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
1.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你的印象特别深?”
(1)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2)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3)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按此步骤进行,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学生情况而定。
2.不做什么?
(1)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关于此点,大安老师说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此话出自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之口。)
(2)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关于此点,大安老师介绍说是有争议的,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①有感情朗读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并不常用;②朗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无限制地放大了它的作用。)
(3)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这里的模仿写作区别于一般的写感受和体会,主要是指结构、篇章、写作手法等方面模仿。)
三、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1.略读课文中的“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2.充分利用略读课文之前的“连接语”,明确略读的重点。
略读教学模式举例:
常规模式一:《槐乡的孩子》
(1)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常规模式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2)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3)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忠告: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又要避免模式化。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
四、略读课文教学可做哪些练习
练习举例:
《妈妈的账单》:让我们也来自己的妈妈写下一张账单。
《刷子李》:曹小三当学徒的头一天,对师父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你能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
《乌塔》:一个14岁的女孩,独自一个游欧洲,你赞成她的做法吗?我们开个辩论会吧!
正方:乌塔独立生活能力强,值得我们学习。反方:乌塔的做法太冒险,我们不能学她。
怎样练习:
1.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
2.选择、判断、填空和回答问题,都是可用的题型;
(作者单位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五
小学)
第二篇:略读课文教学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
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特别深?”
1)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2)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3)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按此步骤进行,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学生情况而定。
2、不做什么?
1)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2)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关于此点,大安老师介绍说是有争议的,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有感情朗读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并不常用;
2、朗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无限制地放大了它的作用);
3)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这里的模仿写作区别于一般的写感受和体会,主要是指结构、篇章、写作手法等方面模仿)
三、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1、略读课文中的“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2、充分利用略读课文之前的“连接语”,明确略读的重点。
略读教学模式举例:
常规模式一:《槐乡的孩子》a、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b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c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常规模式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a魏格纳发现了什么?b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c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忠告】: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又要避免模式化。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
四、略读课文教学可做哪些练习? 练习举例
《妈妈的账单》:让我们也来自己的妈妈写下一张账单。《刷子李》:曹小三当学徒的头一天,对师父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你能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
《乌塔》:一个14岁的女孩,独自一个游欧洲,你赞成她的做法吗?我们开个辩论会吧!正方:乌塔独立生活能力强,值得我们学习。反方:乌塔做法太冒险,我们不能学她。
怎样练习:
1、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
2、选择、判断、填空和回答问题,都是可用的题型;
3、扩展阅读,提升能力。限定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如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例:《刷子李》群文阅读,《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大回》等篇文。
精读,精而不全
略读,略而不简
——参加“精读与略读”专题研讨活动有感
针对语文课两大主要类型的课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同的类型、不同特色的课文,其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常常这样想:到底什么是略读?教略读课文时,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采用怎样的程序教学?平时又可以做哪些练习呢?
精读与略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沈大安老师认为,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略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很多老师由于课文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又太熟悉精读教学模式,就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而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被老师忽视了。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了解“写了什么”,二是说话“有什么感受”,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首先在把握文章的大意时,可以从天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其次在交流读后感受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谈谈感受。接着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总之要有所侧重。其中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值得提醒老师们的是:
一、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
二、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三、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即“学习提示”,明确了略读的重点。在选择练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语言的看法。像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都是可以运用的。如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例如:《“打扫”森林》可以画生物链来理解课文内容;《全神贯注》可以给课文补充副标题;《小英雄雨来》可以给每部分列小标题;《槐乡的孩子》可以积累比喻句、排比句;《夸父追日》可以补充《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原文,进行古文、现代文的比较阅读;《牧场之国》可以推荐阅读老舍散文《草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牧场之美。
总之,略读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深入浅出,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注意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我想正确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关系。用精读课文的学到的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时间,多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略读课文同样也能上得精彩!
因文而异“略”出精彩
一、透视现状,精略两难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1、“略”而过。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学习要求,没有作业练习,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略读课文不重要,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能说出主要内容即可,使略读课文一“略”而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就成了“放羊式”阅读,略掉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略掉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一“精”到底。略读课文文质兼美,教师难以割舍,加上教师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习惯领着学生“掘地三尺”。于是,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从字词学习到内容感悟,从朗读指导到语言积累,面面俱到,细细雕琢,一“精”到底,略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略读课文教学如何走出两难境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略读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多番论证,慎重思考,精挑细选的,其中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喜欢,教师更是难以割舍,如果篇篇都精讲,就没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味儿,如果停留在让学生粗知大意上,又觉可惜。能否做到两全其美呢?我们想到了因文而异,一课一得。
1、因文别类。略读课文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结构类型等虽各具特色,便也有相似之处。有的感人至深、值得细品。
2、突显重点。略读课文教学讲究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部分必定是课文的重点。到底哪部分求精是困扰每位教师的问题,略读课文的分类使每个问题迎刃而解。品读感悟型课文的批注点、语言积累型的点、读写结合型的结合点就是求精的要点。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找准着力点,大胆取舍,抓住某一方面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或注重感悟,或背诵积累,或写作指导。品读感悟型的课文,教师可抓住学生不易明白的感悟点,让学生写批注,然后交流,学生读懂课文即可,语言积累型的课文则可以赏析为主,不必在引导学生说感受上费时费力。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必有一得。
3、五步教学。
导。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起随上启下的作用,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提示。教师可凭借这段连接语导入新课。
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是对学生把握文章大意能力的培养。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因此,自读感知,把握大意是略读课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时可抓住要点,引导学生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说。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谈感受。/不同类型课文说的侧重点不同,品读感悟型主要说人文的感悟,读写结合型可以说写作特色的感悟,语言积累型侧重语言形式、段落结构的感悟,而独立阅读型课文则由学生多角度自由表达即可。
练。这是教学重点,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课文练习方式各不相同,品读感悟型可以赏读内容,语言积累型可以背诵积累,读写结合型可以练笔仿写,独立阅读型可以自由读检测。
拓。叶圣陶说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坊长篇巨箸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这一环节体现的正是阅读课拓展延伸的功效,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三、一课一得“略”出精彩
因文而异教学策略,归根结底就是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阅读,然后侧重课文的某一点,大胆取舍,抓大放小,适当点拔,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1、品读感悟得于“悟”。此课型的教学,侧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写好批注,教师以批注为抓手,引导学生写感悟,说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2、语言积累得于“积”。此课型的教学,侧重语言的欣赏和语言积累凤赏读为抓手,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读写写,记记背背,积累文本中的精美语言。
3、读写结合得于“写”。此课型的教学,侧重练笔能力的培养,以读写结合为抓手,引导学生仿结构,仿段式,仿语言,提高习作能力。
4、独立阅读得于“思”。此课型教学,侧重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菜单式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有自主学习。阅读菜单来自课文前的“连接语”,学生根据菜单阅读,有效避免了放羊式阅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因文而异,异的是不同课文的侧重点,同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整体求“略”,部分求“精”,大胆取舍,才能“略”出精彩!
整体阅读: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引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触到一个新事物,会滋生出强烈了解它的欲望,希望做到了然于胸。如同一道精美的食物呈于眼前,在初步辨清食物的原料、形状和堆叠状态后,禁不住诱人的色、香、味的诱惑,便一尝为快,感知大致味道。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塑造巴尔扎克全身像刚刚完毕,他的学生们盛赞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塑造得好。罗丹当即用斧子砍去了这双手,并郑重其事地教育他的学生们最重要的是“整体”。这双手太突出了,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有损于整体美,于是毫不犹豫地重塑。
文学创作是很讲究整体原则的,严格遵循部分服从于整体的原则。正因为艺术家、作家总是把整体的完美摆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产生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有机整体的形态呈现于观者的面前。因此,观赏和阅读也只有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整体把握,实施整体阅读。
二、界定。何为整体阅读呢?它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读者对文本的直觉印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因而,“整体阅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提出。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当前大多的问题可能是过细、不略,但是,又不能马虎放任而不得“大意“。纵观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几乎所有的略读课文都提出默读或朗读等读的要求,也就是说略读课文得讲究“读”,进而言之,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达成当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能稍作点拨。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大致理解,掌握即可。基于以上的现状及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需要落实整体把握,进行整体阅读。
四、略读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的基本要求
1、整体把握,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崔峦:《猴王出世》的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字,初步感受与现代语言的不同;
(2)读顺整篇文章(而不是几段文字),粗知大意(每个学生都能用几句连贯的话说清楚,这样才能培养起整体把握的能力);
(3)学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教师提出少量值得品味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整体着眼,设计简约的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有一课时,在一节课里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是关键,略读课文要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
如《乌塔》教学流程:整体把握、板块推进
◎ 整体感知内容,聚集“震惊”◎ 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 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
3、整体感知,采用简洁的教学方法
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更加放手,自读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夸日追日》: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生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追赶太阳、狂饮河水、化作大山等),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在整体感知环节可采用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妈妈的账单》:在感悟交流“从两份账单中,你读懂了什么?”时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读懂了两份账单中的潜信息:
彼得和妈妈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 事儿大小不一样 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两人的思想不一样
4、整体入手,设计简练的思考练习
为了促进学生整体阅读,检验学生整体阅读效果,需要为学生设计整体阅读理解,思考和训练的题目。如:◎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看法?还可以:◎给课文补充副标题◎给课文每部分拟定小标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打乱课文内容要点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列◎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结合课文写感想如:《“打扫”森林》:画生物链来理解课文内容;《全神贯注》:给课文补充副标题;《小英雄雨来》:给每部分列小标题;《槐乡的孩子》:积累比喻句、排比句;《夸父逐日》:补充《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原文,进行古文、现代文的比较阅读;《牧场之国》:推荐阅读老舍散文《草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牧场之美。
五、不同类型略读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
1、叙事类课文:把握事情全貌,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叙事类的课文是按照事情完整的发展过程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的。一篇叙事类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才能把握事情的全貌,也才能搞清楚所写故事的来龙去脉,对该故事、故事中的人作出恰当的判断。
如:《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凭借“谁给予了谁什么”梳理课文线索脉络,弄清保罗、小男孩、小弟弟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交流,领会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自读自悟,交流保罗、小男孩、小弟弟在这个夜晚快乐的原因,水到渠成地领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2、写人类课文:形成立体形象,领悟形象所寄寓的思想。作者通过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描写,呈现一个整体的形象。课文中各个部分的描写、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所涉及事情的叙述和剪裁,都是以塑造人物需要为原则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整体。
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领悟该人物形象所寄寓的特定内容和思想。
课例:《槐乡的孩子》 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二是槐乡的孩子有怎么样的快乐;三是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三类信息的整体把握,形成了槐乡孩子纯朴勤劳可爱的立体形象,感受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快乐童年生活。
3、写景类课文:建立整体景象,品味景象所蕴含的情感。写景类的文章,学生比较难理解,在阅读中较难建立起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较难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阅读时只有坚持全文阅读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品味整体画面所表现的意蕴。
课例:《牧场之国》:以“自读积累”为主要方式,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过程分别为: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交流感受;感情朗读,体会情感;摘抄句段,感悟写法
通过上述的初读、品读、积累,在心目中建立起“牧场之国”荷兰的独特景象,感受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4、状物类课文:感受完整事物,体会事物所体现的特点。此类文章对于所状之物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通过对整体的事物的描写来体现一事实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时,必须坚持整体阅读,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通过状物而传递出的情感信息。
如四上《白公鹅》、《母鸡》、五上《松鼠》、《珍珠鸟》、六下《手指》、《各具特色的民居》等略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所描写的事物特点鲜明,寄寓着作者的特定情感。
这类课文也需要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完整的物体形象,体会作者通过这种事物的描绘所寄寓的特定情感,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对该物体进行描写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决体的体验,还可以学习和掌握状物的方法和经验。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依托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或类似的课文,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式的整体阅读。
课例:《跑进家来的松鼠》:利用已学课文《松鼠》设计对比式整体阅读:
一是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二是初读比较,感知内容;
三是细读推敲,感悟表达;四是熟读总结,概括提高。整体阅读既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在略读课文中进行整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发展语文素养。而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更常用的一种本领。
第三篇: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
内容提要: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要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如教学得法,略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会亚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主题词: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自主阅读、精读、粗知大意、读写结合一、问题的提出: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ÿ天都要同数量巨大、变化极快的信息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学会略读,应对社会发展,是现代语文的一种必然举措。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略读对于完成阅读任务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û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感到困惑。显然,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教材的修订,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略读课文虽然不列入考试范Χ,但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二)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鉴赏语言,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等。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教学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就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初知文章大意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制作资料卡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这样如果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ô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ζ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以为粗知就是浅知、少知,就会使教学陷入ä目性。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ô?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教师再引导: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因为这样,有的老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阅读。第一层面是对课文全文内容的初略把握,由问题“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些什ô”引领,让学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资料卡,让学生学习整理信息、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第二层面是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第三层面是整体赏画,整体赏读,结合本单元学习主题,再谈感受,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ÿ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通过课始的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领略了很多。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
老师适时启发: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ô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五、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
略读课文大都是极好的习作例文,教学时可以打破教学略读课文的常规,重点进行习作指导。例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此篇课文作者将自己结识老人后的内心感受写的含蓄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但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让学生去逐词逐句地去品ζ、去研读。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启发他们:“结识了这样一λ山野老农,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你又有什ô感受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结合他们自身认识课文的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写感受去诠释作者的感受,把作者û有直接说明的意思写出来。这样不仅突出了单元主题,还辅助理解了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时,我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质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有的学生写道:“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三丈高而坠’,通过这句话我想:就是这样一λ手拿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儿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出绿洲,他的意志太顽强了。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能和他相比呢?”我顺势提示其他学生,其实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难,可以与读文时品词品句的方法结合起来,更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有的学生写道:“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坚定和执着。老人的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去享清福,但他只愿在这山中种树,这种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ÿ一个人敬仰。”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学生:本课的成语“三番五次”她能正确适当的运用,真不简单!还有的学生写道:“老人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植树事业上,尽管他已经很老了,总有一天要离去,但他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的,一定能有后人继承他的事业,使晋西北的这一片绿洲永葆常青,所以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学生们所写的内容虽然比作者写的直白一些、浅显一些,但是学生所写的感受正是在用心去说明“青山是不会老的”。
当学生写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找出作者的感受,并画下来,再读一读,并且深情地说:“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β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样的操作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我们在理解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表达;在学习表达的同时,再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突出的缺憾,应该要有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的切入点要“小”、“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能正确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把握好略读教学的尺度,坚持做到读写结合,师生一定都能在略读课上有所收获,它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亚于精读课文教学。
参考文献:
叶圣陶──《略读教学举隅》
王秀凤──《读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
第四篇:略读课文
谈谈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
一、透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2、略读课文泛读化。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3、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课堂上教师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二、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翻阅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每单元都以主题编排,具有整体感,略读课文大都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笔者认为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1、巩固迁移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
2、拓展延伸
(1)内容的拓展。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譬如五(上)第八单元的编排,就是紧紧围绕毛主席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虽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与乡亲们平等相处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2)思想的拓展。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五(上)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样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这种思想上的拓展,使单元主题更加丰满,角度更加全面。
(3)文体的拓展。在文体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应用性。五(下)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有古文《杨氏之子》和现代文《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也有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让学生接触这两种生活意味浓厚的文字样式,初步了解剧本、相声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提高了学生文体的应用能力。
(4)方法的拓展。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5)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三、实践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1、简化目标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再让学生结合写作实际,谈谈写作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读感悟。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1)模块整合,加深体悟。主题阅读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采取将两篇略读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题阅读法”。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印象之外的毛主席”研读文本、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捕捉重点,精略互融。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
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刷子李》教学时,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①阅读3-11节,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句子体会本领奇绝;
②联系第一自然段,辩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
③再读第一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了吗?
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凸现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
(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臵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文教学以简化的目标、粗化的结构、活化的教法、宽化的拓展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育专家及广大一线教师倾力研究的重点。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分精读、略读和浏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就必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翻开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就会发现略读课文的篇数在逐年增加。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为例,它从二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重在教给方法,训练能力。那么略读课文,则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小学教师略读课文教学状况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许多老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在执教这类略读课文时,总是感到很茫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不少老师在教学中还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35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那么美的文章为什么要略读呢?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
二、课标和新形势下对略读课文的定义
现行语文教材一般是以专题来组单元,每一个单元中既有精读课文,又有略读课文。列入考试范围的为精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的为略读课文。略读就是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概括地了解,其他的暂时不管。文章读得越多,整体语境就越丰富,越深厚,活学活用的词汇和句型就越多,遇到不能言传之处,也能意会。而且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文章体裁上、学习方式上,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
三、关于进行略读课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第一,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默读能力的训练。注重运用多种略读方法,例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快速地粗知课文之大意。当然其中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第二,自主阅读不是学生自己阅读。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人、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第三,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略读课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略读课文自主、开放式的“听说读写”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合作伙伴进一步学习。还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补充相应的课外资料,或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延伸至平时关注的实际生活中来。
在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上,学生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到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先初读,感知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教师还应该在思想上重视略读课文教学,研究略读课文教学,力求利用好略读课文这个难得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正确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作用。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听听,秋天的声音》的教学,通过课始的导人:“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走进它,领略到了秋雨带给我们的凉爽与丰收,和小伙伴们一起尝到了风筝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诗歌,去听听,秋的声音。”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师::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魅力,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一同体会秋天所带给诗人的浓重的思乡哀愁,感受了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和丰收,和课文中的小伙伴一起随着风筝而心情起伏。今天我们还听到了秋天带给我们的各种声音(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相继展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天的雨》、《风筝、听听,秋的声音》的插图。)
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说说秋天所带给我们的感想。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同学们一定已经享受到了秋天的快乐,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四、结语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只要教学得法,学生会受益无穷。不同的略读课文又该有怎样不同的“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自主把握、灵活教学。
王崧舟老师谈怎样上略读课文
一、略读课文的渊源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没有精略之分,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有精略之分,源于人教版一直所体现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在人教版的历史上,原先有讲读课文、半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之分,讲读课文是“法”,半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所选择的策略是半扶半放,而独立课文的教学则完全是放手让学生阅读。在新课程改革中,上述讲法有了改变,分别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虽然提法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
二、略读课文的四“略”
1、省略
略读课文难在省略。略读课文要一课一得,要想得,必先舍,有舍才有得,略读课文中,处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2、大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在深度上做文章,防止微言大义,防止小题大做,对于深度的挖掘要有把握。而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做文章,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所作为。
3、简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更清晰,更简单,具有更大的宽度。唯有结构简略,才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默读、品读、诵读。
4、战略
登高远瞩,让学生看到文本的大气,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
三、略读课文上什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到底教什么,学生到底学什么,这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加工。在语文课程中,教学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提。但存在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文本内容的误区,教材内容包括课文系统、插图系统、习题系统(单元提示语、略读课文的提示语、课后的习题)光注重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1、关注文本内容的重点
文本内容的重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神”,是文章的题眼所在,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文,文章的“神”,文章的题眼在于“勇气”——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许珂老师解读文本,进行取舍,主要抓住两个画面:(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对于这两个画面,许老师重锤敲击,浓墨重彩,不遗余力。而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对于司机的描写、环境的描写、天气的描写、绿色的描写,统统舍弃。
如王崧舟老师自己所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王老师落实于课文的“神”,课文的题眼——“深”,进行取舍,设计四个板块:广角镜头——儿子进厂时工厂的一种情形,慢镜头——儿子叫母亲时母亲的打扮和眼神;快镜头——母亲立刻坐了下去,立刻弯曲背,立刻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特写镜头——将钱塞进我的手心,大声对那位女工说话。而其余可省略的尽量省略。
2、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有的课文是表达生动,有的课文是用词准确,有的课文是首尾呼应,有的课文是借物喻人等等。王老师借《刷子李》一文的形式特点——“一波三折”讲述了这一观点。
《刷子李》一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大三折和小三折,大三折是人们对刷子李的神奇由“不信”到“信”,由“信”倒“不信”,再由“不信”到“信”,小三折是“徒弟曹小三心中师傅形象高大神圣”到“师傅形象轰然倒塌”,再到“师傅高大神圣的形象重塑”。王老师的设计是先出示简缩的文本——把“信与不信”的议论删去,只留刷子李的“神奇”,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刷子李的“神奇”,然后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读,体会哪一篇文章故事讲得好,让你愿意去读,最后提问“为什么喜欢看?”——不断地制造阅读期待,把省略的部分找出来,从而体会作者是这样讲故事的,从而体会一波三折的写法。
3、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上文本内容的重点,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那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从课程的主体出发,是略读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学况、学态,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两个画面:(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满满一层”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会关注后面华丽的词藻,会关注排比的句式)是理解的难点,许老师提问“这草下面只藏着花吗?还藏着什么?(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拔地而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提问“冒出来的只是花吗?”这两问,将学生的理解推进到意韵,由悟性的解读推进到诗性的解读。
如王春燕老师所上的《猴王出世》一文,具有话本语言的特色,文中的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对于这些文章中的难点、重点,王老师认为要集中火力,重锤敲击,舍得花时间品味、开拓、挖掘。
四、略读课文怎么上
1、基本结构——板块推进
(1)解读文本,构思教学思路,设计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过渡语(切忌拖泥带水),注意板块的容量,板块内部有切分,有具体的设计,做到有备无患。
(2)板块与板块的推移,防止平面推移,而应该是递进的推移,层层拔高。
2、基本策略——自读自悟,亲读亲悟
(1)多一些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分散的、静悄悄的默读。(2)要有一些浏览,有速读,在时间上有要求。
(3)自个儿提提问题,在自得自怡的基础上生成问题,层层推进。
第五篇: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首先,要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区分开。
听过很多老师的略读教学课,发现许多老师的课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学校里一位老师上《海豚救人》时,出示了三个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海豚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海豚救人的具体行为是怎样的?
3、课文的表达方法有哪些?老师提问后,学生进入预习阶段,然后老师又逐段讲读。整堂课就沿着精读课文的模式上,学生学得累,老师问得累,教得累。
其实,从根本上讲,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只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习得一种阅读方法,形成一种能力,略读课文才是真正放手给学生施展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因此,这位老师如果要想上出效果,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问题提得越多,学生学得越不自由,思维发展越受到限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抓重点句、段引领学生学习。其次,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相关理论,准确把握略读教学规律。
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有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浏览”与“略读”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意在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文本信息。其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文章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所关注的。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很普遍。对于小学生,新课标在略读能力培养上各个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判断学生是否读懂一篇略读课文的最基本的标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并“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既指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指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第三,放手,拓展,检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
放手,指的是放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根据要求自主解决问题,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水平低的同学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水平中的同学,还要复述课文,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水平高的同学,要了解大意,体会感情,还要谈自学后的体会。当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标准。老师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发展和提高。拓展,指的是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的阅读材料,为学生训练阅读技能服务。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难办到。原因有三:一是材料复制很难办到;二是教师选择的文本素材,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言,很难使所有人都满意;三是拓展的素材和单元计划、单元目标很难匹配起来。因此,如何拓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检验,指的是教师要通过量化的手段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检验工作的关键,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评价是检验工作的核心。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能搞一种模式和一种范式。
在这次培训中,印象最深的是徐秀春老师给我们讲的《略读课文怎么教》。徐秀春老师道出了我们心里的疑惑,也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有时我们会因为略读课文中的一篇经典美文,会精读文章,上完以后,往往会责怪自己,怎么又在上精读课文了。老师用崔峦先生的说法解决了我们的纠结之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鼓励老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略读课文作精读课文教,可以;反过来,精读课文作略读课文教,也可以。但要保证精读和略读的量,略读量的减少,会导致学生阅读量的不足,阅读技能得不到巩固和运用,势必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略”的要真略,“精”的要真精。“课标”对略读有明确的要求,即“粗知大意”,怎样才叫“粗知大意”,这需要老师们很好地琢磨。通过老师的讲座,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有了这样的认识:其一,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其二,导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其三,一篇课文究竟是精读好还是略读好,不同的略读课文又该有怎样不同的“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自主把握。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关注儿童的需要,才是最根本的。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略读教学培养略读能力。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略读还要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更为集中,不是没有重点,而是重点会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细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老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巩固方法。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这样也是对学习方法的一个迁移使用。
总之,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不仅是学法能力上的迁移、运用、巩固、总结,同时是文本内容的迁移延伸,应做到瞻前顾后,课内外融和。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积累和提高。要真正认识到略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运用比精读要多。在信息时代,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读得粗一点,快一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有必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读,而只要了解它的大意即可,并不求甚解。可见,略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也更具有生活化意义。
辩题二:
课时所限,略读课文 如何体现一课一得?
庄素丽(福建晋江青阳街道中和中心小学):略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学法迁移,而且只有一课时,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细嚼慢咽,应抓住一点,一课一得。戴老师的朗读指导让我们为之倾倒,但在写法指导上是不是少了点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赏析这些词句、体会这种境界外,你还想让学生学到些什么?
许华闽(福建晋江青阳街道普贤小学):精读课是学方法,略读课是练技能,今天戴老师是学、练结合,张老师更侧重于略读指导。我有个想法:读写如何结合呢?戴老师这节课多是口头上回答问题、朗读体会,张老师最后有个拓展练笔。我觉得这种课是不是该让学生多动动笔?
黄双鹏(福建晋江青阳街道普贤小学):以前我教略读课文,总是在教完课文后让学生模仿作者写一写,可这样往往没效果。戴老师让学生从鸟的角度说“真好”,学生说得很棒,如果让学生从鸟的角度写一写就更好了。这一招值得我学习。
陈金铭:其实用押韵的方式来表达,也暗含着表达练习。戴老师的课到底算不算一课一得呢?
林丽卿(福建晋江青阳街道晓聪中心小学):我觉得戴老师这节课最让人折服的是朗读指导,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难道不算一课一得?
孙翠珊(福建晋江青阳街道高霞小学):我觉得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应侧重方法应用训练。戴老师的朗读指导那么精彩,学生热情那么高,最好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一写,留住瞬间的精彩。张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仿说,这一点我比较欣赏。
陈 理(福建晋江第三实验小学):我不同意刚才这位老师的观点。戴老师的课是“水过无痕”,却做到了“雁过留声”,留下什么呢?留下了学生拓展的空间。从小鸟的角度去想、去写,学生一定会写出想象丰富、充满温馨的文章。反过来看张老师写的练习,可以干什么干什么,我倒觉得像在贴标签。这种贴标签式的作文训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陈金铭:我也觉得张老师没必要练习“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就像我们学生写作,最后总要喊一句“我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蕴含在具体描写里不是更好吗?
戴建荣:关注表达有两层含义:一是关注作者的表达,二是关注学生的表达。这篇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着写珍珠鸟怎么怎么好,暗地里还有“我”这条线。我的板书已经很明显,就是“我”“珍珠鸟”。我们从三年级就教学生写小动物,写小动物的外形、活动情况;四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写法都不一样。五年级更应关注人和动物交往中产生的感情。预习提示里也说:从这样的交往中你又能获得哪些启示。我是从这一角度关注作者的表达的。而关注学生的表达,刚才几位老师已替我讲了,让学生从鸟的角度去转述,更是对整堂课学习体会的阐发,是一种综合体现。
导读提示,如何充分发挥作用?
郭琪琅(福建晋江教师进修学校):今天的课张老师由阅读提示切入,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来确定学习方向;戴老师是从课文中的“真好”切入。导读也好,阅读提示也好,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要素,我们该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戴建荣:其实我也看了,也用了。第一,我的板书一开始就标自然段号。标自然段号的作用一是教会学生课文里“冒号另起不等于另起一自然段”;二是了解文章的“序”,也就是提示里说的“'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另外我的板书从“鸟”到“孩”到“友”到“伴”,也是一条“序”,是从阅读提示来的,只是没明显地告诉学生我们在解决哪个问题。第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我是想让学生从珍珠鸟的角度写一写,今天的课只开了个头,如果让学生写下去,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写出对“信赖”一词的深刻理解,而这正是他从这堂课生成的独特理解。
陈金铭:戴老师是把导读中的问题化在教学中了。
庄玉清(福建晋江实验小学):戴老师的课抓住“真好”来组织整节课的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一般都会抓后面的中心句,没想到戴老师却抓住开篇第一个词,出人意料。有这么句话,说语文教学应该“一支粉笔,两片嘴唇,七分机智,十分教学”。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戴老师。
辩题四:
信赖,一定是相互的吗?
黄双鹏(福建晋江青阳街道普贤小学):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戴老师。学习第10自然段,有个学生说,从这也体会到珍珠鸟得到了冯骥才的信赖。后面还有个学生说,珍珠鸟和冯骥才两者之间的信赖越来越深了。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冯骥才关爱珍珠鸟,使鸟逐步对他产生了信赖。冯骥才一开始就很喜欢这对鸟,而鸟对人的信赖却需要一个过程。这应该怎么理解呢?
戴建荣:信赖是有个过程,板书上已经显示出来,由“鸟”变成“孩”,再变成“友”,变成“伴”,教学里体现出来了。
杨碧英(福建晋江青阳街道普贤小学):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鸟对人的信赖,人对鸟应该是关爱,而不是信赖。小鸟是弱势群体,能给人什么伤害?作者对它还有什么不信赖的?
于永正:戴老师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对文章的把握很到位,作者关爱鸟,鸟对作者逐渐信赖,而这个信赖是相互的,两条线在教学中很清晰。让学生从小鸟的角度练习表达,非常聪明,非常智慧。
第二,是对第一句话的理解。我始终觉得,最后一句话虽然也重要,但它不能统领全文,而用第一句话来统领是合适的。戴老师抓住了第一句话,抓对了,让我们恍然大悟!
第三,不管什么课文,都要读好。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学法。我认为一切都在朗读中。全国小学生99.9%朗读不过关,这不是骇人听闻吗?而戴老师的朗读指导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我作为他的老师,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这一堂课还有没有漏洞呢?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里说的是一对大鸟,而后面讨论的是珍珠鸟的第二代,是这对珍珠鸟的小孩。这个漏洞该怎样补?我很欣赏小戴问的一句:“它还是一只鸟吗?”学生回答:“它不是一只鸟,是一个小姑娘。”戴老师又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问了。孩子们感悟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三呼唤”说明这只小鸟对作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也可以这样问:“此时此刻,在小鸟眼里,冯骥才他还是人吗?”小鸟喝作者的茶,啄他的手,在小鸟眼里冯骥才是它的妈妈;小鸟扒在作者肩膀上睡着了,睡得那么香,在小鸟眼中冯骥才是它的巢。这样提问多好!
陈金铭:我也有两点建议:第一,一开始让学生数自然段,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读第一句话,不要只读两个字。第二,在读小鸟在作者肩膀上熟睡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让学生想象身边同学睡熟的情景,而是想象小唉宝在摇篮里熟睡的情景,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整理者:丁婉瑜 王亚亮)
近日,石门路学校语文高段教研组进行了“略读课文怎么教”的教研探讨活动。
为什么选定这个课题呢?高段的老师们都非常清楚:高段的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比例占到了50%,编者的意图想必是精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运用。但很多老师不注重略读课文的教学,用上半节课的时间读通读顺就算过了,因为嘉兴卷中略读课文不进入考试范围。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教研组确认了围绕略读课文开展一次教研研讨活动,以探讨怎样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六年级组的钟林楠老师选定的是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在课文中,松鼠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这是情感性较浓的文章,如何上出语文味呢并体现略读课文的特色呢?钟老师反复推敲,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重点体会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强化感悟,以读为本,相机点拨,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钟老师着力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一些重点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以及这之间表现出来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美好。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步骤,都仔细推敲、反复斟酌。她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模仿迁移,步步深入,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到“得法”过程。
探讨时我们不仅仅关注教案的设计、思路的整理还关注课堂动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中都做了充分预设,精心研磨。我们在观课中思考,在磨课中对话、交流。办公室内大家的观点在碰撞,思维在飞扬。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领导们亲临现场,与教师一起观课、探讨,为我们指点迷津,如文本解读,生本理念,语文味的体现、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等等,让我们大开视界,收获颇丰。
(石门路学校/朱晓敏)
略读课文教学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教学上,可以不必多作要求。”由此可见,课前的连接语很重要,值得我们细细阅读,深刻领会。连接语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那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得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出现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下面这篇文章,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感受。”以上连接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的铺垫,能力上的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连接语,然后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连接语还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拓开课外阅读的渠道。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题,略读只是补充。”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相比,就课外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加开放。如在《藏戏》一文前,课前的连接语:“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文重点讲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关注其他的剧种,如浙江的越剧创始人是谁,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等等,都可以成为课外阅读。这样,把学生引导到单元主题下的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