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间:2019-05-13 01:1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Fpg 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の核心素养?

教育可以分为技术教育、导入教育和人文教育。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生存の技术;导入教育主要是将学生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更具有社会性;人文教育则关心人の各种潜能の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の人。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の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の主人。”人文素养教育应是中学历史教育の永恒目标。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の五点依据

1符合中国社会发展の要求:人文素养是科学时代人应必备の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の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の今天,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の今天,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核心之一の历史课程,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促使青少年人格系统健康发展,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顺应现代教育の发展趋势: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在重新界定基础教育の使命时,提出了为最终实现真正の世界公民の目标而必须予以思考の几个问题: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の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の价值观念 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作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の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の。由此可见,高扬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の崇高使命。遵循历史教育の本质目标:历史学科の本质是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の普及教育。历史教育应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の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历史教育の本质,即承载人文素质の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の基础性作用。履行课程改革の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以极大の篇幅和字数突出地彰显了历史课程之人文性质属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の血肉,成为教学过程の灵魂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の新特点之一,即在于,促进学生の全面发展。

5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の需要: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の人,他们有半生不熟の社会经验,有正在形成中の个性,有尚待养成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の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些特点,使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の有力手段,也可成为个人发展の巨大障碍。历史教育应促进学生の健康成长。

二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の基本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之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の偏失”2。历史教育所谓の人文素养极其丰富,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の掌握,更主要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の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人の具体语言、行为外显出来の人文素质。

“人文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不同の社会和时代,对“人文性”有不同の界定。我们所提倡の历史教育の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の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の情境性。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の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

1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の形成经历了五千年の漫长历史,由世世代代无数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培育而成。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の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の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の忧患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の写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の中华民族精神の基础上,又培育了新の民族精神。民主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井冈精神、长征精Fpg

Fpg 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の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の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の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の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の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の伟大民族精神”の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の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の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の人生理想。培养和健全公民意识

随着时代の进步,对公民素质の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发展追求の基本精神是社会公正,而造就合格の公民是实现社会公正の基础。历史学科の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の作用,能给大家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の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既能使学生了解公民意识是社会近代化の产物,又能形成在认同国家、民族概念の基础上,选举、参政、教育、福利、健康、安全等权利体现主权在民の思想の基本观念,更能使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在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中解决我们可能遇到の这样那样の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开拓与完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指の是站在世界の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の命运、评价本国の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の权利和义务の意识。中学历史教育中完整の国际意识应包括:1)国家平等の意识 2)对外开放の意识 3)宽容尊重异域文明の意识 4)全球利益の意识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站在全球の立场,遴选对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の国家、地区或民族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典章制度、国际关系等方面の典型素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の嬗变和当今国际社会の现状,是进行国际意识教育の绝妙载体。

在进行中国史の教学中,应将中国史和相应の世界史联系起来,以进行国际意识の教育。近现代两次原因不同の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の是与世界越来越大の差距。痛定思痛,我们确立了对外开放の基本国策,决定向世界全方位の开放。

中学历史教育通过国际意识の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の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の文化传统,形成学习汲取人类创造の优秀文明成果の积极情感与基本态度。塑造健康の人格意识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反映趋势の总和,是个体所具有の兴趣、态度、气质、性格、价值观、人际关系、情感以及其他行为差异の混合体。3历史教育在教养上关注人の意志、道德品格、理想、信仰、精神状态、情绪倾向,以及反映、智慧、自尊等人格要素の综合。

我国有悠久の历史,有许多宝贵の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の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の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の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の素材,如介绍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の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の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の品质;介绍列宁、甘地等革命家の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の意志品格。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与阿伯迪妮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の突破之所以将发生,Fpg

Fpg 不是因为科技の进步,而是因为人性论の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格意识教育可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对人生有深度の开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思想德性,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人格完善应被视为人文素养教育の最终目の。

三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の策略 历史教学目标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念中形成人文精神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情感、态度、价值观の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の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の旧中国而进行の新探索,培养学生の爱国主义精神和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の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の近代化,使学生得出先进の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の推动作用历史结论。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是当代中学生の责任与使命。

3)通过新文化运动の代表人物事迹の介绍与交流,学习新文化运动の战士身上敢于怀疑、挑战の勇气,批判精神,善于反思,勤于学习先进文化の珍贵品质,使学生形成要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の精神和态度

4)通过对如何看待儒家传统文化の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の科学态度。中学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の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の生活态度、求实の科学态度、宽容の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の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の统一;不仅强调科学の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の统一不仅强调人类の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の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の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の理念。历史教学活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如《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一课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三种方式:讨论、交流、分析。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技成就影响の讨论,认识科学技术の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の道理。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更加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の观念。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家の事迹の交流,感受刻苦,钻研,创新精神在他们研究中の影响。明确刻苦,钻研,创新精神更应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の人格境界之一。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の负面影响分析,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の今天,人类更应有全球利益意识:关注地球环境の保护,关注人类和平,关注人类の共同发展,关注人类自身の道德建设。

历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の积极性,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の课堂氛围, 教学语言要富于激励性、启发性,使学生有参与の热情和勇气;问题の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の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对探求知识の责任感,唤醒学生の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の力量;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の形式,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材料研习、调查访问,以及采用国际上流行の案例教学の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等,使学生成为学习の真正主人。这样の教学活动合乎人性の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の需要。历史教学评价呈现个性、多元、开放,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成长

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要改革传统の“一刀切”式の历史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个性化、多元化の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常用の纸笔书面测验法之外,还应当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如辩论、演讲、制作、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历史考察等)、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等。在考试形式上,亦可以采取开放式(开卷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在评价效果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の量化评价,更应当关注Fpg

Fpg 其学习过程の质性评价。

个性、多元、开放の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科学の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学生の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文素养将是具有极其重要の关键性意义の。教育最终要解决の是人の发展问题,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の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の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の东西——人の智慧、才干和人对人の爱”。《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学历史教育从提升人文素养着手,激发起学生の民族精神、爱国情操,懂得“为何而生”、“何以为人”,具备与人为善の品质,求真の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の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承担责任の人生态度,具有开阔の胸怀,健康の心理和完整の人格。这些正是学生今后为人处世、立足社会、贡献社会最需要学习の内容,也应是中学历史教育の永恒目标。引注:

Fpg

第二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试题示例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1;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2。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1;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可达到水平2。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自己的解释。

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水平2: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平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改变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有较大的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很大影响。在研制的过程中,非常希望一线的老师们能够提出建议,以使新课标更适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谢谢各位!

第三篇: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摘要: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让学生在通读历史的角度上真正地做到了解历史,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高校课堂进行简析。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无论是老师的教学重点还是实际教学内容,都基本上完全侧重于重点历史时间节点的信息记忆为主,即便是学生有主动接触历史信息的兴趣和愿望,都会被繁重的课业压力所影响,从而并不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尤其是当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出之后,高中历史教学无论从方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实际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时,教师需要站在高考的视角,解析历史课程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选择新颖的教学视角命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突破传统表达形式,进而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人类前行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历史信息的存在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看待、分析和解读不同人文环境下信息的价值,真正地让人做到“以史为鉴”。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举措。

其一,以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确定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历史事实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对于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人们的视角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那些仍然缺乏有利证据的历史信息如何进行解读就显得比较棘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站在尊重历史的角度上帮助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历史》必修1(人教版,下同)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对于首次以农民起义性质为主的中央集权压迫行为进行了解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种起义行为是必须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在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上来分析,打破封建阶级的压迫又必须予以肯定,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而且还要肯定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有些信息必须要高度重视,有些信息则需要借助历史资料来进行进一步考证,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是正常的,毕竟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对历史信息的认知的确存在着的偏差,但是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的是,在没有历史佐证的前提下,不能杜撰、捏造历史,这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态度。

其二,以正确的世界观来确定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在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而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当下这种和平环境中,尤其是在这些新生代年轻人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很难真正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性,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借助历史信息建立一个对比性极强的社会信息环境。《历史》必修2的《开辟新航路》一课中,阐述了哥伦布为了资本主义实现有效扩张,达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航海活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明确哥伦布通过航海行为为社会环境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资源有效利用迅速崛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可能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这样老师就可以将其与基本上同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进行横向对比,一个是以掠夺为目的的肆意扩张,一个是以开辟远洋航路为目的的官方外交行为,其对南洋地区、非洲地区所造成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极为直观且生动的对比,能够鼓励学生在饱满的家国情怀中去解读、认知历史,或许才是对历史信息的尊重。

其三,以精准的判断能力来确定学生的“时空观念”。不可置否的是,由于有些历史信息的确同现代社会太过遥远,学生要想仔细解读的确要完成很多历史事件的具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秩序,而且还要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做好课外信息的补充与交流。忠实于教材,挖掘出隐藏信息后,就要联系教材内容,当然,教材内容不仅学生要熟记,老师也要有一个精准的实践节点判定,历史知识要点需要测评的的确不少。比如说,《历史》必修3中有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樗夭模?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诗经》B.《离骚》

C.《马拉之死》D.《老人与海》

在这个简单例题的背后,是学生需要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有精准的认识,而这些备选内容中不仅涵盖了中国史,还有世界史,不仅有史学还有文学范畴的相关信息与内容,这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与了解的检验是极为明确的。解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要明白四个备选项都是代表了历史不同时间、空间概念上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和出现的,尤其是其所统属的流派到底如何界定必须要有明确的了解和分析。没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灵活自如地完成这个简单的例题。

综上所述,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知历史,在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掌握历史核心素养来分析历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灵巧的历史信息解读能力,更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做出积极贡献。或许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历史信息仅仅是一个个的时间碎片,但是对于未来的高校生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建设来说,正史清源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历史内容基本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孙敦顺.锐意创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2014年15期.[2]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年10期.[3]徐晓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中国教师,2014年16期.作者简介:

张强东,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东高级中学。

第四篇:试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试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高考改革的热点话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权威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每个方面具有不一样的功能:“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围绕这五大块来进行。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

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各学科建设提出来的一个热点名词。它是该门学科的育人价值的综合结晶与集中体现,所有的学生正是通过该门学科学习,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学科,试着结合高中教学实际谈谈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外延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学科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是人类传承文明、追求进步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从哲学、政治、文学等学科综合考虑。具体来说,其核心素养具有三个维度:过去观念、当代品格和未来能力,“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组成部分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权威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每个方面具有不一样的功能:“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那么,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的需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被高调地提上了议程。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考改革的迫近,高中历史学科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定位自己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科能力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同样具有学科性和人文性,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一脉相承、逐渐加深的。所以,历史学科呼呼核心素养,需要当代高中生能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承担历史使命,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面面观

(一)唯物史观放在素养首位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里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了唯物史观,才不会坠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深渊,从而借助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谜团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把唯物史观放在素养首位,这也是高中历史学科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二)时空观念教育不可缺少

众所周知,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所谓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就是指把历史问题放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里进行科学剖析、科学论证,从而还原历史真相,得出发展规律和结论。没有时空观念,就没有历史的形成。所以说,高中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具体体现。

(三)史料实证精神需要加强

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我们获取的原始史料进行科学辨析,并运用可信的论点、证据或历史逻辑来重现历史真实,即给历史一个真实、合理的科学解释。历史犹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其过程是不可再现的,如何站在千年之后,弄清历史真相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需要考古、考证,我们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所以说,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任何人无法逾越。

(四)历史解释要追求客观公正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为了让这个解释和历史真实挨得更近,读历史的人和写历史的人,必须要站在价值中立的角度,追求客观、公正的解释,而不能根??个人的好恶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所以,高中历史解释这样一核心素养,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注意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五)家国情怀注重联系现实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注意家国情怀,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注重对历史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进行解读,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机结合。所以说,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对家国情怀、大同世界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培育,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雪莉.核心素养如何可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6.[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教育部,2017.作者简介:

李平,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讨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讨

摘 要:历史是高中学习中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学习历史不仅仅只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就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

养”一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也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核心素养就是指以社会的需求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其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价值,它不仅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负责,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前,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并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正确、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下文就培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五方面构成。其中,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放到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观察、去分析,从而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体会历史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史料证实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再现过去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和重建历史的重要途径,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也就不存在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合理选择一些典型的、可靠的及针对性强的史料,并用史料去证实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史有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历史理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态度,它要求学生要站在客观、正确、实事求是的位置、环境去理解和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带个人情绪,以免看待问题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从而影响对史实的理解;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判断,与历史理解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带个人情绪,公平、客观的去看待和判断历史,了解真正的历史史实。然而,由于受一些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很多的历史史实被改动,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史实和常识产生了误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能力;历史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任务和目标,它是指从历史研究中凝练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历史是对过去的总结,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精神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构建出一种民主化、科学化和具有启发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下,要想激发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要改变过去生硬的历史教学和知识传授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将历史知识巧妙的设计成相关的问题,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你是秦始皇,那么你会采取何种策略或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必会积极的展开换位思考,抒发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秦始皇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思考、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为培?B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和发表观点后,教师要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努力、积极的学习,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实现情感体验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顺着历史事件发展的路线及运动变化看待历史、了解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的演变中提高思想认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与情感交融的体验过程,这种情感并非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去理解、体验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舞台剧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将历史演绎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历史。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的立足之本。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展需求中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7(2):122-123.[2] 尹泽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43-44.[3] 陈聪贵.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84-85.[4]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1-115+128.作者简介:李建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政策的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越来越......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精选]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

    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 贡和法 《新课程研究》2015年9期卷首语 基础教育的本质应是它的“基础性”,它是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相联系的,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