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时间:2019-05-13 02: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第一篇: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发扬剪纸艺术,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大华二小校本剪纸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是历史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几年来,我校在“自主学习,全面发展”课改方针的指导下,开设了以剪纸为载体的校本剪纸课程,编写了剪纸校本教材,并在与其它课程整合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剪纸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提倡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体验,并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校发展活力的客观现实需要。多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寻找突破口,不断地进行探索,先后在艺术、阅读、体育等学科教育中初步形成了学校教学特色,并已卓有成效,为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所认可,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更多的学生、教师也因为特色教育而走向成功。从剪纸教学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目的:

1.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2.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形成良好品质。

3.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4.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对剪纸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对小学剪纸教学经验进行汇总,对小学生的剪纸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实施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对方案在部分班级中先试点实施,实施一个阶段后,积极反馈实施情况,对有效的可行的进行保留、提升,对无法实施或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进行补充、淘汰。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资料整理作定量定性分析,进一步修订完善方案。编排内容序列,撰写教学体会及研究报告。

(二)、对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基本认识。

1、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

民间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是历史最久远、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成之一,是民间艺术的奇葩,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它所反映的大都是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望以及审美态度,丰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剪纸不仅有着审美价值,还有其实用价值,它和我国的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2、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A、具有万剪不断的结构,力求构图新颖化、线条流畅化、色彩明快化。B、带有浓厚的欢乐和吉祥色彩,多用谐音和象征寓意手法表现,是典型的理想化创作方式。C、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吟咏着生命、民族繁衍和美好愿望的主题,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3、民俗文化与剪纸艺术的关系

据考证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较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开始用“民俗”这个词,孔子曰:“移风易俗”。民俗或风俗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指出:“忽视民间艺术,就不可能真正了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美术有深层的了解。”另一位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与民间美术时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的。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同时还指出,民间美术同民俗一样,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是一种有形的文化,也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性的民俗。”

因而,剪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包含了强烈的民俗文化观念,是民俗文化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多功能、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民俗文化对剪纸艺术有一定的制约,剪纸艺术是以民俗文化活动为全体的表现内容,从而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的局限性。

总之,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难以割舍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融汇交织在一起的。

(三)、小学阶段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原则

1、开发原则:

(1)思想性:在剪纸课程中有机整合剪纸工艺的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及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2)艺术性:在剪纸课程中有机整合剪纸的来历、剪纸的技巧、剪纸与美育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3)知识性:在剪纸课程中将剪纸与相关学科进行整合、拓展,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智能训练与价值潜能。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不拘一格地探索剪纸中的科学人文知识,从剪纸实践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趣味性:剪纸教材语言文字浅显、短句体现,口语童化、亲切宜人,童趣横生,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版式活泼,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并增加了大量“开动你的小脑筋”的活动版面,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实践中,剪出多姿多彩的作品来。

(5)互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家校与社区互动、教学与比赛、展示互动,通过静动结合、纵横联动,不仅使剪纸技艺水平不断上涨,还使剪纸特色成为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平台,学会说话,学会处事;感受表扬,静对挫折,成绩面前不骄傲,批评面前不气馁,鼓足干劲再努力。

(6)推广性:剪纸教材内容浅显易学,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由于剪纸课程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创造渗透其中,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构建原则

我校结合小学剪纸教学的特点,以及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需要,对剪纸教学的内容序列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剪纸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剪纸教学内容。(4)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

(5)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及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6)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拓展型剪纸课程内容序列 ●喜花剪纸类

喜花剪纸是带有喜庆吉祥图案的剪纸,特别是“双喜”,在民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符号,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剪纸内容形式,大都采用民间传统的象征,寓意和谐音的方法来表现,图案多选择吉祥的动物、花卉等。如“喜上眉捎”,剪的是一枝梅花,一只喜鹊停在梅树梢头。喜鹊象征“喜”,梅谐音“眉”。这样“喜上眉捎”这句原来形容人的快乐表情的词语,就通过象征和谐音的手法,由剪纸形象地表现出来。

喜花剪纸中,除了具体物品的图案外,也有些是文字的图案加插在其中,如“双喜”、“吉祥如意”、“白头偕老”。●现代建筑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家乡的变化“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美景数不胜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更显示出家乡的繁荣昌盛,令世人所瞩目。现代建筑又可分为塔、桥、楼等类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横跨浦江两岸的南浦、杨浦、徐浦、奉浦等大桥,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以及家乡大华新貌等,在学生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物类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角色,也是剪纸中常见的题材,人物类剪纸以各种身份为基本类型可以表现普通的劳动人民、人民教师、干部、科学家,还可以是一代伟人、少年英雄、劳动模范,也可以是一些传统的戏曲、神话人物、现代的卡通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表现时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装饰美。●动植物类

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动植物,如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家乡的古牡丹,让学生由衷产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选取一些吉祥的动植物,如“鱼”谐音“余”、“竹”谐音“祝”,鹤、龟,都是象征长寿的;鸳鸯、双蝶、并蒂莲、龙凤、万年青都是象征美满姻缘的,还有兰花象征儒雅,松竹象征清高,秋菊象征倔强,石榴象征硕果累累等。●生活用品类

表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用作帽花、鞋花、肚兜花等传统性、实用性剪纸图案外,还可表现现代的一些家用电器、茶具、餐具、服装、交通、通讯工具等,如组织学生进行“我是服装设计师”的情景教学,通过让学生欣赏资料片,观看实物,了解服装演变史,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用对折剪等方法剪制了不少新颖、实用的服装,让学生感受“服装”剪纸独特的魅力。

●校园文化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如传统的文体活动,包括拔河、跳舞、踢键子等课间活动,创新的“快乐一刻”、十分钟队会等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题材内容。●纪念活动类

以本市、本区范围内开展的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文化、体育、艺术等重大活动为表现内容,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领略家乡的民俗文化,接受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熏陶。●名胜古迹类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祖辈们留下的名胜古迹是剪纸教学中的好题材,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以及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家乡的古石桥、古银杏、牡丹,家乡的古建筑园林等。

(四)、在拓展型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剪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围绕“如何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性的、主题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综合考虑到剪纸教学的各有关因素,作出合理的选择,并能依据最优化的原则加以组合。1.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整合。我校是爱心助老实验基地,长期以来一直对学生进行孝道的养成教育。把剪纸教学内容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我行为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培养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同学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开展的“责任心养成教育”敬老活动,运用自己灵活的小手剪出老寿星制作贺卡送给老人,老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纷纷称赞他们不仅有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颗尊老爱老的心。三年来,通过开设剪纸课程,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观察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同时也感到学生单纯为剪纸而剪纸,为培养能力而剪纸总缺少点什么,剪纸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剪纸技能,更应该通过剪纸这个载体渗透民族精神,使学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全的新时代好少年。否则,剪纸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我校以剪纸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得到了周边地区相关单位的认可。幼儿园老师、居委里弄的阿姨,慕名纷纷到我校参加剪纸培训学习,我校的剪纸成果,已经形成了对附近地区的辐射作用,产生了“合力”的效果,已在兄弟学校、大华社区、家庭中得到了体现。2.学习能力的渗透整合。

拓展型剪纸课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为促进它与其他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我校17个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建立了各自的剪纸研究课题。有花鸟鱼虫、城市建筑、交通工具等,在对这些课题进行了拓展和研究时,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从课外广泛收集资料,还学会了选择、整理,在剪纸活动课、班队主题会上交流、讨论、实践,运用剪纸的形式制作了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签、明信片、课程表、自画像镜框等小作品,同学们兴趣高涨,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发散了思维,培养了勤于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又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a.动手能力

学生刚学剪纸时,一开始连剪刀都不会拿,时间拿久些都吵着说手酸,慢慢地,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小手变得灵活了,手工劳动课上的小制作变得漂亮了,自然课做实验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加强了,家长也都反映孩子在家爱劳动了,班主任纷纷赞扬学生通过剪纸,大大提高了他们布置教室环境的积极性。b.创编能力。

剪纸艺术也是创作艺术。人们可以把一种图案通过修改,演变成许多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图案,学生从开始跟着老师模仿剪,通过练习,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剪制了他们喜爱的图形。剪纸,大大激发了学生创编的兴趣和愿望。在我校创编“大华二小自编室内操”活动中,学生创编踊跃,全校共创编出了十几套室内操,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我校的室内自编操已在全区推广。c.审美能力。

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点评,让学生发掘优点,找出不足,不断修改,不断探索,使学生在美术鉴赏力、音乐欣赏力、想象力有了较大的提高。d.观察能力。在剪纸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可以制作出不同形态的物体,并把这个观察的方法运用到了自然常识的学习之中。通过剪纸培养了学生从小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和做事要有毅力有耐心的良好品质。现在,剪纸课程已和我校的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得到了学生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家庭成员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分享快乐,形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教育合力。学习型家庭的质量提高了,也为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出了一份力。

三、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操作要领 克.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写道:“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技能与感情的一种特殊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果赋有一种美。”教师要把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有机地通过一种特殊方式与剪纸艺术教学结合起来,使剪纸教学更有生命力,剪纸作品给人美的享受。

(一)剪纸技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1.剪纸取材上求新意

剪纸源于民间,也就使它包蕴了祖国各地人民丰富的文化沉积,不管是南方剪纸还是北方剪纸,它的创作题材均来自人们尤其是农民的日常劳作生活、内容及宗教色彩。如:丰收喜庆、福禄长寿、天地神灵、山水花鸟、禽兽鱼虫、古今人物等无不成为剪纸的表现对象,而这些传统内容的剪纸展现与观赏方式是以灯花、窗花、挂笺等形式出现的,今天,剪纸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美术的一个品种。在物质与精神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如何让我们周围的孩子既能接受喜欢剪纸艺术,学会优秀的传统民间剪纸,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创作出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剪纸作品,就需要在监制取材上力求有新意。针对目前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在设计《有趣的娃娃》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了传统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抓髻娃娃,知道它是生命和繁衍之神,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尝试自己动手来剪剪看。结果开始学生对于抓髻娃娃基本的形象表现只能是依样画葫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剪。后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电视里见过有哪些卡通人物时,他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回忆出许多中外知名的卡通人物。如:哪咤、一休、小丸子、天线宝宝等,继而在老师的技法指导下,学会打稿、用阴阳剪纸手法处理画面,最后用剪纸的表现手法剪出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学生颇有成就感。继而在学校组织学生到马戏城观赏节目后,我启发他们能否针对马戏演员夸张的面部与肢体特点,学着用阴剪的方法,剪出小丑滑稽的脸部五官,如星星搬的眼睛,圆圆的大鼻子,翘翘的嘴角等,再用夸张的手法和装饰纹样剪出小丑的帽子、衣服、小鞋子等,结果每个学生都能剪出个不同造型的小丑娃娃,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根据学生在日常经常看到的景物与事件,只要善于指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才能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来。如:结合房屋的剪制方法外,我让学生想想除了剪自己最熟悉的小屋子、蘑菇房外,能否把上海标志性的建筑——东方明珠用剪纸的方法表现出来。经过练习,大家均能把东方明珠显著的三个大小不一的圆球和柱子、塔尖用对称剪纸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效果良好。此外,在学习了剪交通工具的方法后,学生根据神舟六号升空的壮观场景创作了剪纸作品。这些作品的取材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虽然有的在剪纸技艺上还很稚嫩,但创新精神和勇气值得学习。也正是这样,古老的剪纸艺术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2.剪纸造型上求变化

剪纸由于受到制作条件剪刀和纸张的限制,不适合表现较大场面和复杂层次,因而它要靠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简练的概括力,抓住物象的结构特征,扬长避短,采用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创造富有一定规律的艺术形象。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指导他们从单个形象入手剪制。如在剪《飞舞的彩蝶》一课时,通过蝴蝶翅膀和花纹的仔细观察,让学生能大胆为蝴蝶加上各种不同的翅膀:圆形、扇形、花边形、三角形,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只要视觉美观平衡就行。再加上各种大小不一的圆点、方形、锯齿纹、月牙纹的装扮,使蝴蝶的造型变化多端,无一重复。同样,《红红的喜字》中,在学会用二折剪纸的方法剪出一个传统的方正的喜字基础上,启发学生将吉利喜庆的图案取代部分喜字笔划。如喜字中“口”的笔划可用圆圆的脸蛋或灯笼、花朵、爱心等形状取代,从而在造型上变化得更夸张美观,更好地表达出“喜”字图案所表达出的美好幸福的心情。在指导学生剪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时、处理物体与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时,不是通过平面距离的摆布来表达,而要求体现物象的完整,互不遮挡。因而让学生变化造型时凭直觉追求神似,不注重和见就透视,就能让学生自由的、不受许多科学概念的约束变化出造型各异的佳作。3.剪纸材质上求多样

剪纸材质从古至今较为广泛和普遍,但具一定的特性即多以纸来剪刻。从前人们使用棉纸、蜡纸等剪刻出许多精美的剪纸图案,在当前各类纸张仍是剪纸的主要材质。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报纸、广告纸、宣传纸、包书纸、双色纸等作为剪纸材料就能巧妙地剪出精美的图案。在发现美术配套材料中的刮蜡纸后就尝试着用来创作剪纸作品。先用刮蜡纸剪出图形的外部轮廓,再使用小木棒刮出各种内部饰纹,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可在剪较大幅的剪纸作品时总感到一般的纸张太薄,使用即时贴纸的话学生不易剪制和装裱。因而我和兴趣组的同学试着使用有一定厚度的彩色泡沫纸来剪刻图形,结果发现这种类似钙塑板的材质有一定的韧性,既轻巧又不易折断,制作出的作品还能产生一定的立体感,视觉效果很好。相信通过寻求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材质,不但能给师生带来创作新鲜感还能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多样性。4.操作技法上求拓展

剪纸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花样来。使用什么纸,用什么质地的剪刀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剪纸的传统操作工艺技能并在传统的操作工艺上求拓展,以此让小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操作,进而喜欢剪纸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应紧抓三点让孩子掌握基本操作技艺并根据个性有所拓展。(1)技法练习与游戏相结合

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因此剪纸很讲究线条的练习。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刀法操练,可以让他们剪制的线条越来越光滑、流畅而又不觉枯燥。如在《剪纹样》一课时,我在教同学们学会剪直线后设计了做“炸薯条”游戏,看哪组剪出的薯条直又多。剪弧线时安排学生剪一剪蜗牛线,比一比谁剪的最长,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能慢慢体会到剪纸的趣味性和成功感。(2)技法练习与生活相结合 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孩子喜爱接触一些高科技的新鲜事物,而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常被他们忽略。为让学生的剪纸作品能充分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之中,体现出剪纸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启发学生将自己剪制的图形制作成书签、名片、照相架、贺卡、明信片、杯垫、剪纸扑克牌等进行美化,提高他们的剪纸兴趣,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技法练习与个性相结合

由于每个学生在剪制图形时,善于或喜爱剪制的方法各异,如一名五年级女生偏爱剪“毛毛剪”,即能用排剪的方法将我们所说的锯齿纹剪得既整齐又细致,我就鼓励她将这一技巧充分运用到她擅长剪制的蝴蝶、花卉图形中,作品既耐看又能体现她自身的剪纸风格。又如一名三年级男生学习剪纸过程中常常不按老师所教的步骤认真练习刀法,因而剪出的东西线条不够流畅规范。但他特别有想法,喜欢用刻的方法剪制外形和内部饰纹。一次他将《海洋世界》一课中的螃蟹利用双层纸对折剪的方法做了一个既能站立又可左右晃动的“摇摆玩具”,吸引许多同学的目光并纷纷效仿起来。因此我感到只有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并拓展出更多的操作技法。

(二)剪纸教学上的多样和提升

1、引导学生感悟剪纸作品的艺术美,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艺术美是剪纸艺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也是渗透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如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期盼》,表现的是上海市承办世博会的内容,学生在感受到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强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2、创设课堂情境美

剪纸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对于美术课堂,情境美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师要营造好特定的情况。一方面以根据剪纸与民俗活动的联系来创设一种磁力般的情况。如由一次风筝会的场景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热情,渗透民俗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引人入胜的氛围。如在教学喜花剪纸时,我精心布置了教室,在门上、窗上贴上喜花剪纸,用彩条装扮教室,准备嫁妆,配上放炮仗时的音乐,营造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面,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剪纸的氛围中。

3、注重自身语言和仪态美

美术教师是传授美的,美的东西总让人愉快,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仪态,这都影响着学生接受的愉悦程度。语言美,即要求教师平时注意修炼语言,使之动听而富有磁性,同时注意前后逻辑关系,使语言充满着生气和感召力,让学生听着教师的声音,便觉得很开心。仪表美,表现在老师的衣饰和体态上,美术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走进教室便让人为之一振,而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不俗,也需要平日里去改进,这样,会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偶像感,面对这样一位老师,学生自然会很愉快。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彼此交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交往的愉快决定着活动的愉快,愉快的交往中,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不是老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再师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顺于学生,剪纸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也在于此;学生在创造剪纸作品时,教师不做监督者,而做参与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励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交上作品时,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乐,对有些创新之处,除了表扬,还要引以己用,并将此表露给大家。

四、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渗透了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学生明白了剪纸是我国的民族艺术,历史悠久,是优秀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油然地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

剪纸教学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过程其实是学生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通过教学激发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力,剪纸的创作不再是无源之水,剪纸的创作映发了新的生命活力,无论从内容、形式来看,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创作家乡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作品,体现了上海建设飞速发展的新成就,寄托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通过教学实践和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研究,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美的世界中去,通过鉴赏,如讲解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带领学生参加好的展览,到郊外观察体验生活,讲述生动优美的民俗文化故事等,提高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治了情操。

4、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兴趣。和创造力,通过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对自己的艺术才能产生自信心,克服了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的自卑心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5、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开展剪纸教育教学活动,创新了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表扬、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帮助进步较慢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努力赶上来,通过一些比赛,展览、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竞赛意识,如在参加区才艺小明星的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剪纸的创作,从不同角度去体现优秀的民俗文化,通过竞争,百花齐放,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的竞争参与中产生。

6、培养了学生自由、平等、开放的民主意识

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时代。通过教学,学生接触了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动物、山水、建筑、民风、民俗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接受了传统和现代的各种剪纸流派,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中,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培养了学生自由、平等、开放的民主意识。

五、德艺双馨大丰收

我校本着“与时俱进,弘扬民族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科整合,提升教育层次”的精神,三年来,着手研究以剪纸课程为载体,带动其他学科拓展开发建设的课程建设工程,并努力发挥拓展型剪纸课程的教育功能。

我校是区剪纸项目特色学校。学校通过每周一课时的剪纸课和中午“快乐剪纸一刻钟”,以剪纸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展敬老节等各种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弘扬民族精神。2003年在我校召开的上海市拓展型课程研讨会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连续三年元月,学校受上海市朱屺瞻艺术馆的邀请,参加了在朱屺瞻艺术馆举行的《美猴迎春——书画名家邀请展》和《金鸡报春——海上名家书画剪纸艺术展》,共展出师生剪纸作品80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赞扬。并在上海市拓展型课程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我校剪纸组的学生还参加了宝山区国际艺术节的现场剪纸表演,并向各界领导和国际友人赠送200余幅剪纸作品,受到了高度评价。各家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都进行过报道。05年10月,学校剪纸组学生参加了在上海市古象大酒店举行的剪纸比赛及义卖活动,我校学生当场制作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在场领导、观众和外国朋友的啧啧称赞,三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学校主课题《在拓展型剪纸课程中渗透优秀民族精神的实践与探索》已在上海市陶研会小学教育委员会立项。2005年3月,我校被批准成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编写立项单位,学校领导制定了拓展型剪纸课程方案,在各年级确立不同的剪纸探究课题,并配备专职教师上课,使我校的剪纸课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延续性。以建设特色项目为着眼点,以“上海市特色项目”评估活动为契机,传承发扬剪纸特色建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在实施新课改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学校开设的剪纸课程,使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观察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到各种主题教育,我们都将剪纸艺术贯穿其中,通过剪纸这个载体渗透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学生身处充满浓浓民族特色的校园,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几年来,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奖,并在许多面向外国友人的活动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发扬光大。从教与学两方面看,我校有擅长剪纸的教师,也有喜欢剪纸的学生们,因此,我们结合学生兴趣,挖掘师资优势,同时立足于学校的特色,选择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而且自编了拓展型课程《剪纸》,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而这本《剪纸》教材也于2006年印刷出版,并向市、区70多所小学推广使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现成为了宝山区剪纸项目特色学校,连续两年参加宝山区“青春艺华”文艺表演展示活动,并代宝山区参加08年上海市教育博览会,我校学生的剪纸表演得到沈晓敏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六、几点认识与思考

1、认识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认识该课程的概念。首先,校本课程,我们觉得是学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教学资源为载体,教育功能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系列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和参与的课程。其次,剪纸课程,我们之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之一是其最终的目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是学习剪刀的技巧。其德育,智育等作用是我们的最高目标。最后,是大华二小的校本剪纸课程,我们对它的概念定位提出新的认识,我们搞剪纸要针对我们的孩子特点,家校资源,时代需求,因为这些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大华二小的剪纸课程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必须辨正地认识这些课程概念,对于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要让他们认识学习剪纸的真正目的和我们在大华二小不是只能学到剪纸本领,而是能够多学到剪纸本领,而且学习剪纸不是只能培养剪刀的使用技巧,而是学到更多的相关能力。

2、发展课程

要发展校本课程,就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内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大范畴。我们的校园已经逐渐形成了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而传统经典的民族精髓更值得对外宣传和交流。所以,我们考虑可以以民间剪纸技艺为载体,将其提升为民族对外文化交流课程。这样学生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学习民族经典文化,可以是剪纸技艺的技能培训,剪纸风俗的历史知识,剪纸内容的相关文本,剪纸作品的介绍表达,剪纸艺术的创新活动等等,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兴趣的学生,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

3、优化课程

课程的开发是严肃的,它凝聚着许多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所以,我们要用好这门课程,发挥课程最大的教育效益。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分工,提倡合作。不同学科的老师不是都要精通剪纸,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有关内容进行课程实践和开发。例如,美术老师教剪纸技能课,品社老师的剪纸风俗探究课,语文老师的剪纸内容拓展阅读课,英语老师的双语剪纸介绍交流课,和少先队辅导员们的相关剪纸主题活动等。让每个老师都能以较专业的角度进行实践和研究。

其次,用实教材,跟踪研究。那么这么多相关新课程的启动,用什么教材呢?其实,已经编写的教材的开放性特点使它可以继续研究使用,关键是加强教研和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用。最后,搭建平台,丰富活动。课程的生命力是其持续发展的保证,那么我们要将其与时事接轨,加强家校沟通,联合社区资源,联系对外机构,搭建展示舞台,丰富活动乐趣。将剪纸民族艺术向校外延伸,与世界交流,和时代沟通。

主要参考文献和网站资料:

1、《面向21世纪上海市小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2、《美术学科课程标准》

3、《上海市普遍中小学课题方案》

4、《剪纸制作技法》尤红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5、中国民俗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6、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独特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美术教育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美术教育是我国新课改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关键所在。从中小学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也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的进行技能学习,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摧残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二、美术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普通基础美术教学,它不是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是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的。美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造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1、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在高年级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来渗透传统教育。

2、在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艺术神韵。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一课中,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要求,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想象,于画面表现之中。

三、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

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

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美术课程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第三篇: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我们不是捡回过去的所有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使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诗歌无异于是灿烂文明上的一朵奇葩。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她不仅淋漓地展示了历代作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更是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体会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历风雨销磨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更可以饱览灿烂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小学阶段编排了中39首古诗词和4篇文言文,此外还安排了积累背诵的古诗词若干篇,此外,《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70篇(段)。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古诗文中的字词是构成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深厚的文化意蕴,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教师在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如王维的《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的古诗文中,这种传统精神总是永远闪耀它的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一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名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三是对人民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绅在他的《悯农》中这样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朝翁卷也在《乡村四月》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朴素的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三是向中华民族精神致敬。郑板桥的《竹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瘦弱的竹扎根在贫瘠的石逢中,生长在陡峭的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使我们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但他仍然顽强不屈。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分别用梅花和竹子来表达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共同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精神。这顽强不屈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就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精神。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容易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内心充满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和向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写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中秋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又如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写的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极大程度折射出了民族生活的轨迹。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给我们展示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配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还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还会知道小年除吃元宵外还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划龙舟;除夕除吃年夜饭还有吃饺子等。通过对古诗层层深入的学习,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中,去深深的挖掘、体味诗人隐含于节日背后的赏心悦事、痛苦忧愁,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这样就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使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也产生的兴趣。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生活中。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已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萧红的《祖父和我》、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策略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传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情结。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3.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

第五篇: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从了解作者文化背景、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探寻学习思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理解三个方面,对在高中语文教?W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民俗、历史等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性、经典性、人文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传统融入文化意义非凡。

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作品中隽秀的语句、深刻的寓意都源自特定的年代背景文化,耐人寻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文学魅力。因此,只有在课文背景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心情,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课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接受语文教学,提升文化气质。例如: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习中,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故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主张“文以明道”,著有《黔之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传统经典作品。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当时写作背景是:官吏繁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当时的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上进奉、对下盘剥。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文中由勤虑害树到繁政扰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背景是相吻合的。从养树的道理延伸到养民的策略,说明了树之理即官之理,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二)赏析文质兼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投入角色的情感艺术天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在赏析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逐步体会作者的态度与看法,才能发挥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引发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情感为切入点,融入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中,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实体验文中蕴含的人生、历史、社会、艺术态度,继而诱发学生领悟其中深层的传统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因此,在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同时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审慎、准确地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时代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中感动心灵,使文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继承。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习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一个“情”字。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深入细节、品味真情与表现真情的写作技巧。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民族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2]温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J].学园,2014(05).[3]郑远辉.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4]王世英.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04).[5]李辉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探析[J].语文学刊,2012(16).

下载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剪纸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