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

时间:2019-05-13 01: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

第一篇: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

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余文森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本文拟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1.重理论 轻实践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相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记忆性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亦即是重文字符号、轻实际内容,这种教学过早、过份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直至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难以自拔,变成文字游戏。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会设计出十几种题型来训练和考评学生!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最终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

2.重理性 轻感性

重理性、轻感性,从认识论角度讲,即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感性认识被认为是低级的、粗糙的、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惟有理性认识才是高级的、精确的、牢靠的,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被人为地设置一道鸿沟。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观念导致教学凭空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反之,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较困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人的感性因素。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从而也使其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3.重结论 轻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 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重结论、轻过程正是传统静态知识观的反映和体现。

首先,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其次,就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未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三、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第一,教材的开放。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惟一性、静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将毫无遗漏地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和惟一的目的。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

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而开放的目的则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写教案,甚至不备课,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强调发展,强调学,强调开放,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特征或三大基本走 向。

主要参考资料: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朱佩荣编译:《学校没有分数行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3]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篇: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弊端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弊端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

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我校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近两年,我校进行了“书香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每天早读前的二十分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书声在校园里回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因此神”的重任。让学生在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师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与艺术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对象

七年级(1)、(2)班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①落实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

②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开展一次古诗文的鉴赏活动,交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③每月办一期以“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

④建立“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过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②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③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篇。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③提出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④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⑤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日(如水族的瓜节、苗族的吃新节、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特产文化、服饰文化等。

③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如苗族蜡染)。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相信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能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一定会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

第四篇:谈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谈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的研究 围场一中

李廉洁

摘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弊端,简单化,自主性,缺乏,合作意识,单一性

新的时代和社会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世纪需要的是大批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复合型,创新型,终身学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改革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改?怎么改?改什么?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这其中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过于简单化

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教学目标,上课时只是简单的重复,甚至不重复,只是认为老师心中有数即可,就可以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讲解。实际上,学生对于目标甚至都谈不上认识。就更不用说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对于本节课该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一无所知。二,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性

老师都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认为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不会顾及到学生的需求。例如,教师认为set out 很重要,要反复讲解,可学生已经掌握此短语的用法及搭配。课上就在白白浪费时间,而学生需要学会却没涉及。造成了学习的低效,投入大,产出低。平时的学习都由老师的主观意识决定,学生没有自主性。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三,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可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四,评价的单一性

最后评价学生时,只是看学生的试卷分,只靠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好与坏,不关注学生平时的成长过程,忽略了过程,只注重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习缺乏长期的动力,只会走走停停。养不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五,不注重能力培养

太多的学生考试能拿高分,可是当读文章时或翻译时会做的一塌糊涂,就更不用说脱口而出地道的口语能力。

以上是对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的几点认识,接下来,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相信我们会做的很好。

第五篇:2.a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余文森

[有效性]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

作者:余文森

(节选)

海棠依旧:请问余老师,大班化的教学如何关注学生个性?看到日本最近研究成果:班级规模控制在20-25人是最合适的,您是如何看待班生规模这一问题?目前大班化教学比比皆是,在现有国情下,什么时候能实施小班化教学?迷惘中,期盼中。

余文森: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班化是我们无奈的选择。大班化教学与关注学生个性绝对是个矛盾,教师不是神,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尽可能地关注更多的同学,争取让每个学生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学生,仅此而已。

雾阳:有一个问题想向余老师请教。我们说,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然而我们的班生规模都五六十个学生,常常照顾了学困生,优生却吃不饱,面对这样的境地是否有高招?

余文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课程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邱少平:我觉得优生在课堂上展示充分,搭桥引路,是其他学生的引领者和提高学习效果的融合剂;中等生在教师和优生的推动下经历过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困生是课堂要帮助的重点也是课外辅导的重点。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重在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有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教师的认同、认可是关键。

凌凰: 请问余教授:热闹的课就一定是堂好课吗?

余文森: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所以自然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

吕仲锴:余教授,听过您一次报告,您的博学及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您请教一个问题:课堂越活跃越好吗?应该如何把握?期盼能得到您的指点。

余文森: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有着和您同样的困惑,课程改革让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任由学生争论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教师要由问题的提问者变为问题的提供者。)

乐以忘忧:余教授的解答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对学生问题的捕捉,即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变化万千,尽管有了预设但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按照预设走的,课堂的活跃与不活跃、活跃的程度都和教学的内容与教师的应对相呼应的。这是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值得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悟”出来。夏秋冬:余教授你好!高中数学课堂一贯教学容量大,如果给学生留出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则教学任务完不成,请问如果处理这对矛盾?

余文森:高中教学最核心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着力于解决教学的难点、关键和核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不断从现有发展区走向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的发展功能。这是高中教学的一条铁律,也是解决教学课时与教学任务重、容量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

梅香: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很模糊,教学模式指什么?究竟要不要教学模式?怎样的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才算是好的教学模式?

余文森: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或典型形式,它是一个实践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它的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简约性是指教学模式舍去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象出主要的或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教学模式是用简约的方式反映教学过程。可模仿性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教学模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践操作。正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正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从实践来看,教学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对复杂多样的问题情境作快捷、简化的处理,以简驭繁,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智慧和教育教学策略。一方面,我们要肯定教学模式的客观存在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教学模式的相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只是从某个侧面、某个层次、某种程序上揭示或反映教学规律,因而也就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所以,我们既要教学模式,又要反对模式化教学,模式化教学缺乏对教学模式背后哲学主题和教学理念的理解,不顾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囿于某种操作步骤,进行机械的、生硬的、缺乏灵性的教学。

教学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模式只是一种措施和手段。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何坤平:余先生,我在教研观摩中,常常遇到教师为了更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可是学生各顾各的,其效果可想而知。请问余先生,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使其不成为一种形式?

余文森:第一要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就不需要合作学习;第二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态度进行训练和培养,让学生懂得合作、乐于合作。

透明的蓝:教会学生学习和尽快见效相矛盾的时候,老师大多会选择多用讲授法,这种选择的利弊各是什么?有兼顾教方法和见效率的教学策略吗?

余文森:教会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很难立竿见影,但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讲授法可以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接受尽可能多的知识,见效明显,但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缺乏发展后劲。教学中,讲授法是必要的,而教会学生学习则是根本。教方法与见效率有对立的一面,也其统一的一面。因为学习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

凭栏看雨:教师生存在应试和检查中,又搞素质教育,真的好辛苦。在考试压力和各种检查的夹攻中,在学校里如何找到更多的幸福感觉?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飞翔? 余文森:有个专家讲,在应试和检查的教育环境和压力中,教师的生活是有生无活,令人堪忧。但是我们不是无路可走,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可改变自己。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要有自己的一点想法,都要给学生一点智慧启示。教师的成功感、幸福感来自课堂。

下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余文森传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5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漫谈(余文森)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上午) 与他人交流时:分享和感恩,要有明确的主题。 学校教育该这样走: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公民。如:日本培养学生360个 好习惯。 诺......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其实质是“先生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是封闭的、僵化的,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

    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趣味故事及相关案例摘抄

    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趣味故事及相关案例摘抄 (荐) 穿越玉米地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共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 定价:49.80元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前段时间,参加了瑞安市科学年青新教师的交流会,其中翁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本书,比如《有效教学十讲》。这部书是大夏书系·有效教学的系列书,其......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

    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5篇

    《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 一,实验的目标和目的我校《在小学教育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是以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