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二、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
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加以传达,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
三、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语文课堂应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形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
四、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握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诗歌的美。
1、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
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23
语文课程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最多的就是?Z文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其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靠着语文来传承,同时,语文教师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也任重而道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靠着语文教学来提高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华传统文化在被我国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在小学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差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渗透。还有的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足够深的认识,甚至有的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高,这是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原因之一。对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所以,在教学水平、自身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缺乏,甚至还会有一个教师会兼任多个学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中,并且薪资也不高,这就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传统,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的方式比较传统、落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语文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语文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扩展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下降了许多。有极少的部分学校虽然有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没有足够的密度和力度,教学方式也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致使学生没有尽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传统文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和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很多学校想要提升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从来不关注。所以在这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彻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关键点,扩展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师心中的分量,着重提升教学的品质及质量。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性格和年龄等因素,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例如,在讲《春晓》这篇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古诗的诗句制作成文字、图片形式的课件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然后再仔细地给学生讲解诗句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合适的,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课外资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不能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得更为广阔,加大渗透的范围。教师可以为学生订购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如文言文、古诗词等,让学生养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带动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采用绘画、传统乐器、书法等方式指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不能过度逼迫他们学习,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爱好、兴趣制定学习方案,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世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素质教育论坛,2017(11).[2] 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工具。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应付考试的技巧。然而,语文作为我们日后三观形成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不只要有应试技巧,更要有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思想。近年来,“国学热”一直长盛不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以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优秀古典书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华诗词大会更是将凝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诗词歌赋用现代传媒手段将其发扬光大;从周末的奥数班、英语班到现在的书法班、围棋课,这不只是国家提倡的结果,更是当代人们思想水平提高的表现。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浅谈以及的观点和见解: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经典书籍,学习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古代的私塾老师不是凭借教师资格证才被称之为老师的,他们无一不是有着过人的才能,满腹诗书经纶,一手漂亮的书法,出口成章甚至能歌善舞。举手投足之间处处显示出专业的语文素养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人作为老师是因为这些老师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和教学时所教给学生的一致,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模仿和接受的。在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前课后的语文教育中,打造一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尤为重要。
什么才算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语文老师要有最专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智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于日后学生的人文观念、道德观念、法律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语文老师自身要有一种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自身修养。教育讲究教书和育人。所谓教书,语文老师需要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催着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理解,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受。语文老师在个人成长中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以语文独有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在现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语文老师需要在运用语文独特的价值观下接纳多元价值观,融合多元价值观,从其中提取精华排除糟粕,鼓励学生自动建立语文价值观,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观念,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对学习语文这件事充满信心和动力。所谓育人,语文老师要从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积极向上、乐观正能量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人性有恶有善,在学生成长初期,语文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建立理想道德的思想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向善,通过教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和课堂上都能受到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其次语文老师要有对人生为人处事的见解也就是要有处世的智慧。语文老师要在基础的语文素养上融合自己的经历对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让自己的举手投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处世也比平常人多一份豁达和淡然,把握好“无为”和“有为”的力度,引导学生做积极有为的“佛系学生”。要有对人生积极的追求,也要有在功名利禄面前勇于放下的超然洒脱。不消极佛性也不莽撞有为。最后,语文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既要让学生对自己所传达的正能量的知识认可,也要让学生保持怀疑精神,对老师对课本和教材不深信不疑,要既有认可也有怀疑。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在以后的步入社会的阶段,对权威既有认同也不盲目相信。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华夏文明同样也是历史悠久,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优秀的文化源远流长,糟粕也逐渐被历史抹去。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国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也是汇集各家所长,博大精深。体裁不同,典籍较多,有长篇论述的也有简短有力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如何有效的结合,我们就需要挑选合适的教材和读物,让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理解读物和教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识字写字,知道传统节日,懂得传统礼仪,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长幼有序、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在性格培养上要告知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选择《三字经》,《三字经》以六个字为一句,押韵,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最浅显易懂的古代经典书籍,是作为学生启蒙最好的读物,该书从文学到历史,从为人处事到传统国学,虽说也有糟粕的一面,但少之甚少,他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所推崇。稍
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从之前简单的学会识字写字到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毛笔字,品味汉字的结构,感受汉字的文化底蕴。从简单的孔融让梨的小故事到古代诗文的经典篇目研读,从知道自己民族风俗习惯到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荐学生学习《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千字文》等一些优秀传统书籍,让学生在一些短小精悍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感恩,懂得是非。并逐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学习这些古籍读物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字音字形开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生词生字,并且了解这些字词的不同意思。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古典书籍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成语、谚语、写作时需要的素材。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来深入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学习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古文典籍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意境,带领学生了解语言的修饰,古诗词的格律,阅读容易读懂的文言文,了解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并且了解国家统一的意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推荐学生深入的去学习唐诗宋词和元曲或者《诗经》、《史记》以及《老子》、《论语》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时代对中华文化的不同表达。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这个依然是根据年龄阶段来开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抓住这个阶段学生爱玩的特点,可以采用有奖知识竞答,玩游戏,唱歌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性格特点,在学生中挑选典范树立典型,让学生带动学生。在每年颁发三好学生奖项时增添尊敬师长奖、文明礼貌奖、爱护环境奖、助人为乐奖等可以表现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奖项。让学生认识到传承我国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学习同样重要。中华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虽然大多数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老师无法在节日当天带领学生去学习这个节日的历史来源和文化风俗,但是,在节前,开展传统节日故事会和交流会,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去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以及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和中学时期,学生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开展相关的读书会和更为高水平的知识竞答,在学习古典书籍和诗词歌赋的时候要让学生去挖掘了解除了老师要求之外的中华文化之美,例如古代的礼仪规范、穿着打扮、宾客礼仪等,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文章编出舞台剧,亲自研究古代服饰的特点,人物举止投足的气质。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清明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去为英雄烈士扫墓,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和谐社会来之不易,我们的无忧无虑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端午节的时候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在此过程中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秋节的时候一起吃月饼,了解这个大团圆的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每个节日的气氛和背后的文化。在这些活动的期间,让学生去搜集和这些节日有关的故事和诗词歌赋。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时候,我们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校园里的名人雕像,教学楼走廊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教室里墙上的古诗古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就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有国学内容的动画小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于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比赛。
总之,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方方面面让中小学生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其进行创新和传承,用符合当代社会流行的方法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漫长且需不断创新的事情,要从学习的细节入手,让语文教学回归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去。参考文献:
[1]黄发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意义及措施漫谈[J].新课程(下),2017(11):226.[2]李文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可以更加优雅一点[J].新课程(下),2017(11):228.[3]廖明华,金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0):14-16.[4]庄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83):82.[5]高芬芬.论传统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7(20):84-85.[6].开学第一课[J].今日教育,2017(10):6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六、主要内容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7、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
1、成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二)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初中部开始诵读《弟子规》,高中一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老子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孟子》、《诗经》等,至中学毕业完成。
2、校本课程开发: 2010年9月以前完成《〈弟子规〉讲解》、《蒙学旨要》校本课程的开发;2010年底以前完成《国学纲领》这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3、校园文化建设:2010底年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大理石贴壁,设立孔子塑像,校园宣传栏、班级壁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5年内培养出3—5名校、县级师德典型及以人文性教学为特色的名师。
5、学科渗透:2010年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6、2010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八、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九、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研究室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德育处、团委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此外,学校还将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方面,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具体措施:由校长室动员布置,德育处、团委会组织牵头,学校研究室负责具体教学实施。每逢双周,校园网直播《弟子规》讲解(本学期学完),各年级各班安排双周诵读任务,检查落实;定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行诸如诵读比赛、讲演竞赛、手抄报评比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活动;爱老敬老教育社区教学实践活动等。具体操作见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