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结题
《小学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邳州市议堂镇中心小学 王志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只有对某事物感受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习潜力。
怎样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看似繁杂的操作步骤中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把游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力所能及的课外知识技能。“游戏教学法”即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它能把客观的认知活动转化为浓厚情感色彩的信息技术活动,推动学生由实用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转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游戏与课堂教学如何结合
2、如何设置游戏激励机制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沉迷于游戏当中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游戏与教学结合的模式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与教学最完美的结合点是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游戏中去。(1)选用健康益智的游戏软件
(2)将教学形式变为游戏方式
2、游戏教学法激励机制的设置
针对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实现激励机制。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应该表彰获胜者,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避免游戏教学法的弊端(1)力求明确游戏目的
游戏教学不同于娱乐游戏,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知识与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知识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
(2)切忌游戏运用泛滥
游戏教学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节信息技术课都要充满游戏,以游戏为主;也不意味着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内容的课中,不同游戏所运用的时机本身也就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巧妙安排,灵活运用。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研究对象喜欢什么样游戏的学习方式。
2、观察法: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在游戏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或外显行为,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明晰教师的研究思路,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5、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分析教育现象,形成理论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主要工作:
1、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认真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
主要工作 :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自己搜集相关文献作为学习的理论依据。
(3)进行游戏教学法设计,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读书心得体会。
阶段成果:案例分析,读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主要工作 :
(1)撰写研究报告。
(2)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和完成结题工作。
五、研究过程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围绕课题的开展积极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阅读相关的学习策略方面的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深入思考,撰写心得体会。在系统地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的同时,还要积极地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撰写教育随笔。
六、研究成果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孩子的天性是玩,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上学生保持浓厚而长久的兴趣,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主动学习,所有的知识在被快乐而积极参与的吸收并且被灵活的运用。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游戏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课堂气氛随着游戏的介入显得更加活跃、灵动。在教学中很多游戏的介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会信息技术的知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个个都是主角,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游戏教学法中,有很多游戏是需要很多人去完成的,所以必须要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学生好胜心的驱动下,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和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因此学生在游戏教学中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有着丰富的模仿才能和创造潜能。游戏教学法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脑,从而学生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解放,其创造性也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游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游戏进行课堂导入教学,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导入新课”在一堂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导入新课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运用游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有悬念、有学头,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老师就会顺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去了。在新课的一开始引入游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2、利用游戏进行新授示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操作,我们往往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不管学生是否有需要,必须要统一接受学习,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但长期采用此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如果能在操作教学中利用游戏动画,使学生边看动画边学操作,或边操作边看动画,使动画游戏与操作具有一定的联系,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否需要学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又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轻松活跃。
3、利用电脑游戏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既可进行竞赛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适当改变练习软件,让学生在枯燥的练习过程中建筑“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适度地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评价、讲解,从而促进游戏化练习的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4、利用游戏创设故事情境,使课堂更富有情趣
在课堂教学前,先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生成一条“暗线”,再设计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作为“明线”,最后动手制作一个或内个游戏,作为整个课堂学者学的衔接点,把各部分串成一条主线,从而引导学生学习。
(三)在游戏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1、要精神挑选游戏,游戏的篇幅不能太长,太大。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掌握游戏的基本操作,而这些基本操作要能与我们教学的技能目标相符合。
2、在学生进行游戏前,要说明游戏的规则,规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这个时间规定是用于把学生的游戏时间控制住,而不是让学生整节课都在游戏状态之中,当游戏时间完了之后,教师应首先对能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表扬,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提问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哪些技巧,学到了哪些知识。务必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从游戏转移到课堂中来。
3、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小作业,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做一个总结性作业。
4、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或小组竞赛等机制,使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互动的氛围当中,而不至于过分沉迷在游戏当中。
(四)随笔和案例
在这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人不断总结经验,写了不少与课题相关了随笔和案例。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随笔)等一些随笔和案例。
七、研究的体会和经验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天性爱玩,在课堂上让每个孩子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求知欲,让学生每个学习段段都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而且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在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游戏中,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当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机会,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够摸索出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机会,并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安排游戏,并不是鼓励大家课后任意玩那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游戏,我们需要的是对大家有帮助的益智游戏,大家应该将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虽有收获,但也遇到了一定困难,现总结一下经验:
1、合理分配游戏时间
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了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游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2、选择的游戏要讲究多样性、趣味性
3、要准确把握游戏的尺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一定要把握游戏的尺度,不能过度依赖于游戏,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玩游戏。课堂之余,也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有节制地安排一守时间进行操作。
4、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评价。游戏结束时,应给予准确的评价: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时改正意见措施。
读书笔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游戏的的教学策略》
读《电脑游戏对教学的启示》有感
读书笔记——《游戏化教学初探》
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
《动物王国音乐会》 《用word编一份小报》案例评析
《键盘输入》教学设计
以上八篇我认为质量比较好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摘 要: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开发、探讨。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
校本课程
课程纲要
网络道德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1、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快速发展、无限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网络教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手段,教育应该力争从中小学开始,就努力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在2003年秋开始新课程的实验。新课程中,强调探究学习,校本活动将是突出的关键和补充。网络相关内容将占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大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首当其冲,温二十中、温州育英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学校硬件设备齐全,都联接了互连网,建立了校园网,组建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不能违背科学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一些想当然的“意念”之作。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时候,方法也要科学得当,特别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规律。
2、实效性原则:必须结合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现代技术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做为实验的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连网,力求取得最大效益。
3、共享性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库,师生共享,在此开放的平台上,师生共同讨论以寻求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利用市、区教育网资源库,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层次性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师生的教学实际,承认差异,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师生有更大的自由度,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三、研究目标
①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有更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为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打开另一种思维通道。②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培养。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职业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可称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教师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
③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是信息技术教育“校本化”的核心。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课程体系、结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具有本校特色。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网络化资源库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建立 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目标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探讨,让学生用网页的形式记录建构的知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既可看、可听、可说、可写、可操作的优势,做到思考、存储、记忆、激活等环节相互配合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目标三: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的道德素养
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u
调查学校的计算机媒体硬件建设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业务水平、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便有针对地开展课题研究;
u
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校本课程的优越性,研究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开展,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个案研究法的实践)等等; u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探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u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形成评价标准;
五、研究时间、步骤
1、前期研究(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教师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及校本培训。
课题组教师参与市、区、校级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学习; 相应学生情况调查,确定校本开发内容。
2、中期研究(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实施过程研究(1)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研究(2)校本教材评价机制研究(3)校本教材改进机制研究(4)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 改进、完善开发的校本教材;
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 实验结题工作。
六、研究的措施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确立
1、情景分析
通过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有接触过电脑,但指法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word、powerpoint等掌握的内容差距较大。学生对计算机普遍存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想法,对上网查资料,网校,网上教学辅导等等缺乏了解。学生家中电脑数量不是很多,通过对全校的调查,2002年级的学生家里电脑数只有20%左右,2003年级拥有量40%多,2004年级也只有不到50%。
就我国的信息教育现状看,中小学信息教育应落后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会用字处理工具写文章,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从众多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项目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准确、创造性地组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专职)普遍很少,温二十中只有2位,温州育英学校1人,研究人员力量单薄,在教学上任务非常重,又兼顾其他事务又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投身教科研。
2、确定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把研究内容确立为:
(1)、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七年级上)(2)、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杂志。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七年级下)(3)、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的设置(八年级上)(4)、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八年级下,有选择的进行)2003年秋季,学校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在课改时期我们必须遵循课改的原则。课改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课改要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课改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在确立内容初期,我们曾设计要出自己的教材等想法,但我们觉得没必要,省编新课程教材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又非常具有创新,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决定在省编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这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珍惜,也是一种快捷的课程开发行为。
(二)硬、软件准备
我们两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建有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并用光纤接入因特网。温二十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硬件top98和深蓝易思及科教2000,温州育英学校使用科教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
1、多功能教室
在多功能功能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点播系统,可查询和点播网络服务器上的课件和有关教学信息,通过投影机打到大屏幕上,配合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网络教室
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来获得老师的帮助。这一切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3、Internet网校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网站或者访问以有的网校,比如联想网校、101网校等等。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相应的网站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环境是否不要教师呢?不是的,计算机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教师在这里,只是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学中心,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教学控制系统可实现轮流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可遥控和控制学生的键盘鼠标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帮助,也可将教师自己的讲解或某一学生的操作广播到全体学生或特定的部分学生的屏幕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操作和无组织性操作。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所以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我们参加
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区教研室的校本课程培训,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培训,聆听了市教研院董老师、区教科研室王主任及教科室蔡老师等等专家和领导的精彩报告和讲座。同时我本人也参加了市教育信息化研修班和市第二届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研修班,得到了国内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特别是04年上海之行,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大都市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使我们长了很多见识。同时通过对兄弟学校取经,使自身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课程纲要的撰写
1、一般项目
教学材料:省编+自编
课程类型:探究性学习为主
授课时间:分初
一、初二上下学期 授课对象:初
一、初二班级
2、课程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特别要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以及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并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去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对省编教材的研究,自发挖掘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3、课程内容(具体部分内容见附件)(1)七年级上
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
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特别是双字词组的输入,多字词组的输入等等技巧的传授; 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搜索的技巧 资料库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分类、管理等。(2)七年级下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小报,Word的使用技巧; 制作电子杂志(班级、家乡、祖国等校本题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音乐课为主)(3)八年级上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社会课永昌堡、炮台山为主)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4)八年级下
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有选择的进行)主要针对尖子生选拔参加上一级比赛。
4、课程评价
1、指导性原则: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自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的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的规律。
3、整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对一节课的评价,应纳入到单元教学的组成部分考虑,并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水平。
4、可行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即适用于本校设备、师资及学生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准备实施
确定实施内容后,我们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分析,02级学生大部分来自村完小,底子差,基础薄,我们确定其中的3个班进行实验,利用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进行实践研究。对03级学生,我们则把实验扩大到全段。鉴于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配置电脑,而课堂内又无法完成的学生,除了中午开放一段时间外,在机房空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保障学生的上机时间。
2、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制作电子杂志时,让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兴奋,每完成一节课,他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基于网络应用的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活动时,每个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4-5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给我的体会是,要在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出现:组长单干,组员旁观;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等。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论坛的开设,学生当了版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有些个别学生经常恶作剧,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上网制定规则,同时要灌输网络道德内容。另外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讨、交流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可以说,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进行了延伸。(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
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①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既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是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解目标时,教师应该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制定与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相接轨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接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利用活动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而竞赛活动是一种智能型比赛,对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人的发展以及其差异性来说,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普及知识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高层次的普及活动罢了。同时知识普及是基础,提高、拔尖是目的。
②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分为班级授课、活动课程、个别辅导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及型教学)。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第二层次是以兴趣小组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形式(提高型教学)。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有才华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以及其他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其特长。第三层次是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拔尖型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有才华的学生以及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助学习。这样对那些在课内外计算机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使他们走上“兴趣——特长——专长”的成才之路。
③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的“制作电子杂志”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电子杂志具体制作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排版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杂志,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电子杂志作品。④教学过程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以上的理论设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在学生分层时就完成。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们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由于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即将推行实施的温州市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加分制度,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弹性评价机制。(3)
任务驱动法
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采用“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4)
个案研究
在众多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中,感触最深、受益最大的是个案研究。教学个案研究就是以一堂研讨课为例,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研讨。在个案研究中,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使执教者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分析, 将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随堂课的设置,在听课中随时发现问题,听课者和执教者及时探讨刚才发生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研究也会令人受益非浅。在《龙湾一日游》课中,我们几位教师互相讨论,在上课时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共同参与交流,其他学科教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如线路制定如何更合理,如何推出精品线路等等,而且提出信息技术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切入点等讨论。不仅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学科教师更深一步理解整合的内涵,从而达到双赢。教学是一种创造,为了培养孩子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也就必须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教学个性化。(5)与其他学科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这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我们与音乐、美术、社会等等学科做了有益的尝试。王增老师是市里比较有名的音乐教师,我们多次合作,在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得到极大愉悦,音乐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整合中我们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
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我们学校的社会老师就带领学生去永昌堡、炮台山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古迹,家乡的伟大,回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制作成果展,介绍家乡。(6)网络道德课的实践
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包括网上的操作、信息的内容、发表的言论、交友等)和网络虚拟的环境所形成的道德异化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差距甚至矛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等都没有网络道德方面内容,而网络道德的规范是比网络教学更紧迫的,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大问题。由于是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与班主任一起来上这节班会课显的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调查、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注重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倡学生有目的的上网,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不文明行为。
3、建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
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宽容中成长,在鼓励中成长。以课程评价(同上)原则为要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上述要求可评为A级
基本过到这些要求,还有某些不足可评为B级
从总体上看,是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但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可评为C级 基本上没有过这些要求,缺点和错误严重应评为D级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正面成就。充分展示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对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创建以小组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组内自评、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创建以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注重过程的分析,不应片面追求结果,以学生搜索、处理、整理信息的水平了解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
4、建设龙湾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网和龙湾校本课程专题网
它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层面,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跨地域、跨时空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们在网上可针对某一因惑肆无忌掸地发表见解;可把教学中好的经验、深层次的思考体体面面地发表于网页上。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它更能使教师敞开心扉,坦城相对,直言不讳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方方面面。这种网上研讨,交流的面更广,研讨的度更深,自己的视野会更开阔,这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五)达到的效果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初一学生能轻松搜索和下载信息,能构建和管理资料库并制作电子杂志,初二学生用多媒体作品来展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比较优秀的学生网页制作在市、区级获奖。像林盼达同学在2004年市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在03年04年区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中,王睿同学获得一等奖,多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在学校信息技术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造就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结构、模式、策略、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更喜欢上电脑课了,也喜欢上整合课了。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教师的素质上去了,水平提高了。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有建树,本人的教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获得省三等
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和交流。曹荣亮的案例《江南风情游 之“龙湾一日游”》获市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等等。
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渗透电脑音乐美术、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现代技术知识,学校开设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网络技能(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加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份量(实验技能的培养)。
4、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养成自觉、自主、自立、自律、自信的品格,通过协作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自我管理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学生行为在互相督促、激励中逐步修正,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5、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在研究课题结题时,我们的课题仍然继续,我们希望继续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它必将开出灿烂之花,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迷人的芳香。
八、课题组成员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九、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探究式学习原则》
任长松 学生的学业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斌华 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究的思考
叶冠毅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探究
周克文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何克抗
《针对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
毛景焕
第三篇:课题结题材料
《中学生小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铜山区大彭中心中学 孙慧慧
摘要: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中学生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学生合唱教学研究上,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学生处于变声期时缺乏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合唱中声部旋律把握不好,音高偏低,声部之间的声音的构建缺乏和谐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想要借助于小合唱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通过对中学生小合唱的排练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入了解初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思考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探索出一套适宜于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及表演效果提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 发声方法 统一音色 舞台表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这是乐圣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门“通码艺术”,合唱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合唱这一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合唱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合唱艺术是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形式,随着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针对学校教育的群体特征,正确发挥合唱艺术的魅力与作用,不失为现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小合唱是合唱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中学生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届铜山区艺术节中本人排练的小合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通过排练和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学生合唱教学研究上,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是非常不够的,中学生的合唱普遍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学生处于变声期时缺乏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合唱中声部旋律把握不好,音高偏低,声部之间的声音的构建缺乏和谐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想要借助于小合唱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通过对中学生小合唱的排练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入了解初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思考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探索出一套适宜于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及表演效果提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支声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合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识谱、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获得审美体验,是学生能用合唱的形式表达情感、融洽感情,与他人沟通,在合唱中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理论依据
1.以审美为核心,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家达尔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感情的反应,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感情过程---审美体验。”合唱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主动参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在作品的进行过程中,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等独特的“音乐语言”使人的思想认识,人的喜怒哀乐,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使心灵爆发出火花,让情感的审美、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始终蕴涵在作品的审美的活动中。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所产生的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推动人们去探究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学生对动听的、悦耳的音响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让他们自己从音乐美感、自然、无拘无束的参与和体验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的让他们把外部条件和内心的体验联系起来,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从音乐中感受快乐。3.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4.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合唱的过程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识谱、演唱、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能用合唱的形式表达情感、融洽感情、与他人沟通在合作中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探索了合唱团的组织及合唱声部调配安排的方法。
2.深入了解了中学生的变声期问题及探究了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3.探究了合唱队各声部统一和谐音色构建的排练方法。4.总结了合唱队演唱中的体态语言的运用要求。
5.思考总结了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小合唱排练效果的方法与步骤。
四、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与唱歌、合唱相关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了研究方向。查找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资料,进行学习、借鉴,如阅读学习了周沛然老师的《合唱指挥法》与马革顺老师的《合唱指挥文集》,观看学习了蒋逸萍老师的《合唱讲座》,指导应用于了课题研究。阅读学习了《合唱训练》《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精选》等相关的书籍与著作,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了课题研究中。
2.行动研究法
2012年3月铜山区教育局团委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举办了“师生同唱雷锋歌”的合唱比赛,在这次比赛中选择什么歌曲是排练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把握歌曲的主题思想,通过合唱进行体现,在结合师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我查阅了相关的书籍与观看相关视,选定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在灿烂阳光下》,让学生把握好音准音色以及情感风格,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首先进行了合唱团的组织及合唱声部调配的安排。接着探索科学的排练方法,构建合唱声部之间统一和谐的音色,展现恰当的体态情感语言的力量。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实践----小结---反思---实践---总结,最后由我负责排练的这两首歌曲在铜山区教育局组织的合唱比赛中获得的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定时进行合唱团的排练,举办合唱排练教学观摩课,邀请同行就合唱训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合唱训练的水平。在铜山区第六届艺术节的节目准备中,我选择了小合唱的艺术形式,为了符合艺术节“在阳光下成长”的主题,我给学生选择了歌曲《微笑阳光》这是一首适合中学生演唱,歌曲内容积极向上,通过一点一滴的排练,最终我们的小合唱《微笑阳光》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被选派参加了区艺术展演,并在镇艺术汇报展演中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3.经验总结法
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如完成的论文《浅谈变声器问题及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在《学习报》上成功发表,及时肯定实践经验,总结有关心得,撰写了《浅谈合唱中体态语言的应用与安排》《浅谈合唱队员的选拔与合唱曲目的选择》《谈中小学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声乐发展的作用》《注重发生训练,构建统一和谐的音色》等总结及时上传在课题博客上。(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2011年4月---2012年5月)
1.探索科学的排练方法,构建合唱声部之间统一和谐的音色,展现恰当的体态情感语言的力量。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1)注重组织工作,调整合唱声部
合唱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但个体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合唱团的水平的起点高低。在初次选拔是,我采用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由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并根据相关的标准,正式确定小合唱团的合唱名单。接下来就是组织调配声部。调配声部是根据学生的歌唱音域和歌唱状态,初中学生的歌唱音域大都相差不大。我将音色比较明亮、清澈、柔和、轻盈的声音调配到高声部,因为音色的明暗、厚薄是调配声部的一个依据。只是有时也不用过分集中高音声部,有一些高低声部的曲调往往不如高声部那么上口、音准及节奏的难点也不少,有部分歌唱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参加高低声部就能带动整个声部的演唱、加强合唱效果。
(2)探讨变声期的科学发声方法,构建统一、和谐的音色
组织合唱排练,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声期问题,探讨因材施教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把握好音准音色以及情感风格,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举办合唱排练教学观摩课,邀请同行就合唱训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合唱训练的水平。
(3)选择合适曲目,组织歌曲排练 选择合适曲目,组织歌曲排练是合唱团训练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曲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会影响着合唱表演的艺术效果以及合唱队员演唱的积极性,曲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合唱曲目内容应适合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不同类型合唱团的年龄特征,应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情绪乐观向上、旋律优美、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作品和外国经典儿童合唱歌曲。
曲目应该是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演唱曲目的丰富多彩,不仅能为演出的艺术效果增色,满足听众红歌“常听常新”的艺术趣味,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欣赏品味,而且能够提高合唱队员适应各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曲目技术难度以合唱指挥和合唱队员通过努力都能驾驭为标准。特别是合唱指挥,他是合唱排练的总导演,合唱演出的总指挥。常言“合唱队的命运掌握在合唱指挥手中”“一个一流的指挥能使一个二流的合唱团变成一流的合唱团”,这话肯定有一定得道理的,但变化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队员的合唱水平只有在训练中逐步提高,如果队员的演唱未能达到一定水平,就难以驾驭难度太大的作品,当然,还有一个指挥水平有待提高的合唱指挥也是难以驾驭难度较大的合唱曲目的。因此可接受性是选择合唱曲目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合唱队员的实际情况,曲目的选择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合唱队员的演唱水平。可以通过艺术加工,使作品保持原来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的前提下,更适合学生演唱。可以将单旋律的歌曲增加声部,改编成二声部或三声部合唱歌曲。或者是将技术难度较大的混声合唱删减和弦音,改编成二声部、三声部合唱、让指挥与合唱队员都能驾驭。
合唱的歌曲排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制定的演唱方案,把音乐作品实施为具体的歌曲演唱。歌曲排练的目的就是通过排练提高合唱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排练完善演唱方案,探寻并确立歌曲演唱速度、演唱力度的层次变化,力求取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在歌曲的具体排练过程中,我结合了“四不往下唱”的原则,即:(1)音准错了不往下唱(2)节奏错了不往下唱(3)基本性格没把握准确不往下唱(4)声音方法有明显毛病时不往下唱。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排练中发现并逐步加以解决,坚持“四不往下唱”的原则,开始速度较慢,但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被解决,最后会取得很好的排练效果。(4)强化声情并茂,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提高表演效果
这是一个“活化”作品或者说赋予作品生命力的阶段。一要“理解”要让合唱团深刻理解作品要传递的丰富内涵。在排练后期去揭示作品丰富的内涵并让合唱队员深刻领悟。二要“进入”要求队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要进入作品所要求的角色中去,在排练时老师要生动的启发和引导,让队员用“心真正进入作品。最后“表现”这是决定演绎是否能够成功的最后一个环节。富有较强表现力的合唱,一定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歌曲中,“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定要符合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的要求。体态语言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法。在对作品深入分析后,添加少量的形体动作。动作简洁但富有韵律和美感,增强艺术感染力。要求同学们发出的声音、脸部的表情、形体的动作、内心的感情溶合为一体,能够做到声音动听、表情自然、动作优美、感情真挚,做到画龙点睛,真正提高合唱的表演效果。
2.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使学生在合唱中得到了锻炼,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和舞台表现的自信心,使自己学习合唱的兴趣得到增强。
(二)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审美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观念得到增强,舞台表现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及时了解了合唱中体态语言的运用的要求和表现能力。
(三)排练的合唱《在灿烂阳光下》获2012年铜山区教育局合唱比赛一等奖 ;排练的小合唱《微笑阳光》被选参加铜山区第六届艺术节展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结撰写的论文《浅谈变声期问题及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在《学习报》成功发表;辅导的学生参加铜山区独唱比赛获一等奖;获得2012年镇教师读书朗诵比赛一等奖;获得铜山区片级优秀读书个人奖;被评为铜山区优秀党员。负责整体策划和排练的的节目也成功进行了镇艺术节汇报展演,在展演中辅导的合唱独唱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六、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何在合唱队中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有感情的演唱,在合唱中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要设计活动,以及在舞台表演的现场如何使合唱者减少现场临时发生的干扰因素对于正常合唱的影响,都有待于今后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并加以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七、附录
共上传材料20篇,其中以下9篇供参考
读书心得(4篇)
1.读马革顺《合唱学》
有感
2.读《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学》有感
3.构建合唱队各声部统一和谐音色的排练方法---有感于《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及对策》
4.有感于 《蒋逸萍老师的讲座》
论文
故事随笔等(5篇)
1.浅谈变声期问题及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论文)2.浅谈合唱队员的选拔与合唱曲目的选择
(论文)3.浅谈合唱中体态语言的应用与安排
(随笔)4.谈中小学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声乐发展的作用
(论文)5.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感受与鉴赏力的一点思考
(论文)
其他
徐州市个人课题研究方案(1篇)教育案例(1篇)《唱脸谱》教案
研究论文(2篇)1.中学生合唱曲目的选择
2.运用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读书笔记(摘抄、引用、转载6篇)1.对合唱指挥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转帖)
2.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队形的安排与排列(转帖)3.班级合唱队整体气质和音色的塑造(转帖)
4.周海宏: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音乐潜能(转帖)5.音乐素养培养之路径选择(转帖)6.浅谈合唱的基本训练(转帖)
结题报告(1篇)
八、课题研究相关的参考文献
1.袁善琦
《音乐教学技能》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俄)阿利耶夫著
董茉莉编译
《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11(3)3.陈万桢
陈弃疾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合唱》 4.马革顺
《合唱指挥文集》
第四篇:课题结题材料
课题结题材料
文件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
(一)、文件性资料
1、课题立项.评审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2、课题立项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3、开题报告(一份)(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
4、课题设计方案、计划(一份)(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也称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5、各阶段性总结报告(一份)(比如分阶段的或中期的)
6、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式五份)
7、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一式五份)
注: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可以合并为一个报告,即课题结题报告
(二)过程性资料
1、文字资料(1)、各种问卷调查表,整理、分析资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光把原始调查资料装订整理,而应附有开展调查的计划与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措施与计划等内容)
(2)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典型案例、随笔、阶段性经验总结,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培训活动的材料等文字资料。
(3)研究过程大记事表
2音像资料(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1)各类观摩课,研讨课等(2)与课题相关的各类软件(3)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活动
(三)成果性资料(1)论文、论著
(2)各种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
(3)课题的隐形和显性成果(即课题研究效果和形成的教育理论)
论文、论著与证书是研究成果的体现,是课题能否结题的必备的条件
4、其它资料
体现自己课题研究特色的资料
同一类材料装入档案盒后,要在档案盒正面标注研究课题名称及单位日期,侧面要贴好分类标签,提交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 能展示出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按研究方案进行研究的,能充分说明我们研究过程的真实可靠性,而且便于鉴定组的检查审阅,为我们的研究工作能顺利结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课题结题
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岁月流转,时光飞逝,转眼2017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又画上了句号。今天,我代表课题组成员,就曾家小学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汇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曾家小学于2017年4月进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的课题申报,在2017年5月得到了安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的正式立项批复,确定我校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为市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我校课题组成员听到消息后很是振奋,大家信心倍增、激情高扬,立即行动了起来,各自为即将到来的研究工作找方向、订计划,前期准备成熟后,于2017年9月本组成员组织了课题开题活动,随后紧锣密鼓的开展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后期工作,一是由于学校轮岗人事变动,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的调整;二是为了更好地让每一个老师学生在研究中受益提高师生的素养。故这一课题探究用时一年半载。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达到课题结题要求。回顾过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背景及课题的提出: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诗词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的文化。古典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然而,近几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抛弃较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弘扬民族文化迫在眉捷。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更加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觉得古诗词含义深刻、字词生涩,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教法,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应当让学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二、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老师围绕研究目标,通过大量课例,合理创设和运用“听读吟唱演画”,有效落实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感悟、以点带面、主题延伸法,增加学生古诗的积累。
四、课题组成员的构成及分工情况
1、课题组人员 组长:成员:
2、课题组分工情况
(1)、前期阶段: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指导、组织实施;xxx负责课题申报、整理资料;xxx负责主讲。
(2)、后期阶段:课题组所有成员同课异构与跟踪调查。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开展情况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金典诵读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重点,整体推进”的研究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 “一年见成效”的奋斗目标。研究实施步骤及措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
此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工作,明确责任,并撰写研究方案。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加强学习,广泛搜集,充实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
主要以与学生交流、调查研究问卷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古诗词的特点与分类,掌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掌握学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成员根据调查情况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第三阶段:研究课题阶段: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
研究《新课标小学古诗词教学大纲》,找准教学要求。调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习惯、学习困惑及学情掌握。通过听课、评课授课多种形式,分析各种教法的利于弊。总结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与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此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108年3月至2018年6月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整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
六、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
课题组在每阶段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每期结束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对课题研究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充实、完善。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每周的《学校工作安排》例会上都会把课题研究作为重要部分来阐述;学校主要领导更是舍得下深水,事事带头做。
1、夯实了经常性常规工作
(1)、学校以书香校园为特色,精心打造校园诗词文化。
(2)、加强少年宫建设,确立诗词兴趣小组,每周开展诗词朗诵开活动。(3)、每学期组织学校诗词大会。(4)、邀请大学区兄弟学校同课异构。
2、开展了各类调查与分析
(1)、对班级学生学习诗词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分析。(2)、对科任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5)、组织学校教师经验交流、论文提交、能力大赛等。
3、课题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各类资料,形成了我校诗词教学特色课堂。
七、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交流、获奖情况
通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了古典文化课程更加有效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2017年9月在大学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凌境老师承担公开课《忆江南》的教学。2、2017年9月陈卫平老师写出《小学生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报告》 3、2017年12月严优华老师在学校交流心得《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4、2018年2月王鹏老师完成《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5、2018年4月王鹏老师交流《忆江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2018年5月校内论文交流《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做法》。
7、制作了小学古诗词学习卡
8、设计了学校古诗词大会方案
八、研究工作的保障条件
1、专项教研经费到位。学校重新购置了小学生古诗词必背图书300套,供学生课外阅读。购置物品、创建诗词文化校园,浩子一万余元为课题的研究保驾护航。
2、研究人员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教务主任、课题研究人员为核心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3、时间到位。为了确保研究有保障,本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并做到每次研究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研究内容。另外,学校定期在期中、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实验教师汇报研究成果,交流经验。
九、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研讨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诗词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金典诵读活动、诗词大会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的要求,如何把诗词教学置入实景场地中去体验是教学有待研究。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课题研究中,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的诗词教学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后,谢谢大家!
曾家小学课题研究组
二0一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