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孙菊艳)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孙菊艳
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有如此胸怀的老师才不会局限在“教书匠”的称谓上停滞不前。读罢此书,我收益良多,现在将我最深的感悟写下来。
教育要关注细节
教育,是精细地连上帝都轻轻呼吸的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关爱中,渗透在平淡无奇的小事中。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琐琐碎碎。但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正是细节的教育,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
好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片段,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品味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让学生积累起日益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教师,才是告别了“教书匠”这一头衔的教师。
汪中求先生说过:“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时时处处皆教育,细小之处显素养,我们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只有把每件小事都做好的教师,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微笑的教育胜过一切
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笑,不单纯是一种表情,从本质上说,笑呈现出的是一种心情,甚至是一种感情、一种情怀、一种内在修养。微笑是可以传染的,一个微笑可以让孩子高兴一整天,让他们对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和微笑。
其次,我们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老师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需要随时带着这四颗心。只要我们是用心做教育,就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爱是最美的语言
在以往的印象中,教师总是板着脸,对学生苛刻严厉。现在想想,有时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粗暴的教书匠吗?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当学生离开校园后,留在他记忆深处的,不是我们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而恰恰是我们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真心的微笑。
“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我们以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我感冒时,学生递过来的一杯水;教师节时,学生送来的贺卡和鲜花;平时,学生对我们说的一句真心的感谢和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有生之年能够做一名教师,真好。
反思让我们进步
一个大写的语文老师,定然是个坚定的阅读者、写作者和独立思考者。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那种快乐无法言喻。静坐常思己过,既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教师应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更应如是。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教。”当某一天,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书本中现成的知识,而是物化在书本中一种人生智慧的时候,我们就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了。现在的我还没有那么高的悟性,但我将一直努力下去。
勇于抓住成长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要有勇气去捕捉任何利于我们成长的机会。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老校长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搭多高的梯。一位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爬多高的山。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就应该这样主动出击,抓住机会,迅速成长。
有一则广告语中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只有抓住各种成长的机会不断进步,才能逐步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时的我们,就从一个教书匠成为了一个教育者。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作为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要充满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成功就在明天。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愿我们用爱心、耐心和信心将这朵鲜花浇灌得更加灿烂夺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已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做好教育,就从此刻开始。
第二篇: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
“不做教书匠!”这是管建刚老师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它是一本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方向的好书。
周丛刚老师说过“读过此书,你将迈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你将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个脚印,你将书写教育人生的新篇章”。
而今,“我已迈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我已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个脚印,我正书写教育人生的新篇章”。因为在阅读中,书中的一个个事例让我知道:如果想不做教书匠,就要明确前进的方向。
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在毕业时纠结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歌唱事业,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只会重重跌落在两把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终,他选择了歌唱,而后坚定不移地努力在歌唱事业中,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歌唱家。
帕瓦罗蒂让我想到:身边的许多教师,也许他们当初选择教育并非自己的初衷,仅是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让父母放心。我亦是如此。忆往昔,双手捧着我的优秀毕业证,透过水蒙蒙的眼睛,看到了一位正在接受着鲜花与掌声的优秀人民教师,并坚定决心,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而当我真正成为了教师后,却发现自己似乎背道而驰了,不仅丝毫没有感到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反而被“郁闷”慢性谋杀。孩子们的成绩和心理上的压力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就这样,我每天都在痛苦的坚持中度过,每一次上课铃声的响起都让我心惊肉跳,而我的宝贵的时间与生命,就这样日夜消耗着。在偶然的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一位坚守班主任岗位的教师,当我跟他聊起我的困惑时,他对我说:如果真心不喜欢这个工作,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不离开,就要热爱它,让自己在有限的工作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创造出无尽的价值!”从此,我开始慢慢改变自己,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我开始热爱我的职业,喜欢我的孩子们,工作的劲头更足了,虽然有时会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但心里却充满了幸福感。这不正是“方向感”的影响吗?是正确的方向感让我保持了精神的丰盈,体会到了有价值的幸福!
有了方向,却不等于有了成功,管建刚老师让我明白:若想真正实现我的教育梦想,就要追求上进,不懈奋斗。
书中有云:“如果我们能把读书、思考、写作当成我们每天必须的一部分。天长日久,就有了才气和底气,自己本身便成了文化,成了一本有价值的书。这样的老师站到讲台上,讲台也会因他发亮。”
这说的不正是我们学校的任秀波老师吗?在20__年的班主任交流会上,她曾经提起过她刚入职时的种。种困惑。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再普通不过的年轻教师。可多少年的阅读、思考、写作,让任老师发生了变化,让她成为了现如今的教学骨干、科研能手、李镇西式的好老师、李镇西工作室的理事长。这些成就的由来,不就是平日里那一分一秒的阅读与思考的果实吗?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便是因为那无休止、不重样的借口吧?书中说到:“借口像狼一样凶狠”,它使得我们消极怠工,使得我们远离成长。所以,要想成为有上进感的教师,首先要学会跟一切借口说“不”!
要知道:“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正如书中农夫种下的那两棵树,一棵决心长成参天大树,他拼命从地下吸取养料,储备起来,努力向上生长;而另一棵却只想快点开花,让人们为其叫好。结果——秋日一到,过早开花的那棵树却成了灶里的柴,而坚持蓄力积养的那棵树却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奋斗是一场马拉松,走不了捷径,只有耐力强的人,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最有前途的人!
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不仅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我们现得出“智慧”!
管建刚老师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业绩来,机械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时候,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你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书上如此,世上如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如此。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同是一堂课,窦桂梅老师就能让我们记忆深刻?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智慧”。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冲劲,更应该让自己广取他人之长,让自己成为“智慧”的教师,让孩子们受益!
不觉间,暖阳归,弯月现。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美得像孩子们期盼、求知的大眼睛。看着这美美的夜景,想到那纯纯的孩子们。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永远!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2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1.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2.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3.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4.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5.梦,在人的眼里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寻梦的历程,更是充满了希望,就让我们——教育的同行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3
“聪明的故事是引领我们走向美好教育生活的原因。激励我们的年轻教师。通过仔细阅读,我真的受益匪浅。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教师,无论你遭受什么样的失败,你都不会贬低,只会欣赏。”。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只有失败才能真正带给你进步的思维。
也许你在这次评估课上失败了,也许你在这次论文评估中获得了孙山的称号,也许你在这次研讨会上失败了,也许你多次失去了你的贡献,也许你的教学改革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许你的教学在这学期贬值了,你在这些尝试中得到了赞赏,但是这些价值观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和机会被揭示出来,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给你一个惊喜。“
对于刚开始工作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陈述,穿透我们年轻人的内心语言,分析我们的失败,亲密地鼓励我们的进步,怎么会不令人兴奋呢?我缺少的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经常接受失败,这给了我挑战失败的勇气,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和改变,走出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越读越觉得晚。我忍不住激动,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都像荷叶上的晶莹露珠。年轻人应该尽一切可能照顾她,保护她……”是的!我现在还记得我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的快乐场景。多么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梦想,有很多作为老师和年轻人。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孩子”,“我希望我能早点把他们送走”。
张弛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我是不是少了什么?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就是当你能微笑着听学生讲,微笑着赞同,微笑着摸孩子的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相反,如果老师总是一本正经地批评教育,学生肯定不敢走出去,战战兢兢地坐在教室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限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就是教育成功的动力。陶行知老师说得好:“抱着一颗心,不是无私奉献爱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蜡烛。我很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从中汲取力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教育实践。
中国古人说: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言,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获得性学习和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老师。
《不做教书匠》只要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每天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成为一名专业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4
很早就从网上购买了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迟迟没有阅读。最近的一个周里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而言,我读后心潮澎湃,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全书由浅入深地分别从“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个章节来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教师励志的书,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的教育学。
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当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被一个小题目“学校是我的”所吸引。读后我曾问过自己,也曾问过我的同事们,“学校是谁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学校是我的”,只是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有谁会去想“学校是我的”,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震东来国内做的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当于天下兴亡,人人无责。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每人的年终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加分吗?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这既是时代呼唤的教师工作意识,也是我们教师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
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更应如此。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有感于‘学校是我的’”的博文,第二天在办公室里写下了我给孩子们的一封信“7、8班是我的”。当我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把“7、8班是我的”这封信念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留了泪,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流泪,但我知道他们受到的震撼和我一样,我们都应该铭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们教师队伍里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已经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乐。殊不知,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和恐惧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他就会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这也是现在很多教师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可言,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让别人认可的工作成效来。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一个人对工作没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那与机械性的作业有什么区别。
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也许正因为如此,管老师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放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师来全身心地投入。
最后我把管老师表白自己的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蓦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5
起初读到管建刚老师撰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我很庆幸我在这刚进入教师行列的时期就遇到了这本书,书中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它指引我坚定的走在教师行业的道路上。
书中提到“谁懂得了‘工作即学习’的道理,谁实践了‘工作即学习’的内涵,谁就走在他人的面前”;“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智者——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作为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来对待,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不断的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学生共同进步。要想培养学生好学的习惯,需要有好学的教师,
在好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耳濡目染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常问自己,我的闲暇时间有多少时间安排读书呢?学生一天的时间都在学习,我们还总要求他们闲暇时间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然而我们呢?又是如何要求自己的呢?
书中“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一章,成为我做教师的一盏指路明灯,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做教师的专业化的教师形象、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
一、专业化的教师形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具备心灵的力量。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与教育,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定这教育的理想。
2、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该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总是敏感的,教师如果不能体会他们这样的情感往往会在朝夕相处中不经意的伤害他们。
3、具有人格的熏染。教师应当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豁达、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件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等教师的品质都将清晰鲜明的印刻在学生脑中,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4、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必须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
5、具有实践的智慧。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教师应该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二、当前教师的五项专业能力
1、教材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必须要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等去审视教材。
2、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师往往和学生有隔阂,作为青年教师用过多和学生交往,在实践中学习这种能力。
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及时、有效、艺术的管理组织课堂。
4、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5、试卷编制能力。
以上是《不做教书匠》一书中为我今后提供的奋斗方向,年轻的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努力让自己在教师的道路上成长,读了本书,我从中找到了方向。
最后,我用管建刚老师《不做教书匠》一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心得体会。“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陷入平庸之中,你找不到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工作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获得报酬,但工作能给你带来的远比工资卡上的工资要多的多。”这一句话朴实无华,但对于我而言他指明了做教师的方向感。同时我会在今后的教师工作中按照方向不断的努力,依照专业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6
当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后,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浑浑噩噩,一直徘徊在教育的路口,不知如何去走好教育这条路,直到那天拿到了这本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犹如春日里吹来的一缕清风,慢慢吹散我心中的迷雾。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别致的封面,一双被岁月磨练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我,眼神里透漏着不同寻常的睿智,我明白他是有话要对我说: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老师。在心里我偷偷的问自己:这些,我有吗?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想要的答案,在这里也许会找到那把通往成功的钥匙。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管老师这些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幸福,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再谈经论道的同时,也再为你答疑解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那一行行文字敲击着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似乎每个句子拿出来都能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之前的我就如管老师所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从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对教育充满神圣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凝视着那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才发觉“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你的责任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你的专业素养和言行举止将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不是上完课就甩手一走,敷衍了事,不是做一些与为人师表背道而驰的事,更不是靠教育去追求“物质经济”,这一点管老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大亨,那么我真诚的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师的工资低,责任大,感觉不到幸福感,其实是这样的“当你投入地工作时,你才会感受这份工作上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是啊,幸福感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幸福感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幸福。
泰戈尔诗曰:“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道出了人生的超然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它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它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好教师,读了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做教书匠,我愿意在自己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对得起这些孩子,对得起这份光荣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希望几年之后的我,回首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依然可以大声的喊出:做一名老师,我骄傲!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7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悟很多。用几个词概括就是读书写作、微笑、尊重、智慧。
教师要注重专业发展,那么怎样不被淘汰,就需要学习,可以是一次次的挑战中吸取经验,也可以是读书并思考。读书应成为习惯,培养出自己的读书气。霍勒斯·曼说:“一所没有书籍的房子,犹如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读书就是修炼内功,很好,而只读书不思考也不行。学而不思则罔,写作就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教师所谓的亲和感,就是要学会微笑。卡耐基说:“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孙蒲远说过:“教师的职业要求你不能把烦恼挂在脸上,这是职业道德。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沃尔顿先生创立的沃尔玛公司能够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一,不得不提他的名言:“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可见微笑的重要。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微笑是最具魅力的。老师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老师的微笑同时让自己收获幸福!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你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老师的微笑,让班中一些因为性格内向、胆怯而不敢开口的孩子如今在微笑的信任感召下,胆怯的心理被融化,从此不再拘谨,大胆爱表现;老师的微笑,让原先沉闷的课堂在微笑的鼓励引导下,如今有了生机,学生可以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活力四射;老师的微笑,让一些厌学怕学的学生在老师微笑的启发辅导下,对你所教学科兴趣已日渐浓厚,学习越来越主动,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能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书里面有一句话很好,“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在做善事,就是说,按照他相应的智力水平,按照他的理性的理性的具体程度,做他认为似乎善的、有用的事情。”所以,我们应时时事事能够以善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去对待他们,尊重他们。
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你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就来,请用上你的智慧。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智慧即多动脑,多想方法。做人需要智慧,教育也需要。对待学生,教师需要智慧;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智慧。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说。这些话语隐喻了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教师之所以能够为人之师,首先是因为他心智聪慧,有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基本智力保障。睿智的人是有知识的人,是注重充实并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的人。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一个睿智的教师,时刻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是教师的智慧。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8
无意中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不做教书匠》。我不禁在心里嘀咕着:老师不就是教书匠吗?那还能是什么呢?我便买下了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一个学期才勉强把它看完。看完后没啥感觉。
这个学期,压箱底的这本书被我翻了出来,我要求自己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并且在书上还圈圈画画,应该说是挺认真的。但是,让我写一篇读后感,还真有些难度。只好坐在电脑前,重新翻阅记录前两次筛选下来的重点章节,希望在此过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
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因为你的年轻就是你的本钱,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次评优质课你失败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读着这些文字,我好象在和一位智者倾心交流,他娓娓道来,我静静倾听。脑海中慢慢浮现出这几年工作的一切,心灵在渐渐舒展。我认同了作者的观点,也希望在这观点中让自己再次找到了激励和自信。短暂而肤浅的阅历,印证着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的深层含义,我会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一如既往,继续前进。
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的——绝不,绝不,绝不能放弃
年轻的老师们,请不要放弃,不要在五年内放弃。朝着奋斗的目标,坚持五年,你一定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这五年里,你也可以选择某个内容做为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队活动,或是班集体建设,或是晨会课,或是和后进学生的谈话,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可以研究阅读教学,或是研究作文教学,或是研究课外阅读,或是研究写字教学,或是研究识字教学,或是研究提前读写,等等。先把这一个点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迁移或拓展。
是啊,我们每天重复着这些工作,然而我深入研究了吗?没有坚持,何谈放弃呢?想想看,如果选定了一个人生目标,坚持下去,会有多么巨大的变化和人生乐趣啊!一味抱怨机遇,不如从现在开始磨砺,让自己真正成为推开上帝虚掩之门的幸运女神。
专业化的教师形象——具有实践的智慧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方法来。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将智慧作为人生追求呢?敲教鞭、发脾气一度成为我们无可奈何的代名词,对学生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机——学生作业没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学生违犯了纪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又有多少思考、面对的机会呢?更别说拥有“四块糖”的人生启示和教育智慧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很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不是死水枯潭、尸位素餐。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愿成为今后激励自己的奋斗目标。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9
感谢你,可爱的女孩!
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也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了,只知道那天很生气,顺手拿起书就朝她扇了过去,而她也顿时恼怒,与我对峙,态度也很强硬,这出乎我的意料。上班以来还从未有女生如此倔强的与我顶嘴。她个性直爽,承认自己做的错事,但是她说她不能忍受我打她的脸,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记得她说了这话之后我愣了几秒,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觉得她很过分,只觉得自己很生气,就想要给她点教训,冲动之下就打了她,没想过这样做伤了她。
随后,我与她进行了沟通,了解她对学习的想法和态度,知道了她在小学里学习一直特别好,是师生和家长们的骄傲,可进入初中后成绩却一落千丈,由原来的班排前三到现在的二十几名,级排一百多名,一直顶在她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自己慢慢的也变了,偏离了学习的轨道,她说她自己也不想这样。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知道了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是个要强的孩子,只是一时的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冷静下来后我也主动的向她承认了错误,同时也劝她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努力。之后在作文里我也鼓励她,渐渐的,她变了,态度端正了,成绩提高了,进入了前五,我为她高兴;她的字不怎么好,我告诉她怎么改变,发现她的作文与之前的有明显的区别,我为她高兴;现在课堂上背书,她总是第一个过来给我背,第一个完成任务,我为她高兴。此刻,我庆幸当初有给她道歉,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冲动而害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
《不做教书匠》中,管建刚老师说,看我们的教育,体罚大都出现在年轻人身上,重要原因就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不懂得处事的柔性。怒火中烧,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宣泄,只是一时的痛快,留下的隐患却很多,一旦伤害到学生,就必然伤害到学生背后的整个家庭乃至更多的人。要知道,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强,对你个人的影响与伤害也就越大。所说的这些,我不是的正好对号入座吗?如果当时我没有与她沟通,只是一味的去发泄自己的不满,让自己痛快解气,而她会不会从此也就与我对立,从此不在学习,,如果有一天她没有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这与我的冲动就没有关系吗?到时候伤害的就不只是她一个人了。
愤怒出诗人,但愤怒绝不会出教育家。对学生愤怒只能体现出你的不成熟,说明你的方法不对,能力不够。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不是谦逊豁达的?他们不会把个人的主张和观点摆在第一位,因为这样不但危险,而且要付出代价。水有了柔性,一切阻挡的大石都被它磨去了棱角,每一条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条山路都是蜿蜒曲折的,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哪一条河流都“站”得低啊!
学生犯错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谁不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是个不犯错误的乖孩子,那么长大了做坏事可能会坏的一塌糊涂,我们应该庆幸孩子的问题能够及时的暴露出来,而这也正是锻炼自己克制能力的好机会。我也庆幸我的问题及时暴露了出来,庆幸我及时的改正,庆幸在以后的路上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克制自己,做一个成熟的人,做一名成熟的教师
感谢你,可爱的女孩!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0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应该多读书,特别是有益于我们教师发展的书籍。《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这个学期学校要求人必读的校本教研培训教材,通过阅读收获颇多,感触较深,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本书作者:管建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xx“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广大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不做教书匠》
1、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2、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
3、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本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管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有智慧,在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们所接受。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最后,我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集体要求研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心中时常充盈着阅读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我必须多读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这是对学生负责最好的方式。要让学生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以自觉的阅读行动去感染学生,把读书的快乐带给学生,使孩子自觉读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良好习惯!
多一点微笑,多一些宽容
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其实,满腹牢骚并不能改变什么。
老师每天要对自己的学生露出灿烂的笑容,不是成天板着脸。记得,我在书上看到《微笑给了谁》一文,文中的老师总是很严肃的表情,从来没在课上微笑过。一个学生非常讨厌这个老师上课。一次,老师的嘴角终于露出微笑,这个学生上课从此来劲了。尽管老师的微笑是给窗前走过的女朋友。试想,我们有多少老师在课堂上笑过,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笑过。很多老师都担心笑了会管不住学生,上课的纪律差。我以前也不给学生好脸色的,课堂的纪律不成问题,但学生学得很压抑,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这几年,我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看了书后,我想,我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毕竟他们是孩子。我会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
当学生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时,我上课提醒一下,或一个眼神,或让他同桌回答问题,或到他身旁摸摸他的头,或来一句“你又在从事地下工作了”,这样也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听讲,又不会打乱课堂秩序。
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所有赐予。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把爱的火炬传递给学生,为爱插上翅膀,让爱在万顷碧波、蓝天白云间飞翔!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读后感。“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所谓“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着我们心中理想的目标进军吧!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1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梦,在人的眼里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寻梦的历程,更是充满了希望,就让我们——教育的同行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2
都说《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不错,今日也淘本回来看看了。“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而自我感觉为什么在教师这一行中的进步、成长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两年来,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很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的确,很多事情我都以田径训练、乒乓球训练等各种比赛的训练、自身的技术不足找借口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训练以提高比赛成绩,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想想实为可笑。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
(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
(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
(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
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这正验证了实用心理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3
很早就从网上购买了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迟迟没有阅读。最近的一个周里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而言,我读后心潮澎湃,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全书由浅入深地分别从“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个章节来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教师励志的书,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的教育学。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当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被一个小题目“学校是我的”所吸引。读后我曾问过自己,也曾问过我的同事们,“学校是谁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学校是我的”,只是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有谁会去想“学校是我的”,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中国台湾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震东来国内做的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当于天下兴亡,人人无责。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每人的年终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加分吗?“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这既是时代呼唤的教师工作意识,也是我们教师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更应如此。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有感于‘学校是我的’”的博文,第二天在办公室里写下了我给孩子们的一封信“7。8班是我的”。当我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把“7。8班是我的”这封信念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留了泪,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流泪,但我知道他们受到的震撼和我一样,我们都应该铭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们教师队伍里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已经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乐。殊不知,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和恐惧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他就会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这也是现在很多教师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可言,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让别人认可的工作成效来。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一个人对工作没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那与机械性的作业有什么区别。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也许正因为如此,管老师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放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师来全身心地投入。
最后我把管老师表白自己的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蓦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4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最初想读这本书,是被书名吸引,待读了之后,却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打动。
这本书的作者管建刚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用一副对联来谈自己“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也或许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独特的管建刚老师。
当然,喜欢读这本书,不仅是因为管建刚老师的这份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很多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就拿其中一节——《教育,从小事做起》来说,我深有同感。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一看学生是否都到齐了,如果有谁没有来,又是什么原因?家庭作业谁没有写完,又是为什么?课间时学生吵架了,需要去调解等等。虽然都是些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日常,而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就是我们的工作。
书中还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只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也不管这份工作与你的期望有多大的差距,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读到这儿,我还有些庆幸,幸亏我是一个握紧手中麦穗的人,踏踏实实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会不怨天尤人,才会觉得快乐。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真正明了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说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宽容,更要爱他们,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学习与储备,更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做教书匠,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吧!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如同一朵朵小花,即便经受风雨侵袭,也会有怒放的一天,就让我们期待那春暖花开的日子吧!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15
“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
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
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调,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
第三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第四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第五篇:不做教书匠
2012——2013秋季学期读书笔记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土地塘小学
梁洁
2012年12月23日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了以后本作者的新理论深深地震撼了,书中大胆地阐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事业的兴盛衰败。本文所谈论的青年教师成长的7个问题——
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2、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3、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4、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5、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7、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针对性强、具体实在,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裨益。
其中,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那有着根本的差别。一个经常感觉被约束的人,心定觉得不自在,痛苦;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结,因为,这完全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他的内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需要拒绝;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
谈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作者的阐述让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的老师队伍中间,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违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还了,是小事。上班迟到一会,没什么;下班早走五分钟,没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上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纪
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自由思潮下的年轻人,很(同时是很自然)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看作是年轻人的英雄气概。不客气地讲,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它必须存在。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每一条纪律对于遵守纪律的人来说,是对他每一点态度和价值的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我们作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喜好来制定纪律的,已不大可能。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手术刀伸向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将变得无比冷静和充满力量。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为有纪律,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发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的“人”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我们如果有了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年轻人本来就冲动,学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整体性的少年老成,那将是一种可怕现象。如果我们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容易在情急之下,做出这种不该做的事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的遗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克制。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