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上年级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整体教学
六上年级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把握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选编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4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提示我们,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尽可能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涉及到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美的对话,美的启蒙。教学中有必要适当地引进资源,但要注重语文本色,防止舍本逐末。这就需要找到艺术与心灵的、文字与心灵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与此同时,让学生习得表达的方法,得到艺术的熏陶。值得关注的是,六上第一单元导语中就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第八单元导语中又提出“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平面重复,还是内含着要求的提升呢?细读之,可以发现两个不同:前者是置身自然展开的想象,后者是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展开的想象,换言之,是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和传达;前者是体会,后者是学习。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体会是“体验、领会”作者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而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从第一单元的“有所感受”到第八单元的“获得技能”,将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本单元的学习分三个模块: 模块一:
整体感知,全面规划(1课时)。围绕“艺术”这一话题,连接学生起点,确立学习目标,浏览整组教材,制定学习规划。可独立成一个课时,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为20分钟。模块二:
部分感悟,聚点探究。(7课时)围绕“知音”,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契合;围绕“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字与心灵的契合,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我的舞台》的教学与习作指导相结合。模块三:
整体回顾,整组提升。(2课时)深化人文内涵,探求表达规律,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模块一 整体感知 全面规划
一、激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可从班级里的艺术特长生说起,谁有什么样的艺术才能,他(她)擅长做什么。比如,吹、拉、弹、唱、跳、书法、绘画、泥塑、雕刻、剪纸、手工编织等。【设计说明】这样的开篇,既诠释了单元导语的第一句话“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也为单元习作“写一写自己学过的某一门艺术”打下了基础。
二、引学——读好导语,梳理目标。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哪方面的目标特别期待,哪方面的目标达成尚有困难。或关注“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或关注“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还有的关注 “如何开辟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等。最后不妨可以看看导语下的插图——音乐家的雕像。学生猜测是维也纳的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五下选学课文中出现相似插图),猜肖邦、巴赫、莫扎特、舒伯特、海顿、贝多芬……汇集了一些名字后,教师给出确切信息:这是著名音乐家、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扎特雕像,他是极有天赋的音乐天才。
【设计说明】单元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的“路标”,包含“人文感受”,“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实践的目标。学生自读导语的基础上整理单元学习目标,可增强个体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还可以引导比较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导语中的语文目标,让学生来发现隐含在文字背后更高的要求。
三、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学生带着对“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的模糊印象,浏览本组课文涉及了哪些艺术形式,了解名曲名画及作者,想想美在哪里,并能进行适当的整理。如知道《月光曲》是德国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画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伯牙因为子期死而绝弦;《我的舞台》是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写的。接触整体的文本之后,为了更有效的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感性的浅层次的交流话题。如“这单元四篇课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哪门艺术的魅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生活中的艺术,你比较熟悉哪一门?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熟悉的?”“读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困惑?”这样的交流话题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学生愿意选择哪篇课文谈看法和感受,愿意对哪个人物哪个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自主选择。【设计说明】学生在浏览整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激起深度的阅读期待。同时,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点、困惑点,调整单元教学走向和教学策略。
四、促行——搜集资料,做好铺垫。
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让学生谈谈:为学好这单元,迫切需要做哪些准备?可以阅读哪些书籍,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需要老师和家长提供哪些帮助?进行实践行动的畅想和规划。
【设计说明】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焊接在一起。模块二 部分感悟 聚点探究(7课时)
一、围绕“知音”,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月光曲》第一课时+口语交际(3课时)
1、引出“知音文化”。
从电影《知音》主题曲引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许多人慨叹知音难求,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自由读《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边读边想想,哪些地方表明听琴者“能从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心意”,做记号。
2、“高山流水话知音”。在通读正音,把准节奏的基础上,从俞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钟子期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体会“知音难求,欣于所遇”。俞伯牙“善鼓琴”,能将自己的心意通过琴声表达出来;钟子期“善听”,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的意境和心志,达到心灵的沟通,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学生用诵读来体会这份领悟和感慨,然后延伸到“徐徐兮若清风,皎皎兮若明月,袅袅兮若炊烟、潇潇兮若春雨……”,进行语言的转换,继而一言以蔽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所“念”必“得”之境界,着实羡煞人也。难怪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3、“月下茅屋遇知音”。
以“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为研读话题,通过读盲姑娘的语言,扣住“多难弹”“多好啊”“咱们又太穷”“随便说说罢了”“多纯熟”“感情多深”等词句,读进贝多芬的心里,感受他内心的触动,感动,以及推门弹奏的冲动,即情创作的激动。两人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产生美妙的共鸣。盲姑娘和贝多芬用心灵对话,用心灵应和,用心灵的脉搏传递情感。盲姑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内心十分激动;贝多芬在他乡茅屋里感遇知音,内心也非常激动。彼此言语很少,却已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心声,只需用音乐来表达。这就是心声相融的知音,这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契合。
4、畅谈对“知音”的感受。(1)说说自己的故事。听音乐会或听某一首歌的时候,产生过共鸣吗,听懂了什么。(2)谈一谈如何看待“知音”。一辈子遇不上知音,怎么办?相遇而不能相守,怎么办?伯牙绝弦可不可取?
引导1:可遇而不可求,顺其自然;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
引导2:三尺瑶琴在,知音子期在;化悲痛为力量,创作新曲;莫愁前路无知己……
【设计说明】两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充盈着人间的真情。这种情是建立在善解人意、贵相知者的基础上的。所以古人常浩叹“知音难”。以“知音”为研读话题展开教学,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整合力,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研读深思的牵引力,并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教学中,从文本语言进入人物的内心,课堂结构简约,情感自然、饱满有张力。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口语交际中除了谈谈自己的音乐故事外,讨论“如何看待知音”,引导学生辨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围绕“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字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月光曲》第9自然段+《蒙娜丽莎之约》+拓展材料(2课时)
1、重点品读《月光曲》第9自然段。(1)想象画面,捕捉情绪。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出了什么?自由读读,想像皮鞋匠脑海里的画面,你能感受到琴声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吗?
画面:月亮升起,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出现微云;狂风巨浪,波涛汹涌 琴声: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澎湃——无比激动(2)激发矛盾,引向深入。月光下的一切都显得清幽而宁静。为什么贝多芬的琴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起伏?他的内心和盲姑娘的内心喷涌着怎样的情感?(3)体悟规律,深化感受。
这种画面的变化、心情的变化在文字里,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你是否发现语言的秘密?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霎时间、忽然;关注表示画面动态的词语: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
2、欣赏与表达。
(1)教材141选做题:欣赏《月光奏鸣曲》。让脑海里徐徐展开一幅幅画,心头开放出一朵朵花。(《月光奏鸣曲》旋律的节奏和起伏不很明显,仅作欣赏用)(2)欣赏郎朗演奏《牧童短笛》(2分47秒),交流三部曲:(1)起初,明快悠扬;(2)接着,激越急促;(3)最后,回复舒缓宁静。
(3)你喜欢哪部分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画面,试着描绘下来。
如:曲子十分轻快,如一缕纯朴的田园风迎面拂来,不禁让人闭起双眸,沉浸在一个个快乐音符里:美好的清晨,调皮的小牧童横坐在老黄牛背上,两只小脚一前一后地晃着,怡然自得地吹着笛子,悠扬的笛音在空气中荡漾开来,所有的生命为之陶醉……(起始部分)
(4)片段评价,引导“想得合理,写得贴切,有一种跃动感”。
3、重点品读《蒙娜丽莎之约》第4至7自然段。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2)交流自学心得:
①“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②“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作者是用什么表达方法描述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从静止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上的人因进入了欣赏者的心灵,而神韵十足。)
4、欣赏与表达。
(1)欣赏《最后的晚餐》。(见课文144页插图,人物群像,不适合此处)(2)欣赏《抱银鼠的女子》,学着描写“蒙娜丽莎”的方法,尝试写一写。
如:整幅画的颜色是比较暗淡的,黑色的背景衬托着这个“抱银鼠的女子”的孤寂。她的眼睛正深情地望着远方。她的肤色有些泛黄,细长的手指与微微下垂的双肩让人觉得消瘦。她脸上的表情显得苍白,但微微上挑的嘴角与她深情的眼神却让人觉得似乎有话要讲。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从眼神中散发出来。她怀里的银鼠则专心致志地望着对面的方向,似乎看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
(3)片段评价,引导“有顺序地看,看出神采,写得细腻而传神”。
【设计说明】崔峦会长呼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赵镜中先生呼唤着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从“教课文”转变为“教阅读”。这一模块的教学将教学思想变成了现实。有了导读课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整理,如读读整组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写写圈点评注。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背景里,教师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为目标,对本组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课堂聚焦在主题的探讨上,重点语段的学习上,呈现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情感深度,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在场”价值。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当备课视野基于整组教材、整册教材、整套教材时,就会发现阅读材料就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好素材。以上环节紧紧围绕导语中提出的“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品读重点语段的过程中,感受画面变化,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同时,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表达的音乐和绘画作品,让学生即堂欣赏,学会寻找自己独有的感受,并跃然纸上。两次练笔侧重各有不同,写音乐感受,要将音乐想象成画面,传达出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写赏画感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变“静”为“动”。而一切传神的表达都以进入欣赏者的心灵为前提,心灵是最神奇的酿造师,是心灵创造了独特的美丽和永恒的传奇。学生从片段写作的实践中,领会到用心去欣赏,才能自如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内心的感受才得以鲜活地表达出来。
三、聚焦谋篇,习作评改。
内容:《我的舞台 》+习作(2课时)
一、读文梳理,学习谋篇
1、我们同学都有练习某一项技能的经历,比如学钢琴、学绘画、练书法、学游泳等,那么如此长久的练习过程怎样记录下来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方法。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些事?
3、交流事例:
最奇异的镜头:肚子里大闹天宫 最有趣的镜头:小床上模仿演戏 最得意的镜头:随母亲演出学习最艰难的镜头:跟师傅练基本功 最神气的镜头:舞台上认真表演
4、你学习某项技能的成长经历,可以选择哪些典型镜头来呈现呢?列一列小标题。
二、聚焦细读,学习“特写”。
1、聚焦细读:细读课文最艰难的练基本功镜头,作者是抓住什么描写把它写清楚的。如“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
2、写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镜头,交流中引导“如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哎,母命难违,我只能慢悠悠地弹起钢琴来。过一会儿,弹一会儿,过一会儿,弹一会儿,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太烦了,都一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弹会啊?干脆不要学了。要不是当初学了,现在也就不会连跟伙伴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哎呀,烦死了,烦死了!
可联系六上第三单元课文《唯一的听众》第二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3、修改或继续描写镜头。【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我的舞台》是比较理想的习作例文。打通阅读和习作的通道,旨在以“谋篇布局选镜头”,“精彩镜头来特写”两大板块感受作者的成长历程,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和细节描写,取得节时高效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有机联系已学过的有关语段,进行习作点拨,学生感悟到“将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与本单元的“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本单元教材内容一个新的内涵:感受呈现出来的艺术和追求艺术的过程,都是心灵的歌,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进入内心,才能表达内心。模块三:整组回顾,整组提升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看戏》+交流平台(2-3课时)
一、日积月累。
出示日积月累中“雕梁画栋”等16个艺术类的成语。读成语联想;归类;欣赏图片说出成语。
二、回顾和拓展。
1、回顾音乐和画作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光曲》)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蒙娜丽莎之约》)……
2、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阅读成语故事,找出能解释“响遏行云”的一句话。“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感受音乐的震撼力。
3、拓展阅读。阅读课本第171页选读课文《看戏》;配套阅读材料《看皮影戏的童年》。划出文中表达出京剧和皮影戏带给人心灵震撼的句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记录下你的感受。
4、推荐阅读。鲍吉尔.原野的《青草课本》等4本音乐散文。
三、交流平台。
1、在你的生活中,哪些艺术作品给过你心灵的震撼? 音乐、舞蹈、剪纸、编织、建筑等。
2、交流课外收集到的艺术小故事。
3、交流本单元表达方法的收获:仔细观察、细腻描写、用心体悟、独特想象……
4、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艺术的魅力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你在学语文上取得了哪些进步?
【设计说明】本教学模块贯穿着“艺术的魅力”的主旋律,学生进一步感受着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回顾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整体探求表达规律,整体提升表达水平,还可根据需要加入综合性学习,展现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开展班级读书会等,让“单元整组提升”这一模块做得更深入更饱满。单元整组教学突破逐篇教学的局限,发挥整体综合的效应,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读写之技”,而且成长了“精神之道”,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了广阔的时空领域 ,以焕发出来的整体力量走进学生的心灵。
(叶根娟
刊于2011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篇:六上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花与生活”为话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主体课文以旁批的形式编 排。《中国的花》以花为题,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 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养花》按照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梅花魂》由故乡梅花的开 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 国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菊和莲》由两段文言文 构成。第一段《菊》,从香味、形状、颜色、品性四方面来介绍菊花的特点;第 二段《莲》,把莲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作了精辟的论述。
本单元“探究与实践”的主题是“花与生活”,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提高 质疑、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古诗《题画兰》是一首咏物题画诗,歌咏 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物言志。语文乐园(八)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多义的语言现象,理解“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积累“咏花”的经典古诗句,学会多读多问多交 流的读书方法。习作是以“花与生活”为话题,撰写研究报告。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 30 个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 读课文。
3、学会运用相关信息和资料,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示例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参与批注,学会|批注的方法。
2、运用本单元的“导学系统” 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教给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批注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
22中国的花 23养花 24梅花魂 25菊和莲
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语文乐园
(六)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4 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的花
这是一篇以花为题的散文,作者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引导读者从中国花这个 角度一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中国的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 8 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自己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对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提出了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 傲雪的秋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 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 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导生字:
①“拒”字右边的笔顺依次是横、横折、横、竖折。②“凌空”的“凌”和“丘陵”的“陵”区分。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国是个多花的中家,中国人最喜 欢的梅花和牡丹,这些名花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第二部分:(5 自然段)写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花市。第三部分:(6 自然段)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花养花。教 学 过 程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1.自由读 1—3 节。
2.我们的传统是?(种花、爱花)
3.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4.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 要?(2)学习《梅花》,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 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理解“岁 寒三友”“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高度赞扬梅花是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揭示了梅花丰 富的内涵。)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 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作 业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 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导读第 3 段。教 学 过 程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3.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4.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5.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6.学生感情朗读第 3 段。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3.小结: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 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 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 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同时随着 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
(三)导读第第五、六段。
1.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香港:洋紫荆、澳门:荷花、福州市:茉莉、杭州市:桂花、西 安市:石榴、太原市:菊花„„
3.从送花成为时尚的现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文化 又呈现繁荣的新局面。送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4.师: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不仅是因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 产美好的情感。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教 学 过 程 1.文中介绍梅花和牡丹这两个自然段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这个两个自然段在具体表述部分,语言、结构、风格几乎如 出一辙。首句句式相同;材料的选择:都写了该花受到人们喜爱 的三个原因;详略安排:对花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写 法运用上,主要都是用典,都在段尾抒发了对该花的喜爱之情。2.教师简单介绍用典。
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分别 象征了什么品格。
月季:纯洁 菊花:坚贞不屈 兰花:高洁
荷花:清白、纯洁
桂花:高贵清雅,与世无争 山茶:勇敢拼搏
杜鹃:不认输、信念坚定
水仙:高尚、纯洁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3 课。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中国的花
爱花: 梅花:坚强不屈
牡丹:刚直不阿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
(1)1984 年,梅花当选为武汉市市花。梅花之所以能被选为市花,原因有三: 一是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二是武汉的梅园在规模和研究上都在 全国名列前茅;三是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 岸,并用于医药。隋唐时,其食用药用价值就受到人们重视。南宋时期,武汉一 带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 处。以前洪山一带一直有种植梅花的民间习俗,称为“瓶插梅花迎新春”。(2)描写花的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是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3)中国对花卉的称谓(雅称)花中双绝——牡丹芍药
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花香三状元——茉莉、兰花、桂花 蔷薇三姐妹——蔷薇、月季、玫瑰
春花四绝——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国艳海棠 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教材分析:
养花
这是一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 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 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 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 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课题 教 学 目 标 养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4 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1、在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结合精彩句段,发现文章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 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23 养花。
3.大家都预习了,作者是谁?来,把你们了解的有关老舍先生的 情况讲一讲。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 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五在 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 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关于老舍养花,是从 33 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 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 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 100 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 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4.我们今天学的《养花》就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我们先不看书。好多同学都养过花,那假如要你以《养花》为题目,写篇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在小组内先议一议,再谈一谈。5.指名交流,教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刚才构思的《养花》和 老舍先生写的《养花》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教 学 过 程 4.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检查评价初读情况。
交流内容:(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2)养花很辛 苦。(3)养花能增长知识。(4)养花能与别人分享。5.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乱,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那同学们 思考一下,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课文重点围绕什么来写?在 哪一段点出来了?(学生交流)
6.教师归纳:是啊,这篇文章不像我们学过的很多记叙文,按事 情发展顺序来写,但是,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看起来内容很 散乱,但都是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写,这就叫散文。齐读最后一段。7.围绕“养花”,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 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8.作者至始至终对养花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热爱)能用文 中的原话回答吗?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了?边读边看眉批、推想“工夫”“计较”的含义。、9.老舍先生对养花的热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就让我们一 起走近老舍先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一起来咀嚼这份有喜笑、作 业 设 计 有忧泪的闲情雅趣吧!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教
一、复习导入。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学习2—6 自然段。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过 程 1.学生默读第 2——6 自然段,结合眉批提示,勾画出最令人回味 的句子并作批注。2.全班交流:
感受养花的喜与笑(围绕 2---4 自然段交流)
师:老舍先生对养花中体会到的的喜与笑在文中哪些地方得以体 现呢?
交流:(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 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2)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 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 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 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 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3)养花有益身心。“有益身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热 爱劳动的感情。)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感谢” “照顾”等词饱含了、老舍对养花的什么情感?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 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 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 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4)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教 学 过 程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 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5)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养花的忧与泪(围绕第六自然段交流)
1.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有什么感受呢?哪些语句给了 你这样的感受?
2.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3.如果你是老舍先生,那次菊秧被砸死后,你会怎么处理的?为 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猜一猜。4.交流:老舍先生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您的心 情„„(失而复得的欢喜,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5.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 什么乐趣呢?
6.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相机板书)看来,老舍先生今天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围绕第五自然段交流)
1.师:养花的乐趣不仅仅是令作者自己可以增长知识;在劳动中 有益身心健康;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还有最令作者感到自豪的 事吗?(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你是从哪个地方 体会到的?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2.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还可能有哪些? 3.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 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生默 读、思考、指名答)4.出示句子第五自然段
抓住“骄傲” “秉烛夜游”体会朋友的赞叹,我的自豪。、5.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 乐趣呢?(是享受与分享劳动果实的快乐。)
6.你们的赞叹,读出作者的自豪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7.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 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看着 板书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我们知道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这篇文章在语言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这篇文章用词丰富,有的词很通俗、很平常,就像一位老伯 伯在聊天,说些家常话。比如:花开得好坏大小都不计较,只要 开花,我就高兴。
B、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例如:冬冷、春天多风„„;有喜有 忧,有笑有泪„„
C、在老舍的笔下,花儿似乎成了他的朋友。如:“运动场”“生、病”“感谢”等。、2.同学们研究得很有心得。老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评价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特色的,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齐读: 文笔质朴无华,如水银泄地般地流畅,又像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浅显易懂。)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老舍先生就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养花的乐趣,学习了这 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热爱劳动、享受生活)2.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 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师:花是美的象征,美的天使,而作家老舍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给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 热爱。
3.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老 舍先生有了兴趣。同学们回家后自己阅读,课下我们再交流自己 的感悟。
4.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 么多启发。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 让大家同你分享吗?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 草。板 书 设 计 养花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乐趣无穷 享受生活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作 业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3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材分析:
梅花魂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 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 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 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 眷恋之情。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 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 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 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文章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梅花魂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 情。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种什么花在寒风中绽放呢?对,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梅花怎么会有“魂”呢?这里的“魂”到底是什么?学完这篇 课文,相信我们都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导生字。
3.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1)吟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送梅花绢
5.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是一种什么感情? 6.你觉得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三自 教 学 过 程 然段)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外祖父喜爱 梅花的句子,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在文中作批注的地 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预设: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动作)
b.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从“轻轻”、和“慢慢”这两个 词语体会到的。)
c.“轻轻”“慢慢”说明什么?(说明外祖父刮污迹时动作很轻,、非常细心。)
d.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 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语言)
b.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外祖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外祖父 非常生气。)
c.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d.生读
e.指导朗读: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读出生气生气)f.生再读。
g.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物品,被你的表 弟表妹给弄坏了,你是怎样对他? h.生继续读。
i.师范读。
3.表面上,外祖父是在训斥我妈,其实也是在告诉我:这清白的 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 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神态)
b.“顿时拉下脸来”说明外祖父此刻怎么样了?(说明外祖父非 常生气。)
c.正是因为分外爱梅,所以,在看到被弄脏了的时候,外祖父才 会这么生气呀。
5.师: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不但运用了语言,动 作,神态描写,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下一节 作 业 设 计 课我们继续探究。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谁还记得 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 运用了那些手法呢?这节课,我继续深入学习,看看除了对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之外,还有什么? 教 学 过 程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 爱。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对比的语句。预设: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a.这是把什么进行对比?(这是把古玩和墨梅图进行对比。)b.还有不同意见吗?(是把外祖父对古玩的态度和对墨梅图的 态度进行对比。)c.谁来说说古玩是什么?
d.那“不甚留意”怎么理解呢?(不甚留意就是不在乎。)e.在我们的心目中,古玩都非常„„贵重
f.可是对价值昂贵的古玩,外祖父是“不甚留意”,对一副墨梅图,外祖父却是“分外爱惜”,这里对古玩的不甚留意正是为了衬托 对墨梅图的“分外爱惜”。
2.还有哪些句子是对比的?这是在拿什么对比呢? 学生讨论回答。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a.这又是在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呢?
(外祖父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b.以前外公是慈祥的,可是他此时第一次训斥我妈,第一次大发 脾气,这就是在把外公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 行对比,更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3.过渡:外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外祖父心目中,梅 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4.引读 13 段。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教 学 过 程 最有骨气的!”
a.你 发 现 这 句 话 中 哪 几 个 词 用 得多 ?(愈 „ „ 愈„ „ 愈 „ „
愈„„,最„„最„„最„„)
b.该怎么读好它呢?自豪、骄傲地读。
c.带着你的体会,同桌之间比着读读。谁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 读,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5.难道外祖父喜欢的仅仅是梅花吗?
预设:不是的,外祖父喜欢的是像梅花那样的人。6.像梅花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7.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 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 节。
8.是啊。像梅花那样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接着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顶天立地的?(顶天立地就是说头顶着 天,脚踏着地。)
10.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高大。那么“低头折节”又该 怎么理解呢?(低下头,没有自尊。)
11.低头折节就是低着头,失去了气节。在中华民族史上,有许许 多多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陆游。
黄继光。董存瑞。
12.师:还记得吗?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放弃美国的 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亲的怀抱。
13.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钱学森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14.还记得吗?刘胡兰——她就是毛泽东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的民族英雄刘胡兰。
15.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她„„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6.还记得吗?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在解 教 学 过 程 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17.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8.师: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具有 梅花的秉性,所以,外祖父这样教育我„„一个中国人,无论在 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19.这里的“秉性”怎么理解?(秉性就是本性。)20.梅花的秉性又是什么呢?
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题:24.,梅花魂,谁来告诉大家,这里 的“魂”指的是什么?这里的“魂”就是指的梅花的精神。2.梅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3.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4.师:“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 地,不肯低头折节“是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精神,老师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 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5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痛哭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课 后 反 思
教材分析:
菊和莲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对文言 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迁移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克服畏难情绪。《菊》 这篇短文如下:“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 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课题 教 学 目 标 菊和莲 知识 与 技能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6 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 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 语感。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教
1.师诵《菊》。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2.比较教师诵文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现代人写的文章写的活。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白话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是 枝叶,它们这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 言文《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也是学习文 言文的难点,大家自由朗读文言文《菊》,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注意断句与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
4.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吗?(难读简洁绕口难懂)5.怎么读好呢?(多读)那再就练习吧。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 学 过 程 预设:
老师读的很慢,感觉很有韵味。
师:你真会听!是啊,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些,能读出古文的味道 来。
听老师读,仿佛把文章的某些意思都读出来了。
师:的确,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理解了内容,我们能读得更 好。
7.谁有信心再来读一读。学生再次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还要 知其意。下面同学们就对照图片和译文来理解文意,如果遇到不 理解不明白的字,可做上记号。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或”“赭”“既”等字 的意思。
4.大家再来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①菊花盛开,清香四溢。(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哪个方面?(板书:香味)你读慢一点,让我们都来品品菊花的清香。(生 慢读)嗯,仿佛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谁还想读?(指名读)一起 读。
②其瓣如丝,如爪。(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生答: 形状。师板书)出示 PPT。来,你看着这些形状各异的菊花读
这一句。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③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生述意)这一句 介绍了菊花的——(答:颜色。板书)PPT 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 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一句。(指名读)④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生述意)它告诉 了我们菊花的特征,(板书)从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菊的耐寒 的本性?把你的感受通过这些词语传递给大家吧!(指名读)一 起赞赞菊耐寒的本性吧!(学生齐读)5.悟情。
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说说是 什么美德吗?(指名回答)
6.师小结:不仅因为美丽,更在它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让我们 一起来歌颂菊的美好品质吧!(齐读最后一句)
四、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学生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导背诵:老师提示,根据板书内容背诵。4.图片配乐齐诵。
五、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欣赏其它写《菊》的美文,感受菊的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特 点。2.学生诵读 《菊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比花开后更无花。3.小结。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入,我花开后再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今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了文言文《菊》,在欣赏菊的美的 同时,感受到了菊花的美德。希望同学们通过更多的美文,来感 受文言文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让我们去发现美,描绘美。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菊
香味 形状 颜色 品性
清香四溢
如丝如爪凌霜傲放 黄白赭红花之君子 不畏严寒
设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计
意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图积累文字。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4.背诵《菊》。
第二课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教
学
预
设
时
学习目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猜谜语(猜两种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2.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荷花与莲藕都是莲的组成部分,还有同学来说说你对日常生活中莲的其他部分了解?来,看古人 教 学 过 程 是怎么描述的,板书课题《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自读文言文《莲》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
3.相机指导“曰”“茎”“藕”“皆”等字读音。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字义。亦:也。的内容?
曰:叫做。其实:它的果实。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读懂了哪些句子?文中介绍了哪些方面 板书:①花 ②叶 ③茎 ④实 ⑤用途
出示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教 学 过 程 1.学生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根据板书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3.配乐配图齐诵。
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莲不仅作用大,而且品质高尚。师出示《爱莲说》中名句了解 莲的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师释义)莲是多么高洁呀!2.读一读,赞一赞。
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爱莲说》向我们揭示了莲的高尚的品质,而我们这则文言 文侧重于莲花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图片和乐声中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齐诵《莲》。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背诵《莲》 3.预习诗词诵读。
设 计 意 图 花——荷花
如盘 叶
如钱 茎——莲藕 实——莲子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积累文字。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春种夏开 可观可食
莲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1)《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诗词
作者 郑燮 朝代
题画兰 诵读 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 目 标
教学 重难点
清
课
时
一课时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 诗魅力。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 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 1747 丁卯)《兰石图》(公元 1749己巳)《墨兰图轴》(公元 1754 《兰竹图轴》(公元 1758
甲戍)戊寅)
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 1758 图有何感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教 学 过 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 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 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 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 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 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 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 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 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教 学 过 程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 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 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 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 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 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 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 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 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 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 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 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 3、4 句)
5.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 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 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郑燮,30 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 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 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 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 岁中雍正举人,44 岁 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 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 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 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 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 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 气的一生。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抄写三遍,默写一遍,家长签字。3.写出诗词大意。
4.预习语文乐园
(八)。
设 计 意 图 题画兰 千山顶上 浮云喧闹 借物言志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积累古诗。感悟情怀。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 妙香稠 不相知
课 后 反 思
课题 语文乐园
(六)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综合实践 课时 四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 学 目 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2、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字?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语 句的作用。读一读,记一记。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教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学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走,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过 【走亲访友】走,拜访、探望。到各个亲戚朋友家拜访。【相去甚远】去,距离,相差。相差很多。
【去粗存精】去,除掉,减掉。舍弃粗劣的、无用的,选取优良 的有用的。程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 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 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生死存亡】亡,灭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事态严 重、形势危急,用于危急的关键时刻。
【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 锐的斗争。
【兵临城下】兵,武装力量,军队。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 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 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 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 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2.讨论句子的意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题书斋联,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 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 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 勃勃。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所作 《雪梅》中的两句,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 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道理。3.背会名言名句。
第
学习目标 教
一、读一读 学 过 程
第 三、四
二 课 时
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 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课
时 学习目 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让习作练笔成为学
生生活的需要。
2.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并做到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 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 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 的。教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 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过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 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 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六、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 究报告的主体。
七、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最后抄在作文本上。
要求:读懂要求,确立主题
认真回顾,选好内容 明确结构,主次分明
作 文 讲 评 学
程
第三篇:人教版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姓名__________
多音字
肖xiào()悄qiǎo()模mó()绷pēng()重chóng()
肖xiāo()悄qiāo()模mú()绷pěng()重zhòng()
解jiě()曲qǔ()喝hē()难nán()弹dàn()朝cháo()解xiâ()曲qū()喝hâ()难nàn()弹tán()朝zhāo()近义词
幽静()
清秀()
纯熟()
恬静()陶醉()好奇()
交涉()
柔和()
矜持()细腻()反义词
幽静()
微弱()
陌生()
苏醒()
纯熟()
粗糙()
断断续续()解释课文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____国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故事。“__________”,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__________。“若”,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________________”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在这里,我们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__________。“知音”,______________。“复”,__________。诗句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____”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月光曲》
《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____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________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__________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___________。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________________;“多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______,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______。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__________”处升起,海面上“__________”。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_______。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________,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5、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蒙娜丽莎之约》
《蒙娜丽莎之约》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___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肖像”就是画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点明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而能亲睹她的风采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享受,于是就有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慕名而来的长龙一样的队伍,于是队伍之长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于是,等待也成了一种美丽。
2、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蒙娜丽莎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面对蒙娜丽莎那泛着红光的脸颊,柔和明亮的眼神,一切似真亦幻。蒙娜丽莎仿佛带着一种磁性,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流连忘返。
3、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矜持”,慎重,拘谨。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如《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4、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目睹了《蒙娜丽莎》,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已经深深地被她打动,她的光辉照耀着我,照耀着目睹她芳容的每一个人。她的生动,她的温柔,她的美丽,她的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我的舞台》
《我的舞台》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_______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______________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蹿”字生动地写出了小花猫的可爱,而对“我”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童趣,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2、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台上在演出,一个小女孩钻在幕布里看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满头大汗却兴味盎然,怪不得母亲的学生忘词的时候,会向“我”请教。透过厚厚的幕布,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3、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形容“我”练功的样子很可怜。“黑脸大汉”指的是师傅给人以威严的感觉;“生面团”写出了“我”身体的柔弱。“为所欲为”的意思是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大多指干坏事,这里反映了师傅对“我”的严格要求。作者抓住这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使奶奶心疼,但是奶奶并没有阻止师傅的“为所欲为”,而是“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这并不是奶奶对“我”的无情,而是饱含着奶奶对“我”的厚望。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第四篇:人教版六上三单元整体预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整体预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单元导语,提炼单元主题,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2、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
3、初步阅读四篇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深度阅读期待。
4、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提前做好习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初步阅读四篇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深度阅读期待。
【设计理念】:六年级学生已经一定的预习能力,“读通、读懂、能评、会说”是高年级语文预习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单元主题及学习要求,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提前了解本单元习作内容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适时渗透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变学会为会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诵读:
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导语:《我不期望回报》。
二、导入。
世间有了爱和真情,我们才变得幸福快乐,觉得世界充满阳光,我们才信心百倍,满怀憧憬地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真情的美好。
三、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四、读、背单元导语:
1、诵读单元导语第一段,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单元的主题。
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你是怎么概括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2、单元导语还为我们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及要求,请同学们读单元导语第二段,加以概括。
学生概括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导语概括单元主题,初步感知单元内容,这对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单元内容的概要,二是在整体上树立单元整合的思维。
五、掌握生字新词。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一定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在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哪些字词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与大家共同分享。(生汇报交流)【设计意图】:了解内容后,迅速扫清阅读字词障碍,字词这一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有了解,所以此处不用太多时间,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六、单元内容概括
1、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课题。(《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
2、快速默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标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或语句,试着用一个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交流分享。汇报提示:
《
》一课的主要内容,我是用________方法概括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文中________(段、句、词),让我体会到________。
(重点概括《穷人》,总结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概括剩余三篇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方法:摘录句段法、题目扩展法、问题问答法、要素串联法、合并段意法(层次串联)、情节串联法……)
3、选择文中你喜欢的句段大声朗读或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 自学进一步了解本单元内容,注重方法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时有法可循,并采用小组分工学习互相讨论的方式,组内及时汇报交流,既有助于信息共享,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七、习作早知道:
读教材,第55页“习作”,明确本次习作内容及要求。
1、“人与人相互关爱”,“人与人”指哪些人?“相互关爱”是何意思?
2、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的或经历过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人或事。
3、你觉得写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评议,确定本次习作的内容及要求,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醒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为下一步的习作提前做好准备。
八、推荐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1、《鳝鱼骨里妈妈的滋味》
2、《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3、《海啸来临前》
4、《知遇之恩》
5、《会上楼的牛仔裤》
九、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阅读丛书中自己喜欢的文章。
3、积累“诚信”名言。附:板书设计:
第三组:人间真情
读
体会
学习写法:环境、心理活动等
方
法:联系上下文
查工具书
求助、询问、讨论
找近义词
……
摘录句段 题目扩展 问题问答 要素串联 合并段意 情节串联 ……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