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目录
长征过程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小资料 七律 长征 影响 长征精神 关于长征 长征精神虚无论 长征过程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小资料 七律 长征 影响 长征精神 关于长征 长征精神虚无论
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本段小资料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编辑本段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编辑本段影响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
弘扬长征精神
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
4.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
弘扬长征精神
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长征精神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编辑本段关于长征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人民是革命的母亲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
弘扬长征精神,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由于得到当地干人儿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干人儿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扩大了800多个红军战士。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上的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们吃,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
红军长征,当时各个方面军团结一致,统一听从中央军的指挥,密切合作,最后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企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团结是力量源泉 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必须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
会前,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同志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花开吐芳菲,彝海含笑迎宾朋。五月,春意盎然的彝海,一派生机勃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凉山州、冕宁县主办的,万人纪念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70周年庆祝大会,在阳惹雪山下彝海之滨隆重举行,追忆70年弹指一挥间的红色诗篇。
省副省长张作哈在讲话中说,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踏上凉山这决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团结一致、继续北上的方针;二是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后,古老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
弘扬长征精神 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正在大小凉山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3月10日,以色列军人武大卫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7月25日顺利到达陕西吴起镇,历时138天,行程24000多公里(汽车行驶里程),其中步行1200多公里。途经9个省、自治区,参观了当年红军重要会议和战场旧址,穿越了雪山草地,采访了近百名老红军,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对于这次“长征之行”,70岁的老人有着太多的激动,太多的感慨——长征路应该列为世界人类遗产保护。
一个职业军人,武大卫以其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亲历概括了长征精神。他说,长征的内涵和精髓就是“崇高精神、空腹、飞毛腿”。“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武大卫动情地说,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吃的、没有交通工具,凭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精神,空着肚子,光着脚,爬雪山,两条腿竟然比敌人的现代交通工具跑得还快。“说红军是超人,是飞毛腿,一点都不为过”。他说,以前,总以为长征路是一马平川的坦途,这次一走才明白,长征哪里有路啊,许多地方是红军走过了之后才有了人的足迹,也才有了路。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堪称中国红军胜利之本,也是中国人民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长征精神要好好发扬光大,它是一笔世界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军事财富。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虚无论
1.长征精神虚无论者说:“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有长征。非常艰苦地进行长距离的跋涉,都可以叫长征,或者叫远征。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拿破伦过阿尔卑斯山、李自成的南征北战都与长征类似。不畏艰险、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后达到目的,这里需要什么精神?很简单,一是求生欲望————不跑你就死,想活命你就往前走。所以我说长征是逼出来的。没见谁好好的就长征了。没有见过谁的回忆录里说,长征真好玩,还想来一次。解放军专门搞野营训练锻炼战士,也不敢让人家吃草根、皮带走二万五千里。第二是坚强的意志。人和人的意志是有强弱区别的。被敌人抓住拷打,有人就能坚强不屈,有的人就受不了。长征一年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受寒,比敌人拷打还难受。据说爬雪山时,高寒缺氧,人又极度疲劳,往往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红军战士彼此提醒,不停地喊着不要停下,但意志稍微软弱的就是抗不住休息一下的诱惑,想着休息一分钟,结果就牺牲了。30万剩下3万,死多少人!真正被敌人打死的没有那么多。”
首先要告诉虚无论者的是,真正被敌人打死的反而是30万红军中的大多数,过雪山草地死的人反而倒没有那么多,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实际上,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候,红军的数量就已经接近三万那么少了,不信呢,虚无论者可以去查一下资料。
虚无论者对长征精神的归纳就是:“这里需要什么精神?很简单,一是求
弘扬长征精神
生欲望————不跑你就死,想活命你就往前走。”也就是说,虚无论者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想活命”精神,是因为有生命危险,给逼出来的精神。
但是我要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认为这是不通的。为什么不通?的确,虚无论者的这种结论会被精英们喜欢的,你们红军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想活命逼出来的一个精神嘛。而且,从现象上看,的确是当时的红军万分危险,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嘛。那么,不通在哪里呢? 不通在强调了长征精神与“要活命”的必然联系是不通的。反证,如果说长征精神是因为“要活命”而逼出来的,那么必然在生命安全的时候会消失的,对吧?
但是实际上,红军就是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后来的解放军志愿军,而长征精神其实就是红军精神,八路军新四军精神,解放军精神,志愿军精神。也就是说,并不是长征一结束长征精神就不见了,如果那样今天我们又何必谈什么发扬长征精神?
我军也并不是说总是处于逆境,只不过逆境更能看出我军的精神罢了,这才有长征精神。实际上即使在解放战争,如果说共产党的战略错误,逼着解放军也不得不再来一次长征,解放军也会有长征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的。但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却处于顺境,处于逆境的是国民党军。但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是仍然保持着长征精神的。
在我军突破长江天险之后,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猛烈的追击。部队的速度推进之快到什么程度?有的战士是活活跑死的,这难道是虚无论者说的“想活命就往前走”?你拼命往前追击,跑得越快那可是生命危险越大啊!这是人民解放军在顺境情况下的长征精神。我在海军拉练的时候,一位后勤部长带队,他就对我说,解放战争打过长江,在江西境内追击的时候,他扛着迫击炮筒行军每天一百二十里路,是每天都在下毛毛细雨,走的是泥泞小路,而且是在丘陵地带爬山,这能够被虚无论者说成是“想活命往前走”?
其实我在海南岛当兵,就有当年解放海南岛的干部来做传统教育,当我军在海口登陆以后,迅速往三亚方向追击,在追击的过程中,也有战士跑死的。并不是说人民解放军有纪律,掉队了就要枪毙,没有这种纪律,如果你掉队了,那就掉队了,不会因为掉队而受到什么处罚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跑死,这就是长征精神。
其实在九八抗洪抢险的时候,就有一个海南籍战士活活累死的,那也是他自愿的,那也是长征精神。
虚无论者认为人只要到了逆境,有了生命危险就一定会有长征精神是说不通的。因为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每一次战争经常就有胜的一方和败的一方,而败的一方通常都有生命危险,但并不一定表现得英勇,不一定就能够产生出长征精神的。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南下追击,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就处于逆境,但并没有看出国民党军有什么长征精神。要知道在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一百万军队向只有三十万军队的且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江西苏区进攻,结果在共产党的错误军事路线下,打了一年,还是没有消灭掉红军。这说明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红军也是英勇顽强的。但是反过来,在国民党军解放战争在湖南一带构筑防线,在上海一带构筑防线的时候,国民党有没有本事象当年的红军守苏区那样守上一年?根本不行,解放军一进攻,国民党军队就垮了,这也说明不是生命危险就能够逼出长征精神的。
再说朝鲜战场吧,一开始是金日成的人民军精神,向南方一进攻,南方的李成晚集团就立即垮了。要知道人民军可没有什么优待俘虏的政策的,因此李成晚集团应当处于逆境,但是韩军有没有因为“想活命”就产生出什么长征精神的?那是没有的。倒是后来麦克阿瑟发扬了美国的牛仔精神,搞了一个仁川登陆,结果几乎把人民军消灭光了,但是穿着破棉袄,拿着最落后的武器的志愿军一过江,那美国军队顿时处于劣势,或者说处于逆境,生命有危险了吧?但是美国军队的表现有没有象当年苏区红军那样的表现呢?看上去也没有嘛,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惊慌失措的逃跑嘛,都不能够做到象红军当年那样“有序”地撤退,且战且退。美军和国民党军逃跑时的狼狈样,共军什么时候有过?
毛泽东在长征时从三万人马开始发展,直到最后发展到解放全中国,并最后建立起工业基础,制造出核弹卫星,这也是长征精神。而蒋介石在逃到台湾之后,手里好歹还有几十万军队,他倒也一直在尝试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比如在各地搞国民党的游击队,但是那些游击队都在人民解放军的剿匪战斗中被消灭了,人民解放军在剿匪战斗中同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仍然发扬了长征精神,许多同志也牺牲了。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是剿匪,应当处于顺境了吧?按虚无论者的看法,长征精神就没有了?照样是有的。
而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叫嚣反攻大陆,叫嚣了这么多年,一点进展都没有,说明国民党军从来就没有什么长征精神,即使往死里逼它,它也产生不出来。
2.古代的军队先不说,上世纪的军队,也可以认为各有各的精神。日本军队,我认为有武士道精神,德国法西斯军队,我将之称为纳粹精神,苏联红军有苏联红军精神,美国军队呢?我认为有牛仔精神,关于这些军队,我都可以举出一些特别艰苦的战斗例子,来说明人们的抗击艰苦不怕牺牲的能力。
甚至国民党军队,在松沪抗战和台儿庄大战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国军精神吧。
可以从各种现象的观察中,让所有的这些“精神”相互PK一下,看看,所有这些精神,谁最强呢?
比如说,美国牛仔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精神,谁强?我们可以观察硫磺岛之战,我观察的结果,日本人够勇,而美国人也够勇,因此,我认为牛仔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强度相当。
但同样是二战,苏军进攻东北,要知道日本陆军最精锐部队就是关东军,而且精心构筑了十多年的防线,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苏联军队打日本军队完全没有悬念。因此苏联红军精神远超日本武士道精神。
再说朝鲜战争,一开始金日成迅速粉碎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快速推进,说明朝鲜人民军精神远优于南韩精神,而麦克阿瑟来了一个仁川登陆,几乎将人民军消灭干净,说明美国牛仔精神远超人民军精神。
但是中国来了一个抗美援朝,手执劣质武器的志愿军把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军打得溃败,这说明长征精神远优于牛仔精神。
而后来的珍宝岛中苏之战,虽然是小规模的战役冲突的PK已经能够测量出,长征精神优于苏联红军精神。
因此综上所述,长征精神,是上世纪全人类中产生的各种精神中最强的。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
编辑本段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中学初二的语文课本中也加入了有关于长征的文章,使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才能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二篇:长征
看了电影《我的长征》之后,有几点体会。(一)比比过去,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要有满足感,要更加努力地发奋工作和创业。(二)红军长征之所以胜利,就是具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有决心,坚韧不拔,直至成功。(三)战争年代夺取胜利,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时期除了具备工作热情之外,也要讲究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加之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才能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四)想想牺牲的革命先烈,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的东西不能抛弃吗?(五)红军长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力加强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就我们来说,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要顾全大局,严肃纪律,紧密团结,大力提倡团队精神,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六)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潘洪才
红军离开井岗山,狂轰烂炸硝烟伴。遵义会议乾坤转,节节胜利喜空前。为插红旗遍全球,转危为安去延安。尾追堵截何所惧,英勇壮烈好儿男。步调一致跟着走,两万五千陕北见。雄鸡一唱天下白,九州同贺庆团圆。改革开放攀高峰,三中全会领航船。三个代表聚民心,和谐小康谋发展。前人植树江山建,今辈乘凉满足感。想想先烈比比咱,清正廉洁谱新篇。
-----------张鹤松
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把这种精神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转化为振兴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要尽职尽责,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干好本职工作,弘扬长征精神,勇做红军传人,把我市的房管工作推上新的台阶,为聊城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赵华丽
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以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顾大局、讲奉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为我市房管事业贡献一生。
-----------张庆涛
红军长征所体现的“五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我们生活在革命先驱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和平年代里,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知荣识耻,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肖 勇
长征胜利七十载,华夏子孙铸和谐。追忆红军夺天堑,羞死当年石达开。少小参军跟着走,心贴党旗是娘怀。而今再闯两万五,定叫韬光耀四海。
------------王德亭
影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这部影片是从一个小主人公的角度来讲述他眼中的长征。里面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日军来侵略时,我军将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是,面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打敌人,四周血流成河,血花四溅,惨不忍睹。我想,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肯定会替这些牺牲的战士而感到惋惜。看到这些景象,勾起我心中思绪一片:我想到了五星红旗,想到了红领巾。它们都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当我看到瑞伢子把上次停电用剩的蜡烛头包好时,我被他这种节约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有哪些人会懂得珍惜,会把用剩的东西包好?我想应该不会有了吧。即使有,也很少吧。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靠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节约、英勇奋战而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的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如果我们每天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他们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最终把他们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红军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一颗“星”!
观《我的长征》有感
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教育课,影片中那腥风血雨的场面令我震撼。
最难忘的要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了,红军要经过桥面十三根铁索,,面对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二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
在影片末尾,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要勇往直前,不退缩。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可贵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观看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今天下午,我们全体五年级师生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红军长征时的千辛万苦,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它歌颂。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红军老战士回忆当年长征时的情景: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夺取泸定桥、过草地、翻雪山的艰苦岁月。在我看来,最悲壮的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场面了。一座泸定桥只有几十根的铁链相连而成,红军战士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匍匐前进,桥那边敌人的机枪还在疯狂地扫射着,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而且,桥底下是湍急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着,整个场面,惊天动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红军没有后退,仍然勇敢地向前爬去。一位班长突然被子弹打中,深受重伤,血从身上流了下来,他一只手抓住铁链,而另一只手慢慢地滑了下来,最终还是坚持不住了,落入了大江之中,壮烈牺牲了。最后,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泸定桥。看到这里,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看着红军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看着他们穿着破草鞋过草地翻雪山,我这才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是啊,红军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为了革命胜利,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的生命!看完这部电影,我真是受益匪浅,作为生活在新中国社会的一员,我真正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将来长大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不辜负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
观《我的长征》有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影片——我的长征。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主人公李瑞在16岁时就失去了父母。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李瑞和他的姐姐、准姐夫不顾危险,参加了红军。当时非常艰辛,红军的装备远远不及国民党。红军为了不走错路,踏上了长征之路。经过娄山关时,王瑞一连打死了6个敌人,毛主席和王瑞的姐姐、准姐夫都非常高兴。可就在这之后,王瑞的姐姐死了,王瑞和他的准姐夫痛不欲生。不过,他们终于重新又振作起来,向前出发了。在他们到达泸定时,和国民党在铁索桥上打了一架。铁索桥上遍地尸体,桥下茫茫江水。一旦击中,就没有存活的可能。虽然情势恶劣,可红军还是奋不顾身,努力消灭敌人。“嘣”„„此时,致命的一枪击中了王瑞姐夫的胸膛。王瑞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王瑞的脸上全都是眼泪,他看着姐夫从铁索桥上掉到了江水里。红军胜利了,可王瑞却成了孤儿。接着,红军面对重重考验,过雪山、过草地„„打败了敌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现在。王瑞当时16岁,就要面临一次又一次亲人的死亡,接受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就连比他大好几倍的人都承受不了。如果换成我们,也许会被二千三百多公里的路累倒,也许,会不敢听到亲人逝世的消息,也许,会被敌人的强大阵容吓得不敢前进,也许,会让那没饭吃没水喝的日子折磨的无法生存„„当时红军却团结互助,以那强烈的爱国精神走完危险曲折的路。
王瑞和我们还有着物质上的不同。我们整天大鱼大肉、饭菜不愁,饭桌上常常有仔细烹饪的美食,还经常吃各种维生素片,提高体质。而王瑞却整天有饭无肉、粮食紧缺,能吃饱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而整天有鱼有肉的日子更是红军们不敢奢望的。我们有的同学只要有一点小病,就到医院里去看病,就请假不上课,而王瑞和他的战友们,当时有些人快要死了还没能进行手术„„
长征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也正是革命先辈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才让中国逐渐强大起来。
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六年级学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九十多分钟的一场电影好似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剧情是这样的。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八口人,四个人被敌军打死,剩下的四个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我们的军队死伤无数。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但是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湘江突围的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大胜仗——娄山关大捷。
一天清晨,战士们被紧急集合号惊醒。指导员对战士们下达战斗任务:反动派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立刻出发解救。突发的事件把王瑞吓呆了,他的姐姐就是野战医院的护士。
姐姐牺牲了。王瑞在长征路上失去了第二个亲人.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终于在次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黎明时分的泸定桥一片静悄悄。桥板被敌人拆去,只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挂于离水面十几米高的两岸;桥下水势凶猛,一旦掉下去就没命了。二十名红军号兵被集中起来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冲锋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头上那把长发随风飘来、飘去„„ 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王瑞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了长征路,点燃了他七十年前珍藏的蜡烛头,象征着革命的圣火,永不泯灭!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七十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我作为一名学生,就要以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要怕吃苦。明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公德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我们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点燃历史的蜡烛,珍惜美好的生活
——观《我的长征》有感
周五下午,我们初一年段的同学在大课教室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位红军老战士靠在飞往遵义飞机的窗前回忆起了当年长征的情景:回忆了在遵义与毛主席谈话的场景,飞夺泸定桥等战斗的时刻,同时也回忆了因失去一位位亲人、战友而痛哭流涕的场景,穿着破鞋连夜赶路的时刻„„最后,这位红军老战士把以前从遵义带走的蜡烛有重新点燃了。看完这部电影,我陷入了沉思。
看着前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看着前辈们穿着破草鞋赶路,看着红军战士们与少数民族朋友们亲如一家,看着他们为了长征而“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我这才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也看到红军队伍纪律的严明。作为生活在现代新中国社会的一员,我真正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时时刻刻用红军纪律约束自己,用红军的精神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雷锋就是一个严以律己、不怕困难、乐于助人的人。他有一句名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就因为他珍惜、热爱老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的生活,才具有了这种精神与品质。点燃历史的蜡烛,指引前进的方向,珍惜美好的生活,挑起社会的重担。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时时牢记先辈遗训,学习红军精神,为更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永远的英雄
——观《我的长征》有感
“在我的记忆里,最幸福的是我的长征;最痛苦的也是的长征„”这是电影刚拉开序幕,一们老人在飞机上回忆自已曾走过的长征历程所说的一句深入人心的话。他是那样的沧桑,那样的惆怅„
《我的长征》这部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们红军的长征历程。对于他而言,长征是幸福的,也是最痛苦。幸福的是他与毛主席、战友、自已的亲人欲血奋战,战胜了敌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痛苦的是,在长征中,他失去了自已的亲人、战友„
《我的长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场面令人感慨万千,赞叹不已;有的场面让人悲痛欲绝,泪如雨下。它时而使人恐惧揪心,时而使人伤感忧郁,时而又引人发笑,时而又使人陷入思忖„
在我看来,最悲壮的场面莫过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了。一座泸定桥只有几十根的铁链相连而成,红军在桥头,桥尾是危险的敌人阵区。桥底下是湍急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哗哗地流着,惊天动地。几个打头阵的红军匍匐前进,等待他们的是前头敌人弹如雨林的袭击。红军的处境真是万分危急,稍不小心就会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红军没有后退,不停地向前方爬去。他们难道不知道前面的危险吗?不是的,每位红军心里都清楚地知道这其中的危险,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拿下这个根据地,他们头也不回地向前。一位班长突然被子弹打中,深受重伤,血从身上流下来,一只手紧紧地抓住铁链,而另一只手慢慢地滑了下来,最终他坚持不住了,落入了大江之中,壮丽牺牲了。看到这里,怎不叫人滴下泪水?怎不叫人感动?
曾几何时,自已学过一篇文章,名为《飞夺泸淀桥》,那时就被红军英勇的气势感动了,而今天看了这场面,更加佩服红军并肩作战,团结一致的英雄气慨。是啊,红军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他们为了求解放,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甚至牺牲了无数英烈的生命。这漫漫长征路,是用血和肉换来了,是红军的丰碑!
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他们-----就象电影中这位老人-----永远的英雄换来的。让我们珍惜今天吧,珍惜红军伟大的成果!
心中的烙印 ——观《我的长征》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这部电影讲了英勇的战士们过湘江及飞夺泸定桥的事件。看了这部电影,我几乎是哭着回来的,因为我被工农红军队中的战士们感动,被战士们的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故事“过湘江”中,一位小青年摔倒了,和蔼可亲的毛泽东主席在一瞬间扶起小青年,这种可贵的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呀!在过湘江后,毛泽东主席的妻子江清同志在彝区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娃娃,但毛泽东同志为人们的解放,为了红军的胜利,忍痛割爱,把亲生的女儿丢在彝族人的家里。虽然毛主席嘴上说“让这个娃娃当个苗家女也不错。”但我能看得出他是千般无奈,万般不舍呀!当时江清同志抱个刚生出生的女儿说,那神情,那模样,真是令人看了也想大哭一场。
当曾连长接到上级通知说要在二天之内赶完二百多公里的路在敌人之前抢夺泸定桥,曾连长并没有畏惧它,而是毅然接受了它。在二天战士们艰苦奋斗中,快敌人一步,但曾连长为了保护新兵,堕下了悬崖。在过桥中,一名叫“昌仔儿”的班长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仍不低头,紧紧地抓住铁链,因为其自身力量,堕入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真可畏“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呀!直到现在,我的眼前仍浮现出战士们穿着草鞋,在风雨中狂奔着。想想现在我们有如此优越的环境,是战士们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如今,我感到寸步难行,仿佛脚下都血肉模糊的尸体。
长征,你是我国战士们协手奋战的象征,我永远会记住的!
神圣的理想,坚强的意志
——观《我的长征》有感
这是一条用血汗洒成的路,它总长二万五千里,它是历史的壮举,走过这条路的人们靠着自己神圣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那是一支正义的,强大队伍。红军,长征。多么辉煌的名字,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
——题记
“人的一生,总有让人感到幸福的事,也会有让人感到辛酸的事,其中,有件事让我既幸福又辛酸,它——就是长征。”影片的开头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把我带到那艰苦的岁月里。那是一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泸定桥边战士的英魂,大渡河畔的英雄赞歌,都深深感动了我。曾记不,我们十八位英雄,如何飞夺泸定桥,他们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不顾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泸定桥的对岸,前面那一排的战士倒下了,第二排的战士又前赴后继地冲了上来,泸定桥的铁链上不知不觉地染上了烈士的鲜血,守城的敌人被红军这股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所吓倒,纷纷败退;曾记不,我们的炊事老班长,如何成功顺利地将战士们送出那荒无人烟的草地,自己壮壮烈牺牲;曾记不,那一望无边的草地上还挺立着小红军倔强的身影;曾记不,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高山上,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块伟大的丰碑„„他们靠什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是意志,是勇气,是信心,是智慧,是团结„„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延伸远方的路,是一种遥远又艰难的旅途。蓦然回首,我已走了十三年的路,遥望远方,路依旧漫长,而我们的目标是走到这条路的尽头,积累并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校长对我说:“要为自己订一个好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要向红军那样,需要有一份远大的理想,要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还需要有挑战的勇气,更需要一种面对艰苦的毅力。
长征,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伟大的壮举!中华儿女的骄傲!工农红军神勇呵!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的生活是战士们用血汗凝成,神圣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是支撑着每个红军战胜敌人的法宝。
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的长征》观后感
这个星期五,我们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电影,观后,我的心犹如海潮澎湃,思绪万千,剧中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瞬间时常拂过脑海„„
《我的长征》这部电影演的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王瑞跟着父亲和姐姐、姐夫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王瑞的姐姐、父亲姐夫先后壮烈牺牲,可王瑞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后,毅然决定为红军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继续红色之旅。
看着看着,感动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我的眼睛模糊了,可是,我的脑子却更加清楚了。红军二万里长征,漫漫的征途,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又有多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白雪皑皑的雪山上有老军需处长永远的丰碑;漫漫无边的草地上有倔强的小红军;泸定桥下有当年牺牲的战士们的白骨„„记得当年的毛泽东主席说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无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难道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当年长征的艰险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小红军王瑞没有因失去亲人而放弃革命之旅,难道我们不应向他学习吗?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与挫折,可是有些人只能畏难却步,有些人却可以像红军战士一样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达到理想的境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远程,途中上有敌机,前有堵截,后有围追,环境异常恶劣,可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啃草根,嚼嚼树皮,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使新中国得以诞生。做为新世纪的人们,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心潮依旧澎湃,眼睛继续模糊,长征之路依旧在我心中闪着夺目耀眼的红色光芒!看完这部电影,我受益匪浅。知道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多少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宝贵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不畏惧困难,迎难而上,将来长大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不幸负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
跟着红旗走
——观《我的长征》有感
“跟着走!”是我对《我的长征》这部电影的最深印象,影片从头到尾最常出现的就是这句话: “跟着走!”
跟着什么走?记得吗?争渡湘江时虽早已破烂不堪却依然屹立不倒的一展党旗。那一段镜头给我的唯一印象只有两个字:黑暗,昏暗的古城,拥挤的人群,血染的江水。我已不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场面,是血腥,悲惨抑或残忍,无从形容。回首,在混乱的记忆中只有一展红旗,迎着狼烟,飘摇。
如果说争渡湘水时为黑暗,那么争渡大渡河时只能说为悲壮了。面对国民党军的前后夹击,军长毅然决然的下达命令时,同学们鼓起了掌,我也如此,不知为什么,我身体里的血似乎一下子涌上了脑袋,就像听到国歌,或看到国际赛场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反应一样,我在发抖。
我曾问过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妈妈没说,只是说:“我也这样。” 我开始只以为是个人的特殊反应,但现在不了,我知道了,那是一种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你们是否对一个词感到麻木了:“中国人”,有人说:“我要是美国人或日本人就好了。”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是一个中国人是我一生的财富、幸福。因为我有一个灿烂的历史可以夸耀,有一个飞速的发展而感到自豪,就算获得奥运金牌的人不是我,但我已满足,因为人们会说:“看,那个中国人。” 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艰苦的环境,却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是什么力量呢?为什么呢?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意志,是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硝烟弥漫,掩不住冲锋的号角;枪林弹雨,挡不住前进的步伐,永远向往着未来,光明的未来。
一部电影,一种感受,一份情怀。
命运要用勇气来承担
——《我的长征》观后感
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气,就得不到东西。——题记
看过电影《我的长征》,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红军长征时的千辛万苦。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它歌颂。
回想长征路上,风吹雨打,历尽磨难。一切一切都不是我们这代人所能想像,所能承受,所能体会的。一批一批的战士倒下来了,又一批一批挣扎地站起来了,就算真的不能再站起身来,他的灵魂也会在天堂,替地上这一群为了幸福而搏斗的人祷告,祈求他们最后的胜利。胜利永远都是属于不懈追求的人。红军胜利了。以一个王者的姿态胜利了。尽管他们的衣裳破烂不堪,尽管他们都是蓬头垢面的,但是他们的心在呐喊,他们的灵魂在呐喊,为幸福而呐喊,为胜利而呐喊。所有的红军都是英雄。但并不是他们没有过错误,也有人在紧要关头想背叛我们的党,但是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向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让我们为了能拥有这样的前人而自豪吧!不要再认为21世纪看关于《红军》的一切影片,书籍都是很老土,很无聊,请你在抱怨学校为什么不放其它好看的影片时,请想一想,当初红军能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而这些我们做不到,又有什么权利评论他们。
在如今的社会。很少还有人记得:不要做依赖寄生的蔓草,即使不能成一株乔木,即使不能长得很高,可是必须傲然自立的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有一群人为了他人的幸福做着奉献。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幸福温馨,奉献了生命。他们放弃了美好的青春年少,他们放弃了一家人的幸福温馨。为了百姓们的幸福,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永远为这群英雄高声喝彩。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请问,一场战争值多少钱?
——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任岁月流逝,任记忆消失,但永远也抹不去,那段幸福而悲痛的往事。——题记
长征,一首悲壮的颂歌。
在那条漫漫征程上,留下了什么?
数不尽的生命逝去,被血染红的河。红军的脚步,深深地,烙印在历史上。一次不平凡的旅途,不平凡的幸福,不平凡的悲痛。结束时,响起了是胜利的号角,而在这背后,是失去亲人的哀悼。
战争,为了什么?为了利益?为了荣耀?就这两个庸俗的目的,却牵连着无数宝贵的生命。看看那倒下的生命,看看那满地满河的血,是多么悲壮。
也许是为了抢夺一块土地,也许是为了金钱,战争都是那么毫无意义。从古到今,数不尽的战争,又有几回是为了正义而战,为了和平而战。
战争是可耻的,引起战争的人是个罪恶滔天的杀人犯。他夺走了生命——什么东西都换不来的宝物,却没有感觉到愧疚——自己已是个双手沾满血腥的恶魔。对他来说,生命胜过一切。但别人的生命,就真的渺小吗?可以像小草一样随意践踏,却不用考虑着对别人来说是多么痛苦。
地球上的土地永远不会改变,永远只是那么多,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就静静地守着自己的土地吧,不要妄想会增加,也不用担心会减少。守住和平,让那段幸福而悲痛的往事,不再!
第三篇:长征
21.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 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 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教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气势磅礴
疾跨乌蒙
语言精炼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律 长征》 公开课
七
律
长
征
韩摆渡镇明德小学 张丽
2014年5月5日
第四篇:长征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诗的内容,会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初读课文,交流相关资料,质疑。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 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搜集到的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交流。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小故事等,对长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大体的了解。
二、布置预习
1.查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
1.说说学习生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2.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4.提出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大体了解诗意
1.多读几遍课文。
2.讲讲全诗的大概意思。
二、细读课文
全班交流的形式学习全诗。
1.让学生自己讲讲每句诗的意思,师生共同补充。
2.每讲完一句诗,就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读一读,大家评议后再读。
3.学生随时提出问题,老师组织大家讨论、交流、解疑。
三、谈感想
1.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几次重大艰苦的斗争?
2.学习了这首诗,你向红军学习什么?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2.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五、总结
1.小结同学们学习的情况。
2.教唱《长征》这首歌。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长征》是一篇精读课文。课前 教师注意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记录片或故事片,让学生搜集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增加对长征初步的大体的了解。课上注意教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
1、初读——大体了解诗意;
2、采用各种方法细读——弄清每句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归纳中心,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 教育。探究活动
开展读长征故事,讲长征故事的活动。
活动主题:《读长征、讲长征、颂英魂》故事会
活动过程:
1、开展读长征故事活动,向大家推荐长征书籍。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荐、自荐。
3、组建评审小组,设计评选条件及评选奖项。
4、定期开展活动。
第五篇:长征
二、揭题导入,走进长征,入“待闲”。
师:说到毛泽东,他一生写过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长征胜利后写过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有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所以题目中有七律2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诗句读通顺,这音读正确,读后看看注释和资料袋。师:我请个同学读读这首诗。
师:现在请体同学齐读整首诗,注意刚才正的音。(生齐读)
师:真好听,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因为这里有个秘密,(课件出示每一句诗最后一个字的音节)请同学们看,你发现了什么?生:闲、丸、寒、颜,它们都押韵。师: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们看,闲、丸、寒、颜,它们的章节中都有一个“an”,这样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来试试,读出它的韵味。(一女生站起来读,强调出诗的韵味)
师:诗读准了,我们再来看看读中的几个生字。(指导书写:崖)
【“七律”“ 押韵”,这些诗歌的特殊元素,以四年级学生来说,大致辞感受即可,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对照诗文的简单讲解,简单直观的呈现,在琅琅的朗读中,给学生初步建立一些印象,从而丰富语文知识。】
三、整体感知,了解长征,释“等闲”。
师:读了几遍,那这首诗大致辞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诗文)
师:诗中主要写了什么?生:主要写了红军长征。师:怎么样长征?生:红军的长征非常艰难万险。师:最后呢?生:最后取得了胜利。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生:红军长征非常艰苦卓绝,但最后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师: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精炼的一首诗,你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哪一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了困难?将它画出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读着这一句诗,哪个词理解有难度?生:闲。师:闲是一个字,这里的词是—— 生:只等闲。
师:只等闲,这里的词应该是等闲。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它在词典中有这三个意思?(课件出示:①、平常;②随随便便;③无端;平白地。)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生:第一种
师:对了,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又该怎么理解?生:表示平平常常的。
师:红军把什么当成平平常常的,谁来说说整句话诗的意思?生:红军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平常常的。师:顺序换一下,谁来说说?生:万水千山对于红军来说只是平平常常的。
师:经历了万水千山,红军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哪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教学时,老师借助文本结构的特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抓住“只待闲”,逐一梳理,在整体感知中收获着】 生:五岭
乌蒙
师:同学们看,(指着课件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就是这样五座岭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省;乌蒙在贵州省,最高峰海沷4000多米。你看(指着课件上乌蒙图片)这就是乌蒙山。你还找出哪些山水? 生:岷山。生:金沙 师:这里指的金沙江。金沙江在贵州省,水流湍急。继续交流。生:大渡桥。
师:大渡桥,那是大渡河上的桥,这座桥叫泸定桥。这首诗向我们选择了长征途中,五座山水,呈现了长征途上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万水千山仅仅就是指这五座山水吗? 生:不是 师:指多少? 生:千千万万
师:诗中告诉我们有多少呢?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长征途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山水? 生: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
师:而这也是仅仅是长征途中的大山大河,还有许多的小山小河没有写到。真是万水千山。师:读读资料袋,我们已理解了万水千山这个词。资料袋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红军长征时还过了大草地。生:长征的行程是二万五千里。生: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而后胜利会师。
师:红军长征要经历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读读这一句。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想想这么多的山水,走了一年啦。谁再来读读?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语速比先前同学放慢了)师:这一切,对红军来说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谁再来读读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将字音回重)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长征,知之甚少,教者教学时,利用“划山水”“读资料”使用长征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万水千山,并在朗读的指导中逐步地加深。】
四、质疑解难,感受长征,品“等闲”。
师: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接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对于难理解地方,做个记号。
生1:逶迤
生2:磅礴走泥丸
生3:腾细浪
生4:暖
生5:喜
生6:三军指哪三军?(师顺着第6个学生的思路首先解决他的问题):三军指哪三军,谁知道?
师:同学们提了许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逶迤”查查字典就知道。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查一查。(接下来,生查字典)
生:逶迤指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样子。师:诗中指什么弯曲而长呢?生:五座大山岭。师:(指着红军长征时的地形图)这就是红军翻越的五座岭,跨越四省份,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那细浪是怎样的?(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细浪的样子)
师:(看图对比)这是红军要翻越的五岭,这是他们眼中的细浪。这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1:这让我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
生2:他们把这些困难当作了小细浪。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师:你能把这些体会话在句子中读一读吗?
师范读了一遍后:一个那么大,一个那么小,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请生试读,这一遍比刚才稍微好点)
师:红军眼中如此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一条细浪,一起来(生齐读)
师:通过查字典,画一画,我们读懂了五岭逶逶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也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查一查,画一画,同桌一边学一边讨论讨论。(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师:通过学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生:磅有两种意思,一是广大无边际,二是扩展充满,在文中磅礴应指广大无边际。师:知道磅礴的意思。我们继续交流,通过讨论你还获得了哪些感受? 生:红军把乌蒙山当作了走泥丸。
师:你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还怎么体会?
生:红军根本不把乌蒙山诈骗在眼里,只当走泥丸。
师:这样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生:我体会到红军什么困难都不怕,因为他们非常团结。师:请你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句子。
师:(指着课件上的图片)这就是高达4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通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当作是脚下的泥丸。(请一生生再读诗句)
师:理解 了这两行,边起来将句子读一读(请一生读句子)
师:大无畏的红军把再大的困难都当成是等闲小事,我们再一起读句子。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红军——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通过刚才查字典,画一画,我们读懂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们接下来看暖和寒。暖和寒是一组—— 生:反义词。
师:我们先来看这个“暖”字,有没有同学读懂这一行。金沙水指的是什么?(生没反应)师:金沙是指——
生:金沙江
师:崖指的是——
生:悬崖
师:云崖指的是—— 生:很高悬崖
师:水拍悬崖怎么暖呢?下面听老师讲故事。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 生:很骄傲。师:那是什么暖? 生:心暖。
师:红军回头看看金涛拍崖的金沙江,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谁来读读。(一女生读)
师:多么开心,老师感觉到你洋溢的胜利的喜悦。(一男生读后,请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寒”字,有没有同学知道其意思?(学生有举手想说的)不急,无们来看(出示大渡桥的十三根铁链)这是十三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随着播放,红军夺泸定桥的影片段)
(看后)师: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些战士,你脑海中迸出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的边上。生1:毫无恐惧 生2:艰苦卓绝 生3:心惊胆寒 生4:艰难万险 生5:惊心动魄 生6:毛骨悚然 生7:胆颤心惊
师:同学们,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呀,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子)师:铁索寒,当时13位勇士全部牺牲呀,现在想来还是胆颤心惊呀(再指名读)师: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师: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是战斗的惊心动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一男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老师听出来,那是两场战斗,谁再来读一读?(又指一男生读)
师:一暖一寒,不同的战斗,在毛主席的笔下仅仅用了一暖一寒两个字,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呀,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长征途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牺牲的悲伤,在毛泽东笔下,在红军眼中都是等闲小事,这都是因为——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翻越了——
生:五岭山
师:翻越了——
生:乌蒙山 师:跨过了——
生:金沙江
师:跨过了——
生:大渡河
师:真是万水千山——
生:只等闲 师:寻么谁知道这个“喜”,又喜在何处呢?生:喜在了走过了万水千山
师:我们读着读着就解决了黑板上的所有问题。老师这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是里要用上更喜呢?
生:他们喜的不是甩掉了蒋介石的军队,而是喜在他们团结一致,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师:你知识很丰富,介是你从最后两行中知道,更喜是因为——
生:翻越了岷山。师:是呀,红军走过了万水千山喜呀,渡过了岷山那就更喜,在你脑海中,雪山是怎样的? 生:千年积雪。在云层的上面。
师:要过这样的雪山,红军需要准备什么?生:厚厚的棉衣和充足的粮食。
师:但红军只有一件单衣,为了趋寒他们在上山之前仅仅喝了一碗辣椒汤。当时的红军军大多身负重伤。要过这样的雪山,忧愁都还来不及,诗中却用了一个喜,这让你体会到—— 生1:毛泽东能抢战画面上的岷山很高兴。生2:红军对长征的成功很有信心
师:红军很有信心,就是带着这种乐观,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过雪山的时候,整个长征途中,牺牲人数最多的,很多的红军战士就永远的长眠在这雪山之下,可诗中却用了喜,再读一读诗中的最后的两行,你学得更喜还有什么原因?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意思就是说——
生:他们过了岷山之后长征就成功了。师:长征胜利了,蜀光在前,胜利在望,怎能不更喜呢?谁来读? 师:一个个胜利,红军是尽情地欢笑呀,谁再读?
师:也让我们带着这胜利的喜悦齐读整首诗。(生齐读整首诗)
【读诗难,四年级学生读《长征》更难,毛泽东用精炼的语言,豪迈的语势,展现出长征的艰难历程,颂扬了红军的乐观精神。诗中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要让四年级学生全部体会到,那是很难的。因此,老师基于学生特点,关注学生起点,了解学生疑点,实实在在,凸显重点,化解难点,引领学生解决真正的困惑,并且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发现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红军的乐观和诗人的情怀】 五|重温路线,回味长征,颂“待闲”。
师:七十多年过去,今天让我们再沿着长征的足迹,走一趟(课件播放红军长处的路线图,师随着红箭头的前进进行讲述)
师:经历了漫长的征程,心潮澎湃,让我们再一起配乐读一读整首诗(在朗读声中结束了课堂)【在讲述长征线路途中,再次凸显对长征的歌颂,给学生无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