失留下给鸟儿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爱。“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这些提示语很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认识的思考,对人奉献、助人为乐、追求和谐等价值观念的强调。3.从评价目标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是从写作主体出发提出的要求,也是自主学习、自主写作的具体体现。

4.从评价的途径上看,在这次中考中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改变了在选拔性考试中,学生仅是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学生自评的引入,既是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尊重,又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5.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这是一次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所以评价仍是用分数进行了量化,分项给分并且由三位老师大分取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 3 教法学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与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 教学目标 2 重点难点

如何评价教案:看教学目标; 看教学内容; 看各要素的合理搭配 如何使用教案:课前熟悉教案; 上课活用教案; 课后写教后记 上好一节课的5个要求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教育、传授知识、培育技能、发展能力等。)(2)要确立好教学的重点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4)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5)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说好课 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 简言之,说课就是说明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和为什么这样教。

备课

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教学内容

问题设计 6 板书设计 7 作业策划 8 教学反思 导入阶段-引入课题 展开阶段-层层铺垫 深入阶段-教学高潮 迁移阶段-运用实践 收束阶段-总结、作业 题 2 备课所写的教案,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书写具体、详细,甚至具体到每题的求解都详细罗列 ☆说课 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

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

说课所写讲稿,为满足听说教师的需要,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 说教材 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三)说教学程序 

(四)说板书设计  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

1、说教材内容 

2、说教学目标 

3、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说教学方法 

2、说学法 

3、说教学手段

 以哪一或两种教学方法为主,其它为辅。 怎么运用

 为什么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 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难点间的一致性

 即教给学生什么的学习方法或学生在教学中会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

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就是要说明一堂课教学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要说清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和设想;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化简;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训练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说过程时要注意先提纲挈领地介绍整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或说成几个板块、几个活动、几大部分),然后再具体说说各个环节设计板块名称时,要词斟句酌,具体而言,各标题最好要做到四点:一是字数相等;二是结构相近;三是层次清晰;四是用词出新

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材类型、不同性质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

(2)有关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特别是当前中小学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精神,新老教材之间教学要求的比较等等;

 说理论依据时,注意突出重点、简单明了、画龙点睛。

 关键是要说得准确、具体、贴切。

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如何听课和评课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 了解学科知识

积累一定教学经验(带着问题和体验)专一的心力(课前准备)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何听课

态度上的准备——五心

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2、情绪上的准备

听得懂,听得进,做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应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听好课。

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不是完成任务来应付)

2.了解教材、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3.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①听、记要主次分清。听为主,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

②记录要有重点。③一段时间后,对听课记录要进行整理,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取长补短。

6.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写出听课报告

•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 一是教学实录——左边是实

– 二是教学评点——右边是评

点。

课堂实录包括:

1、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

内容,•

3、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

板书为主);

4、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

5、学生活动情况; •

6、教学效果。

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2、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 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

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 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

需要思考评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 它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 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

•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

• 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听课误区:听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2.听课就是要“找优点讲好话”。3.听课就是听自己学科的课。4.听课主要是听优秀教师的课。5.听课主要是新教师的事情。6.听课主要是关注教师的表现 怎样评课?

•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 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要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也就是,当上完课时,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依序逐环,综合归纳评,概括要点评 突出重点评,围绕专题评,抓住问题评、概括教学模式;

2、说大教学优点;

3、说透教学问题(宏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观:教材处理;微观:知识点。);

4、提出教学建议。

达到有收获的境界;

2、达到欣赏的境界;

3、达到遗憾的境界;

4、达到有感而发的境界。

第四章语文课程与教材 课标是什么?

1.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教材编写部门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学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 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课标只能是宏观的、理性的,不可能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

2.课标虽有教学指导建议,但不是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

3.课标要适应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不可能照顾到地区的差异。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 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语文素养的新要求。(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听与说。重视写作实践。)

2.更新教学内容。(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 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

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1.实践性: 

2.自主性: 

3.整体性:

从宏观的视角看。广义的语文教材是泛指一切可以用于教和学的语文教材。

从中观的视角看。语文教材的内涵特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从微观的视角看,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

 对教材的处理,实际是教师对教材的剖析、挖掘、研习,是教师最后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师教学中的二度创造。

 原则:

 教材处理可以灵活;  但单元的把握和课文把握是重点。

 课文把握的根本办法-----

备课时按照课程标准精神先当一回学生。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对将要教学的课文来一个探究性学习,即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即文章结构;

3、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了解学生学习课文要达到的目的。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把教材“看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所用,在研究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可以合并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内容;

 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与文本对话,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体会文本,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皇帝的新装》虚伪的奉承,虚荣,自欺欺人。

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三维教学目标

 做好教材的课外延伸  学习语文应该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

 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好教材的课外延伸,以语文的综合运用为主要方式,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 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

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 课程标准  教材  学生基础

 三维目标具体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 观这三维,请书写时不要再使用原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样的表述方法。

2、三维之间总是相互联系,有时候它也是教学中逐渐加深的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高境界。一堂课的具体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为依据,可以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也可以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主,不可能每次课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界。

3、三维目标的叙写尽量以学生为主语,要有行为动词的参与,内容切忌空洞,贴标签,应该具体,是一节课内可以完成的

知识与能力:能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掌握赏析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赏析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和正确方法;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通过运用批文入理、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由整体阅读到深层阅读,把握情境、感受情物,探究情缘,揣摩情语,领悟情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

 阅读及阅读教学新理念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文本解读

三、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技能 

四、阅读教学方法 

五、各类文体教学要领

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

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     

  文本价值的多层次性; 作者思想的多层次性; 文本解读的空间性; 文本内涵的可拓展性;

文本的语言层面、语意层面、思想层面与文化层面……

记叙文: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 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  弄清记叙文章的顺序  分析描写的作用

 分析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 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

 论据的选择  论证的过程 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 鉴赏诗歌的意象。 体验诗人的情思。散文抓住抒情性特征

 抓住含蓄性特征  抓住美感性特征 小说剖析人物性格(人物)

 揭示作品主题(环境)赏析艺术技巧(情节

下载语文教学论[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论[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论

    语文课堂上的个性飞扬 教师:张英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 1.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1.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 文字......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 1、当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是什么?P6 教学时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它包括两大类:A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B 激发动机、课......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期末辅导 2012年5月 课件是根据崔峦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制作,主要参考书是《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本次辅导的章节按课件的顺序进行,《中小学教学的理......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选合集)

    小学语文教学论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3、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 识字写字 )......

    语文教学论复习材料

    一、 名词解释 1.阅读教学教师指示学生阅念书面文字质料,从中获自得义和技能的教学过程。 2.语文教学准绳根据语文教学的客瞧规律而制定的,指示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辩 论......

    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