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5篇

时间:2019-05-12 07: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

第一篇: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

《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 一,实验的目标和目的我校《在小学教育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是以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为目的,以国家的素质教育的基 语言文字,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把蒙古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教育中,把民族语言文字,民俗文化很好地授给后代,以建设独具民族特点的学校为终究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极地研究和实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法和学习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以以研究独具特色的农村新的蒙古族学校文化,建立具有研究性的新教师队伍,培养素质好的蒙古族孩子为总的目标和目的的。我们认为这一专题研究实验,在通辽市和扎鲁特旗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下,在研究组全体同志的刻苦努力和专家们的认真指导下,顺利定成了研究课题所规定的方法,布局以及内容和任务,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和目的。二,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大致分精心筹备、研究工作和总结收尾等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筹备阶段(2009.9-----2010.3)

1.在学者达日玛老师的直接指导下选定了课题,撰写了实验方案。2.把研究课题申报到国家,学术研究部门并得到了批准。3.认真分析了研究内容,制定了教育方式和方法。

4.组建了音乐、蒙语文、数学、科学、羊拐游戏,蒙古族象棋、美术、民俗等八个研究组。

5.对参加研究课题实验的老师们进行了培训。

6.把照研究课题的需求,准备了实验器械设备,做好了实验环境建设。

(二)研究工作阶段(2010.3---2013.9)

全面进行本次实验工作

1.带动参加实验的教师们的思想和工作的积极性,大胆进行了教学理念及其教与学的改革创新。

2.请学者老师经常性地指导工作。3.按时按阶段进行检查和总结。

4.在优化课堂质量的同时多开创新活动的课程。5.积极配套研究器械。

6.想方设法创造好学校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

7.研究编写并使用了蒙古族语言、文化、民俗方面的教材和学习材料。8.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贯穿研究内容。

(三)总结收尾阶段(2013.9—2014.6)

对本期实验工作进行了仔细分析总计的同时添加补不足,巩固和提升研究成果。向上级申请审查并全面而开展了准备工作。三,实行实验工作方案情况

(一)为顺利进行实验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实验工作。

(二)严肃认真研究制定了实验工作的规章制度,与《绩效工资制》挂钩。(三)成立分项实验,使研究工作有条不级的开展。

(四)尽量提供工作所使用的器具设备,努力创造了适应研究标准的环境。

(五)重视参加实验师生的搜集资料工作,形成详细、有序、完整的档案保存起来,以备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在实验阶段特邀学者达日玛老师,给学生家长授课四次,使他(她)们了解了开办蒙古族特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在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时得到了家长们鼎力支持。同时多次请达日玛老师给实验班的师生们做专题指导。

(七)为保证实验工作成效,进行了两次阶段性进程的检查,让达日玛老师予以分析,及时给补了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保证了实验成果。

(八)把实验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得到了上级的有力支持,确保了研究工作取得成绩。

总之我们比较圆满实施和完成 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只是设能稳定住实验教师队伍,先后5名实验老师调走,使得实验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四,实验工作的成绩

我校《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方案所规定的目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讲有一下六个方面的成就:

(一)在民族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形式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追求单一,片面和模仿形式思路,除坚持把握好现代学校的发展趋势外,做到了向独具民族特点的发展方向转变,大胆探索了蒙古族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在民族学校教育内方面改革创新了过去那种只拿着书本传授知识,对付考试的方法,不但要求素质教育而且就如继承蒙古族人民劳动哲学及其生活知识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换句话说,提高了教育内涵的质量。

(三)在民族学校教育方面,我们不但改革了过去那种只靠课堂,课本和老师的做法,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参加实际活动条件,让学生总计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做到了拓展更加丰富多彩。

(四)在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方面,改革了过去那种多年贯穿用的工作习惯,不但坚持传统技能的精髓,而且还要用教育学术提高教师的技能方面进行了探索。

(五)在民族学校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改革了过去那种为小学生打好基础知识的“双基”教育努力的单一做法,不但检查“双基教育”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比如,在培养学生成为爱民族、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教育等方面,尤其是让蒙古族学生爱讲蒙古语,爱写蒙文,爱听蒙文歌曲,欣赏蒙古族艺术,爱玩蒙古族游戏,珍惜蒙古族民俗,培养民族感情,使学生们在风俗习惯上有了初步的新变化。

根据小学孩子们的不同思维和兴趣,爱好,以多种多样的研究小课题进行独特的教育,尤其在加强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蒙古人的生活哲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五.对研究成果的看法

我们学校的专题研究实验,总指导达日玛老师所提出的那样“把现代进步的教育理念汉语民族文化溶化在一起,创造蒙古族教育独特内涵”我们是把观点和目标用实践中变成现实。我们认为这个专题研究实验,已经实现了研究方案里所规定的所有内容和意图,达到了目标和要求,获得成功的一次实验。当然只是初步的成就,目前还未能达到彻底完整的程度,有决心继续做好此工作。

通过这个专题研究,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用学术研究发展蒙古族学校,用蒙古族文化遗产培养和造就下一代的重要意义,同时更深刻地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推动力。

除此之外,我们觉得这个研究工作对中国东部广大农村的蒙古族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适时示范作用。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此项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第一次用这么广大二综合性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所以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可以断言我们的研究没能获得彻底的效果。

(二)由于受本地区的乡音,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以及音乐,美术老师的先后调离,一定程度上给实验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理影响。

今后将把这个专题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实施贯通与我校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弥补不足,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把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民俗文化溶化在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予以传承,更进一步加强蒙古族特色学校的建设,为培养新时代真心的蒙古族信心百倍地努力工作。

扎鲁特旗嘎海图学校

第二篇: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我们不是捡回过去的所有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使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诗歌无异于是灿烂文明上的一朵奇葩。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她不仅淋漓地展示了历代作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更是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体会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历风雨销磨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更可以饱览灿烂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小学阶段编排了中39首古诗词和4篇文言文,此外还安排了积累背诵的古诗词若干篇,此外,《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70篇(段)。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古诗文中的字词是构成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深厚的文化意蕴,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教师在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如王维的《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的古诗文中,这种传统精神总是永远闪耀它的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一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名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三是对人民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绅在他的《悯农》中这样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朝翁卷也在《乡村四月》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朴素的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三是向中华民族精神致敬。郑板桥的《竹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瘦弱的竹扎根在贫瘠的石逢中,生长在陡峭的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使我们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但他仍然顽强不屈。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分别用梅花和竹子来表达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共同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精神。这顽强不屈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就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精神。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容易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内心充满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和向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写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中秋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又如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写的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极大程度折射出了民族生活的轨迹。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给我们展示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配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还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还会知道小年除吃元宵外还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划龙舟;除夕除吃年夜饭还有吃饺子等。通过对古诗层层深入的学习,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中,去深深的挖掘、体味诗人隐含于节日背后的赏心悦事、痛苦忧愁,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这样就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使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也产生的兴趣。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生活中。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已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萧红的《祖父和我》、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策略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传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情结。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3.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

第四篇: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罗静.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51-52.[3]姚颖麒,李姝睿.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时代教育,2014,(01).[4]秦岭,阚先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沧桑,2013,(06):242-243.

第五篇: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从了解作者文化背景、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探寻学习思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理解三个方面,对在高中语文教?W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民俗、历史等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性、经典性、人文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传统融入文化意义非凡。

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作品中隽秀的语句、深刻的寓意都源自特定的年代背景文化,耐人寻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文学魅力。因此,只有在课文背景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心情,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课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接受语文教学,提升文化气质。例如: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习中,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故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主张“文以明道”,著有《黔之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传统经典作品。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当时写作背景是:官吏繁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当时的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上进奉、对下盘剥。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文中由勤虑害树到繁政扰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背景是相吻合的。从养树的道理延伸到养民的策略,说明了树之理即官之理,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二)赏析文质兼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投入角色的情感艺术天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在赏析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逐步体会作者的态度与看法,才能发挥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引发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情感为切入点,融入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中,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实体验文中蕴含的人生、历史、社会、艺术态度,继而诱发学生领悟其中深层的传统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因此,在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同时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审慎、准确地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时代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中感动心灵,使文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继承。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习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一个“情”字。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深入细节、品味真情与表现真情的写作技巧。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民族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2]温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J].学园,2014(05).[3]郑远辉.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4]王世英.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04).[5]李辉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探析[J].语文学刊,2012(16).

下载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蒙古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汇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精选合集)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的童年是苦的,可我的童年又是快乐的,我六、七岁就又带妹子又给家做饭、做家务,父亲要做活回家了就泡好茶,给父亲一回到家就刚好喝„„,......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乾县一中陈森 摘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曹杨二中附属学校 赵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共5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本文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

    孟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汇报材料(五篇范文)

    弘扬孟子思想文化 提升学生品德教育 ——邹城市孟子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邹城市孟子小学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