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23
语文课程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最多的就是?Z文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其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靠着语文来传承,同时,语文教师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也任重而道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靠着语文教学来提高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华传统文化在被我国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在小学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差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渗透。还有的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足够深的认识,甚至有的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高,这是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原因之一。对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所以,在教学水平、自身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缺乏,甚至还会有一个教师会兼任多个学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中,并且薪资也不高,这就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传统,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的方式比较传统、落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语文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语文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扩展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下降了许多。有极少的部分学校虽然有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没有足够的密度和力度,教学方式也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致使学生没有尽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传统文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和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很多学校想要提升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从来不关注。所以在这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彻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关键点,扩展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师心中的分量,着重提升教学的品质及质量。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性格和年龄等因素,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例如,在讲《春晓》这篇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古诗的诗句制作成文字、图片形式的课件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然后再仔细地给学生讲解诗句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合适的,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课外资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不能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得更为广阔,加大渗透的范围。教师可以为学生订购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如文言文、古诗词等,让学生养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带动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采用绘画、传统乐器、书法等方式指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不能过度逼迫他们学习,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爱好、兴趣制定学习方案,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世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素质教育论坛,2017(11).[2] 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诗歌的美。
1、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
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谷艳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荆门市东宝区白云路小学
谷艳玲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
1、环境情景: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语言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运用诗意动人的语言,铺垫蓄势讲授课文,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3、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恰当的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这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学之美烘托出来。
4、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象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导入求“新”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被我精心设计的导入所吸引住,而不知不觉地学起了语文。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录象资料,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豪迈激动叹服的心情时,我开口了:“同学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便是国旗班战士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谁能跟大家说说现在你内心的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情绪很高涨)“今天,咱们就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山区孩子的内心世界吧。”听了我这一段充满激趣的导语,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翻开了手中的书。”
2、引读求“变”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学习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在教学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语言、音乐和图画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飞翔,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初夏小池塘的美丽,也激发出了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开始的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我调动起来了。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小池塘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结果学生跃跃欲试,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3、思辩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仁者见仁,知者见智,各抒已见,允许在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有学生向我质疑:“雨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课文中为什么说它是有颜色的呢?”想不到持这种观点的学生还有不少,看来他们不能理解到春雨牺牲自己来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这一主题。我灵机一动,何不趁此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让他们也扮演一只小鸟来围绕“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展开“争论”呢!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说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见解,有的说“春雨是粉红的,因为它落到桃花上,桃花就红了”,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因为它滴到玉兰花上,玉兰花就白了”,甚至有的同学说“春雨是彩色的,它就像个魔术师,让大地万紫千红,非常漂亮”,尽管最后问题还是没有定论,可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春雨给万物、,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教授这节课,我意识到教师要努力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争辩,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还能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优良的文化传统。
4、拓展求“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通用的领域,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实践中,我努力把语文教学的课堂伸向课外的每一个角落。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除了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全文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动画故事《乌鸦喝水》,把现代多媒体技术淋漓尽致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不光从书中的文字描写,还能从生动形象的音像中中感受乌鸦的聪明可爱和不折不挠。另外我还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乌鸦的精神:我扮演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水一点一点地升高了。做完这个实验,学生都知道了水真得会升上来,原因也有不少学生说的很到位,同时他们通过看水的变化也很好的理解了“渐渐”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用“渐渐”说了好多很棒的句子。值得一提的是,做实验的时候我故意把石子掉下来,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没有灵活的双手,只能靠嘴巴一个一个叼石子才喝到水的乌鸦的艰辛,反过来也说明了乌鸦做事除了聪明爱动脑之外的坚持精神,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更是尤为难得的。最后我提出“要是地上没有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想出把瓶子推倒,找根吸管或小草的茎杆喝水的办法,但找别人帮忙的办法是在我的引导下才想到的,所以趁机我对学生又进行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学生也是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三)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
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放异彩,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2、语境有三个层次: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词、句、段、篇的文字语境;二是与文章直接相关的写作背景,缘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图等;三是蕴含在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艺、风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泛人文内容。我们今天应提倡有个性,怡然自得的阅读,而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学生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努力让学生在“得意”、“会意”和“欣然”的自然过程中陶治性情,发展人文精神,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增进才智,开发创造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工具。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应付考试的技巧。然而,语文作为我们日后三观形成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不只要有应试技巧,更要有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思想。近年来,“国学热”一直长盛不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以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优秀古典书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华诗词大会更是将凝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诗词歌赋用现代传媒手段将其发扬光大;从周末的奥数班、英语班到现在的书法班、围棋课,这不只是国家提倡的结果,更是当代人们思想水平提高的表现。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浅谈以及的观点和见解: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经典书籍,学习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古代的私塾老师不是凭借教师资格证才被称之为老师的,他们无一不是有着过人的才能,满腹诗书经纶,一手漂亮的书法,出口成章甚至能歌善舞。举手投足之间处处显示出专业的语文素养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人作为老师是因为这些老师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和教学时所教给学生的一致,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模仿和接受的。在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前课后的语文教育中,打造一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尤为重要。
什么才算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语文老师要有最专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智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于日后学生的人文观念、道德观念、法律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语文老师自身要有一种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自身修养。教育讲究教书和育人。所谓教书,语文老师需要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催着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理解,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受。语文老师在个人成长中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以语文独有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在现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语文老师需要在运用语文独特的价值观下接纳多元价值观,融合多元价值观,从其中提取精华排除糟粕,鼓励学生自动建立语文价值观,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观念,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对学习语文这件事充满信心和动力。所谓育人,语文老师要从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积极向上、乐观正能量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人性有恶有善,在学生成长初期,语文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建立理想道德的思想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向善,通过教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和课堂上都能受到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其次语文老师要有对人生为人处事的见解也就是要有处世的智慧。语文老师要在基础的语文素养上融合自己的经历对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让自己的举手投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处世也比平常人多一份豁达和淡然,把握好“无为”和“有为”的力度,引导学生做积极有为的“佛系学生”。要有对人生积极的追求,也要有在功名利禄面前勇于放下的超然洒脱。不消极佛性也不莽撞有为。最后,语文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既要让学生对自己所传达的正能量的知识认可,也要让学生保持怀疑精神,对老师对课本和教材不深信不疑,要既有认可也有怀疑。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在以后的步入社会的阶段,对权威既有认同也不盲目相信。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华夏文明同样也是历史悠久,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优秀的文化源远流长,糟粕也逐渐被历史抹去。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国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也是汇集各家所长,博大精深。体裁不同,典籍较多,有长篇论述的也有简短有力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如何有效的结合,我们就需要挑选合适的教材和读物,让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理解读物和教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识字写字,知道传统节日,懂得传统礼仪,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长幼有序、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在性格培养上要告知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选择《三字经》,《三字经》以六个字为一句,押韵,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最浅显易懂的古代经典书籍,是作为学生启蒙最好的读物,该书从文学到历史,从为人处事到传统国学,虽说也有糟粕的一面,但少之甚少,他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所推崇。稍
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从之前简单的学会识字写字到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毛笔字,品味汉字的结构,感受汉字的文化底蕴。从简单的孔融让梨的小故事到古代诗文的经典篇目研读,从知道自己民族风俗习惯到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荐学生学习《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千字文》等一些优秀传统书籍,让学生在一些短小精悍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感恩,懂得是非。并逐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学习这些古籍读物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字音字形开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生词生字,并且了解这些字词的不同意思。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古典书籍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成语、谚语、写作时需要的素材。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来深入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学习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古文典籍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意境,带领学生了解语言的修饰,古诗词的格律,阅读容易读懂的文言文,了解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并且了解国家统一的意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推荐学生深入的去学习唐诗宋词和元曲或者《诗经》、《史记》以及《老子》、《论语》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时代对中华文化的不同表达。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这个依然是根据年龄阶段来开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抓住这个阶段学生爱玩的特点,可以采用有奖知识竞答,玩游戏,唱歌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性格特点,在学生中挑选典范树立典型,让学生带动学生。在每年颁发三好学生奖项时增添尊敬师长奖、文明礼貌奖、爱护环境奖、助人为乐奖等可以表现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奖项。让学生认识到传承我国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学习同样重要。中华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虽然大多数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老师无法在节日当天带领学生去学习这个节日的历史来源和文化风俗,但是,在节前,开展传统节日故事会和交流会,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去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以及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和中学时期,学生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开展相关的读书会和更为高水平的知识竞答,在学习古典书籍和诗词歌赋的时候要让学生去挖掘了解除了老师要求之外的中华文化之美,例如古代的礼仪规范、穿着打扮、宾客礼仪等,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文章编出舞台剧,亲自研究古代服饰的特点,人物举止投足的气质。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清明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去为英雄烈士扫墓,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和谐社会来之不易,我们的无忧无虑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端午节的时候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在此过程中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秋节的时候一起吃月饼,了解这个大团圆的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每个节日的气氛和背后的文化。在这些活动的期间,让学生去搜集和这些节日有关的故事和诗词歌赋。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时候,我们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校园里的名人雕像,教学楼走廊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教室里墙上的古诗古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就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有国学内容的动画小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于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比赛。
总之,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方方面面让中小学生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其进行创新和传承,用符合当代社会流行的方法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漫长且需不断创新的事情,要从学习的细节入手,让语文教学回归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去。参考文献:
[1]黄发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意义及措施漫谈[J].新课程(下),2017(11):226.[2]李文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可以更加优雅一点[J].新课程(下),2017(11):228.[3]廖明华,金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0):14-16.[4]庄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83):82.[5]高芬芬.论传统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7(20):84-85.[6].开学第一课[J].今日教育,2017(10):6
第五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本文试图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中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以期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文化常识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中学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功能。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历史课改的前提,在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那么,让学生认识到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进而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有了这些情感和力量才能真正自发的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3、是国家意志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学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为出发点,再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渗透:
(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探讨的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如果能列举乡土史的例子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比如笔者就曾经带着学生参观了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下的静海寺的《南京条约》史料馆,里面陈列着一位“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人物郭络罗·海龄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通过阅读他的档案,让孩子们在多角度的探讨海龄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是“和”字,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而海陵正是得以精髓,在国家危难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在无形当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理,内化为自己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二)通过史实认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因为其理解程度的有限以及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电视等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认识一般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常识。笔者以本地资源之一“地下宫殿----南唐二陵”为切入点来逐步渗透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
1、通过探讨南京称谓的变化,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
通过让孩子查阅资料,了解到南京曾经的称谓有“建邺 建业 建康 金陵 应天。。”,从而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有的以地理特点命名,有的是反映了统治者的意愿与愿望,有的以行政区命名,有的以典故命名等等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2、通过寻找南唐的历史位置,感悟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通过让孩子们分析《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找寻南唐的历史位置,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到“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3、通过研读古籍和古诗词,浸润中华传统史学和文学文化
梁启超在他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历史学科的人文浸润,历史常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
要有赖于历史史料的支撑。那么,通过《南唐书》、《南唐拾遗记》、“千古词帝”李煜的《南唐二主词》等史料的阅读,达到浸润中华史学文化的目的。
4、通过介绍南唐二陵的墓葬建制,了解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南京江宁区,其陵墓的的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内部构造以及出土的文物等,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
5、通过学生亲身的寻访体验,巩固传统文化常识
有了理论基础,再通过孩子亲身的寻访体验,亲临现场,通过实物的观察印象则更为深刻,从而也巩固了传统文化的常识。
(三)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虽然不少,但真正内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却十分有限。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剪纸”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制作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还可以深入一些老行当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记住这些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学习古往今来匠人们的精神,它包含着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创新、劳作、技艺、对故土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恩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己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情感,才会真正意义上有民族的凝聚力。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阅读,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
使命感,对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流于形式,那么也是徒劳一场,甚至于适得其反。所以,授课要基于学情,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三)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将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