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趣味故事及相关案例摘抄
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趣味故事及相关案例摘抄(荐)
穿越玉米地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到最后谁掰的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这个玉米叶子要拉你身体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效率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需的整体考虑。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渔夫的誓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头,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他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世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捕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捞到的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回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后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要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有遇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胶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挺聪明,平时成绩也不错。他父母就一相情愿地发誓,孩子将来一定要考上一流的大学,非清华、北大不读。结果,孩子压力越来越大,临近高考,引发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连续几个月,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高考成绩如何,可想而知。
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可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活着。
课堂一开 教师哭了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在课上,他想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上。他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 李白的酒量有多少? 李白有儿子吗? 李白死在什么地方?
这首诗诗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
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
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
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
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杜甫的诗歌特色吗? 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
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怎么来的?是不是曾经住过一个白帝?为什么叫白帝?……
以上是5分钟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那位老师根本没想到学生竟会有如此高的素质,更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他根本无法应付,而且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进展与他的设想风马牛不相及,于是,老师在课后哭了……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如何解决此类生成? 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如何应对这样的课堂?
滥竽充数
一个实习老师上完滥竽充数,让全班同学评说南郭先生,绝大多数同学们都顺着老师的意,把南郭先生给批评了一通,最后有一个同学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南郭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大家都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课后,班主任告诉我们,这位同学就是班上的南郭先生,因为他学业成绩最差,没人理他,更没人主动帮助他。
可能性大小
一个数学老师上“可能性大小”,讲完课本的主要内容后,模仿课本的例子做验证实验,一个盒子里装有10个球,8个白色的,2个黑色的,白比黑的多得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老师让好几个同学上台摸球,结果不出所料,绝大多数同学摸到白球,只有两位同学摸到黑球,老师问第一个摸到黑球的同学有什么感想,他双手一摊,脑子一歪,什么话也没说;第二个同学却振振有词,他说:“老师,虽然白球比黑球多得多,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很小,但却不是不可能的。”
“可能性小,但却不是不可能的”。这个观念比知识重要得多!
蝴蝶的启示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
孩子们的精彩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
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 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
丙孩子说:“你们说得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雨滴。” 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得对呢?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
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道“落进„„”,还没等我念完后半句,他们又接腔了。直言不讳:“落进我的嘴巴里!”
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
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 “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
“落进沙漠里!” “落进果园里!” “落进庄稼地里!”
最后是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是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
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到处是()的气息,到处是()的气息。”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
隐喻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无欲不举笔
这是我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与学生的对话: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的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我态度有点“暧昧”。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其他班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奋,吵吵嚷嚷,有的敲打桌子,有的满脸胀得通红,有的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大家陷入了沉默。
“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
第二篇:读余文森教授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近日,读到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颇有感触。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对有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余教授先从一个有效性的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到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这个玉米叶子要拉你身体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由此,我们联系到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应该说,英语教师的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英语教师教学辛苦,要不断的说,不断的教,而最后所得到的成绩却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应该说,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提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英语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 教师工作辛苦,而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呢?应该说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研究,不断更新教学与学习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因为时代在变化,知识也是不断的在更新。只有自己的功夫硬,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尊重。除此之外,还要加深自己的其他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地理,历史,文学,以及了解各种新鲜事物,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不段汲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压”,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就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家一样,要激情四射,才能吸引演员的注意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厌倦。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做到的是:(一)课堂教学要“基”、“实”、“乐”、“新”四结合。“基”就是教师麻注重学生的基础,运用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动耳、动口、动手等“动身”活动来达到动脑的“动心”学习效果,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实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这样课堂才会“信其师,善其道.乐其学”.才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地去动“身”,动“心”。这样才能够产生“新”的教学和学习灵感.创造性地去思考分析,使创新能力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乐”的事情放在“实”事上.感到学有所用。(二墩师教学要有艺术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故教师在教学习过程中应充满激情和情趣,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应积极开展互相学习的教学活动,适时地实现角色的转变,让课堂成为一幕戏。传授知识时,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让学生唱主角时,教师是导演,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合作精神。坚持以教学艺术为主,使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给人带来美的艺术享受。(三)教师教学手段应灵活.以创新为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如让学生进行单词接龙.句子接龙.英语谚语、名言警句等接力赛,玩文字游戏.猜字谜、猜人物、戏剧表演、故事改编、讨论等表演式活动.又如课后或周末等利用学校外教资源来开展英语角.英语辩论赛等课外活动.设置不同的表演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讲: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谚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一尘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碣: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电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我借余教授的话来对有效教学做下总结: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第三篇: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
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收益很大。其中“洋思模式”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一亮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从中立或客观的角度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一个准确的事实判断,有着过于主观、绝对和不切实际的色彩。不过,教育工作并非仅仅是关乎事实判断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需要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付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充分表达这种精神和情感属性,它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责任心,有助于树立教师坚持教好每一个孩子、永不言弃的精神理念。
在洋思中学,老师会“怀着歉疚的心情”给学生补课,他们把学生的落后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中,令人感触最深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了教育关怀的学生观。他们从不挑剔、不选择学生,而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洋思中学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差生身上,讲课的起点、课堂提问和课后辅导的重点都是差生。在洋思中学,处处都“执着地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赏识与信任精神,这即是‘爱满天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所表达的教育追求是任何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所必需的,这也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课程中提到的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论述,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在我看来,听起来很是简单,但其实意味深长。“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智力开发为主,让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学会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第四篇:余文森教授的三条铁律
附件一: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二、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意识。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动态发展角度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新课程实施过程所出现的“自主”变成“自流”的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培养”这一环节。从教学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
三、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二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2.a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余文森
[有效性]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
作者:余文森
(节选)
海棠依旧:请问余老师,大班化的教学如何关注学生个性?看到日本最近研究成果:班级规模控制在20-25人是最合适的,您是如何看待班生规模这一问题?目前大班化教学比比皆是,在现有国情下,什么时候能实施小班化教学?迷惘中,期盼中。
余文森: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班化是我们无奈的选择。大班化教学与关注学生个性绝对是个矛盾,教师不是神,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尽可能地关注更多的同学,争取让每个学生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学生,仅此而已。
雾阳:有一个问题想向余老师请教。我们说,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然而我们的班生规模都五六十个学生,常常照顾了学困生,优生却吃不饱,面对这样的境地是否有高招?
余文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课程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邱少平:我觉得优生在课堂上展示充分,搭桥引路,是其他学生的引领者和提高学习效果的融合剂;中等生在教师和优生的推动下经历过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困生是课堂要帮助的重点也是课外辅导的重点。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重在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有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教师的认同、认可是关键。
凌凰: 请问余教授:热闹的课就一定是堂好课吗?
余文森: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所以自然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
吕仲锴:余教授,听过您一次报告,您的博学及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您请教一个问题:课堂越活跃越好吗?应该如何把握?期盼能得到您的指点。
余文森: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有着和您同样的困惑,课程改革让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任由学生争论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教师要由问题的提问者变为问题的提供者。)
乐以忘忧:余教授的解答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对学生问题的捕捉,即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变化万千,尽管有了预设但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按照预设走的,课堂的活跃与不活跃、活跃的程度都和教学的内容与教师的应对相呼应的。这是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值得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悟”出来。夏秋冬:余教授你好!高中数学课堂一贯教学容量大,如果给学生留出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则教学任务完不成,请问如果处理这对矛盾?
余文森:高中教学最核心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着力于解决教学的难点、关键和核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不断从现有发展区走向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的发展功能。这是高中教学的一条铁律,也是解决教学课时与教学任务重、容量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
梅香: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很模糊,教学模式指什么?究竟要不要教学模式?怎样的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才算是好的教学模式?
余文森: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或典型形式,它是一个实践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它的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简约性是指教学模式舍去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象出主要的或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教学模式是用简约的方式反映教学过程。可模仿性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教学模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践操作。正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正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从实践来看,教学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对复杂多样的问题情境作快捷、简化的处理,以简驭繁,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智慧和教育教学策略。一方面,我们要肯定教学模式的客观存在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教学模式的相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只是从某个侧面、某个层次、某种程序上揭示或反映教学规律,因而也就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所以,我们既要教学模式,又要反对模式化教学,模式化教学缺乏对教学模式背后哲学主题和教学理念的理解,不顾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囿于某种操作步骤,进行机械的、生硬的、缺乏灵性的教学。
教学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模式只是一种措施和手段。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何坤平:余先生,我在教研观摩中,常常遇到教师为了更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可是学生各顾各的,其效果可想而知。请问余先生,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使其不成为一种形式?
余文森:第一要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就不需要合作学习;第二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态度进行训练和培养,让学生懂得合作、乐于合作。
透明的蓝:教会学生学习和尽快见效相矛盾的时候,老师大多会选择多用讲授法,这种选择的利弊各是什么?有兼顾教方法和见效率的教学策略吗?
余文森:教会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很难立竿见影,但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讲授法可以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接受尽可能多的知识,见效明显,但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缺乏发展后劲。教学中,讲授法是必要的,而教会学生学习则是根本。教方法与见效率有对立的一面,也其统一的一面。因为学习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
凭栏看雨:教师生存在应试和检查中,又搞素质教育,真的好辛苦。在考试压力和各种检查的夹攻中,在学校里如何找到更多的幸福感觉?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飞翔? 余文森:有个专家讲,在应试和检查的教育环境和压力中,教师的生活是有生无活,令人堪忧。但是我们不是无路可走,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可改变自己。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要有自己的一点想法,都要给学生一点智慧启示。教师的成功感、幸福感来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